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美相比较,中国社会具有更为典型的口语社会特色。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以口语来传播福音,应该成为尤其重要的方式。
中国的语言文字没有完全超越象形文字阶段,而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形成了声音与象形相结合的主要造字方式,以这种被叫做「形声」方法构成的汉字,占汉字的90%;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没有从形象思维提升到抽象思维的程度,形象思维一直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国社会特别近于口语社会。
由于这样的原因,「文学」以其具有高度的抒情性,在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上,始终有着很高的地位,这是中国文化不同与其他文化的特色之一。在古代中国,即使是思想、哲学、政治、历史的作品,也往往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并且它们同时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其中,最容易口传的诗歌,几乎一直是传统中国社会中最受推崇的文学形式。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是特别具有口语社会的特点的。
中国社会的文化观念,如仁爱、忠义、中庸……等等,能非常深入地进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主要地是靠着口口相传的故事、传说、典故、诗歌等形式潜移默化完成的。如「桃园结义」、「岳母刺字」、「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民族。这些内容历代传递不息,源远流长,并成为极具凝聚力的文化力量。可以说,口语传播是中国最重要的信息流通渠道。这一情形,在当代中国仍然同样如此。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广为流行的「民谣」会成为反映人民心声的主要形式,这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
虽然在日益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中国人的文化程度已经有显著的提高,然而中国社会的这一特性并没有明显地改变。即使在中国的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中,他们仍然习惯于形象思维,缺乏直接以逻辑思维来理解问题的能力。中国学校的教学方式,也主要地是以举例、比喻等形象性手段,来实现教育目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哲学系、哲学教授和学哲学的学生,但始终没有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家上见出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国人的弱项。
基于这样的情况,以口语的方式来传福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特别需要重视的。
我们可以从中国90年代福音大复兴中,对此获得清楚的认识。
众所周知,在那一时期,福音在中国的再次复兴是起于农村的。在那些偏僻的农村,缺乏圣经、缺少相应书本及其他文字材料,也缺少受神学院正规教育的教牧人员,靠着一群对福音充满热情的传道人,奔走在崎岖山道上,一个村一个村地传讲,在短短十来年内,竟创造了令人惊异的果效:信徒增长量数以千万计。这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尚不允许公开发行圣经、不允许自由传福音的中国,似乎是个奇迹。而这个奇迹,恰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口语传播福音在中国,成效非凡。
神的话语如何能够传到人民中去?途径是至关重要的。用他们的语言、用他们最易于理解的方法、用他们可接受的形式,才能取得最有效的成果。保罗说:「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哥林多前书9:22b-23)保罗在这里提到的是传福音的一个原则:最大程度地贴近宣讲对象。那么,福音发展在中国的原则,就应该切合中国的社会特色――口语学习者占绝大多数,从而针对性在发展口传福音事工,让福音顺利地进入这个世界上最多人口,同时,又有最多口语学习者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