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牧灵圣经网站.
logo
网站导航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牧灵圣经首页 >> 圣经文献 >> 教会训导 >> 浏览文章
献身生活年《欢欣》通函
来源:天亚社中文网 作者:教会 日期:2015年03月06日 访问次数:

亲爱的兄弟姊妹:

1. 「福音的喜乐源于耶稣,凡与祂相知相遇的人,其心灵和生命必充满这喜乐。与基督一起,喜乐就会生生不息。」[1]

在教宗方济各的教导脉络之下,《福音的喜乐》一开始即展现出惊人的活力,把福音喜讯的奇妙奥蹟宣布出来。凡诚心接受它的,这奥蹟就转化他们的生命。我们听过有关喜乐的比喻:我们与耶稣的相遇,照亮了我们心中那原始的美—那闪耀着父的光荣的面貌的美(参阅格后4:6),散发著喜乐。

献身生活会及使徒生活团部恳请我们,接受教宗给度献身生活者特别的邀请,去反省我们所过著的蒙恩日子。

接受这教导,意味着要根据福音来更新我们的生活,但并非以一种被理解为完美典范而时常成了与世分隔的彻底方式,却是全心依附那转化我们生命的蒙恩相遇。「这是一个舍弃一切去跟随主的问题。不,我不愿意说这是「彻底」。福音的彻底性不只是为修会会士,而是对所有信徒的要求。但是修会会士是以一种特别的、先知性的方式来跟随主。我期望在你们身上看到这样的见证。修会会士应该就是那些能唤醒这俗世的男男女女。」[2]

在他们有限的人性里,站在俗世边缘,在他们每日的挣扎中,献身者活出他们的忠诚,为那他们内在的喜乐提供一个理据。就这样,他们成了那些同一时代在教会内寻找父家者的杰出证人、有效的宣讲者、同伴及近人[3]。亚西西的圣方济以福音作为生活方式,「使信德增长,更新了教会,同时更新了社会,使之更为友爱。但这常常是他以福音及自己的见证所达成,我们要时刻宣讲福音,如有需要,也用言语!」[4]

从教宗的言谈,我们会得到很多建议,但他在教导中所表现的彻底简朴,特别对我们提出挑战。这份简朴与福音动人的真挚诚恳如出一辙。撒种者慷慨地展开双手,撒下浅白的言词作种子,并满怀信心,对待参差的土壤并无两样。

我们已接到一个带着温婉信任的权威性邀请,邀请我们摆脱制度化的观点和个人的辩解。它是富挑衅性的言词,对我们有时是冷漠或困倦的生活方式,提出质疑,因为我们常常只活在挑战的边缘:「如果你们有信德像芥子那样大」(路17:5)。这是一个邀请,鼓励我们去鞭策自己,明认那活在我们中间的圣言,以及那不断创造及更生教会的圣神。

这封信函就是按这个邀请下所催生,希望借此而引起共同的反思。这是如同一件简单的工具那样,帮助我们在福音的光照下,真诚的检视我们的生活。因此,本部怀着渴望及切愿,提出一个共同分享及反思旅程,一个为个人、团体及组织体制反思的空间,迈向二零一五年,即教会特别为庆祝献身生活的一年,为促成勇于按褔音精神而作出复兴的决定,结出喜乐的果实。「天主居首位时,人间生活才有充分的意义和喜乐。人毕竟是为天主而受造的,人在心系天主之前是得不到安宁的。」[5]

要喜悦、欢欣、散发喜乐

凡爱慕耶路撒冷的,你们都应同她一起快乐,因她而欢喜!凡为她而忧伤的,你们都要同她尽情欢乐。

因为上主这样说:看!我要在她身上广赐和平,有如河流一般;我要赐给她万国的财宝,好似泛滥的江河;她的乳儿将被抱在怀中,放在膝上摇摆。

就如人怎样受母亲的抚慰,我也要怎样抚慰你们,你们必要在耶路撒冷享受安慰。

你们见到这种情形,你们的心必要欢乐,你们的骨骸必要如青草一般的茂盛;那时,上主的手将显示于他的仆人。

依66:10-14

 

聆听

2. 在圣经中,「喜乐」一词(希伯来文:śimhâ/śamah,gyl)是用来表达一种集体和个人的多重经验,尤其与宗教仪式和节日有关,并为明认天主在以色列历史中的临现。事实上,在圣经中,有多达十三个动词和名词来形容天主、人及受造界本身在救恩的交往接触上的喜乐。

旧约之中,这些重复的词汇在圣咏和依撒意亚先知书采用得最多,以具创意、原创的不同词句,多次邀请人喜乐欢庆:宣布天主临近的喜乐,以及对天主创造化工的欣喜。在圣咏里,出现上百次显眼的词句,指出喜乐既是天主慈善临在的结果及其欢腾的回响,也是一项宣布未来为人的伟大许诺。依撒意亚先知书的第二和第三部份经常以这喜乐的邀请指向未来:它将是满溢的(参阅依9:2),上天、沙漠和大地都将踊跃欢腾(参阅依35:1;44:23;49:13),被释放的俘虏将高声欢呼的进入耶路撒冷(参阅依35:9f;51:11)。

在新约中,这特选的词汇与kar(kàirein,karà)的字根有关,但也有其他的词句,例如:agalliáomai,euphrosýne。它通常指那包括过去和未来的全然欢跃。「喜乐」就是默西亚最卓越的礼物,一如耶稣自己许诺所说的:「为使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内,使你们的喜乐圆满无缺」(若15:11;16:24;17:13)。路加由救主诞生前的事件开始,指出喜乐欣然地向四方散发(参阅路1:14,44,47;2:10;参阅玛2:10),随后他叙述福音传播时如何带着这欢欣的效果得以扩展。这喜乐就是天国临现和扩展的一个独特标记。(参阅路15:7,10,32;宗8:39;11:23;15:3;16:34;罗15:10-13;等等)

根据保禄,喜乐是圣神的果实(参阅迦5:22)及天国的一个独特而恒常的特质(参阅罗14:17),藉试炼和磨难而深化(参阅弟铎1:6)。喜乐的泉源必然来自祈祷、爱德和不断的感恩之情(参阅弟前5:16;斐3:1;哥1:11f)。在他的困难中,这位外邦人的宗徒仍充满喜乐,分享到我们众人都期待着的那份光荣(参阅格后6:10;7:4;哥1:24)。天主的最后凯旋和羔羊的婚礼将使所有的喜乐和欢悦达到圆满(参阅默19:7),带来一个宇宙性亚肋路亚的巨响(默19:6)。

让我们看看经文的意义:「凡爱慕耶路撒冷的,你们都应同她一起快乐,因她而欢喜!」(依66:10)。这是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三部份的结尾。我们必须留意,第65和66章是紧密相连和彼此互补的,如同在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二部份的结论里所明显见到的一样(54-55章)。

