牧灵圣经主页 圣经问答  
我要提问   【系统公告:
网站新开通圣经问答栏目,欢迎大家踊跃提问,我们将会用心答复。

分类查看:[全部问题 圣经问题 其他问题]

搜索:
NO.47:[圣经问题]基督信仰的精神宗旨是什么呢?「12/11/2011 11:09:01 PM」 [ ] (提问)
Male
梦幻
 
    很感谢网站给予前面问题的解答,如果不冒犯的话,很想跟您继续探讨。

    很赞同您的一段话,“信仰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是人自身的问题,他是谁?从哪里来,生命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或者换一句话说,如果人是谁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及人和自身的关系都将在这个定义里获得定位,人也就能顺其自然地行动,活出那个身份所界定的一切功能,实践这个身份所带来的使命。”

    我所说“信仰是扬善止恶”那只是一种表象,我其实更想知道“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也就是您提到的“人是谁”?上帝既是万能,为何以他的大爱造出的人,却无法控制?而且还派出耶稣,用行为来引导人们怎样去做才能回到天堂。但是现代社会的人,坏人越来越多,万能的上帝却无法制止他们,只是告诫人类,做恶下地狱,像耶稣基督那样就可以上天堂。

    其实,我相信有上帝,相信有耶稣基督,也相信有天堂,却怎么也不相信人类是出于上帝之手。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甚至动物也会有自己的思想,除了自己,谁也无法控制这个思想,包括上帝也无法控制。

    有时,我常想,是“谁”在左右思想,是“谁”在做出行为,每个生命的“来”与“去”,是不是都与这个“谁”有关呢?

    因此,我更相信,上帝只是因为不愿看到人类因做恶而下到地狱受到痛苦,所以用他的大爱、他的慈悲,来告诉人类,做恶会下地狱,行善会上天堂,并派耶稣基督来人间引导。不知这样的理解是不是合理呢?


[站长] 回复:
您已经说了相信上帝,相信耶稣基督,那么您已经在叩响信仰的大门。

基督信仰的理想和目标是为了要让人得到救恩,脱离罪的束缚和支配,与天主建立子女的关系,重获人的尊严和自由,在爱中实践人生,并在爱中奉献和牺牲。这一切都要借助天主之子耶稣基督的恩典和天主圣神的工作来完成。

基督信仰的基础是耶稣基督的受难、死亡和复活,正如格林多前书15:1-3所言:“弟兄们,我要再提醒你们:我曾经传授福音给你们,你们也已接受了,并且坚守福音之道。如果你们照着我所宣讲的去做,经由此福音你们可得救恩。否则,你们就是白信了。我曾把自己领受的最重要的传授给你们,就是基督为我们诸多的罪而死了,正如圣经所言。他被埋葬,第三天复活,也是按圣经所说的。”

就是说我们需要相信耶稣基督是天主子,是默西亚,天父派遣他的独生儿子来给我们指示生命和生活之路。他用爱战胜了仇恨,用复活战胜了死亡,用希望战胜了绝望,他来是为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生命。我们期盼因着对耶稣基督的信仰而能跟他一样战胜死亡的诅咒,获得永生。肉体的死亡只是暂时的,但等耶稣基督再次来临时,我们所有相信他的人,都将和他一起复活,永享和天主共融的幸福。以上内容如果你想详细了解,请参考四部福音,建议您开始阅读四部福音,然后扩展到整部新约。

以下是天主教教理的第一课,摘录下来供您参阅。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基督信仰的道理,请在本站资源下载一栏下载《天主教新要理》。欢迎您继续追寻和探讨关于天主和他圣子耶稣基督的真理。
信仰之路不完全凭借知识的了解和理性的理解,信仰更是心灵的追问和饥渴,人的心灵最终只能在神内获得完全的满足和安息。

天主教教理第一课。
天主为人是「可及」的
一、对天主的渴求 
27.对天主的渴求已铭刻在人的心中,因为人是由天主及为天主而受造;而天主也不断地吸引人,只有在天主内,人才能找到他不断寻找的真理和幸福。 
人性尊严的最崇高之处,在於人被召叫与天主共融。自出世之初,人被邀与天主交谈。如果不是天主以圣爱造生并保存他,人便不存在。除非人自由地承认这圣爱,并将自己完全委身於天主,否则不算完全地依照真理而生活。 

28.人类在其历史中直到今日,曾以许多方式,透过他们的信仰和宗教行动 (祈祷、祭献、敬礼、默想等等),表达他们对天主的寻求。虽然有些表达方式是模糊的,但它们是如此普遍,以致人可以被称为宗教性的存有: 天主由一个人造了全人类,使他们住在全地面上,给他们立定了年限,和他们所居处的疆界;如他们寻求天主,或者可藉摸索而找到祂;其实,祂离我们每人并不远,因为我们生活、行动、存在,都在祂内(宗17:26-28)。 

29.然而这种「与天主不可或缺及密切的关系」,可以被人遗忘、轻视、甚至明确地拒绝。这些态度可能源自不同的因由:例如对世上邪恶的反抗、对宗教的无知或漠不关心、对世俗和财富的焦虑、信徒们的坏榜样、敌视宗教的思想潮流以及犯罪者的倾向──他们由於害怕便躲藏起来,不敢面对天主及逃避祂的召唤。 

30.「愿寻求上主的人,乐满心中」(咏105:3)。即使人能忘记或拒绝天主,而天主却不厌其烦地召唤每个人去寻找祂,好使人能生存及找到幸福。但此种寻求需要人全力运用他的理智、正直的意志,有「一颗诚恳的心」,而且也需要其他人的见证,以引导他寻求天主。主,祢是伟大的,是堪受赞美的; 祢的美善是无限的, 祢的智慧是莫测的。人要称赞的,就是祢。可是他是 祢造化中渺小的一分子,到处带著他死亡的命运,带著他罪恶的痕迹,以及带著 祢抗拒骄傲者的凭证。但不管怎样渺小,他还是要歌颂祢。是 祢激励他在歌颂祢时取得快乐,因为我们是为了 祢而受造,除非安息在 祢内,我们的心将得不到安宁。 

二、认识天主的途径

31.人按天主的肖象而受造,又奉召去认识和爱慕天主,故凡寻求天主的人,就可发现若干「途径」去认识祂。人们也称这些途径为「天主存在的证据」,但这些证明并非自然科学所寻求的证明,而是「会集在一起而又令人信服」的论据。这些论据能使人达致认知天主存在的确实性。 

这些令人接近天主的「途径」,其起点就是受造之物:即物质世界和人。 

32.世界:由世界的运行、演变、非必然性、秩序和美丽,可以认识天主是宇宙的起源和终向。 圣保禄在谈及其他民族时,曾断言「认识天主为他们是很明显的事,原来天主已将自己显示给他们了。其实,自从天主创世以来,祂那看不见的美善,即祂永远的大能和祂为神的本性,都可凭祂所造的万物,辨认洞察出来」(罗1:19-20) 。圣奥思定也说:「请你问问大地的美丽、海洋的美丽、以及到处散布稀薄空气的美丽;问问穹苍的美丽……问问所有这些事实。它们都会回答你说:不妨仔细看看我们,我们是多麽的美丽。它们的美丽有如一首赞美诗(confessio)。如今,这些受造物虽然如此美丽,却是可变的,除了那不变的至美(Pulcher )主宰外,还有谁造了它们呢」? 

33.人:藉著对真理和美善的开放,藉著伦理道德的意识,藉著自由和良心的声音以及藉著对无限和幸福的渴望,人正自问天主是否存在。在这些情况中,他觉察到自己属神的记号。「那存在於他内的永生的种子,是不可能贬为纯物质的」,人的灵魂除唯一的天主外,没有其他的根源。 

34.世界和人都证明他们并非自身的根源和终向,他们只分沾了那无始无终的「存在」。这样,透过这些不同的「途径」,人能认识一个事实的存在,它就是万有的根源和终向,即「大家所称的天主」。 

35.人有能力去认识一个有位格的天主的存在,但为使人能与祂亲密交往,天主愿意把自己启示给他,并赐给他恩宠,好能在信仰中接受这启示。不过,天主存在的证据能准备人接受信仰,并协助他确认信仰而不违反人的理智。 
三、教会有关认识天主的训导

36.「我们的慈母圣教会支持及教导:人凭理智的自然之光能透过受造物确实认识天主──万物的起源和终结」。 若无此种认知能力,人将不能接受天主的启示。人有此能力,因为人乃按「天主的肖象」而受造。 

37.但是,人在历史的处境中,单以理智之光去认识天主,将会遇到很多困难。 

简言之,虽然人单凭自己的能力和自然之光,能确实而肯定地认识一个有位格的天主,这天主以上智照顾和掌管宇宙,并将自然律铭刻在我们心中,然而理智本身在有效地运用这种天赋本能时,却遇到不少的困难。因为,凡有关天主的真理和涉及人与天主之间的关系,都绝对超越感官的领域,当这些真理要付诸实行及塑造生命时,便要求人自我奉献和弃绝自己。原来,人的心灵在寻求这些真理时,会受到感官和幻想的影响及原罪的不良倾向而遭遇困难。因此,人很容易在这些问题上,把他们不愿意认为是真实的事,便以为是假的,或至少认为是可疑的。 

38.为此,人不但在超越他理解能力的事上,而且也在「本来并非不可理解的宗教和伦理的真理上,需要天主启示的光照,使众人在目前的人类情况下,能毫无困难地、以坚定的确实性并绝无错误地认识这些真理」。 

四、如何谈论天主?

