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说明了「孔子如何好学?」这一期我们继续说明《三字经》与《论语》所蕴含的原始智慧,请大家细心研读。
《三字经》与《论语》所蕴含的原初智慧
《三字经》第一章的开场白用八句话(24字)说出了一切文化的原初智慧,因为触及人的本性和人的教育。说人性原本是善的,合乎《中庸》一书的第一句话「天命之为性」。「天命」二字在此可懂为天主给的,天主造的,或天主安排的等。人性既来自天主,当然是善的,正如《创世纪》第一章所说的。 这等於说,在此,汉文化与希伯来文化是同调的,都肯定人性积极的一面。所说的人性涵盖肉体和灵性,二者都是善的。这和希腊文化以肉体为灵魂的牢狱,或公元第三世纪的摩尼教(Manichaeism),主张万物起源於善恶二元,都不同。如此懂「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不难发觉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原初智慧。
接下来的二句「性相近,习相远」可用《中庸》的第二句话「率性之为道」来懂,并加以解释。每人生来就有的本性都差不了多少。循著这个本性走下去就是每个人应走的路。大家这样一起走下去,彼此不会距隔的很远。但是人与人为何如此的不同 呢?那是习惯养成的,正如俗话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人的性格和成长是大家所公认的。古人用「性相近,习相远」二句话把它说出,不也是原初智慧吗?第一章的後半四句话「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在专」可分二段来解释。前二句「苟不教,性乃迁」说明教育的重要,就是《中庸》第三句话所说的「修道之为教」。「道」是人率其性而应走的路,路亦应该修,修人生的路就是教育。人出生後,第一个教育他/她的人是母亲。《三字经》第二章即刻举出一位母亲大教育家∶「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母亲以後,教育的责任落在父亲身上。因此,第二章後半举出一个归正的父亲,起步虽晚,仍然把五个儿子教养成名∶「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父母之外,师长也有教育後生的重任。因此,第三章把老师与父亲并列∶「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种把父与师并列的说法,从耶稣口中也可听到∶「不要在地上称人为父,因为你们的父只有一位,就是天父。你们也不要被人称为导师,因为你们的导师只有一位,就是基督」。 此外,黄香的孝亲,孔融的尊兄,是在同侪间互相观摩,彼此学习,都是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这样看来,《三字经》的作者安排的也真周到。剩下的第一章最後两句话「教之道,贵在专」强调教育必须专心,并持之以恒。《大禹谟》的四句话说清了这个『专』字的深意∶「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四句话说出了必须专精的理由∶人心须以道心为准,人心叵测,诡诈多危,而道心又是微妙高超的,不能不专心一致、恒心到底的去追寻。中道的「中」字是描述「中国」的原意(原非地理的世界中心之意), 而是指「允执厥中」的中,即持中、持平,公道正直。说到最後,无非是一个「诚」字,这在《中庸》一书里有深入广泛的讲解。
《三字经》所蕴含的原初智慧还有很多可发掘的,如「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等等,在此暂时打住,而略看《论语》的原初智慧。这又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探索,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成。首先我国民间有些说法,表达了汉文化对孔子的景仰,及对他智慧的感佩。如「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参考前述的赵中令读论语时,回答宋太祖赵匡胤的话,见《新编三字经》「赵中令,读鲁论」)。或曰「天不生仲尼,生民将常居黑暗」等。下面不妨把〈上论〉十篇和〈下论〉十篇的篇名(就是篇首的第一句话) 审视一番,略窥其与原初智慧的关连。
上论∶1、「学而」指明学,才有智慧,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者;2、「为政」揭露孔子的政治智慧;3、「八佾」叙述礼仪的生活规范;4、「里仁」讲乡邻之谊和群居生活;5、「公冶长」和6、「雍也」详述夫子与个人的交往言谈;7、「述而」是孔子的自述和他人给他的描述;8、「泰伯」是孔子称道别人,也有不少曾子的话;9、「子罕」说孔子不多说的事,或戒绝的事;10、「乡党」描写孔子在家乡及在朝廷的不同态度和他与一般人相处之道。
下论∶1、「先进」中,孔子对他的门弟子作各方面的评述,凸显他识人之深,及他对後生的鼓励和信任;2、「颜渊」是弟子向夫子问仁,他给每个人的答覆不同,充分显示出孔子的因才施教,及孔子是「圣之时者也」;3、「子路」是弟子们向老师问政,孔子按照每人的禀赋和他们的道德修养和需要一一加 以指点;4、「宪问」仍是多名弟子与夫子的对话,涉及为人处事及先人留下的遗范;5、「卫灵公」记录了许多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更多孔子的短句,精简有力,每一句都是许多经验的积累。6、「季氏」是孔子与弟子较深入的谈话。尤其是第13章说孔子教子无异於门人,凸出其心胸的宽大;7、「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被《三字经》采用;「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等孔子及其门人的名句;8、「微子」∶孔子称道古代贤人,及面对当代诸侯和贤士的评述;9、「子张」是子张、子夏、子游、曾子、子贡等人的对答和语录;20、「尧曰」先说尧舜的德政,後有一段子张与孔子的对话,最後以夫子的三句话结束全部论语∶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命对天,礼对己,言对人,就像论语开端的三句话是对己、对人、对天一样。这将在下文详述。
天主造完每样东西後都说「天主看了认为好」,造完人後并没有这样说,表示人的善恶还得取决於他的自由意志。不过造完一切後的总结论是「天主看了他造的一切,认为样样都很好」(创一31),这当然包括人在内。人的自由和天主的无上主权如何协调,是复杂的神学问题,这里无法仔细讨论。
这不影响我们继续用「爸爸、神父、老师」等名义来称呼相关的人,耶稣的话另有深意,必须正确了解。
这又和希伯来文圣经是一致的。梅瑟五书的每一卷都是用篇首的一个关键字为书名∶1. bereshit(在起初);2. shemot([去埃及的雅各家]人名);3. veiqra([上主]叫了[梅瑟来]);4. bemidbar(在旷野中);5. debarim([梅瑟对全以色列所讲的]话)。其他各卷也都如此。
有三件事,我心中喜乐,这三件事也是上主与世人喜爱的,就是∶兄弟和睦,邻人友爱,夫妇同心。有三种人,我心中憎恨;他们的生活,是我厌恶的,就是∶傲慢的穷人,诡诈的富人,和淫乱无知的老人。 (德廿五1-4) Three things delight me and are delightful to God and people:agreement between brothers, friendship between neighbors, and perfect harmony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persons whom I detest and whose existence I cast away from me:a poor man full of pride, a rich man who is a liar, and an adulterous old man who is a fool. (Sir 2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