这两章引用过去作为主题,有时借着粗糙的意象,好像邀请以色列人要忘记过去,因为天主愿意建造一个显耀的新光,一种即时治愈不忠和苛待的信任之心。他们由于漠视盟约而引致的诅咒将不再存在,因为天主已经准备「造一座令人喜悦的耶路撒冷,她的人民喜悦快乐」(参阅依65:18)。天主在人向祂呼求前就已给人答复的经验,就是一个证明(参阅依65:24)。这脉络贯穿依撒意亚先知书第66章的最初几节,借着这标记的再三浮现,显示人们在面对天主的美善和祂富希望的圣言时心灵顽梗。

在这里,耶路撒冷相似母亲的比拟令人向往。这比拟的灵感来自载于依撒意亚先知书第49章18-29节及第54章1-3节的许诺:犹大出乎意料地拥挤著散居各地而蒙羞而回来的人。你几乎可以说那已经使熙雍「孕育」新生命和希望的「解救」传闻,以及天主、生命之主,将要使这妊娠得到实现,要毫不费力的生产新的子女。如此,母亲熙雍会被新生子女所簇拥,而她也会慷慨地养育提携他们。这个温馨的图像曾使圣女小德兰着迷,视之为注释她灵修的钥匙。[6]

我们有连串热情的词汇:高兴、欢欣、散发,还有安慰、喜悦、丰盛、繁荣、轻抚等等。建基于忠贞与爱情的连系已经告吹,以色列人在悲伤和不育中走到绝境。现在,天主的徳能和圣善要重建人生命的意义、圆满的生命及喜乐,以属于每个人感性层面的言词,唤起人温馨与安稳的独特感受。

这是天主温柔而真实的图像,散发出母性的举止和深厚、感人的情绪。一份发乎内心的喜乐由这位拥有母性面容和双臂好比支柱的天主而来(参阅依66:14),这喜乐在一个被人弄到残废、骨头因千百次羞辱而变得脆弱的百姓中间散发开来。这是个白白赏赐的转化,喜乐的往新天新地间开展(参阅依66:22),好使所有人都认识上主、这位忠实救赎主的光荣。

 

喜乐,献身之美

3. 「这就是奉献之美:喜乐、喜乐」[7]。把天主的安慰带给一切人时的喜乐。这是教宗方济各接见修生及初学生时所说的话。「在圣善中没有悲伤」[8]。圣父继续说:「以免你们忧伤,像其他没有望德的人一样」(得前4:13)。

喜乐并非毫无作用的装饰品。这是人类生命的基础、必需品。在他们日常的奋斗中,人人都愿意获得喜乐,使自己整个人活在其中。

世上时常欠缺喜乐。我们并不是被召去完成什么伟大壮举,或是去宣讲什么高调之词,而是去为喜乐作证。这喜乐源自我们知道自己被爱的那份肯定,我们已被拯救的那份信心。

我们的善忘和脆弱的经验时常阻碍我们去寻找「喜乐之乡」。在那里,我们可以分享对天主的反思。我们有极多的理由仍然感到喜乐。它是建基于怀着信德聆听天主圣言,并坚持到底地忠于圣言。在师傅的学校里,我们听到:「愿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内,使你们的喜乐圆满无缺」(若15:11),我们也获知如何去实践圆满的喜乐。「喜乐必须取代悲伤和畏惧,依撒意亚先知说:喜乐,尽情欢乐,庆祝……(66:10)。这是个多么美好的走向喜乐的邀请。(……)每位基督徒,尤其是你和我,我们被召是去成为这个希望讯息的使者,为带来祥和及喜乐、天主的安慰、祂对一切人的体贴温柔。

但是如果我们首先经验那份被祂安慰,被祂所爱的喜乐,那么,我们就能把这喜乐带给其他人。(……)我有时会遇到一些害怕天主安慰的献身者。他们感到苦恼,因为他们害怕这份神圣的柔情。但是,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因为上主是安慰的主,柔情的主。上主是一位父亲,祂说祂会如同一位幼子之母,以一位母亲的柔情那样对待我们。不要害怕上主的安慰。」[9]

 

你们的召叫

4. 「在召唤你时,天主这样对你说:你对我是重要的。我爱你,我指望你。耶稣向我们每一个人这样说!喜乐由此而生!当耶稣用爱望着我时,就是个喜乐的时刻。了解并且听到这话,就是我们喜乐的祕诀。感到被天主所爱,感到我们为祂不是个数字,而是人;并且我们知道是祂在召叫我们。」[10]

教宗方济各带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人的灵性基础上,去看看天主白白施予我们的恩宠,以及我们怎样自由地回应:耶稣定睛看着他,就喜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样;你去,变卖你所有的一切,施舍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然后来,跟随我!」(谷10:21)。

教宗忆述:「在最后晚餐时,耶稣转向宗徒这样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若15:16)。这几句话不只是为提醒做司铎的,而是提醒我们全体。圣召常是天主做主动的。是基督召叫你在献身生活中跟随祂。这意味着不断地「出谷」,离开你们自己,好使你的生命以基督、以祂的福音和天主的旨意为中心,放下你自己的计划,偕同圣保禄一起说:「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11]

教宗邀请我们踏上一个逆向的朝圣之旅,一条走进过去的认知途径,在巴勒斯坦的街道上,或是在加里肋亚那位卑微渔夫的小艇旁,去发现我们自己。他邀请我们去默观因基督的缘故而开始的某段旅程或更好说某事件:弃于湖边的鱼网、路旁税吏的桌子、热诚者出于野心而取舍的种种计划。这一切,为伴随祂,都是不合适的。

教宗邀请我们,在破晓前,祥和地踏上一个内心的朝圣之旅,长时间存留在一种友爱关系的温馨气氛下。在这时候,我们的理智被引导向奥祕开放,从而作出决定,认为追随这位独一无二地具有「永生的话」(若6:68)的师傅是好的。他邀请我们把我们的整个「生命化为一个在爱情内转化的朝圣之旅。」[12]

教宗方济各呼吁我们稍停在开塲的那一幕:「耶稣望着我的那个喜乐的时刻」[13],并去回忆我们圣召的含意和那份深邃的要求:「它是一个对蒙召去爱的回应。」[14]要伴随基督,我们便要去分享我们的生活,分享我们的抉择,分享基于信德的服从、贫穷的快乐、爱的彻底性。

这是透过蒙召而重生。「我邀请各地所有的基督徒,在此时此刻与耶稣基督重新相遇,或者至少以开放的态度让祂与你们相遇;我也请求你们所有人坚持每天这样做。」[15]

