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和合译本
和合译本包括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三种译本,为避免混淆,现统一叙述。1890年5月7日至20日在华基督教宣教士在上海举行各个宗派都参加的第二次全国会议,决议由新教各宗派联合组成翻译班子,以英文修订译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为底本,提出了“圣经唯一,译本则三”(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的原则,即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三种译本,各出一本大家都认同的和合译本,由美国圣经公会、英国圣经公会和苏格兰圣经公会分别按比例承担费用,会上选出3个执行委员会分头进行工作。
4.1 文理和合译本
深文理和合译本最初的委员会成员有湛约翰博士(英国伦敦会)、艾约瑟博士(英国伦敦会)、谢卫楼博士(美国公理会)、惠志道博士(美国长老会)、沙伯等人。委员间对翻译的看法有很大分歧,难以合作。湛约翰和沙伯去世后,由英国伦敦会的皮尧士和罗为霖继任。直至艾约瑟也去世后,1905年委员会才召开第一次会议。在1906年第二次会议时,依照代表译本译成《新约》,并以《新约全书》为书名出版。
1907年,在新教传入中国百年纪念大会上,宣教士们意识到随着文化和教育的改革,浅文理正逐渐成为社会最广泛使用的语言,遂决定只翻译一部《旧约》文理译本,深文理和浅文理两个执行委员会合并为“文理和合译本委员会”,其成员为当时的4名深文理译本委员会委员再加上安鲍德,由谢卫楼任主席,但进度缓慢。谢卫楼辞去委员职务后,惠志道继任主席,进展明显加快。1915年译完《旧约》。待到官话和合译本1917年完成后,两部译本就音译方式和量度单位协调修订。该《旧约》与深文理《新约》合订后,定名为《文理新旧约圣书》,于1919年6月出版。
文理和合译本出版时,适逢白话文运动,文言正在被白话所取代,因而它不受广泛接纳。其购买者多为海外华侨及闽粤等华南地区信徒,因为他们所讲的方言与当时的国语差异极大,所以较偏爱文言,但官话和合译本也逐渐在他们中普及。文理和合译本在1920-1923年间修订《新约》后,于1934年印行最后一版。
4.2 浅文理新约译本
浅文理和合译本最初的委员会成员有白汉理博士(英国伦敦会)、包约翰(美国海外宣教会)、汲约翰博士、纪好弼博士、叶道胜牧师(德国)等人。白汉理不久退出,由戴维斯接替。由于这些委员都有圣经汉译的经验,故没有跟从和合译本的翻译原则,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翻译。他们完全采用英国修订译本所依据的新订希腊文文本翻译《新约》,且严格以“形式对等”翻译。他们的工作进度很快,在3个委员会中是最早译成《新约》的,并于1904年出版。但是由于过分拘泥于原文,使得译本内容令人难以明了。文体也非计划原先设想的用浅文理,而是可以和深文理相比的古文。
后来决定只翻译一部文理和合译本时,虽然称将深、浅文理两部《新约》译本合并,但一般认为其实浅文理译本并未被合并到其中。
4.3 官话和合译本(国语和合译本)
官话和合译本执行委员会的成员有狄考文(美国长老会)、富善(英国公理会)、鲍康宁(中国内地会)、欧文(英国伦敦会)、鹿依士(英国伦敦会)等人。狄考文1863年来华参与译经工作并任翻译委员会委员长,富善在狄考文去世后继任委员长。
官话和合译本的翻译始自1891年,历时27年之久。此译本根据英文修订译本(English Revised Version)译成,其翻译共有四项原则:第一、译文必须为全国通用语言,不可用方言土语;第二、行文须简单,在礼拜堂讲坛诵读时,各阶层人士都能明了;第三、字句必须忠于原文,同时又不失中文的韵味;第四、暗喻应尽量直译,而非意译。1907年在狄考文的主持下翻译出版了《新约》;1919年在富善的主持下又翻译出版了《旧约》。全书于1919年4月以《官话和合译本》为书名出版,分“神”和“上帝”两种版本。1939年改名为《国语和合译本》,通称“和合本”。
此译本译文明确清晰,为中国教会开拓了白话文译经的新纪元。在五四时期,该译本对白话文运动有积极的影响。此和合本被中国教会沿用至今,而文理和合译本早已停止使用。
和合本的修订及后续版本:
