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一:出17:3-7
1)逃离奴役之地的人群在旷野里焦虑地向梅瑟要水喝。水象征着生命,也象征天主圣神及天主的救恩慈悲和天主的恩宠。(创2:5-6;则47:1-2;若7:37-39;默22:1-2)人生总是在告别过去,惧怕未来的过程里不断向前推进,旅途中的人们就算满足当下,怀抱理想,依旧没有安全感。天主的爱和救恩是人最终并一直需要的心灵依托,人需要天主的爱充满身、心、灵,方能感到安全与满足。
2)梅瑟曾用来击打尼罗河的棍杖,象征天主的能力。这位天主进入人类历史,参与人的生活和大小事件,在实际生活中显示天主对人的教育、关爱和救助,天主对人最高级别爱的表达就是派遣天主子耶稣基督降生成人(若3:16),并为了爱我们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死而复活的基督就是活水,从他被刺伤的肋旁,喷涌出来天主对人类无比的爱。(若19:34)
3)天主让梅瑟再次用棍杖击打磐石象征记起天主的承诺和盟约,他是那位言必行,行必果的天主,他是那位与人同在的天主。(玛1:23)
4)杖击磐石出水:天主照顾我们在现世生活的正常需要,天主更以自己儿子的生命为我们预备了丰盛的永生。耶稣基督就是那块能解除我们心灵饥渴的磐石,他给我们的生命之水,喝了不再渴,当人最后和天主永远在一起,分享他美好而光辉灿烂的生命时,人再别无所求,而是安息在天主的爱中。要想进入这种幸福境界,人需要在生活里不断皈依,不断走向天主。人需要放下自己,服务他人,意识到我们的卑微和弱小,请求主耶稣基督住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指引我们每天的言行思维。跟随基督的过程不是要到达自己的完美之境,而是要学习进入基督的生命当中,依赖恩宠而生活的人每天也在完善自己,他的完美之境是活出基督的爱和生命,是传递基督的爱,不是自己对自己的成功改造,而是基督在我们身上爱之工程的展现。
读经二:罗5:1-2,5-8
1)旧约子民在逃离埃及后,因为缺少对天主的信德,所以抱怨没有水喝。其实就是对天主答应的事情(盟约)缺乏信心。事实是,天主不仅答应要给我们人世间的生活保障,他还要最终把最好的福地和食物给予我们——那就是天主子自己的生命(玛纳-圣体圣血),让我们进入到他永远的生命当中,与他共融同享永恒。
2)保禄在这里提醒我们信德的重要,只有在与天主不断一起行走、生活的过程中,增加我们的信德,我们才能接受天主“奔流不息”的恩宠,接受圣神的降临和“内住”,也才能慢慢领悟天主的爱绝非仅限于“有肉吃,有水喝”的现世福祉,虽然这是我们当下的需要,天主会满足。但是天主比我们站得高,看得远,他要进入我们的内心最深处,他要让我们品尝我们深深渴望、却因为缺少信德而常常忽略的伟大之爱:为好人死,或许还可以理解,但为罪人死,只有傻瓜才会。但是至高无上、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的天主,却就这样因为爱人类而为我们成为“愚蠢”的。(格前2:21-31)
3)要想理解天主在基督身上对我们所表达的爱到底有多“高、深、光、广”,我们需要与基督的生命相遇,只有真正的遇到他,触摸他,与他对话,认出他的真实身份,让他的真理和爱进入我们的生活,驱散我们的疑虑、固执和困惑,我们才能理解天主“如江河奔流”的救恩,接受天主圣神的永生之水。而今天的福音讲述的就是撒玛利亚妇人与耶稣相遇的过程。相遇是我们信德的基础,是我们和天主建立爱情关系的关键。在相遇中,我们回顾过去,提出疑问;在相遇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罪人真面目,从而意识到我们是需要“医生的病人”;在相遇中,我们与生命的救主面对面,整个身心被他所触碰,愈合了曾经的创伤,补充了爱和前进的力量,打开了全新的对自己、对世界的视野;在相遇中,我们接受天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倾注的无限的爱,天主的爱使我们焕然一新,不再困乏,而是奔跑着去传递天主救恩的好消息。
福音:若4:5-42
今天的福音记述了撒玛利亚妇人与耶稣相遇的过程,让我们看看耶稣如何改变了她的生命。如果我们也和耶稣相遇,我们的生命会怎样?