保禄带我们回到这基本的看法:「因为除已奠立了的根基,即耶稣基督外,任何人不能再奠立别的根基」(格前3:11)。「圣召」一词,指示著一份自愿给予的礼物,如同一个生命的泉源那样,永恒不息地在人类和教会的深邃之处更新它们。在圣召的经验中,天主的确是那呼召行动的神祕主体。我们听到呼声──召叫我们走向生命并为天国成为门徒。教宗方济各在谈到「你对我是重要的」时,用「我」这第一身的直接讲话方式,来唤起我们的自我意识。他使我醒觉到我的看法和判断,要求我的行为表现,与我的身份认同、与我听到的召叫、与我个人的召叫,都表里一致。「我们『离弃』天主的行为,好像都微不足道,但却是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想问那些对天主或对信仰无动于衷的人,也问那些使自己远离天主的人,甚至问我们自己:探索你内心深处,你有远大的志向吗?抑或你只会漠不关心?你的内心会不断寻觅,还是已被事物麻痺、瘫痪,失去知觉了?」[16]

与耶稣基督的关系需要借着这个毫不止息的寻觅而得到滋养。这使我们意识到圣召作为礼物那白白赏赐的特性,并帮助我们去解释我们当初所作的选择和坚持下去的理由。「让基督使我们成为属于祂的,时常意味着我们要使劲的奔驰,向着基督的目标迈进(参阅斐3:14)」[17]。要继续聆听天主,把这些问题变成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座标节奏。

这个不可言传、只能以信德解释的奥祕,在我们内引领着我们去分享那无法形容的天主奥祕。「信德是我们对一个言词的回应,一个传达给我们个人的言词,一个召唤我们名字的『你』」[18],并且,「作为对先前听到的言词的一个回应,它常是一个回忆的行动。然而,这回忆并不集中在过去的事件,而是对一个承诺的回忆,以致能向未来开放,光照前面的路途」[19]。「信德包含我们自己的回忆,就是天主与我们同在的历史,包含我们与这位总是走第一步的天主相遇的回忆。祂创造、拯救,并改造我们。信德就是纪念祂那温暖我们心灵的说话,祂那赋予生命、净化我们、关怀并滋养我们的救恩工程。(……)那想念著天主、在自己整个生命里凭着想念天主而被带领的人,有能力去唤醒其他人心灵中这份回忆。」[20]这是对此时此地被召的回忆。

 

被寻获、触动、转化

5. 教宗要求我们重读我们的生命历程,并在天主爱的凝视的光照下去审阅它,因为圣召固然常是出于祂的主动,但我们却可自由选择是否接纳这神人的相遇,作为这个在纯爱「agape」内的生命关系、门徒之道、「教会旅途上的灯塔」[21]。灵性内的生命永不会完成,却时常向奥祕开放,同时我们作出分辨,为认识天主,并以祂作为起点,去体味实体界。当天主呼召我们时,祂容许我们进入祂的安息,并且邀请我们在祂内,在不断的爱的谅解过程内安息。我们听到:「你为了许多事操心忙碌」(路10:41)。在爱情的道路上,我们藉重生而向前迈进:「所以谁若在基督内,他就是一个新受造物。」(格后5:17)。

教宗方济各指出这重生的名字。「这道路有一个名字和一副面容:耶稣基督的面容。祂教导我们成圣。在福音里,祂给我们指出那条路,就是真福的路(参阅玛5:1-12)。这是圣人们的生命。他们为了爱天主,在自己的生命里并不对天主设限」[22]。

奉献生活是一个使福音实现在世上的召叫,召叫人去跟随基督──被钉及升了天的那一位,在与天父接触和与人接触上,跟随「降世圣言耶稣上对天父,下对世人的生活与行动之道」[23]。实际而言,它是一个这样的召叫:跟随祂的生活方式,采纳祂的心态,让自己被圣神触碰,汲取基督与众不同的逻辑和祂的价值观,与祂忧戚相关。「你们要让自己被基督──常被宣扬的基督寻获、触动和转化,如那些人分享到那种既谦逊而喜乐的信心。」[24]。

存留在基督内,能让我们领会那奥祕的临现。这奥祕活在我们内,扩阔了我们的心胸,使它像天主子的心胸那样宽大。那存留在祂爱内的,就如同连接葡萄树的枝条(参阅若15:1-8),与基督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并且结出果实。「存留在耶稣内!意思是和祂相连、在祂内、偕同祂、跟祂倾谈」[25]。

「基督是我们前额的印记,祂是我们心板上的印记:在前额上,因为我们经常宣扬祂;在心板上,因为我们时常爱祂;祂是我们臂上的印记,因为我们常常为祂工作。」[26]事实上,献身生活是一个不断跟随基督的召叫和成为祂那样的召叫。「耶稣的整个生命,及其生活之道,即与穷人的交往、祂的作为、祂的正直、祂每天简单的慷慨施予、祂最后的整全自我交付,这一切都是宝贵的,并向我们的个人生命道出祂神圣的奥迹。」[27]

与主相遇使我们有所行动,催迫我们放下沉醉于自我[28]的生活方式。与主建立的关系并不是静止的,也不聚焦在自己身上。「因为当我们把基督放在我们生命的中心时,我们自己就不会成为中心!你愈是让自己与基督结合,并且让祂成为你生命的中心,祂愈会引领你出离你自己,引领你出离自我中心,向他人开放」[29]。「我们并非处于中心位置。可以说,我们『被迁徙』。我们在为基督和教会服务」[30]。

基督徒的生命是由指示移动的动词所定义的。即使居住在一间修道院或默观隐院的氛围里,基督徒的生命仍是不断的寻觅。

「福传要热烈,但难以持之以恒,除非借着个人的体验,我们深信不疑,认识耶稣与不认识耶稣绝不一样,与祂同行和盲目前行绝不一样,听到祂的话和不知道祂的话绝不一样,默观祂、朝拜祂、在祂内享有平安和不如此做绝不一样。努力以福音建造世界和单靠我们自己的机智是绝不一样。我们深知偕同耶稣,生命变得更富饶;偕同祂,我们较从容地在一切事上找到意义。」[31]

教宗方济各向我们推荐一个锲而不舍的寻觅之旅,如同希波的圣奥斯定那样:「他心绪的不安宁带引他个人与基督相遇,带引他领略到,他所寻觅的那位遥远的天主,原来是与每一个人都亲近的天主。这位亲近我们内心的天主,在我们内,比我们最内在的自我还要深邃」。这是个持续的寻觅。「奥斯定没有停下来,没有放弃,没有退缩,如同已经抵达终点,却继续他的寻觅。对寻求真理、寻求天主的不断渴求,成了更认识天主,并且放下自我,好使别人认识天主的不断渴求。恰当来说,这正是爱的不断渴求。」[32]