如果以“信、达、雅”的原则来评论译文的优劣,和合本可以说是上乘之作。在“信”的方面,和合本的译文力求忠实于原文,翻译风格严谨,按原文字义不轻易加添或减少一个字。有的地方必须加字才能表达清楚原文意义的,和合本译文都对这些字加符号注明。在“达”的方面,和合本译文通顺流畅,简捷明快,传达出了原文的风格,又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和习惯。在“雅”的方面,和合本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感,特别是诗歌体裁的语句,平仄格律排列有序,没有诘屈拗口的弊病。许多美妙的诗篇、箴言,译文流畅,气势恢宏,对仗工整,精炼简洁,把原文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和合本既是上乘之作,为何又要提出修订的问题呢?首先,在圣经研究方面,由于在1947年于昆兰废墟发现了较早的圣经抄本《死海古卷》,加上圣经学者们的大量工作,对圣经古代文本的研究有了更多的成果,人们对圣经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与全面。由于以上的新情况和新材料,人们再来研读和合本,就会发现还有一些地方译得还不够完美。
再者,从1919年以来,随着时代的转变,汉语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某些汉语字词的语义有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在当时十分顺畅的字词和语句,今天已鲜为人知,有些词语的含义也改变了,不修订易使人产生误解或费解。例如《路加福音》7:6中有个短语“不要劳动”,实际语义是“不要劳驾”。又如在一天内时间的表示方法,和合本中用“午正,申初”等,在1920年前后,一般人都能知道是指什么时间,而后来的人就不清楚了,如果改为中午12点,下午3点,则就通俗易懂了。再如《但以理书》3:3所讲的臬[niè]司、藩司,许多人不查字典就不知道这是指什么官职,如按原文译为“顾问(祭司)、财政大臣”,则一般人就能读懂。还有一些人名、地名的译法后来也变得规范统一,如果和合本仍沿用旧译,则会使读者莫衷一是。
因此,修订和合本是必要的,但修订要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一、修订不是重译或新译,仅是对原和合本个别地方有与原文字义不符之处进行订正,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可能不要改;
二、要保持原和合本的文体和风格,仅对极少数文理欠通顺或名词译音不规范之处进行更正;
三、修订后的经文一定要尽可能取得华人教会同工和信徒的共识,只能改好,不能改的比原译本差。没有把握的地方,不可草率修改,宁可保持原译。
坚持以上原则,才能解除不少信徒的疑虑。如果改得很多,面目全非,不如称为新译本,不能仍用和合本的名义,因为内容和风格已大不相同了。有一些信徒由于不了解和合本仍存在少数不足之处,恐怕有人篡改圣经,对修订工作极力反对,对出版不同的译本也有意见。这就需要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以实际的例子告诉不明情况的同工同道,使他们理解每一条修订都是为了更符合圣经原文的原始文本,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圣经原文的精意,都是有根有据,非改不可的。
4.3.1 1962年新版
该版的主要修订包括:正式将书名由原来的“旧新约全书”改为“圣经”;修订了极个别的字词;进行了一些编辑方面的改动,如重新排列段落,配上分段标题,双栏排印经文,加入插图等。
4.3.2 1987年“圣经串珠注释本”
由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编辑,证道出版社于1987年在香港出版繁体字本。经版权单位同意,中国基督教协会于1995年在南京出版繁体字本;2000年在南京出版该译本增订版的简体字版。其经文采用和合本。
4.3.3 1988年版“新标点和合本”
联合圣经公会于1988年出版了“新标点和合本”。该版所做的修订主要包括:编辑方面的改动,如使用通用标点符号、按诗体排印原文为诗的经文等;使用新的段落标题;对人名、地名按通行用法进行了修订;按现代用法区别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以现在通用的字代替了某些冷僻字等。该版本在译文的语义和文体上均没有改动。
4.3.4 1989年“圣经启导本”
由余也鲁教授主编,于1989年由香港海天书楼出版繁体字版,后又出版“增订新版”。经版权单位同意,中国基督教协会于1996年在南京出版简体字版。其经文采用和合本。
4.3.5 1989年版“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
