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房志荣神父的文章先从旧约研究安息日的意义与演变。基督徒把安息日转移到主日,更把重点放到「安息」上,使之具备人学与神学的意义。耶稣给人带来真正的安息,即心灵的平安和末世的安息。文章亦涉及中国文化中儒释道对安息的领悟,更使安息平添地道的气味。
今日无论世界何处,一说週末(weekend)、週休,或週休二日,大概没有人不懂的。说礼拜天,主日,也知道那是指星期天(日)1。至于说到安息日,那就会想到犹太人或基督徒,总觉这是他们应该守的日子2。安息日的懂法和意义因此须从犹太人的第一盟约(旧约)和基督徒的第二盟约(新约)来略加研究。最后,中国文化对于安息,或更好说对于悠閒与娱乐又有些什麽传统呢?结论中,本文会综合起来说,是犹太/基督徒也好,是中国人也好,人生的目的不是工作或达到什麽大成就,而是休息,只须正确地了解这个休息指的是什麽。
1. 旧约圣经中安息日制度的演变
本文注1所引的《现代汉语词典》说中国古代就有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的历法。又说西洋历法中也有「七日为一周」的说法。这个所谓的西洋当从以色列人算起,因为七日一周,第七日为安息日这一安排,最早出现在以色列。学者们在以色列以外的古文化中(即肥沃的半月弯地带)没有找到其他的先例。3 旧约圣经中把安息日的建立追溯到梅瑟(十诫及颁佈十诫前在旷野中检取玛纳的经验:出16:22-30),但只在王国时期才有守安息日的史蹟可考。守安息日的规定显然有社会性的目标:让奴隶和牲畜有一天能休息(出23:12;34:21)。亚毛斯,欧瑟亚,依撒意亚三位第八世纪的先知都把新月(月朔)和安息日相提并论(亚8:5;欧2:13;依1:13),由他们的语气中听的出来,安息日大概有盛会和敬礼的庆祝,因此在放逐巴比伦以前,已经越来越把安息日视为奉献给天主的日子:「第七天是为恭敬上主你的天主当守的安息日。」(出20:10申5:14)。
放逐以后,犹太主义在司祭们的领导下建立起来,这时安息日的发展达到它的高峰:七日一周及周末的安息日成了创造与拯救秩序的一部份:创造是按照七天的节奏(出20:11;创1-2),而整个世界的历史是在六天展开,不过这裡的一天等于一千年,一如咏90:4所说的。最后世界史以一个末世的安息日结束(即默示录文学所描述的)。与这一普世宏观相对立的是一个狭隘的种族观:只有犹太民族获得此一特权,就是认识、遵守安息日。因此安息日成了犹太人与上主订立盟约的记号,(出31:13,17;则20:12,20)。他们热心地护守着安息日诫命。从前还许可在安息日寻访先知(列下4:23)或圣殿警卫的换班(列下11:5-11),现在却禁止任何工作(耶17:21-22,24,27;厄下13:15-22)。因这一禁令,玛加伯勇士在安息日任人屠杀,终于发觉这样做是不对的(加上2:32-41)。
冒犯安息日的人一度曾受死刑的威吓(出31:14-15;35:2;户15:36),但很快就缓和下来,而以个桉处理方式,分门别类的使安息日的规定较易遵守。例如:煮、烤、出门(出16:22-30);烧柴(户15:32,36),点火(出35:1-3);耕田收割(出34:21),载重(耶17:21-22)营商(亚8:5),在安息日都是禁止的。法利塞人的解释较宽,安色尼人(死海西北角旷野的隐士)较严。
由放逐时期开始,做礼拜成了安息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原来在耶京圣殿,安息日有特别丰盛的祭献(则46:4-5),供饼也予以更新(肋24:5-9)。在家庭裡,一家之长于安息日之始(週五晚)和之末(週六晚)都作特别的桌上祈祷和训话,前者称Kiddush,意味祝福、圣化(安息日),后者称Habdalah,意味隔开、分离(安息日,有别于其他的日子),二者都是家长捧着一杯酒,朝着它说出的。为以后的犹太教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是安息日在会堂裡做礼拜制度的建立。会众于早晨或午后在会堂共唸Shema(申6:4-9「听啊,以色列……」)和Tefilla(即祈祷,指咏86;90;102;142),朗诵一段梅瑟五书和一篇先知书训言,有时也作一些解释。
2. 新约及初期教会安息日的多种含义