 

喜乐──一个忠信的「是」

6. 任何人与主相遇,并且忠信的跟随祂,就是一位圣神喜乐的传信者。

「只有与天主之爱相遇,才可绽开丰盛的友谊之花,只有借着这相遇或再遇,我们才能从狭隘和过度自以为是中释放出来」。[33]

当我们被召叫时,我们是被召叫返回自己那里去,亦即面对我们根本存在的能耐。或者这样说不是没有理由的,就是:献身生活的危机,源于没有能力—甚至对那些已过著献身生活的人而言—去认识一个如此奥妙的召叫。

我们正经历一个忠信上的危机,这忠信可理解为有意识地忠于一个召叫、依循一条途径、一个始于奥祕而归于奥祕的旅程。

或许我们也处于一个人性化的危机里。我们的表里一致是有限的、不完整的,我们因无能力去生活出一个整合的圣召和忠信的旅程而受到创伤。

这个人和团体每天的旅程,被不满、被苦闷所标记──我们被自疚、几乎被一种长期对未探之途及未遂之梦的渴望所困,变成了一条孤独的道路。我们要活在人际关系中,以及活出圆满的爱的召叫,会变为一个荒凉的旷野。我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都被邀请去重新检视我们个人生命的中心点,在那里,我们身为师傅的门徒,会找到我们与师傅一起生活的动机,有何意义和真谛。

忠信是对爱情的一份感悟,这爱情引领我们,以恒常而有动力的方式,走向天主这位「祢」,并走向所有其他的人,因为我们在生命里,体验过复活的那位。「凡接受祂救恩的人,必从罪恶、悲哀、内在空虚和孤独中被解救出来」。[34]

做忠信的门徒就在于把恩宠与爱付诸实行:它是牺牲之爱的实践。「当我们上路而没有十字架,建筑而没有十字架,宣扬基督而没有十字架,那么我们并非主的门徒,而是属于俗世。我们可能是主教、神父、枢机、教宗,但并非主的门徒」。[35]

坚持到达哥耳哥达,经历怀疑和否认的伤痛,为奇妙而令人惊叹的基督的死而复活的事件而欢欣鼓舞,直至五旬节及向万民福传的时刻,这些都是喜乐忠信的里程碑,因为它们都是有关人整个生命的自我空虚。人一生都经历著这自我空虚,甚至以殉道作为标记;这自我空虚也在于人分享了复活基督的生命。「我们从十字架这慈悲与爱情的至高行动,得以重生为新的受造物」(迦6:15)。[36]

在神学话题中,当天主启示自己时,祂也将我们启示给我们自己。祂要我们用寻问的信德,再作自我探究:「要同那些以纯洁的心呼号主的人们,追求正义、信德、爱德与平安」(弟后2:22)。

内在的朝圣之旅始于祈祷。「门徒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和师傅在一起,聆听祂和跟祂学习。这常是真确的,在我们生命里的每一个时刻都是真确的。(……)假如天主的温暖、祂爱的温暖、祂的柔情的温暖不在我们自己的心灵内,那么,我们这些可怜的罪人,怎能温暖其他人的心灵?」[37]这是一个终生的旅程,一如在祈祷的谦卑,圣神使我们深信,基督是以主子的身份在我们内。「主召唤我们勇敢而忠信的跟随祂;祂拣选我们做祂的门徒,作为给我们的一份厚礼;祂邀请我们喜乐地宣掦祂──已复活的那一位,但是祂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言语和我们生活的见证去完成这事。主是我们生命中唯一的天主,祂邀请我们摆脱我们众多的偶像,唯独朝拜祂」。[38]

教宗视祈祷为福传使命成果的泉源。「让我们培养默观的幅度,即使在我们置身在众多更急切和沉重的责任当中。当你们的使命愈叫你们去到边缘领域,你们愈要让自己的心与耶稣充满慈悲与爱的心紧密结合」。[39]

我们与耶稣在一起,便可塑造一个对历史的默观方法,知道无论何处都能察看和聆听到圣神的临在,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知道怎样去辨别圣神的临在,使我们活在此世的光景,如同活在天主的时间内。欠缺了信德的洞见,「生命本身便会失去意义,兄弟姊妹的容貌会变得模糊,更不可能在他们当中认出天主的面貌,历史事件既然含糊不清,便会失去希望」。[40]

默观可扩展而成为先知禀赋。先知是指那位「眼开了,听到及讲出天主的话的人;(……)他活于三个时段:过去的许诺、现时的默观、有勇气指出迈向未来的途径」。[41]

在作为门徒一事上忠信到底是透过团体的经验──一个神学层次的现实──体现并彰显出来。它召叫我们彼此扶持,喜乐地对福音说「是」。「启发信德、滋养并重振它的是天主的话。天主的话触动心灵,使之以天主的思维──与人的思维有很大分别的思维──改造我们的心,天主的话又不断更新著我们的团体」。[42]

教宗邀请我们重振我们的圣召,以喜乐和热情注满它,好使我们爱德活动的增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成熟、较为成熟、更为成熟」[43]──使我们的意志、理志与情感联系起来,而我们的意愿与天主意愿融合,成为「是」,并恒常进展。「爱永远不会终结,也不会完成;爱在生命的进程中改变并成熟,而正因为如此,它始终忠实于自己」。[44]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你们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罢!

你们的天主说。

你们应向耶路撒冷说宽心的话。

依40:1-2

 

聆听

7. 依撒意亚先知书第二部份的神谕(参阅依40-55),以一种亦见诸以后篇章的独特文体(参阅依51:17;52:1:「醒来,醒来!」),以辩解来帮助在流亡中,困于挫败的虚渺追忆中的以色列。这历史背景显然是以民在巴比伦长期流徙(公元前587-538),饱受屈辱,逃避无门那时期。然而,随着居鲁士的崛起,亚述帝国在波斯人新崛起的势力下瓦解,使先知预见一个出乎意料的解救将会出现。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在天主的默启下,先知公开地讲出这可能性,把政治和军事的演变,视之为天主奥妙地带引著居鲁士的行动。先知宣布解救已经临近,而且以民即将回归祖国故土。

依撒意亚用的字眼:安慰……说温柔的说话,常常可以在旧约中找到。这些重复用的言词在柔情和感受的交流中尤其有意义。因此,波阿次认出卢德时,安慰她又与她交心(参阅卢2:13),又或在欧瑟亚先知书著名的章节里,先知告诉他的妻子哥默尔:「他会引领她到沙漠与她谈心(参阅欧2:16-17)。」旧约圣经还有很多类似的章节:哈摩尔之子舍根爱上狄纳,对她所说的话(参阅创34:1-5);住在厄弗辣因的那个肋未人,对那曾离弃他的妾所说的话(参阅民19:3)。