39.在支持人类理智能够认识天主的同时,教会也表达了她能向众人及同众人谈论天主的信心。这个信心就是她与其他宗教、哲学和科学,以及非信徒和无神论者对话的基礎。 

40.由於我们对天主的认识有限,因此我们谈论天主的术语也很有限。我们只能从受造物,依照我们人性有限的认识和思维方式去谈论天主。 

41.所有受造物都与天主有某些相似之处,尤其是依照天主肖象和模样而造的人。因此,受造物的各样美善(如它们的真、善、美),都反映著天主的无限美善。故此,我们能从受造物的美善中谈论天主,「因为,从受造物的伟大和美丽,人可以推想到这些东西的创造者」(智13:5)。 

42.天主超越一切受造物。所以谈论天主时,我们的语言要不断地从一切限度、想像及缺陷中加以净化,免得混淆那「不可言喻、不可了解、不可目睹、不可捉摸的」天主。人类语言表达天主的奥迹,总是短了一截。 

43.这样去谈论天主,我们的语言当然是以人类的方式去表达,在确实描述天主本身的同时,却又不能表达祂无限的单纯。事实上,我们必须记得,「每当我们在造物主与受造物之间察觉到若干相同之处时,就必发现两者间有更大的不同之处」,而且「我们不能明白天主是甚麽,只能明白祂不是甚麽,及其他事物与祂的关系」。 

总结:

44.由於本性和召叫,人是一个宗教性的存有。因为他来自天主及归向天主,除非他自由地履行他跟天主的关系,他将不能彻底地活出他的人性。 

45.人受造是为生活於与天主的共融中,在祂内人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当我整个地与祢契合时,我便没有痛苦和忧虑。当我的生命完全充满祢时,才是真实的生命」。 

46.人聆听受造物的讯息和自己良心的声音,就能确实地知道天主的存在,祂是万物的起因和终向。 

47.教会教导我们:人类透过天主的工程,用理智的自然之光,能够确实地认识唯一真实的天主,我们的创造者和上主。 
48. 从受造物的各样完美,即天主无限完美的模样,我们确实可以谈论天主,纵然我们有限的语言无法完全表达祂的奥迹。 

49.「受造物如果没有造物主,势必消失」。正因如此,信徒们感受到在基督之爱的催迫下,把生活的天主之光,带给那些不认识或拒绝祂的人。 
NO.46:[其他问题]不信上帝就会下地狱吗?「12/4/2011 2:56:30 PM」 [ ] (提问)
Female
梦幻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刚成为上帝的信徒,我认为这个信仰是好的,因为宗止是扬善止恶、宣扬博爱,但是当我们表示疑问时,他立即说我们会下地狱。我心中感叹,如果上帝是这个样子,不允许人有疑问,又怎会使人信服呢?我想即使我要信仰也要明白的信,而不是迷糊的信。先问几个问题,请明师开示。
1、上帝是万能、全知的吗?他知道他造了人的后果吗?他知道蛇诱惑偷吃果子的事吗?
他若不知道,他便不是万能全知的。他若知道这些后果,他为什么会生气,还把他们赶出园子,事情还不是因为他多事造人而起。
2、为什么不让吃善恶果子,让人变智慧,难道只许上帝有智慧,人不能有智慧吗?难道只许人糊里糊涂的盲从吗?上帝岂不是太小气。而且即然不让吃,那上帝也应该藏好点,确大明大放摆在那里,而且还造了条多嘴的蛇专门去诱惑人,那不是害人吗?还有什么资格去生气?还不如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多,又如何去宣扬博爱?
3、“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惟独肉带着血、那就是他的生命、你们不可吃。”这两句倒底让不让吃肉?哪个动物不带血?
4、上帝造了很多人,还是只造了亚当和夏娃?那么,亚当的孩子的老婆们从哪里来的?
先问这么多吧,请开示。

[站长] 回复:
虽然你的朋友成为上帝的信徒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这并非意味着上帝就把审判别人的权利交给了他。轻而易举就判断别人会下地狱,这说明他对上帝还缺乏正确而真实的认识。耶稣在玛窦福音7:1-2这样教导说:“不要判断人,就不会受判断。因为你们用什么方法判断人,自己也将怎样受判断。你们用什么尺度衡量人,别人也用同样的尺度衡量你们。”

其次,上帝允许人从怀疑和问号里追问他的真实性。当两千年前上帝派遣了自己的儿子耶稣基督来到犹太人中间时,有些人比如他所召叫的门徒们,从他爱人舍己的言行,从他和上帝的关系,从他治病救人,宣讲福音的生活里,辨认出了他是上帝之子,但是他们的心一直都在困惑和疑问中。耶稣为了让门徒们知道自己真实的身份和自己要走的苦难之路,真是煞费苦心,因为当时犹太众人对默西亚救主的期待很狂热,耶稣不愿意众人将其神化为一个政治和军事领袖,耶稣要给予自己民族以及借着自己民族所要给予全人类的,远远超过当时人们所期待的,但是人们一般都是鼠目寸光的,门徒们在将信将疑中看见自己的老师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们仍旧不敢相信,甚至深刻怀疑耶稣自己生前曾经多次告诉他们的事实:自己要经历苦难至死,但是第三天上帝的大能会将其从死者中复活。事情果然如此发生了,因而当复活的耶稣显现给生性多疑的门徒多默时,耶稣跟他说:把你的手放在这里,看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放在我的肋旁。不要疑惑,要信。你看见我才信吗?那些没有看见就信的人才是有福的。(若望福音20:27-28)
上帝允许人从疑问中开始信仰的征程,最终到达不惑而坚定的信仰彼岸。这甚至需要整个人一生的时间来慢慢达成,所以你完全可以继续追问,直到你找到上帝为止。因为福音也告诉我们:你们寻求,必能找到,你们敲门,门就会为你们敞开。(玛窦福音7:7)

再其次,你说信仰是扬善止恶,这个是信仰的伦理和实践功能及途径,其实信仰首先要回答和解决的是人自身的问题,他是谁?从哪里来,生命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或者换一句话说,如果人是谁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及人和自身的关系都将在这个定义里获得定位,人也就能顺其自然地行动,活出那个身份所界定的一切功能,实践这个身份所带来的使命。(比如你所说的扬善止恶等)

而圣经恰恰就是一本关于人的身份关于人性也更是关于神本质的书。它告诉我们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人的源头来自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出于爱与共融创造了人,但是人因着自负和自私,违背神最初的意愿,破坏了神和人之间、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身之间的和谐。圣经在创世纪里使用了史诗和神话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这些思考,但是文学描绘的背后是天主透过一个民族的反思要告诉我们关于上帝造人最初的理想及人自身的堕落。如果你只用理性来解释上帝万能及无所不知却又造了犯错误的人类这样矛盾的事实,那么你将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答案,但是如果你把上帝的行为放在爱的框架下去看一切,你就会了解到,一个本质就是爱的上帝,他的爱超过了他的理性,他无所不知的理性屈服于他无所不爱的动力和激情,因而他能忍痛看着人类堕落,他屈尊降为人类的一员,他以甘心情愿的爱为自己创造却又违背了自己的人类提供一条自由之路途,那就是在爱中悔过和回归,这条爱的道路已经有人为我们铺设在前方,我们只要跟随与效仿耶稣基督就可以达到上帝的怀中。

通过阅读圣经,当你在一个审判官和法官式的上帝背后,看见了一个无所不爱无所不宽恕的上帝后,你就开始看见人类的行为和神的行为之间的反差,不光是谁对谁错谁强大谁顺服谁的问题,而是一个充满了爱的上帝渴望自己的被造者能在爱中回应他的善和美,是全心全意的爱者和三心二意的被爱者之间的反差,因而上帝所期望于人类的身份,也是人类最终要实现的真实身份——上帝的子女,必要通过上帝死而复活的儿子耶稣基督而得以实现,这条道路就是福音之路,人类无法自救,我们需要通过神的儿子为我们指引回家的路。福音告诉我们耶稣基督的真实面目,也讲诉上帝内心最强烈的盼望,邀请我们像耶稣基督那样为了爱而牺牲,死于罪,而成全于爱,放弃私欲,奉献和服务于他人,就像基督曾经做过的那样。正因为此,耶稣对人类说: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若14:6)

其实整部圣经都是关于耶稣基督的,他是我们的兄长,是上帝的儿子,上帝的心愿和人类最终的的幸福就是听从死而复活的耶稣基督,信从他,跟从他,效仿他,活在他内,让他也活在你内,跟他一样经历死亡,期待将来同他一起复活,获得永恒的生命。

希望这些内容对你了解基督信仰有所帮助。
NO.45:[圣经问题]耶稣被称为“纳匝肋人”一句,到底应验旧约…「11/20/2011 5:35:38 AM」 [ ] (提问)
Male
山中雨
 
耶稣被称为“纳匝肋人”一句,到底应验旧约那一位先知的话呢? (玛2:23)

[站长] 回复:
玛窦在记录主耶稣童年历史时,因为主耶稣住在加利利省的纳匝肋村,他就加上这样的两句话:“这样便应验了先知所说过的话:人们称他为纳匝肋人”。可是,玛窦并没有清楚说明,到底旧约哪位先知曾说过这句预言。你把全部旧约看一遍,也找不到这一句预言,到底这难题怎样解答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这是先知“口头的预言”,不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预言。旧约有不少“口头传下来的教训和故事或预言”,是以色列家家传诵、人人皆知,但并没有用文字记录下来的。

  这是解经的一个原则。可解答不少圣经难题。例如:

  1)在宗20:35里,保禄临别劝慰厄弗所教会说:“牢记主耶稣的话,给予比接受更有福”,但这句话并没有记载在四福音里面。这也是“口头的教训”,初期基督徒中已成了家知户晓的话,后来传到保罗耳中,保罗才把它覆述出来。