耶稣面对安息日採何种态度?简单地说,祂的至高原则是爱,为了爱德祂不怕破坏安息日的规定,这在福音书中有多次的报导,如谷2:23-28:门徒掐食麦穗;3:1-6:治好一隻手枯萎的人;路13:10-17:治好伛偻病妇;14:1-6:治好患水臌症的人;若5:1-18:治好无助的瘫子;9:1-14:治好胎生的瞎子。以上这些事或奇蹟都发生在安息日,因此激起犹太人很大的反感(谷3:6; 若5:18);门徒们在耶稣不守安息日的这些事上隐约看到祂的默西亚性。
初期的基督徒并没有即刻把耶稣的这种自由视为自己面对安息日可採取的态度,他们以为耶稣可以这样自由无拘,因为祂也是安息日的主(谷2:28; 路6:5)。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团体,虽然内心已跟犹太教分道扬镳,但安息日最初还是遵守的(也许围绕着斯德望的希腊籍基督徒是一例外)。但外邦人的基督徒团体已不再受安息日规定的约束。保禄严词拒绝犹太基督徒再度引进安息日诫命的潮流:「你们竟又谨守某日、某月、某时、某年!我真为你们担心,怕我白白地为你们辛苦了。」(迦4:10-11);「为此,不要让任何人在饮食上,或在节期或月朔或安息日等事上,对你们有所规定。」(哥2:16)。五十年后,安底约基主教圣依纳爵还遇到同样的敌人4。第三至第五世纪,外邦人的基督徒教会又给安息日作了新的评价,除了周末守斋,作礼拜以外,主要是把安息日当做创造世界的纪念日。
基督徒的最大转变是由安息日渐渐转移到安息上,也就是由时空的规定(安息日)过渡到一个人学和神学的概念(安息),而加以多方面的发挥。首先基督完成了祂的和好大业,为人做赎价,赦免人罪,给人带来真实的安息,即心灵的平安喜乐(参阅玛11:28-30;路4:10;哥2:16-17)。其次,基督徒的一生每天都是安息日,都须天天摆脱罪恶的奴役,在心中、思想中、行动中向天主顶礼膜拜。最后,是指向末世的安息,即人生的归宿。关于这一点,希伯来书信有一些十分感人的话,在此略加诠释。
希3:7-4:13是希伯来书颇特殊的一段训话,夹在两个比较之间:前面把耶稣与梅瑟相比(3:2),后面把耶稣与亚郎相比(5:4),而肯定耶稣高出梅瑟和亚郎。因此中间这段训话力劝基督信友一定要忠贞不渝,坚信到底,好能进入天主的安息。法文大公译本很恰当地把这一大段训话题名为「透过信仰进入天主的安息」5。至此,「安息」的主题可说达到了它发展的高峰。书信的作者如何发挥这一主题呢?他的说词和讲理是非常犹太式的,为不熟悉旧约圣经和历史的人,是一种奇怪的推理方式,但骨子裡的确有他的道理,我们试着略为澄清。
作者以引用咏95:7-11开始,把这些话当做圣神的启示,而带进「安息」的主题(3:11,18)。接着在第四章,作者十次提到安息的概念来讲天主的安息和人的安息6。他的推理经过分析,可以综合为以下几个步骤:1.以民在旷野四十年之久,心中迷惑,不认识上主的路,因此上主发怒起誓说:「他们决不得进入我的安息」。2.「他们」不得进入,但别人还有机会进入,条件是不要再心硬了。这一可能就是咏95:7-8所说的「今天你们」可以选择。3.「我的安息」最初是指天主要把以民安顿在许地,现在希伯来书作者把「祂的安息」说成六天造世完毕第七天的休息,我们要努力进入的就是这个天主的安息。
同一作者在希11:8-16说及圣祖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因信德寄居在帐幕内。圣祖们是半游牧民族,领着羊群寻有水草的地方搭帐棚而居毫不足怪。但作者仍以犹太方式说他的理:「因为他(亚巴郎)期待着那有坚固基础的城,此城的工程师和建筑者是天主。」(11:10)牧人的帐棚是暂时的,坚固的城代表永恒。他们(三圣祖加上撒辣)「…明认自己在世上只是外方人和旅客…是在寻求一个家乡。如果他们是怀念所离开的家乡(加色丁的乌尔),他们还有返回的机会;其实,他们如今所渴念的,实是一个更美丽的家乡,即天上的家乡。」(11:13-16)这才萛是一语道破:天主许给圣祖们的地暂时是这块圣地,但最后是天上的家乡,一座城:「天主自称为他们的天主,不以他们为羞耻,因为祂已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11:16b)
把上述两处合看(即第四和第十一章的相关各节)可得到一个结论:进入天主的安息就是进入天主为人所准备的那座城。《默示录》廿一章全章都用来描写这座城的盛况:「我看见那新耶路撒冷圣城,从天上由天主那裡降下……我听见由宝座那裡有一巨大声音说:『这就是天主与人同在的帐幕,祂要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要作祂的人民,祂亲自要<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天主;祂要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以后再也没有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因为先前的都已过去了。』」(默21:2-4)把全章读完,会觉得这些图像的说法颇富说服力。不是三段论法的逻辑,而是犹太式的,也是中国式的,试看下段。
