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羚羊 |
|
|
若望福音11章记载,耶稣接到自己好友拉匝禄生病消息后,仍在原地待了两天,是耶稣特意耽搁时间吗
|
|
[站长] 回复: 若望福音11章的主题是耶稣冒着生命危险去复活了自己亲爱的朋友拉匝禄,是他前面宣讲真理内容的具体实践,是7个奇迹中最后一个,也是他公开生活的顶峰,并借助这次事件宣布了他就是复活的伟大事实。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行动,公议会聚集决定杀死耶稣 (若11:45-57),可以说耶稣在去复活拉匝禄前,已经知道事态的严峻(若11:8:近日那里的犹太人想用石头打死你,你还去那里吗?11:16:走吧,我们去吧,跟他死在一起吧!)但是他还是将所爱着人的性命和幸福放在了自己利益的前面,这也正是他实践“没有比为朋友而牺牲性命更伟大的了”具体表现(若15:13)。从这个主导线索来看若11章经文中的细节,那么耶稣“耽搁了两天”就不是耽搁,而具有更深刻的含义。让我们相信圣史在这么关键的时刻用大量笔墨来描写两位姐妹的心理活动,确实要教育人们尊重天主的时间和做法,但不是“耶稣没有马上赶去”的问题,而是一场宏观绚丽的的关于“耶稣是复活和生命的”展开和见证。这也恰恰是若望福音写作结构到达11章所契合的内容。 我用以下几天来说明这个观点: 1) 虽然耶稣“耶稣耽搁了两天”在两姐妹看来,好像不符合常情,但是有些圣经注释也提醒读者,在那么一个剑拔弩张的时刻,如果耶稣不去耶稣撒冷,他是安全的,但是他选择了为顺服天主的旨意而受难,为了自己所爱人的性命而牺牲自己的。他如果顾及自己性命的话,本来可以不去,那么他也就不会死的。两姐妹应该也知道这个情况,因为她们跟主耶稣的关系十分亲密。所以她们对于耶稣没有马上动身,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不满情绪。而且玛尔大在见到耶稣后,还说“即使你现在向天主求,天主定会应允你”,可见他们对耶稣的“耽搁两天的做法”并没有太多的不满和责备。 2) 在没动身前,耶稣跟门徒们几次提到了拉匝禄的病和死,耽搁了两天后第三天他就知道拉匝禄已经死了(若11:14),这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因为跟死后4天加起来,刚好是7天,7天是新创造的开端,也是人类将复活的预展。而4这个数字在希伯来语里具有“确切已经死了,死透了”的意思。 3) 玛尔大的言辞及对复活的看法代表当时一些法利赛犹太人对复活的观点,否则没有必要在那么一个凄风苦雨的氛围里,耶稣和玛尔大讨论关于复活的内容。但是玛尔大代表的这一派犹太人只信死人将来的复活,并不知道接纳了耶稣基督的人所获得的“与此世生命有关系的复活及将来永远的复活”,这也恰恰是耶稣要给予我们的复活:“复活开始于当信仰感动了一个人,使人放弃了错误的生活方式,将自己放开,接受天主生命的那一刻”。耶稣正给予我们的复活也是这个含义,是一个从现世生命开始的复活。而玛利亚的态度代表了当时很多亲眼看见了耶稣奇迹和大能,但是仍旧徘徊在信德门口纯真善良犹太人的内心痛楚和犹豫,他们爱,但是他们缺乏力量;他们想要相信,但是他们睁不开信德的眼睛。耶稣如此深地被“这群流离失所好像没有牧者的羊所撼动”,留下了眼泪。他全力所做的,就是想要人们去信他,信他是生命和复活。这不光是若望福音也是所有四部福音的核心点,福音中其它叙述和材料都为这个主题服务。 4) 玛尔大和玛利亚跟耶稣说的第一句都一样:如果你在这里,我们的弟弟就不会死了。不是埋怨耶稣来晚了,而是在此以前,人们所看见的耶稣所能够为众人做的,最震撼的就是治愈病人了(若11:37如果他能复命瞎子的眼睛,难道就不能叫拉匝禄不死吗?),所以她们认为只要弟弟还活着,还是个病人的状态,耶稣一定有办法治愈他,因为他们对他能力的相信还仅限于“治愈病人”那里。可是圣经作者在这里安排了耶稣公开生活的顶峰,也是耶稣到来这个世界的最高理想:对复活生命的展示。所以,耶稣说“你若是信,将看到天主的光荣”。天主借助耶稣基督要给我们的是这两个层面的“复活”:接受天主后生命的改变及将来永远的生命。因而姐妹俩看似埋怨耶稣的一句话,却是当时还不认识耶稣大能及生命给予者身份的困惑,并非单纯一句人性上的抱怨。在这点上,保禄在格前15章说的一句话与此句遥遥相应:如果我们信的耶稣没有复活,那么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没盼望也没意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