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牧灵圣经网站.
logo
网站导航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牧灵圣经首页 >> 圣经文献 >> 圣经文学 >> 浏览文章
圣经与欧美文学(一)
来源:网络 作者:森然飘忽0°C 日期:2009年10月12日 访问次数:
《圣经》是世界文学宝库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流传最广、影响巨大的文学名著。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一起,共同构筑了世界文学大厦的四根支柱。本文拟以莎士比亚及海明威为例,简要分析《圣经》对英美文学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一、 莎士比亚与《圣经》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与《圣经》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圣经》的观念和精神(主要指仁慈、宽恕、博爱)对莎士比亚创作的巨大影响;二是莎士比亚在艺术上对《圣经》典故频繁巧妙地运用。 

     首先,仁慈、宽恕和博爱是莎士比亚戏剧竭力表现的主题,从而构成了莎剧鲜明的个性。众所周知,《圣经》自始至终鲜明地贯穿着仁慈、宽恕和博爱的基督精神。基督教是爱的宗教,《圣经》中关于仁慈、宽恕和博爱的箴言和训诫比比皆是。它们告诉世人:有了爱,一切过错和仇恨皆可化解。爱是把一切完善和谐地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加拉太书》(Galatians)云:“要通过爱心彼此服侍,因为全部的法律合成一句话,那就是爱人如己。” (For all the law is fulfilled in one word, even in this: ‘You shall love your neighbor as yourself.’—Chapter 5, Galatians, New Testament)这些思想对作为一个基督徒的莎士比亚来说,无疑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圣经》的博爱思想。莎士比亚的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就被誉为一曲永世不衰的“爱”与“美”的颂歌。这出悲剧通过蒙太古(Mercutio)和凯普莱特(Capulet)两大家族的世仇纷争与两家儿女之间的生死恋,反映了美好的生活原则被邪恶的仇恨激起的械斗所破坏,而悲剧的结局中却吐露出“和谐”的光芒,表达了一切向前看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这就融会了《圣经》所倡导的精神,即用“爱”去融化一切罪恶。从这个意义上讲,剧中男女主人公罗米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年轻的殉道者,他们用自己的“爱”化解了两大家族之间的刻骨仇恨。正因如此,评论家认为,尽管这是一出悲剧,但剧中处处洋溢着青春与春天的气息。同样,《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也是一部集中体现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的杰作。全剧以爱情与友谊为主题,贯穿着对真诚爱心的赞颂。 

     其次,莎士比亚的剧作交织着对《圣经》典故的巧妙运用。它们运用得自然贴切,与剧情浑然一体,令人称奇叫绝。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接受了新教的洗礼。他在孩提时代就吟颂《圣经》。这种《圣经》文化教育,为他在随后的创作中汲取《圣经》营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由于莎士比亚谙熟《圣经》,因此,语汇随之丰富,修辞随之工巧,文思亦随之升华。莎士比亚作品与基督教及其《圣经》的关系,早已为研究者们所关注。美国学者樊戴克曾经作过统计,莎士比亚的每一出戏剧引用《圣经》的平均数是14次。莎士比亚剧作常常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圣经》典故,而使人物形象更加形神兼备,情趣盎然,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因安东尼奥放债不收利息,致使自己压低了高利贷利息,而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在第一幕第三场,夏洛克狡猾地借用《创世纪》中的典故为自己诡辩,神气活现地表现出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的极度贪欲,暴露出他希望金钱“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的深层心态。这样,莎士比亚通过巧妙运用《圣经》典故,揭示、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圣经》如影随形般地融入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之中。英国学者柏格斯曾经指出:“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以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纵使谁能禁止《圣经》的发行,完全禁毁了它,使它永远绝迹于人间,然而《圣经》中关于正义、宽容、仁爱、救赎等伟大的教训,以及其他许多宝贵的金言,仍得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留存。”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圣经对文学的影响
下一篇:圣经与欧美文学(二)
发表评论

Copyright 2006 牧灵圣经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