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圣经是指基督教新教的圣典,包括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旧约的原文为希伯来文,包括律法书、历史书、诗歌和智慧书、先知书4个部分,共39卷;新约的原为希腊文,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启示录4个部分,共27卷。
圣经汉译史通常从1807年写起。自这一年英国宣教士马礼逊来华传播新教伊始,圣经的汉译工作便从无间断地进行着。新教以圣经为真理的唯一标准,故此比天主教、东正教更加重视圣经的翻译与传播,并且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中文译本。
1 深文理译本
由于时代的原因,早期的圣经中文译本皆用古奥的文言文翻译,这样的译本也被称作深文理译本。
1.1 马礼逊译本(马礼逊-米怜译本)
1807年9月7日,第一位来华的的新教宣教士、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1782-1834)抵达广州,随后即开始翻译中文圣经,在英国圣经公会的资助下,他采用天主教巴设神父的圣经译本作为参考,于1813年译成《新约》,次年在广州出版。随后又在第二位来华的英国伦敦会宣教士米怜的协助下,于1819年译成《旧约》。全书定名为《神天圣书》,于1823年在马六甲刻板印行(线装本,21册),史称“马礼逊译本”,亦称“马礼逊-米怜译本”。
此译本出版后销路虽然不广,但作为第一部在中国翻译的圣经中文译本,为圣经汉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1.2 马士曼译本(马士曼-拉沙译本)
在马礼逊翻译圣经的同时,另一个中文圣经的翻译计划正在印度进行。这个计划由英国浸礼会宣教士马士曼主持,他在出生于澳门的亚美尼亚人拉沙的协助下,于1811年译成《新约》,1816年在印度出版;《旧约》于1822年译成。全书定名为《新旧遗诏全书》,同年由印度塞兰坡差会出版社出版,史称“马士曼译本”,亦称“马士曼-拉沙译本”。
此译本是新教最早的圣经中文译本之一,后来曾被当作圣经汉译的蓝本。但该译本文字深奥难懂,未能很好地表达圣经的思想内容。
马礼逊译本与马士曼译本合称为“二马译本”。这两个译本虽然都行销不广,但因其均是最早的圣经中文译本而地位显著,并为日后的圣经汉译奠定了基础。就出版后的影响而言,马礼逊译本明显大于马士曼译本,被来华各教派宣教士参考、采用,这与马礼逊在新教在华宣教史上的地位有关,而马士曼译本则主要为浸礼会的宣教士所采用、参考。
1.3 四人小组译本(郭实蜡译本)
“二马译本”出版后,西方来华的宣教士日渐增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对译经的要求也各不相同。1830年前后,一个由郭实腊(德裔荷兰差会)、麦都思(英国伦敦会)、裨治文(美国公理会)和马儒翰(马礼逊之子)组成的四人小组决定重译圣经。《新约》由麦都思担任主译,1835年完成,于1837年以《新遗诏圣书》为书名在雅加达出版(325页,石印本)。《旧约》由郭实腊担任主译,于1838年以《旧遗诏圣书》为书名出版(665页,石印本)。同年,郭实腊又修订了《新遗诏圣书》,以《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为书名在香港出版。全书被后世称作“四人小组译本”,亦称“郭实蜡译本”
此译本较完整地表达了圣经原本的内容,文体也较清晰明了。它的主要贡献在文体和专门用语方面,其文体与术语为日后的译经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后为太平天国所采用,并在民间流传。
1.4 代表译本(委办译本)
《南京条约》使在通商地区宣教合法化,为新教传播开辟了新局面,英美宣教士再次感到翻译圣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843年8月,由英国伦敦会、美国公理会、美国浸礼会、马礼逊教育会的代表组成“委办译本委员会”,重新翻译圣经。委员会由麦都思、文惠廉、裨治文、施敦力、娄理华、克陛存、理雅各、美魏茶(米怜之子)等12人组成。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们对用“上帝”还是用“神”各执己见,结果美国圣经公会采用“神”,英国圣经公会采用“上帝”,两种版本都于1852年印行。因意见分歧,伦敦会的麦都思、施敦力、米怜等人中途退出委员会,自行修订《旧约》,于1853年完成。次年,该《旧约》译本与委员会所译《新约》以《代表译本圣经》为书名合订出版,史称“代表译本”,亦称“委办译本”。
此译本曾经中国学者王韬润笔,文字较以前几种译本优美,但也出现了重要的缺陷:有时为顾全文体起见竟至牺牲了原文正确的意义,其中所有的名词多近于中国哲学上的说法,而不太合乎基督教教义的见解,因而未能准确地表达圣经原文的思想内容。
1.5 裨治文译本
美国圣经公会支持用“神”来表示GOD,资助退出委办译本委员会的裨治文和克陛存完成了以“神”和“圣灵”为译名的圣经翻译。《新约》于1859年出版,它在许多地方采用了麦都思翻译的《新约》,只有书信部分例外。《旧约》于1863年由美国圣经公会出版(4册,1002页)。1864年出版新旧约全书,史称“裨治文译本”。
此译本虽然在文笔上不及代表译本,但译笔忠实,切近原文,胜过前译本。
1.6 胡德迈新约译本
由胡德迈翻译。胡德迈是英国浸礼会宣教士,曾在西印度群岛宣教多年。他修订了《新约》马士曼-拉沙译本,分卷出版。1850年在宁波出版《马可福音》,1866年出版《新约》。
1.7 高德译本
马礼逊将洗礼(Baptism)翻译为“洗”,为大部分宣教士所接受;马士曼译为“蘸”,则为浸礼会所采用,因而马士曼译本长时间为浸礼会所沿用。
1848年美国浸礼会邀请在泰国宣教的宣教士高德修订马士曼译本。《新约》于1853年译成,定名为《圣经新遗诏全书》,并在宁波由美国浸礼会出版;此后多次重印,后经罗梯尔修订,于1883年在上海再版。高德原想修订全部圣经,但因健康问题未能完成。《旧约》只译了《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等卷,其它部分由罗梯尔和怜为仁翻译。1868年《旧约》译成,全书定名为《圣经新旧遗诏全书》,在香港出版,史称“高德译本”。
此译本语言通俗易懂,文字表达清晰,较麦都思译本和代表译本更贴近原文。
1.8 怜为仁新约译本
由怜为仁牧师翻译。怜为仁是英国浸礼会宣教士,1842年到中国后开始翻译《新约》。1849年在香港出版《使徒行传》,尔后出版《新约》。
1.9 湛约翰-沙伯新约译本
由英国伦敦会的湛约翰和巴色会的沙伯共同翻译,于1897年出版《新约》。此译本文笔生硬,且冷僻字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