  2)犹达书14节:“亚当的第七代, 哈诺客先祖是这么说到他们的,上主将带着众天使到来”,但这预言并未记载在旧约,因为是“口传的预言”,被主的兄弟犹达记下来。

  3)还有许多旧约所未记载而由口头传下来的故事,在新约圣经中披露。所以这第一个解经的原则很有用。


  二、第二种解释法应为:这是应验先知依撒意亚11:1的预言:嫩芽将从叶瑟的树干发出,枝桠将从他的根长出”。

  这节圣经可以理解为预言主耶稣而说的,因他是叶瑟之子,达味的后裔,在这里被称为“枝子”。“嫩芽”一词希伯来话音译和主耶稣所住的城希腊语发音“纳匝肋”很接近,两者意义又相同。因此,作者玛窦觉得发现了秘密,以为这是运用“双关语”的好机会,意即,主耶稣被先知预言称为“嫩芽”,而他现在刚巧住在“嫩芽村子”(纳匝肋),这还不是应验先知的预言么?所以玛窦这样写“这样便应验了先知所说过的话:人们称他为纳匝肋人”。

  这种解释法曾被多数解经者所采用。事实上也是一种值得采用的解释法。

天使向牧羊人报信
三、第三种解释法是认为“纳匝肋”与“纳齐尔人”有相关之处 (户6)。“纳齐尔”原文是“分别”的意义,与前义“嫩芽”一词出于同一字源。“纳齐尔”这字首见于户6:2,民13:5一7节天使曾预言参三松为纳齐尔人。主耶稣也是纳齐尔,又住在纳匝肋,所以这是应验旧约的预言了。

  这种解释法有漏洞,因为上述有关纳齐尔的事不是出于先知的口,同时耶稣是否是纳齐尔,圣经并无明文。所以还是以第一第二种解释法为佳。
NO.44:[圣经问题]圣经中的42个征战是什么?「11/17/2011 7:35:35 PM」 [ ] (提问)
Female
灵风
 
我们今天在聚会时,有姊妹提出圣经中有关42个征战的问题,我上网搜了一下,但没找着,请回答。谢谢!

[站长] 回复:
圣经中没有直接提到有关“42个征战”的经文,但是与42数字有关联的经文却并不少见。最容易让我们想到的就是默11:2中提到的“他们要践踏圣城四十二个月”,这个 “四十二个月” 和默12:6及默12:14中提到的“她被供养一千二百六十天”,“她被供养一段时间,两段时间又半段时间”是指同一个时间,都是四十二个月,也就是三年半。

默示录这三段经文都提及了初期基督徒在耶路撒冷被毁灭后的一段时间里,经历的迫害和磨难。 根据资料考证,罗马士兵在公元70年用武力占领了耶路撒冷,摧毁了圣城和圣殿,几乎所有的在耶路撒冷和圣地巴勒斯坦的犹太基督徒团体都遭到了致命性打击,他们不得不撤离圣地,向罗马帝国下的其它省份发展。

圣殿的毁灭在福音中都有所预言。比如路加福音21:20-24, “当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军队重重包围时,就知道它快要成为废墟了••••他们有的将倒在刀剑之下,有的则被虏到各国去,耶路撒冷要被其他邦国践踏于脚下,直到这些外邦染的日期满了。”还有玛窦14:15及马尔谷13:14等。因而我们可以说 “四十二个月”是以一种象征性的时间观念,来说明基督徒或基督的教会必要经历的一种迫害时期。

四十二个月换算成年的话就是三年半时间。三年半在圣经旧约中也是一个象征性的时间观念,意思是“经历考验,遭受磨难时期”,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厄里亚的时代,曾经有三年半的大旱不雨(列上17:1:;路4:25;雅5:17都有所提及),另外一个三年半就是在达7:25及达12:7中有所提及,内容也是指遭受迫害。(达7:25:他要说亵渎至高者的话,迫害至高者的圣民,试图篡改节庆和法律。)

从上面的这些章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十二个月”也就是“三年半”这个数字,不论在旧约还是新约里,都一脉相承象征着天主子民或初期教会遭受信仰上的迫害和磨难。也许您可以从上面提及的这些圣经章节及内容里,找到基督徒42个征战的引申意义。希望上面的回答对您有些帮助。
NO.43:[圣经问题]雅威天主并没有要人去杀婴儿?「4/28/2011 12:20:04 PM」 [ QQ:578649513 邮箱:578649513@qq.com 个人网站:www.baidu.com ] (提问)
Male
沙雷
 
如何理解撒慕尔上15章中雅威天主命令撒乌耳去消灭阿玛肋克人包括男女老少婴儿和牲畜?

[站长] 回复:
天主并没有要人杀死婴儿或任何人。要想理解撒慕尔上15章“消灭阿玛肋克人···“这句经文的含义,请参考如下解释:

1)“毁灭一切令”(Anatema)是一个古代中东部落发生战争时,胜利的一方经常使用的法令。它的希伯来语原意是“分离”,也有“受诅咒”的含义;它的希腊语原意是“献给神的祭献”,既将所有俘获的敌方的战利品,包括男女、孩童、婴儿和所有牲畜都杀掉,以此象征地表示,已经将对方的一切祭献给了保护自己取得胜利的神明。这个法令在公元前13世纪的迦南一代被广泛地实行。在那么远古的时代中东尚存有很多今天现代人无法理解的野蛮行为,比如在迦南就有用婴儿祭献神明的陋习,还有将犯人活活削皮等残忍的做法。而“毁灭一切令”也是其中一个很不人道和文明的法令,这个法令来自于部落之间的争战,不是来自天主。像世界其它游牧民族一样,以色列人靠强力暴行在巴勒斯坦征得了自己的地盘,天主开始引导他拣选的民族,并借着他们将更文明更人道的精神及价值观点带给世人。但是我们不能期望四千年前的祖先就已经懂得我们现代意识里的人道和文明。“充满了血腥的胜利是塑造文明意识的第一步”。(见于贺神父注释苏6:7)天主使用和借助人类历史自身的条件和事件来展示真理和自身。
2)圣经记载了天主子民以色列在自己真实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中与天主交往的经验和感受,也记载了其自身文明意识的成长和发展。天主在以色列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将自己显示给他们,告诉他们该怎样认识天主,怎样信任和依靠天主。也就是说天主要想跟四千年前的以色列先祖交往,就必须参与到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里,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和教育他们。而在四千年前的迦南各个部落之间,使用“毁灭一切令”是符合他们当时的道德原则的。圣经记载在撒上15中先知撒慕尔派遣撒乌耳去执行“毁灭一切令”,消灭阿玛肋克人,因为阿玛肋克人在以色列人逃离埃及时,他们拦截了去路。首先这并非是雅威天主要求以色列人去杀人,而是部落争战之间被环境所迫必须要采取的步骤,因为阿玛肋克人不属于他们同一个部落或族派的。其次,圣经作者在这里使用这个历史故事,为要教育人们,在天主面前“听命胜过祭献”。“这一段属灵和信德的意义是要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留恋自己认为好的东西,留恋自己的决定,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愿将束缚我们最严重的私欲偏情交给上主来消灭,我们也会远离天主的恩宠。由于撒乌耳的背命,导致王位的丧失,也破坏了天主的计划。启示我们如果留恋自己的私欲偏情,不愿意把最重要的罪魁祸首交给主,纵然消灭了一些影响我们去爱天主的因素,也对于我们归向天主无济于事”。

3)请参阅牧灵圣经中若苏厄6:1的注释。圣地的征战是从耶里哥城的陷落开始的。耶里哥城被“毁灭”,也就是为天主所隔绝。选民们放弃了所有的战利品,将所有的掳获品献入雅威的宝库,并且杀死了所有的生灵。他们没有把动物据为己有,也没有强迫被俘的人做奴隶。“毁灭”后来指受天主诅咒的人(见罗9:3)。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以色列人毁灭了迦南人的一切,从此免除了自己仿效迦南人习俗及物质观念的可能性。
    现代读者会对这样的事件感到震惊:天主怎么会鼓励人们去发动这样的战争呢?若苏厄又怎么会以屠城、包括婴儿来取悦天主呢?
    我们必须牢记这一个事实:书中所描绘的事件和作者写下此书并不是在同一时代。

    许地征战约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我们很难了解如此远古时代的人的心态。在那时的迦南,有烧杀婴儿以祭献神明的习俗。在亚述,则有将犯人活活剥皮之事。像世界上其他的游牧民族一样,以色列人靠着强力暴行征服了巴勒斯坦。天主开始引导他的子民,但不能从一开始便期望他们已懂得“人道”和“文明”。充满了血腥味的胜利是塑造民族意识的一步,从这种角度看,我们就不能用和平之名来鄙视过去战争中的英雄。

    再者,本书写作的时间在公元前七世纪。地点是在为强邻所包围而试图在其中寻求和平的犹大王国。因此,对于过去的胜利和屠杀的描写是被夸大了(比较该事件同期的人写的撒下12:31以及四百年后的人所写的编上20:2)。作者只是想向与他同时代的人表示:既然天主与他们同在,他们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作者借着想像,夸大过去在迦南的大屠杀来向他的同胞说:不要采用任何外邦的习俗,而要保持以色列信仰的圣源。圣经以这些血腥的例子,给我们上了一课:既然天主的子民是世界唯一的希望,为了保持这个民族的纯洁,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同样的,当我们读到“雅威下令若苏厄执行毁灭法”时,我们不要把这一点想成是天主特殊的干预(见创16之注释)。这些话只是意味着若苏厄决心宣布并履行“毁灭法”,如此可使以色列免于偶像崇拜,因为偶像崇拜更不符合天主的计划。但是当以色列人这么做的时候,还是一个不知道生命价值的民族。

4)天主是宽仁慈悲的,充满了仁爱和恩典,从来没有要人们去互相残杀,但是人类文明的的进步需要一个历史过程,人类必须自己慢慢地长大,学习爱和宽容,放弃残杀和自私,这个过程天主可以陪伴,但是无法替代人类成长。人性是需要拯救的,这在我们阅读圣经回顾人类历史时更加感受到了人类需要一位救主的事实。所以我们在读圣经经文时,一定要把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分两种层面来阅读,一个就是信德层面上的意义 (希11-12章);另外一个才是人类学和人类历史上的现象。
希望这些解释对你理解圣经有所帮助。平安!谢谢你提出的问题


NO.42:[圣经问题]请问神父的“父”是什么意思?「4/18/2011 7:36:02 PM」 [ ] (提问)
Male
冷山
 
在天主教会里称神职人员为神父,这个“父”是什么意思?