中国基督教协会于1989年出版了“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1998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除了用简化字排印经文外,该版的改动与“新标点和合本”类似,不过对人名、地名的修改幅度差别较大。该版本在译文的语义和文体上均没有改动。
4.3.6 1993年版“现代标点和合本”
浸礼宗教会于1991年开始修订和合本,1993年完成并出版“现代标点和合本(浸、神、红字版)”。这实际上是对“新标点和合本”的一次保守修订,除用“神”翻译“God”、用“浸”指“洗礼”外,标点方法和代词的使用一如“新标点和合本”,而修订的人名、地名却远远少于“新标点和合本”。
4.3.7 1995年“和合本寻根版”
由华人圣经会王正中牧师主编,于1995年由台湾浸宣书局出版。该书的特点是对每个词注上相应的Strong氏原文编号,便于在原文辞典中查找。
4.3.8 1998年“圣经简释本”
由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二、三届圣经出版委员会负责筹划、组稿、编辑、审校,从1992年开始,到1996年完成《新约》,1998年完成《旧约》,由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在筹划、组稿过程中,第一、二届圣经出版委员会主任蒋佩芬同工作出重要贡献。
4.3.9 1998年“简化字和合本(双栏排版)”
由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三届圣经出版委员会负责对和合本的段落标题进行修订,对排版格式予以改进。于1998年由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4.3.10 1999年版“圣经双排版”
自1996年,台湾的华人圣经会负责人王正中牧师开始主持修订和合本,1999年由台湾浸宣出版社出版“圣经双排版”。修订部分采用双行排列,原经文在下,修订经文在上。与上述几部修订本不同,双排版并未修订人名、地名,其重点是修正“与圣经原文字义不吻合的地方”和“偶有出现的文言或不雅、难懂的字句”(见双排版说明)。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完成的涉及语义和文体的修订本,不过修订幅度很小(尤其在文体方面)。因此,该版还不能说是一部彻底的修订本。
4.3.11 2006年“新约全书和合本修订版”(及全书修订版)
联合圣经公会于1983年先后在香港及新加坡等地举行有关修订和合本的研讨会,教会领袖们普遍认同有必要对和合本作出修订,于是香港圣经公会组织圣经学者、翻译顾问及编辑人员开始从事修订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于2000年完成了《新约》初稿,并出版了《四福音书》和《罗马书》试用本。同年9月,联合圣经公会再次在香港召开会议,议决由香港圣经公会全权统筹初稿试用后的修订工作,并从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地邀请多位圣经学者、翻译顾问和编辑人员,参与和合本最后的修订及审阅工作。中国基督教两会不但在1990年派同工参与此项圣工,还于2003年正式去函表示支持。香港圣经公会于2006年2月出版了“新约全书和合本修订版”,对和合本进行相当大幅度的修订。“新旧约全书和合本修订版”预计在2010年出版。
在长达20多年的修订过程中,同工们对每一个句子、词汇、字眼都严谨地对照原文,也参考各种译本,仔细推敲,反复琢磨,力求完善。修订所依据的《新约》原文是1993年联合圣经公会版希腊文圣经(第4版),其中汇集了圣经及考古学者们多年来对圣经抄本的考证、校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目前全球最为可信的文本。此外,在修订过程中也参阅了近几十年来各国圣经学者的学术文献,使修订者对原文圣经的理解更加准确。除了忠于原文外,修订时还考虑到文字的晓畅,对较古僻、容易产生歧义和不符合今天人们表达习惯的字、词、句都作出适当的修改;同时,也力求保持和合本原来的风格,只在有需要修改时才作出修改。
此次修订的原则是:并非为修订而修订,故尽量以少修为原则;保持和合本原有之风格;所作的修订乃根据原文,也参考其他语文译本及考古学者对圣经抄本的考证、校勘等资料;有关中文之表达,除忠于原文外,也尊重中文语法之通顺,并以最自然的中文来表达。
本修订版的特色:按原文重新修订;保持和合本原有风格;采用现代通用译名;直排版及使用现代标点符号;经文附注有助深入明白圣经;排版清晰、美观易读。各书卷前附有:书卷简介与提要、作者介绍,书后附有:名称地名对照表、名词浅注、引文索引、重新绘制精美彩色地图、历史年代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