这是个以爱情背景来解读的语言。因此,行动和语言紧扣,细腻而激荡地带着鼓励提醒我们,天主作为以色列的「净配」那份深邃的感情。这份安慰必然是一种彼此相属的流露,一份水乳交融的互诉,激情而有生命力的连系。因此,这些并非表面的、缠绵的话语,而是仁爱和深度的关怀,是在重拾忠信的路途上,一个赋予力量和耐心伴随的拥抱。

 

带同天主的拥抱

8. 「今天的人当然需要言词,但在一切之上,他们需要我们的见证,为天主那份温暖心灵,重燃希望,并导人向善的仁爱和温柔所作的见证。将天主的安慰带给他人,是何等的喜乐啊!」[45]

教宗方济各将这项使命委托给度奉献生活的男女:去找寻那位如同母亲一样地安慰我们的主,并去安慰天主的子民。

在教会内的服务源于与主相遇的喜乐和祂的召叫。这项使命就是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带来天主的安慰,为祂的仁爱作证。[46]

在耶稣看来,安慰是圣神的礼物。这护慰者要在我们的试炼中安慰我们,同时唤起一份不会落空的希望。因此,基督徒的安慰成了慰藉、鼓励、希望。它是圣神积极的临在(参阅若14:16-17),而圣神的果实,就是仁爱、喜乐、平安、忍耐、良善、温和、忠信、柔和、节制。(迦5:22)。

在一个缺乏信任,令人沮丧和失望的世界里,在一个人人被脆弱和怯懦、个人主义和自我为先所包围的文化里,我们被邀请去带领人相信;人有可能享到真正的快乐和满全自己的希望,而这希望并不只仗赖天份、优越感或学识,却是仗赖天主。只要人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寻找祂,所有的人与天主相遇,都是可能的。

我们这个时代的男男女女正等待着安慰的话,寛恕的机会和真正的喜乐。我们被召去把天主的拥抱带给每个人。祂俯身作出安慰的姿势,以一位母亲的温柔俯就我们这些作为圆满人性的标记、恩宠的促进者[47],而非控制者的度奉献生活的人。

 

温柔造就美善

9. 我们是团体共融的证人。由于这份共融超过我们的视野和限度,所以我们被召带上天主的微笑。团体是我们能够宣扬的第一本和最可信的福音。我们要使我们的团体人性化。「你们要在你们中间建立友谊、相亲相爱的家庭生活。但愿修院不是一个炼狱,而是一个家。如同一个家庭那样,修院也有而且继续会有问题的。但像家庭一样,要怀着爱去寻求解决办法便可;不要为了解决问题而破坏团体;不要彼此争斗。如同一个家庭那样,要建立团体生活,因为团体生活本身就是这条路,而圣神就在团体当中。团体生活常常要求一个慷慨大方的心。学会放手、不要自夸、事事忍耐、发出会心微笑。喜乐就是这团体的一个标记。」[48]

喜乐是在团体的经验中得以证实。团体就是神学的空间,那里的每一个人都要为了自己忠信于福音,以及为团体其他人的成长而负上责仼。当一个团体由同一的耶稣体血喂养时,它就围绕着天主圣子而团聚,由圣言所导引,同行信德之旅。这团体会与天主圣子合一,共融团结,体验爱的礼物及在自由与喜乐中的欢庆,满有勇气。

「一个没有喜乐的团体是个濒临消逝的团体。(……)一个充满喜乐的团体,是一份真正由上而来给弟兄姊妹们的礼物。他们知道怎样求得它和怎样彼此接纳,让自己投入团体生活中,信赖圣神的行动」。[49]

在这些日子里,当分崩离析在广泛而无出路的个人主义前被视为合理,当薄弱的关系终止,并且破坏人身的眷顾时,我们被邀请去使团体的关系变得人性化,去鼓励一种按照福音精神的心灵共融,因为「在所有属于基督的人之间,存在着生命上的共融。它是出自信德的共融」,使「教会在她至奥妙的真理中,与天主共融,与天主相亲,成为一个在圣神内与基督和天父的爱的共融、延展至兄弟姊妹之间的共融」。[50]

为教宗方济各,手足之情的标记是温柔,一份「圣体的温柔」,因为「温柔为我们是有益处的」。手足之情拥有「一种对人巨大的凝聚力。(……)手足之情既容纳种种差异,它便是一份爱的经验,跨越种种纷争冲突」。[51]

 

以亲近来陪伴

10. 我们被召叫从事一个出离自我的出谷之旅,踏上一条朝拜和服务的途径。[52]「我们一定要穿越那道门,去寻找和接触他人!要有勇气面对这讲求效率的文化、这个只懂得浪费的文化,逆流而上、以精诚团结和手足之情,接触和欢迎每个人。凡此种种,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地成为人的社会。你们要成为共融和相遇文化之仆!我愿意你们几乎要为此而着迷。要毫不傲慢自负的这么做」。[53]

「要对抗的鬼魅,就是修道生活在面对一个外在困难或复杂的世界时,它那种避世和安逸的形象。」[54]。教宗敦促我们要「离开安乐窝」[55],去过我们这时代的人的生活,将我们自己交付给天主和我们的近人。

「喜乐出于与主无条件的相遇!(……)这与祂和与祂的召唤相遇之乐,不会令人自我封闭,却会令人开放自己;这喜乐会引导我们在教会内服务。圣多玛斯说:美善会自我扩散。喜乐也同样会扩散。当回应天主的召叫、回应祂爱的择选和在教会的服务中为福音作证时,不要害怕流露喜乐。喜乐,真正的喜乐是具感染性的;它会传染……,它会策励人向前走」[56]。

面对这种有感染性的喜乐、从容、有成果的生活,以及温柔和爱的见证、谦卑的爱德和毫无傲慢的表现,很多人感到有需要「来看看」。[57]

很多次,教宗方济各指出这吸引和感染他人之道,也就是教会成长之道、新福传之道。「教会必须是具吸引力的,教会要唤醒世界!你们要成为不一样的行为表现和生活的见证人!在这世界上,生活得不一样是可能的。(……)我所期望的,就是你们有这样的见证」。[58]

教宗把这项唤醒世界的任务委托给我们,敦促我们在《亲近》和《相遇》这两种源自福音的崭新牧民范畴的启迪下,按这个世代的男女的个别处境接触他们。这两种范畴是天主在历史中启示自己的途径,直到天主圣子降生成人时达至高峰。

在通往厄玛乌的路上,如同耶稣和他的门徒一起那样,我们以每日迎接人们,在他们的忧喜中陪伴他们,给予他们「心灵温暖」[59],体贴地照顾疲惫弱小者,好使我们的同行之旅在基督内获得光照和意义。