[站长] 回复:
玛窦福音23:9记载了耶稣的教诲:“你们不可在世上称人为父,因为你们只有一个父,就是你们的天父。”在这里耶稣不是反对人们用“父”这个称呼,而是批判当时以色列宗教信仰权贵中一些法利赛人、经师、拉比们的虚伪。天主子民赋予他们信仰上和政治上及社会上的权利,是要他们“像父亲照顾自己的家庭一般照顾全体民众”,但是可悲的是他们只注重外在的形象和权势的争夺,只在乎荣誉的获得,忘记了服务和付出,更忽略了天主卑微弱小子民日常生活的疾苦和需要,因而耶稣尖锐地指责了他们的虚伪行为,并告诫人们不要称他们为“父”。在这里还需要提醒一点,就是在耶稣生活的罗马帝国下的巴勒斯坦,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最小单位,家庭是社会经济管理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就是说家庭不仅仅起着传宗接代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荣誉、祖传工艺及田园生产的最直接的管理机构,而家庭这个管理机构最高权威来自家庭中的父亲。因而在耶稣生活的年代,“父亲”一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拥有极其重大的责任和权利。
在天主教会里,将教会团体最直接的基层管理者称为 “神父”,英文为Father, 西班牙语为Padre, 希腊语和意大利语都是Papa,等,原意都是“父亲”的意思,不过在称呼神父的时候,都需要大写,以此来代表他们是教友和信徒“信仰生命的陪伴者和管理者”,从教会神职层面来看这个“父”,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第一:神父们在发誓愿接受神父铎职的时候,因着基督爱的感召和影响,愿意效法基督舍弃自己,去爱和服务他人,他们主动自愿选择放弃结婚组建家庭和养育自己孩子的权利,而承诺要将自己的爱和服务奉献给教会,服务于教会所指派给他们的团体。这个“父”的身份因而来自于天主赋予的特殊权利和恩典及神父们对基督爱的具体表现。神父们如此被教会祝圣后,人们称他们为“神父”,里面的“父”就拥有对他们殷切的期盼,亲密的期待,同时也有尊敬和爱护。期盼他们能像合格的父亲爱护自己的子女那样,来照顾天主借着教会之手而交给他们的小小羊群——堂口团体,每一位信友都能得到神父“父亲般”的关怀和鼓励。
第二:宗徒保禄在书信里多次将自己称为他所爱的基督徒团体的父亲,这个“父”是指信仰征途上的带领着和管理者,因为度奉献单身生活的保禄曾说过“我的孩子们,我要再受分娩的痛苦,直到基督在你们内形成。”(迦4:19)保禄的说的这种经历和信仰经验是指“为帮助人们能在基督内重生”而成为“代理”的父亲,灵修上的父亲。就好比我们出生需要亲生父母一样,虽然生命的真正源头是天主,但是我们需要借助生身父母的帮助才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信仰中重生也是一样(若3:3-5我们需要在圣神内重生),因而这个“父”就是我们信仰生命上的带领者,陪伴者,监督者,管理者,从而能使我们更好地在教会的大家庭里成长。
第三:保禄还在他的另外几封书信里谈到宗徒对基督徒团体的 “慈父之情”。
得前2:11-12:“你们知道我们对待你们每个人,就像父亲对待孩子一般。我们鼓励、教导你们,要求你们的生活方式相称于那召选你们进入他的王国和荣耀的天主。”
费10:“我替敖乃息求情,在囚禁中我成了他的父亲。”
斐2:22:“但弟茂德已为自己作了证明,你们是知道的。他又像子随父那般,跟我一起从事福音的工作。”
希12:9:“我们既已接受肉身父亲的管教,我们更应该遵从灵性父亲,以求获得生命。”这里灵性父亲首先指天主,其次指天主的代言人,教会的神父们。
格前4:15: “即使你们有上万的导师教导你们基督内的道理,你们却没有几个好父亲啊,是我,借着福音才给了你们基督耶稣内的生命。”
第四: 宗徒若望也曾在书信里称呼教会团体的负责人为“父老们”(Fathers)。若一13-14:“父老们,我给你们写这些:“你们已认识自太初即已存在的那位•••父老们,我给你们写这些,因为你们•••”。
NO.41:[圣经问题]谁知道那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倒成了屋角的基…「4/17/2011 4:30:09 AM」 [ ] (提问)
Male
多默
 
谁知道那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倒成了屋角的基石,指的是什么人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呀?

[站长] 回复:
这句话出自新约玛窦福音21:42 :耶稣回答他们:“你们看过这段吗?‘建筑工匠不用的石头,反成为屋角的基石。这是上主的工程,在我们看来真是奇妙。’耶稣在这里用“基石”指代自己,向他的民众和听众宣称自己就是旧约先知们预言的默西亚,天主的独生子。耶稣将他自己比成“被弃的石头”,预示他要遭受被天主选民抛弃的痛苦和被钉十字架的苦难及死亡。
要想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学习以下几点:
1)这个预言首先在依28:16中可以找到,“上主雅威这么说:看,我在熙雍安放一块岩石,一块坚硬的岩石,一块宝贵坚固的角石,凡信赖之人,决不会失望”。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这个“宝贵坚固的角石”,就是指将要来的默西亚。在依撒意亚生活的年代,北国以色列已经被亚述帝国消灭,南国犹大的君王及政治顾问想要以“联合埃及制服亚述”的政治手段来拯救自己的国家,但是先知告诉人们:真正的救赎不在政治联盟上,而是来自真正信靠天主的信仰团体,而这个团体的“基石”将不再是“法律”或“宗教仪式”或“圣城”或“圣殿”,而将是一个人,将是一位完全领悟天主旨意,并以实行天主旨意为自己生命最高意义的人。在此预言耶稣基督的到来和因着他的死亡及复活而建立起来的天主教会。
2)关于“基石”这一词也出现在圣咏118:22节里:“建筑工匠不用的石头,反成为屋角的基石。这是上主的工程,在我们看来真是奇妙。”“工匠不用的石头”指那些被社会主流抛弃的卑微弱小者,但他们谦逊更信赖天主,更容易配合天主的行动。尽管他们的身份可能与强权及政治势力想去甚远,没有多少影响力,但是天主拣选他们与自己共建属于天主的国度。天主拣选穷人和遭世人鄙弃的人来彰显天主的力量和光荣。(格前1:27-28 “但天主偏偏选了世人眼中的愚者,来嘲笑那些聪明人;选了世上的弱者来使强者蒙羞。天主又召选了在世上最普通的、受人轻视的和微不足道的人来彻底摧毁被重视的一切。如此一来,没有一个血肉之躯的人能在天主面前夸耀了。”)
3)保禄在书信里多次将耶稣基督比作“新圣殿-教会“的基石和“整个人类救恩”的基石。格前3:11-12:“没有人能够拿起另一块基石垒在已是磐石的耶稣基督之上。但在这块磐石上,我们可加盖金砖银瓦,或是精美宝石、木材、竹藤等物。”弗2:19-22“你们不再是陌生人或受招待的客人,而是圣徒城邦内的国民,你们同属天主之家;你们建筑于宗徒和先知的基础上,而基督耶稣本身即是这工程的基石。以他为主,整个结构个个紧密相连,在主内巍然建立起一座圣殿,借圣神成为天主的精神圣所。”
4)伯多禄在书信里也将耶稣基督称作是“为人所弃但为天主所珍爱的活石”。伯前1:4-8 “你们来接近他,他是活石,虽为人摈弃,却为天主所珍爱挑选。你们也可成为活石,用心建成一座精神殿堂,成为一群圣洁的司祭,借着耶稣基督,向天主献上令他愉悦的灵性祭品。圣经记载着:“看,我在熙雍安放了一块精选的宝贵基石。凡是依赖他的绝不会失望。”对你们相信的人来说,是一种荣幸。但对不信者来说,它是被匠人丢弃的石头,反而成了基石;而且也是一块绊脚石,令人失足的石头。他们绊倒是因为拒绝圣言,这也是为他们预定的。”
NO.40:[圣经问题]请问若11章记载耶稣耽搁两天才去拉匝禄,…「4/17/2011 1:25:10 AM」 [ ] (提问)
Female
羚羊
 