3. 中国文化的儒释道如何讲安息
圣经由旧约到新约,由安息日到安息,有了多方面的演变和转化,这都影响了教会的生活,甚至整个世界都受到波及。今日普及全世的周末、周休等制度和习俗最后是来自以色列人民的这些老传统。看过圣经和教会是传播安息日制度及安息理念的重要媒体,现在得探讨这一制度和理念遇到中国文化时会激起怎样的反应。我国古代虽有七日一周的历法,但没有第七日为安息日的做法,民间只有初一和十五或月朔月望的习俗。但安息或休息的理念是有的,虽然儒、释、道各有自己的懂法。
先看道家的代表作《道德经》7。下面所引徵的两章本来不是说安息,而是说以静代动,以近致远,以不行、不见、不为而有所成。《道德经》第47章说: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短短的一章文字裡,「不」字出现了五次,可说是一章否定式的人学。就像神学界的否定神学主张说天主是什麽,还不如说天主不是什麽;同样,否定式的人学说,人并不是动的越多越好,作的越多越好,而是要静下来勤修内在的人性,反而会得到更多,甚至得见到天「道」。这裡不是讲安息,而是讲以静代动,才能发掘人的内在天性。
《道德经》第7章也不讲安息,而是讲「圣人」的不自私,像天和地那样不为己,所以才能天长地久,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永恒(像默示录21章所描述的那样:原初的天地变成新天新地):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释家可举禅宗为代表。六祖慧能有一段禅语,名「叶落归根」,大意是:唐开元元年(AD713)7月1日,六祖慧能对众门人说:「我想回老家广东新州去,你们快为我准备船隻!」门人听了,心情沉重,哀求六祖留下不要走。六祖说:「大家不要难过,诸佛为了弘扬佛法才出现于人间,但终归还是要入涅槃。有来必有去,这是一般的常理。我的形体,最终还是有一定的归宿。」众门人说「师父现在去,早晚仍然要回来的。」六祖说:「叶落归根,等到我回来时已经无口说话了。」8六祖慧能讲安息了吗?间接地似乎讲到了,因为他说人的形体有一定的归宿,像是叶落归根,但这归宿是什麽?人的根在那裡?还得有进一步的上天启示。
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反而对悠閒与娱乐有一次十分精彩的表现。一天,孔子与四位门弟子围坐在一起。他请他们各言其志。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他的不凡抱负;冉有较谦虚,自认治国尚可,至于礼乐尚须等待专家;公西华更谦虚地说:「非曰能之,愿学焉。」最后只剩下曾晢一人尚未作答。孔子点名问他:「点(曾晢之名)!尔何如?」曾晢(是曾参的父亲)答说:「我跟他们三个人想法不同。」孔子说:「那有什麽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这时曾晢才肯说出他的志趣:
「暮春三月时,春天的衣服早就穿上了,我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9
夫子喟然歎曰:「吾与点也!」孔子讚赏曾晢,与他的志向认同。前面三位弟子,或胸有大志,或谦虚为怀,都无可厚非,孔子不加评断。独有曾晢的志向得到夫子的肯定,可谓有志一同,表示孔子的教学和为人不以工作和成就为目标,而有更人性化的人生鹄的需要达成。10
结论
安息日的意义是什麽?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它牵涉的很广很深。以色列人民最早有一周七日,第七日为安息日的习俗和规定。后由犹太主义和基督宗教传承下来,不知不觉成了全人类的普遍习俗,实行起来十分自然,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原来这也是大自然或日月星辰运转的节奏和韵律,正如我国古代已把二十八宿列星按照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是为阴曆的一月。