1) 相遇的地点:撒玛利亚的西加尔城,雅各伯水井边。4:4节说“必须经过撒玛利亚”,因为从南犹大到北部的加利利去,途径撒玛利亚地区是一条捷径,同时也象征着撒玛利亚不管是过去的历史,还是如今“与犹太人不相往来的撒玛利亚人”,都需要天主的救恩。西加尔城和雅各伯井都象征着旧约的盟约,天主在旧约时代所许诺的,如今在耶稣身上要全部应验了,那么对待像撒玛利亚这样的地方,耶稣会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在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相遇并谈话的过程里,我们看到不仅撒玛利亚,天主愿意世界上的一切人,一切地区,都能接受天主真光照耀,获得整合和治愈,获得新生。
2)
相遇的时刻:中午时分,象征救恩的急迫,耶稣是那光芒四射正午的太阳(默1:16),可是人们却不认识他。保禄在阿格黎帕王面前讲述自己归信耶稣基督的经历时,用的也是“时当正午”。(宗26:13)
3)
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相遇时的对话:分五个逐渐明朗和递增的方式展开。
A) 耶稣与人相遇时,目的总是要人认识他是谁,从而获得救恩。这次也不例外,但耶稣用了一个很微妙的方式拉近自己与撒玛利亚妇人的距离,他没有开口就讲大道理,而是向妇人表示自己的需要:请给我点水喝吧。耶稣的行动超越了当时的犹太社会习俗,也超越了历史,因为当时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不相往来(两者之间的隔阂从北国以色列在公元前721年灭亡时就存在,到了流放归来后,撒玛利亚人要参加修复圣殿而遭到归来的犹太人的拒绝,隔阂就更深)。其次,在耶稣生活的年代,犹太社会习俗也禁止犹太男子在公开场合与女子对话。耶稣的这两个超越的态度(不计较过去的历史,也不计较当下的偏见)肯定让撒玛利亚妇人大为吃惊,于是她很急切地问耶稣,为什么要向她要水喝?
B) 这样很自然地耶稣就用井里的“口渴之水”这个话题,带出了“永生之水”的主题,而后者才是耶稣真正想要给予人们的,只要人们能认识他,接受他为生命的救主。耶稣在这里也指出了得救的过程:认识天主的真实身份,了解天主的救恩计划,悔罪向他求,信赖他,他必赐给我们他的生命。(玛7:7-8)
C) 接下来若4:11-12是撒玛利亚妇人的疑问,看出她虽然是一个在当地受歧视的罪妇(中午去打水,避开大多数人,五个丈夫),但是从她与耶稣的对话里我们了解到,她也是一位期待默西亚,思索救恩历史,渴望天主的人。她以天主子民的后代为骄傲,因为他们是“雅各伯井”的继承者,也就是旧约盟约的继承者,她在思考着天主在旧约里承诺的“救主”,该当何时并如何实现。耶稣因势利导,把撒玛利亚妇人的眼光导向她面前站立的这一位。从寻找“物质的水”到寻找并接受“永生的水”——耶稣基督,撒玛利亚妇人的信德要在耶稣的带领下,产生飞跃。
D) 若4:15:接下来妇人很坚决地说她渴望这永生之水,替我们所有人说出了心声。但是要想获得“永生之水——耶稣基督的生命”,耶稣立即建议她审视自己的生活,明白罪是一个很现实的生活状态,我们都被罪所困扰,我们都需要忏悔和皈依,如此才能够靠近天主,才能够接受“生命之水——耶稣基督”的进入。对待罪的态度是认罪,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犯和创伤。
E) 接下去,若4:19-20撒玛利亚妇人开始了对耶稣身份的探索,认为耶稣是一位先知,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到底该如何并在哪里敬拜天主?如何面对历史遗留的争端?耶稣回答她的同时,也向她再次展示了自己的身份:他是你们一直在期待的默西亚,请认出他,请接收他的教导,请跟随他,请传扬他。耶稣关于如何敬拜和在哪里敬拜天主的回答,将新约的景象推到众人面前:要用真理和心灵敬拜。“真理”在若望福音里是个特殊的主题(若1:14,17;3:21;5:33;8:32;8:40,44-46:14:6,17;15:26;16:13;17:17,19;18:37-38),就是指认识耶稣是基督,是默西亚,是天主子,他是通向天父的门,他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心神敬拜指在圣神带领下的敬拜。F) 撒玛利亚妇人这时把话题引向了“默西亚”,而耶稣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她,自己就是天主派遣的救主,要把一切告诉人们。撒玛利亚妇人就扔下水罐,跑到城里去宣扬耶稣。
耶稣和撒玛利亚妇人的相遇及对话,改变了这位受歧视妇人的生命,使她成了耶稣的门徒,她还勇敢地在撒玛利亚人当中宣扬和介绍耶稣,让大家自己也对耶稣感兴趣,也去接近他,了解他,也能获得生命的改变,接受天主的治愈和救恩。因着与耶稣相遇,撒玛利亚妇人不仅悔改,还成了一个信德满满的人;因着与耶稣相遇并交流,撒玛利亚妇人由门徒成长为宗徒,传递耶稣基督是默西亚,是救主的好消息。
三篇读经整合来看:
缺乏信德就会抱怨天主,目光只停留在物质需要上,这是人的生活常态。基于信德并增加信德,才能向圣神和基督的恩典敞开大门,而福音告诉我们,要想把信德的根基建设牢固,必须要有与基督相遇的生命经验。信德是圣神的恩典,教会邀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弥撒和阅读圣经的过程里,在帮助弱小者的过程中,与耶稣基督相遇,悔改自己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立与天主的亲密关系,获得天主要赐给我们的“奔涌不息”的生命之水,并向世界宣扬复活的耶稣基督带给我们的丰富生命。
(以上为2016年2月28日四旬期第三主日三篇读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