若望福音11章记载,耶稣接到自己好友拉匝禄生病消息后,仍在原地待了两天,是耶稣特意耽搁时间吗

[站长] 回复:
若望福音11章的主题是耶稣冒着生命危险去复活了自己亲爱的朋友拉匝禄,是他前面宣讲真理内容的具体实践,是7个奇迹中最后一个,也是他公开生活的顶峰,并借助这次事件宣布了他就是复活的伟大事实。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行动,公议会聚集决定杀死耶稣 (若11:45-57),可以说耶稣在去复活拉匝禄前,已经知道事态的严峻(若11:8:近日那里的犹太人想用石头打死你,你还去那里吗?11:16:走吧,我们去吧,跟他死在一起吧!)但是他还是将所爱着人的性命和幸福放在了自己利益的前面,这也正是他实践“没有比为朋友而牺牲性命更伟大的了”具体表现(若15:13)。从这个主导线索来看若11章经文中的细节,那么耶稣“耽搁了两天”就不是耽搁,而具有更深刻的含义。让我们相信圣史在这么关键的时刻用大量笔墨来描写两位姐妹的心理活动,确实要教育人们尊重天主的时间和做法,但不是“耶稣没有马上赶去”的问题,而是一场宏观绚丽的的关于“耶稣是复活和生命的”展开和见证。这也恰恰是若望福音写作结构到达11章所契合的内容。
我用以下几天来说明这个观点:
1) 虽然耶稣“耶稣耽搁了两天”在两姐妹看来,好像不符合常情,但是有些圣经注释也提醒读者,在那么一个剑拔弩张的时刻,如果耶稣不去耶稣撒冷,他是安全的,但是他选择了为顺服天主的旨意而受难,为了自己所爱人的性命而牺牲自己的。他如果顾及自己性命的话,本来可以不去,那么他也就不会死的。两姐妹应该也知道这个情况,因为她们跟主耶稣的关系十分亲密。所以她们对于耶稣没有马上动身,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不满情绪。而且玛尔大在见到耶稣后,还说“即使你现在向天主求,天主定会应允你”,可见他们对耶稣的“耽搁两天的做法”并没有太多的不满和责备。
2) 在没动身前,耶稣跟门徒们几次提到了拉匝禄的病和死,耽搁了两天后第三天他就知道拉匝禄已经死了(若11:14),这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因为跟死后4天加起来,刚好是7天,7天是新创造的开端,也是人类将复活的预展。而4这个数字在希伯来语里具有“确切已经死了,死透了”的意思。
3) 玛尔大的言辞及对复活的看法代表当时一些法利赛犹太人对复活的观点,否则没有必要在那么一个凄风苦雨的氛围里,耶稣和玛尔大讨论关于复活的内容。但是玛尔大代表的这一派犹太人只信死人将来的复活,并不知道接纳了耶稣基督的人所获得的“与此世生命有关系的复活及将来永远的复活”,这也恰恰是耶稣要给予我们的复活:“复活开始于当信仰感动了一个人,使人放弃了错误的生活方式,将自己放开,接受天主生命的那一刻”。耶稣正给予我们的复活也是这个含义,是一个从现世生命开始的复活。而玛利亚的态度代表了当时很多亲眼看见了耶稣奇迹和大能,但是仍旧徘徊在信德门口纯真善良犹太人的内心痛楚和犹豫,他们爱,但是他们缺乏力量;他们想要相信,但是他们睁不开信德的眼睛。耶稣如此深地被“这群流离失所好像没有牧者的羊所撼动”,留下了眼泪。他全力所做的,就是想要人们去信他,信他是生命和复活。这不光是若望福音也是所有四部福音的核心点,福音中其它叙述和材料都为这个主题服务。
4) 玛尔大和玛利亚跟耶稣说的第一句都一样:如果你在这里,我们的弟弟就不会死了。不是埋怨耶稣来晚了,而是在此以前,人们所看见的耶稣所能够为众人做的,最震撼的就是治愈病人了(若11:37如果他能复命瞎子的眼睛,难道就不能叫拉匝禄不死吗?),所以她们认为只要弟弟还活着,还是个病人的状态,耶稣一定有办法治愈他,因为他们对他能力的相信还仅限于“治愈病人”那里。可是圣经作者在这里安排了耶稣公开生活的顶峰,也是耶稣到来这个世界的最高理想:对复活生命的展示。所以,耶稣说“你若是信,将看到天主的光荣”。天主借助耶稣基督要给我们的是这两个层面的“复活”:接受天主后生命的改变及将来永远的生命。因而姐妹俩看似埋怨耶稣的一句话,却是当时还不认识耶稣大能及生命给予者身份的困惑,并非单纯一句人性上的抱怨。在这点上,保禄在格前15章说的一句话与此句遥遥相应:如果我们信的耶稣没有复活,那么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没盼望也没意义了。
NO.39:[圣经问题]请问有可以下载的牧灵圣经电子版吗?「2/27/2011 4:22:02 PM」 [ ] (提问)
Female
感恩的心
 
如题

[站长] 回复:
有,就在牧灵首页上,希望你下载阅读,也送朋友们阅读牧灵圣经中文电子版。现在我们在网站还提供牧灵圣经英文版和西语版,欢迎阅读使用。
NO.38:[圣经问题]请问谷1:16-20中“把父亲留在船上”…「12/16/2010 6:03:42 AM」 [ ] (提问)
Male
昆仑
 
请问谷1:16-20中“把父亲留在船上”该怎么理解?

[站长] 回复:
先来看谷1:16-20的经文内容: 
“耶稣在加里利的湖边行走时,看见西满和他的兄弟安德肋正向湖里撒网,他们都是渔夫。耶稣对他们说:“来跟随我吧!我要使你们成为捕人的渔夫。”他俩立刻丢下渔网,跟随了耶稣。耶稣又向前走了不远,看见了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他兄弟若望。他俩正在船上补网。耶稣召唤他们,他们就将父亲载伯德及雇工留在船上,跟随耶稣去了。”

以前和教友团体们一起学习这一小段福音时,重点一般都会放在耶稣的召叫上。曾经有一位朋友对“丢下父亲”这个表达方式感到困惑,认为是翻译用词不当造成的阅读困难。最近在看了Santiago Guijarro的研读书籍“冲突中的忠诚——论对观福音传统中因门徒身份及福传需要而与家庭的决裂”,才明白福音作者使用“他们就将父亲载伯德及雇工留在船上,跟随耶稣去了”并不是译者用词不当,而是为表达作为耶稣的跟随者在当时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将父亲和赖以谋生的船及雇工都留下”意思就是和自己的家庭及过去的求生之道全部决裂,也就意味着将失去生活保障、社会关系及家族荣誉。
在耶稣生活的年代,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罗马帝国的社会机构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家庭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社会最核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身份、品行及名誉都和自己的家族有直接关系。一个出生在被人尊重的家庭里的儿子,需要向父亲学习一技之长,长大成人后在自己的一生里要子承父业,并将家族的荣誉维持下去。而父亲是一家之主,是传统价值、家庭关系及社会荣誉的集大成者,父亲的地位是无比尊贵的,他要决定并管理家族中的一切关系及物质分配,如果是一个经济条件稍好的家族,作为家长的父亲还可以雇佣工人或买奴隶来为家族工作。
在谷1:16-20这一小段经文里,我们读到耶稣对四位门徒的召叫,他们是两对儿兄弟: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若望,还有就是西满和兄弟安德烈。从经文的描绘来看,载伯德的家族在经济上要更富有些,他们虽然是渔民,但是拥有自己的船、雇工及渔网。这在当时的加利利,应该算得上是安定和小康家庭,这样的家庭数量在当时的社会中应该是寥寥无几的。另外一对兄弟西满和安德肋的经济条件可能要差些,他们拿着渔网,直接在岸边撒网捕鱼,说明他们是最贫穷的打鱼人,只有网,没有船、渔网和雇工。
“西满和安德肋他俩立刻丢下渔网”,“雅各伯和若望他们就将父亲载伯德及雇工留在船上”跟随耶稣去了,说明他们两对儿兄弟接受耶稣的召叫后,舍弃了全本属于自己的一切:住房、家族、职业、荣誉和保障,做耶稣的门徒意味着放弃自己原来安定有保障的生活,为了福音及天国的缘故而付出巨大的牺牲。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在读谷10:28-30时就不会感到惊奇了:“伯多禄对耶稣说,你看,我们舍弃了一切跟随你。”“一切”即指他们所放弃的,除物质上的保障外,最大的牺牲是与自己家族的决裂。因为在当时的年代,失去家族就失去了一个人精神上的一切寄托,一个人的社会生命就画上了句号。在犹太人中虽然有推崇“门徒之道”的传统,即跟随拉比学习律法,或跟随老师学习哲学,这样的门徒还是很受人尊敬的。但跟随的老师必须是名师或著名的拉比,这样门徒们才会脸上有光。而耶稣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木匠,一个身为木匠的人要召叫自己的门徒,门徒们除非对他有很特别的信任和认同,否则他们不会跟着老师走。但是门徒们尽管相信耶稣是他们期待并要找的那一位,他们作为耶稣的门徒仍旧被当时社会的主流人群所轻视。
NO.37:[圣经问题]请讲解耶稣复活后曾在四十天里显现给自己的…「12/13/2010 6:55:29 AM」 [ ] (提问)
Male
山松
 
请讲解耶稣复活后曾在四十天的时间里显示给自己的门徒们?