我们的同行之旅「在迈向牧民的父性、牧民的母性中达到成熟。当一位司铎不再是他团体的父亲、当一个修女不再是她所服务的所有人的母亲,这时他或她会感到难过。这就是问题。因此我吿诉你:在牧民生活中,悲伤的根源正在于欠缺了父性和母性,而它的源头就是不如意的献身生活。反之,献身生活应引领我们迈向丰饶」。[60]

 

爱的不断渴求

11. 作为教会母性和亲切待人的活生生的记号,我们到那些等待圣言安慰的人那里,以母亲般的爱意和父亲般的精神俯就贫困弱小的人。

教宗邀请我们不要把爱心私有化,但要有寻觅者那份锲而不舍的精神:「毫不厌倦地谋求他人的利益、所爱者的利益」。[61]

现代人的意义危机,以及西方社会及其制度的经济与道德危机,并非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的短暂现象,却概述了一个显著地重要的历史时刻。作为教会,我们现在蒙召外展,到达边缘境界,地理上和市区的边缘,以及人现实处境上的边界,即是进入罪恶、痛苦、不公义和不幸的奥祕中。到灵魂的隐密处去,在那里,每个人都经验到生命的喜乐和折磨。[62]

「我们活在一个矛盾冲突的文化里、一个分崩离折的文化、一个消耗浪费的文化(……)。发现一个流浪者因受冻而死并非新闻」。但是,「贫穷为我们是个神学的范畴,因为我们的主,天主之子,自我贬抑,让自己成为穷人,与我们同行。(……)一个与贫穷人为伍的贫穷教会,以接触基督的身体作起点。如果我们伸手触摸基督的身体,我们会开始明白一点,明白这贫穷、主的贫穷,实际上是什么一回事」[63]。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去体验贫穷的真福,表示要成为一个标记,来彰显那被基督解救并学了怎样去爱的人,已经藉喜乐征服了孤独和局限的痛楚。

在他的亚西西牧民探访中,教宗方济各被问及教会应该摆脱什么。他答复说:「摆脱每一个不是为天主的行为、不属于天主的行为;摆脱打开门户的畏惧,不要再等,出去与一切人接触,尤其与贫穷人中最贫穷者、有需要的人、被排拒的人。当然,不要在世界的沉沦中迷失,却要有勇气,即使在幽暗处,要显示基督的光芒,在人们无法看见、会使人绊倒的地方,要显示福音的光芒,摆脱那似乎给予安全感的架构。它们虽然有必要而且是重要,却绝不应使天主──那在它们内的唯一真正力量──模糊不清。祂才是我们的力量!」[64]

这疾呼有如邀请我们「不要害怕那在我们内工作的圣神所带来的新事物,不要害怕架构的更新;教会是自由的,圣神支持着她。耶稣在福音里教导我们的就是这点:我们拥有所需的自由,在我们的生命和种种制度中,去经常发现福音的新颕性,去为这新颖性选择新的皮囊」。[65]我们应邀成为富有胆识,站在前线的男女:「我们所有的不是一份『实验室的信德』,而是『旅程的信德』,历史的信德。天主启示自己有如历史,而并非一个抽象真理的阐述。……你不能把边界带回家,但你必须住在边界,并且富有胆识。」[66]

除了贫穷这端真福的挑战以外,教宗邀请我们造访思想和文化的领域,促进交谈,甚至在理智的层面上,以伦理和灵性准则,提供我们怀有希望的理由,查问我们自己什么是美善的。信德永远不会限制理性的空间,反而面向人和现实保持开放,以护守一个整全的视野,为免陷入把有位格的人贬为「人类物质」的危险。[67]

真实的文化常被召叫去服务处于不同境况下的人类,开创未探之路,打开门扉,容让希望呈现生机,强化生命的意义和衞护公益。一个真正的文化进程「促进一个整合的人文主义,和人与人相遇及彼此建立关系的文化:这是基督徒促进公益、生活喜乐的方法。在这里,信德与理性结合为一,宗教幅度与不同范畴的人类文化──艺术、科学、劳动、文学……,互相结合」[68]。真正的文化探索与走进历史,并且开辟寻求天主面容的途径。

那里知识有进展,而又能把知识向外通传,那里就能营造人与人互相亲近、相遇接触和彼此交谈的文化,借此可以减低防卫,开放门户和兴建桥梁。[69]

 

为反省之用

12. 如同一个全球性网络那样,我们大家都彼此相连,没有任何本地传统能够垄断真理;科技影响每一个人,世界抛出连绵不断的挑战,挑战福音和那些按福音来塑造自己生活的人。

在这个历史进程里,教宗方济各以他的抉择和生活方式,正建立起天主和世界之间交谈的一种活生生的诠释学。由此,正当我们「受制于语言和环境」,我们能认识到一种植根于福音及人类末世观的智慧风格。这风格对多元主义加以诠释,着眼于平衡,并邀请我们去造就更大的革新的力量,使福音真理能更完善地传扬开去。[70]意识到这些语言和人的境况上的种种限制,能使我们每个人「对软弱的人,(……)成为软弱的,(……)对一切人,(……)成为一切」。(格前9:22)

我们被邀请去推广一种属繁衍性而非纯粹行政性的动力,为投入在我们的团体和世界上的灵性事件、即圣神在每个人──作为一个人──身上所造就的变动和恩宠。我们被邀请去致力拆除死气沉沉的样版,去描述基督所刻划的人性,因为言语或行为都无法把祂完全地启示出来。

教宗方济各邀请我们表现出智慧:既有弹性但亦表里一致;具备献身者那种按照福音精神来作出回应的能力、能按照福音精神来行事和作抉择;不会在不同的生活环境、言语或人际关系中迷失自我,却能保持对责任、对联系我们的网络、对我们的有限性、对表述生命的无限方式,都有一份醒觉。一颗传教的心,是一颗体味基督救恩的喜乐,并以与人分享这份喜乐为安慰:「[这颗心]领略,它对福音的了解和对圣神行径的分辨要有所增长,因此它经常勉力向善,即使在这过程中,它的鞋履会被路上的汚泥弄脏。」[71]

让我们欢迎教宗给我们的勉励,常怀着关怀之心,以基督的眼光去看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教宗方济各提出的问题

˙    我想给你们说一个字:「喜乐」。那里有献身者、修生、男女修会会士、青年,那里就有喜乐,经常有喜乐!那是崭新的喜乐,跟随耶稣的喜乐。那是圣神赋予我们的喜乐,不是来自这世界的喜乐。但是,喜乐从那里诞生呢?[72]

