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他走了,如此短暂的时光,“我要起身,走遍城区,穿越街市广场,寻觅我心爱的人。”(歌3:2)“我的爱人却已经转身离去,我的灵魂追随于他;我寻觅,却找不到他;我呼唤他,却没有回答。”(歌5:6)就像一场夏季,一场相遇,一棵绽放的樱花树,一种心心相印的情谊,美好的故事总有开始和结局,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就戛然终止。
“他不折断压伤的芦苇,也不吹灭将熄的灯火”(依42:3)。旧约先知预言的那一位“默西亚”,他的美好以一种旷世罕见的柔弱直入人心,散发芳香。他不用这个世界的武器去成为胜利者,因为这个世界的逻辑和价值从根本上就在罪当中,“你们的父是魔鬼,你们尽情满足你们父亲的欲念,从创始他就是杀人犯,真理不在他内,因为他根本没有真理,他撒谎是出于本性,因他本是骗子,是虚假欺骗的根源。 ”(若8:44)耶稣采取的办法是按照天父的旨意以身相许,他温柔地来,又被迫离去,甘心情愿承受一场悲凉痛苦的死亡,尝尽了人世间的讥讽、误解、嫉妒、仇恨、劳苦、荒诞和遗弃,并最后在人们眼中以耻辱、卑微的方式结束了他柔和、安静、充满了爱与宽恕的一生,那个唯一能带给人“丰富生命”的人(若10:10),为人而成为“被诅咒的”。(迦3:13;申21:23)
在爱人上,他绝无条件;在接纳人上,他无限慈悲;在享乐上,他甘愿放弃;在掌权上,他机智回避;在金钱上,他低调贫穷···他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个世界的接触,是从人所自以为荣的相反方向:凡是有迫害的地方,他宽容并用真爱矫正(若8:1-11);有争端的地方,他让人们认识自己的荒谬(谷7:1-23);有疾病的地方,他治愈(谷1:40-44等);有绝望的地方,他带来新生和希望(患血漏病的妇女等)。耶稣行动的方式“避开”了世界的系统和逻辑,不愿意与任何一种价值观同流合污,除非那是一颗谦卑、顺服天主的心灵,他倡导和延续了旧约天主子民“受苦仆人”的传统。耶稣身上和“世界”(若望福音所言的“世界”)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和张力”,使人们那么强烈地讨厌他,那么强烈地想要消灭他。这个事实本身已经“审判”了世界,催迫世界自己去谦逊、重生、更新、净化。“审判是这样的,光来到世上,但世人因为自己的恶行,不爱光明,反爱黑暗”。(若3:19)
耶稣是真理,可是他并不捍卫自己;耶稣是真爱,可是他并不索取;耶稣是正义,“我往父那里去,你们再见不到我了。”(若16:10)“义”被迫在人们眼前关上大门一个时辰,“过一会儿,你们就看不到我了。然而再过一会儿,你们又会看见我了”。(若16:16)耶稣所用的生命教育方式,代价昂贵,意义深远,他的“生与死”将我们每一个“津津乐道”于世界规矩的人都包括进去,撕碎我们的伪装,翻转我们的所谓“强大”,将世界所夸夸其谈的荣耀,转而成为我们痛哭流涕的因由。“天主用自己的智慧,世人不能以自己的智慧认识他。天主就决意用我们世人认为是愚蠢的道理来拯救信他的人。(格前1:2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所谓热爱真理和正义的一群人——我们也在其中,耶稣门徒们也在其中,法利赛人和民众也在其中,比拉多在其中,犹达斯在其中——被救者和迫害者有时候只有一步之遥,我们都曾经投石下井,都曾经以强欺弱,都曾经谎话连篇,都曾经对正义视而不见。正是我们所赖以使用的世界标准,被污染的人性冲动、顽劣、贪婪、自以为是、恐惧和嫉妒,杀害了我们所心心向往,但如果没有恩典永不能相似于他的“光明之子”。
耶稣用的方式是“天主的荣耀”成为了世界的“耻辱”,所以邀请世界因着这份 “耻辱”(基督被钉死了),来思考自己被救的出路。“天主的愚蠢,胜过人的智慧,天主的软弱,胜过人的坚强。”(格前1:25)耶稣召唤我们“趋向光”,就是带我们侧身而出,看见人自己为自己搭建的生活环境,竟然充满了谎言和欺骗,残杀和嫉妒,我们就身在其中,制造着无数个“耶稣被害死”的一场又一场悲剧。
耶稣以“在十字架上受酷刑而死”的方式,强烈无声地指责了世界,但他并没有审判世界,是世界自己遭受了自己的审判。耶稣只想着给予和救赎,只想着呼唤人们起来,重新生活,越过灵魂的寒冬,穿过自私的旷野,战胜可以愈合的人性创伤,来到天主承诺要带领人踏上的最终幸福之地(默21-22章)。他的死使一切罪恶放下了对人的威慑和捆绑,故事并没有只结束于悲伤绝望的黑暗中。“听,这是我爱人的声音,看!他翻山越岭而来。”(歌2:8)他在黑暗最浓郁的时刻,孕育了第一道复活的曙光,曙光中我们又看见了那万分熟悉的身影:支离破碎的心已经缝合,枯干的泪又奔如泉涌,他热乎乎的身体边流出的血和水,(若21:34)诞生了一群新生婴儿,这群在基督体内诞生的成千上万的“新生命”,组成了大地上耶稣复活的新身体。“起来,我美丽的爱人,快来,冬天已经过去,雨季早已歇息,鲜花绽放于大地,歌唱的时节已然来到。”(歌2:11-12)“这就是天主在人间的帐幕,他要在人间有一个住所,与人同在,他们要成为他的子民,而他要亲自作‘与他们同在’的天主。”(默21:3)(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