[站长] 回复:
1)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根据福音记载,复活的耶稣在第三天显现的次序应该:a)向玛利亚玛达肋纳及其他妇女 b)向厄玛乌乡下去的两个门徒 c)向正在进餐的十一个门徒(玛窦28,谷16,路24,若20),耶稣显现的地点显然都是在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带。前两个显现对象都无可厚非,因为在前三部福音中都有所提及,而在第三天是否在耶路撒冷向十一位门徒显现,答案也是很确切的,除了前三部福音有所提及,若20:19 更给予证实 :“在同一天,也就是星期日晚上,耶稣的门徒们聚会,门都关了,因为怕犹太人。耶稣来了,站在他们当中•••”所以复活的耶稣在第三天在耶路撒冷显现给十一位门徒们是没有争议的。
2) 耶稣的门徒们在他受难及复活后,是否短时间内有过要回老家重操旧业的想法及行动?这点几乎是肯定的,不过复活的耶稣继续跟他们同行,正像那位朋友指出的,耶稣提前自己先去了他们大部分人的老家——加里利,并在那里将自己显示给他们,向他们交代了未来教会的诞生及发展,及他们广扬福音的使命,并吩咐他们再次回到耶路撒冷,等待圣神的降临。
不过耶稣对门徒们在加里利的显现,肯定是在复活后20多天以后。首先,根据若20:26记载:“八天后,门徒们又在屋子里聚会,多默跟他们在一起。门都关着,耶稣来了”。这说明复活主日后的下一个星期,门徒们仍旧在耶路撒冷,他们没有立即返回老家加里利,而是至少又在耶路撒冷过了八天。加上他们返回加里利走路需要的时间,我们预测,可能是在耶路撒冷耶稣受难复活事件后20多天后,他们才到达自己的故乡。不过,这与新约其它经文的记载并不矛盾,因为在宗1:3里,我们读到这样的内容:“他受难后,曾以许多凭据向他们证明自己还活着,他在四十天中显现给他们,跟他们讲论有关天国的事。”所以门徒们有四十天的时间来反思耶路撒冷自己老师死后复活的事件及以一种新的方式接受耶稣继续的训导和带领。
在这四十天里,他们曾经在耶路撒冷体验到复活的耶稣,也曾经在自己的故乡加里利遇到过复活的耶稣;在这四十天里,他们失望过,想要重操旧业,并确实试图回到湖里去过打渔谋生的日子(若21),但是耶稣再次与他们在一起,鼓舞他们的士气,给予他们恩宠,指引他们方向,吩咐他们去继续尚未完成的事业;在这四十天里,他们学习了等待和盼望的功课,(宗1:14),他们知道自己门徒使命的身份尚未成熟,需要继续在磨难中孕育,直到耶稣承诺的圣神的降临。
“四十”这个数字来自于希伯来文化所认同的“胎儿在母亲腹中需孕育四十周”的传统。故而,“四十”在新旧约里都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以色列子民从埃及逃离后,曾经在沙漠中徘徊流浪了四十年,耶稣开始公开传教生活之初,曾经在沙漠里接受魔鬼诱惑“四十天”,而现在门徒们在痛失老师耶稣后,也在期待和盼望中度过了四十天,这是耶稣为门徒们接受圣神降临,而必要做的准备工作。
所以,在这四十天里,如果说门徒们曾有过“告别一切,回去过平淡的日子”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曾经舍弃了各自的一切,跟随了耶稣;毕竟跟随老师的日子曾经那么激动人心,风光无限,可是眼睁睁地看见老师的事业在屈辱的十字架上戛然而止,他们的信心随之也一落千丈,按照福音记载的伯多禄那冲动而缺乏“磐石”持久坚韧性格的人来说,扔掉一切回去过日子也不是不能想象的,更何况若21确实向我们描绘了门徒们回到加里利湖边打渔的故事情节。(该章来历如何,待以后磋商)
不过更重要的是门徒们又重新回到了耶路撒冷,他们无法抗拒复活的主在那四十天向他们的显现和扶持,他们也并不能真的忘记一切。那些与主的生命有过真实交往的人,又如何能忘记他们在与主生活时,所体会到的爱、接纳、平安、满足、召唤、希望、勇气•••尽管跟随像耶稣这样的老师是艰难中的艰难,痛苦中的痛苦,但是门徒们知道有复活的耶稣和他们在一起,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他们必须重新回到耶路撒冷,因为路24:47及宗1:4,8等经文都提到“必须从耶路撒冷开始”,“等候父的诺言实现”,接受天父和耶稣派遣的圣神,“必须从耶路撒冷开始•••直到地极,为耶稣的复活做见证”(宗1:8),广扬天主给予人类的救恩消息,将福音传播出去。
NO.36:[圣经问题]请给我们讲解一下阅读圣经对于教友的重要性…「12/12/2010 3:25:00 AM」 [ ] (提问)
Male
松涛
 
现在经常听到神父们劝教友阅读圣经,而一些老教友们总是强调多念玫瑰经,虽然两个祈祷方式都很重要,但是请讲解一下阅读圣经的重要性?

[站长] 回复:
论及圣经在教会内的重要性时,天主教新要理说:教会从圣经中,不断地取得她的滋养与活力;因为透过圣经,她不只接受人的言语,实在而论,接受的是天主的言语。“因为在圣经里,天父慈祥地来与祂的子女相会,并同他们谈话”(104)。这句话给我们揭示了圣经不仅是教会的根源,同时也是祈祷的根源。为此,教会时常尊重圣经,如同尊重主的圣体一样。她不停地从天主圣言及基督圣体的筵席中,给信友们提供生命之粮(103)。 
这正是圣经最重要的地方:圣经是一种类似于圣体的存在,因为圣经所记载的不是别的,而是天主的圣言,所以,圣经成了教会生活的根源,而教会需要从圣经中汲取所需要的营养。从某种角度上说,没有圣经,就没有教会生活,就没有教会。故此,圣教会特别特别地强调圣经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我们来看看教会如何强调的:
天主的话具有这么大的效力和德能,以致成了教会的支柱和力量,巩固教会子女们的信仰,成为他们灵魂的食粮及灵修生活永久和清澈的泉源」。必须「让信友们广泛地接触圣经」(131)。 我们要注意这里的用词“必须”。
「所以圣经的研究应视作神学的灵魂。同样,宣道的职务,即牧民的宣讲、教理讲授、及一切基督化的训诲,其中礼仪的讲道,应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些都该从圣经的话语取得滋养和活力」(132)。 
教会「坚决而恳切地劝告所有信友……要藉著多阅读圣经,去学习『耶稣基督的卓越知识』(斐3:8),『因为不认识圣经,即不认识基督』」(圣热罗尼莫) (133)。这段话显示教会希望教友们阅读圣经的态度是坚决的。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好让大家明白圣经的重要:天主教的宗教生活中,我们可以扔掉圣事,可以扔掉所有的教堂,可以扔掉所有的教会财产,可以扔掉圣统制,可以扔掉所有的圣像,可以扔掉所有的神学和灵修书籍,可以扔掉玫瑰经、苦路,可以扔掉…… 唯独不能扔掉的就是圣经。因为圣经是教会生活的源泉,源泉没有了,教会就注定会枯萎致死。
正是这个原因,圣经无论在天主教会内,还是在誓反教会内,在东正教会内,或在圣公会内,从开教之初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都是,并都将是唯一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圣经不是别的,是天主的圣言,是天主对人所说的话,是耶稣在圣经内将父启示给了我们。
在这个层面上来讲,玫瑰经是无法和圣经相比的。不管是圣母说了,还是教宗说了,到什么时候玫瑰经都不可能,更不可以超越天主的圣言。
从历史的层面来讲,的确存在过玫瑰经超越圣经的时刻,但这个时刻不是几年、几十年,而是500年。我们都知道,天主教会对圣经的尊崇,曾经因为害怕普通教友阅读圣经理解错误,进而不愿让没有文化的普通信徒阅读圣经,圣经便在教会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神职人员们的特权。普通信徒只能从神职人员的讲道中,从圣堂的墙壁上,听和看到一些有关圣经内容的片断。如果连阅读都谈不上,就更遑论用圣经祈祷了。就在信友们心灵匮乏,需要祈祷的时刻,玫瑰经诞生了(诞生于13世纪,被教会正式认可在16世纪)。因为玫瑰经包含了圣经中一些主要的奥迹,同时又不需要文化根底便能诵念,于是在普通天主教徒中便广为流传。
真正转变的时刻是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时。梵二文献中,有两点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第一,《启示宪章》是一部系统性的对圣经的阐释,是教会对圣经的重新认识,也是来自教会最高权威对圣经的推动;第二,将传统的圣母论放到了《教会宪章》的最后一章(第八章)来论述,并设标题为:论基督及教会奥迹中的天主之母荣福童贞玛利亚。这个标题非常的有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论及玛利亚的时候,应该在基督论和教会论的脉络中去理解玛利亚,不可以将玛利亚独立于基督和教会来理解。
实际上,梵二以后,随着对圣经普及的推动,对圣母的敬礼和诵念玫瑰经也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就是说:玫瑰经不再是基督徒全部信仰生活的中心,这个中心应该是天主的圣言。但是,玫瑰经做为天主教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和习惯,被视为对圣母最好的敬礼之一。所以天主教教理在最后一部分论及祈祷时,详细解释了天主经后,也对圣母经有所解释,不过,所占篇幅不大。
从祈祷的层面而言,玫瑰经是天主教徒都喜欢的一种祈祷方式,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普通教友都会用玫瑰经来祈祷。不过,无论我们如何喜欢,如何推崇,我们始终都要清醒的意识到一点:用玫瑰经来祈祷总是可选的,而不是必须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没有诵念玫瑰经,我们所做的祈祷就不是祈祷。我们也要知道,在所有基督教派中,只有天主教徒热诚的诵念玫瑰经,这当然不是说诵念玫瑰经不好,不正常,而是在指出:祈祷的道路千万条,毋须拘泥于玫瑰经一种。事实上,不是所有诵念玫瑰经的人都是热心的,也不是那些不诵念玫瑰经的人都是冷淡的。