˙    往你的心底深处窥探,进入你内里的心坎,问问自己:你有没有一个渴望成就大事的心,或是有一个沉醉于世物的心?你的心仍然保存著那份因愿意寻找而产生的不静止的感觉,或是你已经让这份感觉被世物所窒息,因僵化而荡然无存?天主正等待着你、寻找你;你要怎样回应祂?你有觉察自己灵魂的状况吗?或是你已经睡着了?你相信天主正等待着你,或是这真理不过是「说说」而已?[73]

˙    我们是这个暂时文化的牺牲品。我希望你们能仔细想想这一点:我如何变得自由,如何能摆脱这「暂时文化」而得到释放?[74]

˙    这是所有成年人、培育者的首要责任:为最年轻者树立一个表里一致的榜样。我们希望青年人表里一致吗?我们自己表里一致吗?如果我们并非如此,主将会对我们说他曾向天主子民提及法利塞人的那句话:「按他们所说的,而不是按他们所做的去做!」要表里一致及真诚可靠![75]

˙    我们可能会问自己:我渴求天主,热切去宣扬祂,好让人认识祂吗?或是我容许那驱使人做任何事,都只是为了自己的世俗精神来吸引自己?我们身为献身者,有时会想到我们的个人利益、工作的果效、事业等。好吧,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事物……。打个比方说,我有没有在我的基督徒生活、司铎生活、修会生活及团体生活中追求「安逸舒适」?或是我保存著那份对天主及对祂圣言的那份恒常的活力,使我能「踏出」自己之外,走向他人?[76]

˙    我们感受到爱的不断渴求吗?我们相信对天主和对人的爱吗?或是我们对此已经毫不在意?这并非抽象意念,也不是纯粹言词,而是我们对所遇到的真实的兄弟,我们身边的姊妹!我们会因他们的需要而动容,或是会封闭在自己之内,在我们「安逸」的团体内?[77]

˙    这是一条迈向圣德的美丽绝伦之途!不要说别人的坏话。「神父,但是这里有问题呀……。」告诉长上,告诉主教,他们会纠正这些兄弟。不要告诉一个帮不上忙的人。手足之情是至关重要的!可否请你吿诉我,你会说你母亲、父亲、兄弟姊妹的坏话吗?当然不会。所以,为什么你在奉献生活里、在修道院内、在司铎生活中会这样做?请想一想这点……。手足之情!这是手足之爱![78]在十字架下,玛利亚既忧苦而又醒寤地期待着一个远远胜过忧苦,且即将实现的奥蹟。好像一切都到了尽头,每一个希望都可说已幻灭。这时,她也可以记起领报时她得到的许诺而说道:它们没有实现,我受骗了。但她没有这样说。故此,因信而蒙祝福的她看到由她的信德中绽放出的一个崭新未来,她怀着盼望守候属于天主的明天。有时候我想:我们知道怎样守候属于天主的明天吗?或是我们期望它今天就出现?为玛利亚来说,属于天主的明天是复活清晨的黎明,一周第一天的黎明。假如我们能够这么想是好的,就是在默观中想到母子之间的拥抱。在那时刻,在耶稣墓前点燃著的孤灯是母亲的盼望,是全人类的盼望。我问我自已,我亦问你:这盏灯在你的修院里仍然点着吗?在你的修院里,你仍然守候着那属于天主的明天吗?[79]

˙    爱的不断渴求是走向他人的一份动力,毋须等待对方讲出他的需要。爱的不断渴求给我们带来一份恩典,即牧民上的丰盛成果。我们每个人必须要问自己:我灵修的成效健康吗?我的使徒工作有成果吗?[80]

˙    一份真实的信德时常包含着一种深邃的盼望:去改变世界。这是我们必须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我们有远大的视野及动力吗?我们也有胆量吗?我们梦想高飞吗?热忱把我们耗尽吗(参阅咏68:10)?或是我们是平庸的,满足于我们「闭门造车」的牧民计划?[81]

 

万福,喜乐之母

13. 欢欣吧,充满恩宠者(路1:28)。「天使向玛利亚的致候是一项给人进入喜乐的邀请、一项进入深度喜乐的邀请,一项宣布悲伤已终结的邀请……。这是一个标志着福音喜讯开始的致候」。[82]

偕同玛利亚,喜乐扩散开去。她腹中之子是喜乐之神、富感染力的天主,带来迷人的喜悦。玛利亚敞开心扉,奔赴依撒伯尔。

「为满全她的渴望,为敏锐地履行自己的本份,并怀着喜悦体贴待人之情,她急速地赶往山区。如果不是走向山巅,她这位满溢着天主者还应该如此亲切地动身去那里呢?」[83]

她急速出发(路1:39),给世界带来喜乐的讯息,为所有人谋求她腹中那无法盛载的喜乐:耶稣、上主。急速,不仅是说玛利亚走路的速度,而也是由于我们体会她的殷勤、她此行所展现的细心关怀、她的热情。

看!上主的婢女(路1:38)。上主的婢女急速奔赴,成为所有人的婢女。

在玛利亚之内,教会所有的人踏上共同之旅:怀着爱德走到最脆弱者那里;怀着望德走到那些知道将有人陪同他们外展的人那里;怀着信德与人分享特殊恩典。在玛利亚之内,我们每个人都被圣神的风驱使,为履行我们的圣召而踏上旅程!

新福传之星,

助我们作发光发热的见证,

为合一、服务、热情和

慷慨的信德、公义和

对穷人的爱,

好使福音的喜乐

得以传播至世界的终极,

并常照明我们世界的边缘者。

生活福音之母,

上主的卑微子女的幸福活泉,

请为我们祈求。

  阿们。阿肋路亚![84]

 

罗马,2014年2月2日

献主节

 

部长狄阿维玆枢机主教JoãoBrazCard.deAviz

祕书长贾伯约总主教JoséRodríguezCarballo,O.F.M


[1]教宗方济各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2013年11月24日),梵谛冈2013,1节。

[2]史伯达罗(AntonioSpadaro)与教宗有关修道生活的谈话《唤醒世界》,天主教文明(LaCiviltàCattolica)165期(2014/I),5节。

[3]参阅教宗方济各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2013年11月24日),梵谛冈2013,47节。

[4]教宗方济各与亚西西翁布里省(Umbria)的青年会谈,亚西西(佩鲁贾Perugia),2013年10月4日。

[5]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宗座劝谕《献身生活》(1996年3月25日),27节。

[6]参阅有关圣女小德兰的作品:婴孩耶稣圣德兰全集,梵谛冈-罗马1997:手稿A,76vº;B,1rº;C,3rº;书信196。

[7]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面谈,罗马,2013年7月6日。

[8]同上

[9]教宗方济各给修生及初学生感恩祭讲道,罗马,2013年7月7日。

[10]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面谈,罗马,2013年7月7日。

[11]教宗方济各在国际总会长联会全体会议给参加者演讲辞,罗马2013年5月8日。

[12]教宗方济各在嘉尔默罗男隐修会总会议上给其总会长文告,罗马2013年8月22日。

[13]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面谈,罗马,2013年7月6日。

[14]同上

[15]教宗方济各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2013年11月24日),梵谛冈2013,3节。

