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圣灰礼仪开始,教会进入了四旬期。
礼仪年的安排不是偶然,每一个节日的背后有其很深的救恩生活性和现实性。因此在每一个礼仪阶段,教会都邀请基督徒分享并进入到耶稣的救赎奥迹中去。根据教会的传统,教友在这四十天内该多行克己,补赎,施舍等善功,陪伴耶稣在旷野的日子。
在进入四旬期的同时也邀请我们和耶稣一起进入旷野。
根据玛窦圣史的记载,耶稣受洗结束后就被圣神领往旷野,为受魔鬼的试探,他四十天四十夜禁食后就饿了。于是,试探者就前来试探他。玛4:1-11)。
表面上看来,耶稣在公开宣讲天国奥秘之前先到无人的地方退避,隐居,好像是一种被动的状态(被圣神领往旷野,被魔鬼试探),或者是一种静的生活方式。其实,如果我们往深一层去看,进入到耶稣的旷野深处,就会发现,四旬期的意义不仅仅是只停留在一些外表的补赎和斋戒上面,而是有其内在的动态和积极价值。
首先,是耶稣进入旷野。“旷野”在圣经中,表示人与天主相遇的地方,是人心得到净化和升华的平台。当初以色列子民被天主邀请进入到旷野为了向他朝拜献祭(出5,1-3),并许诺给他们进入到他所预选的福地。由于以民的叛逆,他们的信仰需要经过四十年的磨练才得以成熟,因此旷野成为了进入福地的必经之地。在这里耶稣进入旷野不是为了净化自己,或是单纯的守斋克己,准备以后的传教工作,而是为了接受魔鬼的试探,更重要的是为了进入到与天父的共融中去。而这份共融是通过长时间的祈祷和与父的独处来实现的。耶稣在这份独处和祈祷中再次的去聆听在受洗时天父对他的肯定:“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玛3,17)。而父对耶稣的这声“认定和承诺”则成了试探者攻击的首要内容:“如果你是天主子,就让这些石头变成饼吧!(玛4,3),如果你是天主子,就跳下去。。。”(玛4,5)。魔鬼的狡猾真不同一般,他知道天父对圣子的这分认定奠定了耶稣传教生活的基础。在以后的公开宣讲中,耶稣也的确以圣父的旨意当成了自己使命的最大动力和方向(若5,19-30)。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进入旷野的目的不在于寻求一种消极效果(什么也不做)而是其积极意义(寻求与天父的共融)。其实当人和神相遇的时候,当人进入到和神的共融中时,也就进入了当初亚当和厄娃由于叛逆而失去的乐园。与父同在一起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所以在四旬期,我们默观旷野奥迹的时候,就激发我们一颗渴慕的心,不怕花时间祈祷,不怕旷野中的安静,因为唯有在微风中才能听到天主的呼唤(列上19,11-12),在旷野中才能看到天主的面庞和脚印。
因此,四旬期的天空和心情不必每天都是灰色。外在的行为也不一定仅仅限于克制本性不做什么,而更要深入到内在的灵性层面,主动去做什么。灵性生活中的旷野也不是寸草不生,荒芜人烟的死寂之地,而是充满生机,丰富宝藏的人间乐园。为了进入这乐园,只有深入其内,才能漫溢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