讨论完以上的话题,让我们来看看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应该如何平衡诵念玫瑰经和阅读圣经。
我们认为,诵念玫瑰经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时间,二是对象,就是诵念的人。
先说时间。玫瑰经做为祈祷的一种,尤其是在公共祈祷的时候,似乎是不可替代的一种祈祷方式,但是我们也不能将玫瑰经绝对化,似乎只要是祈祷就得诵念玫瑰经。每日诵念玫瑰经固然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但若是我们在一些日子里不用玫瑰经来祈祷并不是犯罪,也没有违背什么教会的规定。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我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传统所束缚,一些老教友们认为若是公共祈祷的时候不念玫瑰经就等于没有祈祷。
不错,要得救就必须靠着祈祷,不祈祷的人不会得救。祈祷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信徒不仅可以利用教会传统的祈祷方式,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祈祷的方式和祈祷的经文。一个地方教会团体,举动公共祈祷,大家诵念一致的经文是口祷所以要求的。由于口祷的这种特殊性,就会让我们慢慢形成一种固定的习俗,某些经文是必须要诵念的,缺了不可。所以口祷也是最容易会流为形式的。那么,口祷如何避免流于形式呢?就是要靠形式上的变化来调动诵念者的积极性。教会的礼仪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就拿玫瑰经来说,有着很多不同形式的念法,而且我们每天所念的也不尽相同,今天念欢喜的,明天念痛苦的。再进一步,我们完全可以在每一段奥迹默想的时候用圣经经文来代替。还有一种诵念的方式是教友们想都不敢想的,就是由教友们自己来编写玫瑰经,这种方式,保持诵念的形式,但默想内容由教友自己编写。而且内容也不必局限在新约,旧约中的重大救恩事件都可以成为玫瑰经祈祷的内容。当然,我们还可以做时间上的调整,比如这个星期,一三五我们诵念玫瑰经,二四六分组做圣经分享,下个星期,一三五做圣经分享或者查经祈祷,二四六诵念玫瑰经或其他形式的口祷。
任何对传统的改变都需要勇气和毅力,传统是随着时间而形成的,打破传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注定会形成新的传统。只要我们所做的能促进我们更好的积极参与祈祷,能更接近祈祷的泉源,我们就要坚持的做下去。
至于第二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指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诵念方式。上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团体里公共祈祷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下面我们来谈谈私祷。
私祷就是个人性的祈祷,基于私祷的性质,不管什么类型的祈祷,只要适合我,能引领我快速的达到与天主的沟通共融,这种祈祷方式就是为我最适合的。为神职人员来说,他们要每日举行弥撒,要诵念大日课,要听告解、行圣事,让他们每日跟教友们一起去诵念玫瑰经是不现实的,但,完全可以在某一天,由神父带领大家一起来诵念玫瑰经。对于没有牧灵传教任务的度奉献生活的人来说,玫瑰经可以成为自己在神枯之时的一种祈祷,或者可以由一段或几段圣母经的重复来激发对天主的孝爱之情,进而进入对天主的默祷中,这样,玫瑰经或天主经、圣母经可以成为进入默观祈祷的一个引子。对于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来说,若是能够每日坚持不断地阅读一章圣经,然后默祷片刻,他们完全可以放弃诵念玫瑰经,而只在某些特殊的时刻来诵念玫瑰经,比如团体公共祈祷时,遇到圣母的节庆日时,坐车旅行时等等。为那些没有什么知识的教友们来说,也不必将诵念玫瑰经当作唯一的祈祷方式,需要和悔改、爱德、奉献等善工结合起来。而且,不要害怕阅读圣经,更不要害怕读不懂。圣经其实是人人都能读懂的,因为天主的话是为所有人的,不仅仅为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而存在的。也许就因为圣经中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会触动我们的心灵。
所以,是否要诵念玫瑰经,不仅要考虑到时间的因素,还要考虑到诵念的人的程度。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1959年在西班牙成立了一个叫Idente的团体,创办人平信徒,叫Fernando Rielo。这个团体是为了回应现代社会福音传播的需要而成立的,所以团体成员全部都是社会上的专职工作人员,比如大学教授,幼儿园老师,会计等,他们的团体分男传教团和女传教团,男团体里有男传教士同时也是神父的情况;女传教团体里有度奉献生活的“现代型修女”,她们不叫修女,而叫女传教士,但是发独身、神贫和听命三愿,也有很严格的团体生活省察。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家长,每周进行一次团体内的省察和灵修分享,团体要求每个团员除自己在社会上的工作外,要每天参与弥撒领圣体,每天默想一章圣经,早晚各念三遍天主经圣母经和圣三光荣颂。他们是把团体成员灵修的重点放在圣言的默想及和圣体的共融上,玫瑰经是自愿念,团体没有硬性要求。

此外,还有几点是我们必须要澄清和强调的。
第一、 圣经与玫瑰经不是相排斥的,而是互补的。一个热心诵念玫瑰经的人也会热爱阅读圣经,同时,愿意靠天主圣言而生活的人,也会抽时间诵念玫瑰经的。
第二、 我们始终要清醒的意识到:在教会内,圣经永远是首要的,必须的,而玫瑰经则是次要的,可选的。我们不可以说都重要,都重要就等于都不重要。不会或不念玫瑰经不一定意味着不认识基督,但谁若不认识圣经则不认识基督。
第三、 为推行敬礼的人而言,他/她所推行的敬礼就是重要的。所以路济亚总会所玫瑰经是重要的,耶稣会士会说神操可不是一般的重要,而宣扬耶稣圣心敬礼的圣女玛加利大玛利亚亚拉高克则会告诉人们这个敬礼可是耶稣自己要求的。我们的意思是要说:此种重要性是相对的,我们必须要将这些敬礼放到教会整个礼仪生活的全景下去考虑和辨识。
第四、 对于能拿起圣经来阅读的教友们,我们给你们说:拿起圣经来读吧;对于那些不识字的教友们,我们给你们说:拿起念珠来诵念玫瑰经吧。
第五、 阅读圣经不仅能快速直接的碰触到天主的话,更是传教生活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拿着圣经去传教,却不能手拿念珠去教人怎么诵念玫瑰经。当我们拿着圣经阅读的时候,人们都知道我们是在阅读天主教的经典;当我们拿着念珠念玫瑰经的时候,外教人会以为我们的念经跟和尚手拿念珠念经没有什么两样。
第六、 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教会初期的烈士们和教父们,他们都不诵念玫瑰经,因为玫瑰经还没有诞生,东正教教徒和新教徒也不诵念玫瑰经,但他们的灵修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枯萎。中世纪以后,玫瑰经大流行的之际,正是教友对圣经失去兴趣远离圣经的时候,这是教会历史上惨痛的教训。故此,梵二大公会议重返了圣经这一根源,同时也坚定的劝勉所有的天主教徒都要读经。天主教会的这一重大改变,实际上是马丁路德的贡献。
第七、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注意到,有太多太多的读经查经小组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了起来,教友们进堂不再像往日那样拿着垫子,而是拿着圣经进堂了。毫无疑问,这是时代的征兆,是圣神和圣经时代的来临。所以,我们不要在维护传统的同时窒息了圣神。
第八、 圣母在默主歌耶显现时说:“我要求你们每天阅读圣经,把圣经放在家中明显的地方,以经常提醒你们去阅读圣经”(84年10月18日 )。
第九、 人灵的牧者可以根据教友的自身情况,或某地教会团体的情况,让他们以学习圣经、运用圣经、用圣经祈祷成为他们宗教生活的中心,传统的祈祷方式做为候选的,或者自愿的。这是完全合法的,也是值得推荐的。但应该特别注意:不要消减弥撒和圣体敬礼的意义与热诚。
第十、 对于尚未准备好“圣经运动”的堂口,本堂神父不应盲目的推行改革,要有步骤的,有计划的进行,要先在思想上让教友们接受,在实际运用中让教友们尝到阅读圣经和学习圣经的甘怡。
第十一、 根据我们的经验,没有任何一个只会念经的堂口是有蓬勃活力的,相反,没有任何一个以天主的圣言为中心的堂口是冷淡。
第十二、 人灵的牧者,不应该过度强调教会生活中“补赎”或“赎罪”的概念,要教导教友们以纯洁无私的爱去爱天主,去赞美天主,去歌颂天主。罪过必须要用爱来超越。
NO.35:[圣经问题]请问复活的耶稣为什么要告诉门徒们去加里利…「12/11/2010 8:48:39 PM」 [ ] (提问)
Female
狄娜
 
请问复活的耶稣为什么要告诉门徒们去加里利相见?