[16]教宗方济各在圣奥斯定修会大会开幕讲道,罗马2013年8月28日。

[17]教宗方济各在圣依纳爵庆日感恩祭讲道,罗马2013年7月31日。

[18]教宗方济各宗座通谕《信德之光》(2013年11月24日),8节。

[19]同上,9节。

[20]教宗方济各给要理讲授员感恩祭讲道,罗马2013年9月29日。

[21]教宗方济各在国际总会长联会全体会议演讲辞,罗马2013年5月8日。

[22]教宗方济各的三钟经,罗马2013年11月1日。

[23]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宗座劝谕《献身生活》(1996年3月25日),22节。

[24]教宗方济各在第廿八届世界青年日给主教、神父、修会会士及修生的感恩祭讲道,里约热内卢,2013年7月27日。

[25]教宗方济各给要理讲授员国际代表大会参与者演讲辞,罗马2013年9月27日。

[26]盎博罗削《依撒格和灵魂》75节。

[27]教宗方济各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2013年11月24日),梵谛冈2013,265节。

[28]同上。

[29]教宗方济各给要理讲授员国际代表大会参与者演讲辞,罗马2013年9月27日。

[30]教宗方济各在圣依纳爵庆日感恩祭讲道,罗马2013年7月31日。

[31]教宗方济各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2013年11月24日),梵谛冈2013,266节。

[32]教宗方济各圣奥思定修会大会开幕讲道,罗马2013年8月28日。

[33]教宗方济各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2013年11月24日),梵谛冈2013,8节。

[34]同上,第1节。

[35]教宗方济各与枢机主教感恩祭讲道,罗马2013年3月14日。

[36]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感恩祭讲道,罗马,2013年7月7日。

[37]教宗方济各给要理讲授员国际代表大会参与者演讲辞,罗马2013年9月27日。

[38]教宗方济各城外圣保禄大殿感恩祭讲道,罗马2013年4月14日。

[39]教宗方济各给修生及初学生感恩祭讲道,罗马,2013年7月7日。

[40]献身生活会及使徒生活团部指引:《由基督那里重新开始》-在第三个千年对献身生活的重新委身(2002牢5月19日),25节。

[41]教宗方济各,在罗马圣玛尔大小堂的每日默想,罗马,2013年12月16日。

[42]教宗方济各与亚西西司铎、献身生活者及教区议会成员面谈,亚西西(佩鲁贾Perugia),2013年10月4日。

[43]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面谈,罗马,2013年7月6日。

[44]教宗本笃十六世通谕《天主是爱》(2005年12月25日),17节

[45]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感恩祭讲道,罗马,2013年7月7日。

[46]参阅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面谈,罗马,2013年7月6日。

[47]参阅教宗方济各宗座劝谕《福音的劝谕》(2013年11月24日),梵谛冈2013,47节。

[48]教宗方济各给亚西西隐修院修女讲话,亚西西(佩鲁贾Perugia),2013年10月4日。

[49]献身生活会及使徒生活团部指引《团体友爱生活》(1994年2月2日),28节

[50]教宗方济与信众讲话,罗马,2013年10月30日。

[51]史伯达罗(AntonioSpadaro)与教宗有关修道生活的谈话《唤醒世界》,天主教文明(LaCiviltàCattolica)165期(2014/I),13节。

[52]参阅教宗方济各给国际总会长联会全体会议参与者演讲辞,罗马2013年5月8日。

[53]教宗方济各在第廿八届世界青年日给主教、神父、修会会士及修生的感恩祭讲道,里约热内卢,2013年7月27日。

[54]史伯达罗(AntonioSpadaro)与教宗有关修道生活的谈话《唤醒世界》,天主教文明(LaCiviltàCattolica)165期(2014/I),10节。

[55]参阅同上6节。

[56]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面谈,罗马,2013年7月6日。

[57]参阅教宗方济各在罗马圣玛尔大小堂的晨早默想,罗马,2013年10月1日。

[58]史伯达罗(AntonioSpadaro)与教宗有关修道生活的谈话《唤醒世界》,天主教文明(LaCiviltàCattolica)165期(2014/I),5节。

[59]参阅教宗方济各与巴西主教面谈,里约热内卢,2013年7月27日。

[60]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面谈,罗马,2013年7月6日。

[61]教宗方济各圣奥思定修会大会开幕讲道,罗马2013年8月28日。

[62]参阅教宗方济各五旬节前夕与运动、新团体、善会及在俗人士小组,罗马2013年5月18日。

[63]同上。

[64]教宗方济各得亚西西明爱协助与亚西西穷人面谈,亚西西(佩鲁贾Perugia),2013年10月4日。

[65]教宗方济各在罗马圣玛尔大小堂的晨早默想,罗马,2013年7月6日。

[66]史伯达罗(AntonioSpadaro)访问教宗方济各,天主教文明(LaCiviltàCattolica)164期(2013/III),474页。

[67]参阅教宗与世界文化界面谈,卡利亚里(Caligari),2013年9月22日。

[68]教宗方济各与巴西领袖面谈,里约热内卢,2013年7月27日。

[69]参阅教宗方济各给天主教文化作家协会演讲辞,罗马,2013年6月14日。

[70]教宗方济各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2013年11月24日),梵谛冈2013,第45节。

[71]同上。

[72]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面谈,罗马,2013年7月6日。

[73]教宗方济各圣奥思定修会大会开幕讲道,罗马2013年8月28日。

[74]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面谈,罗马,2013年7月6日。

[75]同上。

[76]教宗方济各圣奥思定修会大会开幕讲道,罗马2013年8月28日。

[77]同上。

[78]教宗方济各与修生及初学生面谈,罗马,2013年7月6日。

[79]教宗方济各与加莫多里薛Camaldolese修女团体晚祷,罗马,2013年11月21日。

[80]教宗方济各圣奥思定修会大会开幕讲道,罗马2013年8月28日。

[81]教宗方济各在耶稣小堂庆祝耶稣圣名感恩祭讲道,罗马,2014年1月3日。

[82]教宗本笃十六世与信众讲话BENEDICTXVI,罗马,2012年12月19日。

[83]盎博罗削《路加福音释义》,II19。

[84]教宗方济各宗座劝谕《福音的喜乐》(2013年11月24日),梵谛冈2013,第288节。献身生活年《欢欣》通函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美好回忆:前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接受《牧灵圣经》
下一篇:帮助司铎准备弥撒讲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