圣经的启示惯于把自然界的事实提到精神的层次:从有形到无形,从有限到无限,从人到天,再到天人的交往与合一。这是一个繁複微妙的过程,不能只靠情绪,但也不是纯理性或严格的逻辑所能达到的。因此我们看到安息日和守安息的许多变化,许多意义的转移。为创始安息日的犹太民族来说,充军巴比伦的经验(587-538BC)影响最大,因为从那时起,在各地会堂守安息日,读经祈祷,成了凝聚犹民的重要习俗之一。
当然,给安息日带来最大意义转变的还是耶稣基督。自从祂自死者复活以后,安息日由一週的第七天~纪念天主造世完工的日子~转到一周的第一天~主日,即主复活的日子。原来安息日的重点在于停工、休息,后来才加上敬礼天主。耶稣有生之日在安息日驱魔、治病、行善;耶稣复活后,基督徒庆祝主日,与兄弟姊妹交融。儒、释、道的以静代动,等待叶落归根,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就特别有意义了。
注释
1 《王云五大辞典》1953年增订版「星期日」条:「每星期的末日,又称日曜日,文明国人民多于此日休息。」《现代汉语词典》1996修订本「星期日」条:「星期六的下一天,一般定为休息日,也说星期天,简称星期。」另「星期」条:「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西洋历法中也有“七日为一周”的说法,跟我国的“七曜”暗合。后来根据国际习惯,把这样连续排列的七天作为工作学习等作息的计算单位,叫做星期。」
2 注一引徵的两部辞典关于星期日所说颇耐人玩味。一说星期日是每星期的末日,人民多于此日休息;另一词典说星期日是星期六的下一天,一般定为休息日。至于日曜日的说法,把玛窦福音廿八章和马尔谷福音十六章开始二节合看,会突显一幅鲜明的写照:安息日既过,一週的第一天,大清早,妇女们来到坟墓那;那时,太阳刚升起。
3 参阅W. Rordorf,〈Sabbat〉in Bo Reicke und Leonhard Rost, 《Biblisch-Historisches Handwoerterbuch-Landeskunde, Geschichte, Religion, Kultur,Literatur》, Dritter Band, Goettingen,1966, 1633-1635.圣经-历史辞典手册:地理,历史,宗教,文化,文学。「安息日」条。第三册,1633-1635栏。
4 圣依纳爵在致马尼西人书第九章「主日(星期日,礼拜日)」写说:「我们原先迷信了古教,现今抛弃了迷信,走上了望德的新道路,废除了安息日的敬礼,规定了主日的庆节。在主日那一天,耶稣和他的圣死给我们带来了新生命。有的人不承认这一点,我们承认这件奥蹟。」见吕穆迪译,《宗徒时代的教父》,香港真理学会1957年,页181。
5 参阅TRADUCTION OECUMENIQUE DE LA BIBLE. Edition Integrale, Nouveau Testament. Les Editions du Cerf, Paris 1972.<Epitre aux Hebreux> 3:7-4:13 “L’entr?e par la foi dans le repos de Dieu” 圣经大公译本,巴黎1972, 「希伯来书」3:7-4:13:「透过信仰进入天主的安息」。
6 在这段圣经中,「安息」在希腊原文出现12次,在法译文也是12次,即第三章2次,第四10次。思高圣经因中文语法的需要(如代名词须以名词译出),竟有16次安息二字的译出,即第三章3次,第四次13次。
7 在此採用国学基本丛书《老子》,智扬出版社,永和市,1999年
8 见《拈花微笑──禅的传奇》,法藏编着,台北市;华严,薪传出版社,2001年,卷一,页181。
9 语译採自傅佩荣着《论语解读》,文绪,2000年初版十刷,「先进十一26(25)。」
10 「曾点的志向说明了三点:一.志向使人安顿,不必忧心忡忡;二.志向须顺应外在条件;三.志向随时随地可以印证。曾点短短几句兼顾了「天时、地利、人和」:暮春是天时,沂水与舞雩是地利,五、六个成人与六、七个小孩则是人和,至于 「洗洗澡、吹吹风、唱歌」等,都是兴之所至的表现,谈不上特定的目的。以这种方式表白志向,其实以无志为志,或者说是: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奠立根本之体,则用可以因时因地而制宜。人生也因而立于不败之地。」见傅佩荣着,《论语的智慧》,皇冠1993,页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