[站长] 回复:
复活的耶稣首先在耶路撒冷显现给门徒们,不错,但是复活的耶稣与门徒们不止在耶路撒冷相会,更在加里利见面。“在加里利会见复活的耶稣”是耶稣在显现给妇女们时,天使告诉她们的话。很多福音章节提到这一点,请看如下内容:
玛28:7 “然后快去向门徒们报告。他已经在你们之前,先到加里利去了。你们可在那里见到他。”
玛28:16“十一位门徒赶往加里利,来到耶稣指定的山上。他们一见到他,都跪下来朝拜他,但有几个还迟疑着。”
谷16:7 “现在去告诉他的门徒和伯多禄,他已在你们之前去加里利了,你们将在那里看见他,正如他曾经跟你们说过的。”
还有整个若望福音21章,都描绘了复活的耶稣与门徒们在加里利湖边的相见。
复活的耶稣为什么在耶路撒冷显示给门徒们,又吩咐他们在加里利与自己相见呢?
第一:加里利是耶稣开始传教的地方,他鼓励门徒们回忆起最初跟随耶稣的热情和爱心,不要忘掉他们自己的身份和被召叫后的新生活,回到家乡能帮助门徒们暂时与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一切告别,抚慰他们伤痛的心灵,以便能更好地明白默西亚受苦并为众人受死的意义,也能更好地理解跟随耶稣道路的深刻含义。耶稣在耶路撒冷显示给门徒主要内容是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复活,自己不是鬼魂 (路24:36-43),而在加里利复活的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们,自己已受光荣,激励和鼓励门徒们去顺应天父的救恩计划,并交给他们福传的大使命。(玛28:16-20)
其次:玛窦福音提到复活的耶稣在加里利指定的“山上”与十一位门徒见面,这个“山上”与旧约里梅瑟接受十诫的“西奈山”遥相呼应,只是受难复活后,现在耶稣是新律法的颁布者、执行者及实现者;这个“山”也与玛窦5-7章的“山中圣训”的“山”如出一辙,耶稣在前面的山上颁布圣训,也就是福音宪章(真福八端等),而在复活后加里利的“山上”派遣门徒们去实践这圣训,“教导他们遵守我吩咐你们的一切,”并承诺“永远与门徒们同在,直到世界的终结。”(这也与玛窦福音1:23节中说的“厄玛奴尔——天主与我们同在”遥相呼应,也恰恰应验了旧约中先知们的预言)
而若望福音21章记载复活的耶稣与门徒们在提庇里亚湖边见面。“基督在黎明的微光中,孤独地站在海边,故事里充满了神圣的临在”(参阅牧灵圣经注释若21:1)。耶稣重新将捕鱼的奇迹显现给多位门徒们(若21:2),并与他们一起共进早餐,这些细节经常被我们所忽略,“耶稣自死者中复活后,这是第三次显现给他的门徒们”(若21:14)。一般读者都不会记得复活的耶稣还曾经在加里利湖边耐心地与自己的门徒们共进早餐呢!那是当门徒们失望地从耶路撒冷归来,在加里利的湖边重操旧业后一无所获后发生的事情。耶稣又一次将“基督的道路“指示给他们,经历苦难并牺牲自己才是真正实现天主旨意的道路。而后,耶稣满怀爱心和理解地问伯多禄:你爱我吗?在个爱不再指热血沸腾初期跟随者的感性上对老师的崇拜和热爱,而是经历过失望痛苦并知道最终唯有将自己也像自己的老师那样“为真理而奉献和牺牲”,才配称为基督的门徒。
而在加里利湖边的相遇,复活的耶稣除了重新鼓舞门徒们,预示教会的发展,并将教会委托给伯多禄去牧养和牧放外,复活的耶稣还多次对门徒们说:跟随我!所以我们可以领悟到福音作者的深刻用意,耶稣复活后清楚坚定地向门徒们显示了自己,并安抚和鼓励他们,最后还将教会的未来及世界福音的广扬任务交托给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福音旋律,耶稣不光是召叫门徒们,训练他们,爱护和教育他们,让他们跟随自己亲临生动而透彻肺腑的苦难之课,但是同时耶稣也体谅门徒们的疑惑和软弱,他受难复活后,他也用人性上的手法来坚固和装备门徒们,福音最后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耶稣完美的门徒之道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NO.34:[圣经问题]箴言23:23节中真理的意思?「12/10/2010 4:39:38 AM」 [ ] (提问)
Female
曼尼
 
请问该如何理解箴言23:23中真理和智慧的含义?

[站长] 回复:
箴言23:23
牧灵圣经: 追求寻获真理,但决不要卖给他人,要寻获智慧、知识和见识。
思高圣经: 应获取真理,不可出卖,还有智慧、训诲和见识。
现代中文译本:真理、智慧、学问、见识,都值得你付出代价,但千万不可卖出。
和合译本:你当买真理。就是智慧, 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

这四个版本的此节经文意思都是一样的,可理解为家长劝慰子女在生活道路上,首先要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天主的真理、智慧、训诲,要有敬畏天主的心,扬善避恶,并不可轻易地丢失生活的正义准则,不可将天主的智慧以任何廉价的方式拱手送出。

一)全部箴言是一本以色列子民团体编辑起来,用来劝慰人们追寻天主的智慧和真理的语录集。目的是为教训人,尤其青年人,应学习“智慧”,躲避“愚昧”。所谓“智慧”,并非指人的智力而言:教人怎样成一博学多才的绝顶聪明人,也不是教人如何在凶险的世界上靠投机取巧等“伎俩”来发财致富,而是就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安身立命,建立完善、和谐、幸福、敬畏天主并蒙天主喜悦的人生,“箴言更多是道德生活立论:教人怎样敦品励行,成一完人”(参阅思高圣经前言)。 
二)本书中的智慧、真理、见识及训诲,不单指人在世间的“处世之道”,不是以人自己为轴心点的赢者处事哲学,而是一种“敬畏天主的“智慧”(1:7,9:10,15:33);编著者想让子民们记得,“智慧”是属于天主本性的一种德能(8:21-31),但天主将这德能赋予了人类(2:6),使人藉这“智慧”得以获享幸福的生命(8:32-36)。作者还经常提到天主的神,天主的智慧和力量及恩典,这些都为使读者明白,天主的这些德能是天主圣神和神秘生命的多种表现方式,用以参与人类的事物和生活。
三)从箴言的第8章还能看出作者的另外一番用意,在给予了读者众多有益于建立一个“避凶趋吉,平安康泰,延年益寿,孝敬父母,善育子女,并蒙天主祝福”的生活后,作者还将整部圣经的最重要信息隐藏在箴言的字里行间,那就是“天主在远古之初就造了我”。这个“我”字就是智慧人格化的代表,是天主的圣言(咏19),是与天主同在的“道”(若1:1-18),也是最后降生成人,居住在我们中间的默西亚——主耶稣基督,他充满恩宠和真理,他确实具有王者的风范,但是这个王不是世间权贵和统治的王,而是谦卑的为众人做赎价的上主的仆人(斐2:5-11)。因而可以说箴言中关于天主智慧的教导,也是关于基督的预示和描绘,“但对天主召选的那些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这位默西亚既是天主的德能,又是天主的智慧。”(格前1:24)。
四)另外,此句中“真理”原希伯来语的意思很接近“忠信” (英文faithfulness) ,也是天主在救世计划中先借着以色列民族,后借着耶稣基督和全人类订立盟约时所具备的品德和德能,也是耶稣基督在实行天主的旨意时完全表现出来的品德和德能。
我们对比阅读一下若望福音中几节关于“真理”的内容:
若1:14 充满恩宠和真理,
若1:17 天主借梅瑟赐给我们律法,但恩宠和真理由耶稣基督来
若3:21但奉行真理的人接近光,好使人清楚地看见,他的行为都是在天主内完成的
若5:33 你们曾派人去若翰那里,他为真理做了见证
若8:32 你们将认识真理,真理将使你们得到自由
若8:45怪不得我告诉你们真理,你们不信我
这个真理,用若望福音里的话来讲述,也是整部圣经并整个人类需要认识的内容,“看,天主那么爱世人,他把自己的唯一圣子赐给世界,令相信他的世人不至丧亡,反得永生。”(若3:16)
主耶稣基督是天主的真理和智慧,也是世界的真理和智慧,他以自己的完全“忠信”于天主父的爱和拯救计划,来彰显了一条全新的人类生活道路,全新的回归之路。耶稣基督所展开的真理、智慧、训诲,他的身体力行的活生生的奉献之路,他为爱人直至为人类献出生命的忠信之路,爱之路,也就是整个人类和人类每一个人需要效法和追随的。而耶稣基督的真理之路还将带领我们走过死亡的幽谷,带来永生的希望。
NO.33:[圣经问题]关于福音中人子的问题「12/6/2010 7:29:26 PM」 [ ] (提问)
Male
玲玲
 
请问路加福音6:5中耶稣说的“人子”是指谁?

[站长] 回复:
要想理解耶稣这句话中“人子”的含义,我们需先查找 “人子”在旧约里的出处。根据思高词典,“人子”一词在旧约里通常指人或世人,比如则2章等,但是在达7:13出现的“似人子的一位”将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指代“默西亚的人性”,或者换句话说,达7;13所预言的“人子”就是一个具备天主的全能,与天主一样有着尊贵和权威的人,是一个具有天主性的人。恰如圣咏2所说的:“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了你”。所以可以说自达尼尔时代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人子”就个词就是默西亚的另外一个称呼。
而耶稣在自己公开的传教生活中使用“人子“一词时,不光是用隐喻的方式宣称自己就是默西亚,同时还将另外一个先知传统与“人子”一词的先知背景糅合在一起,比如耶稣在若12:32-34节中说自己将要受难而死,众人就提出疑问:“我们从法律上知道,默西亚是永存的,你怎么说人子要被举起呢,这个人子是谁?”耶稣将旧约中的早期先知传统及依撒意亚先知预言的“上主的苦难仆人”这一形象与“人子”结合在一处。这样耶稣所提及的“人子”就预示了一个将要受苦的默西亚。
在耶稣的时代,饱受罗马帝国欺压凌辱的犹太人盼望一个新的君王出现,能带领民族走出被殖民的命运,重拾当年达味为王的辉煌,所以人们对默西亚的期待大多停留在政治和军事层面上,所以民众对默西亚的称呼一般都是“达味之子”或“默西亚君王”,而对“人子”这一称呼并不是很热衷和熟悉,所以耶稣特意用这个隐晦的词来指代自己。
“人子”一词在玛窦福音中出现31次;在马尔谷福音中出现14次;在路加福音中出现25次;在若望福音中出现12次,可见用“人子”来指代耶稣自己就是将要受苦的默西亚在四部福音中还是相当地频繁和清晰,尤其是在玛窦福音26:63-65几节中,耶稣回答大司祭盖法时说的话,将“人子”的全部意义和将要得到的光荣表达得完善无缺。
在本节里,“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第一“人子”是指耶稣自己,预言耶稣自己就是默西亚,天主子;第二耶稣作为天主子,降生成人,来到我们中间,他更新了天主所创造的一切,更新了旧的律法,建立了新的爱的法律(玛5:17)。他是人类一切作息和工作的主,是最高级别的统帅和法律(斐2:9-11;哥1:15-20)。
页次:3/6页 每页15条 总计77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分页:1页 2页 3页 4页 5页 6页
Copyright 2006-2009 牧灵圣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