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亚巴郎回客纳罕
亚巴郎以其活泼的信德,绝对地惟主命是从,他已听命离开了他本家本族的出生 之地乌尔,又放弃了久居的哈兰,再听命南下埃及,以避免乾旱之灾。如今灾难 已过,亚巴郎再次的表现了他对天主无条件的信赖和听命,重新回到天主许给他 的福地客纳罕去。天主的确报答了亚巴郎的听命和信德。如今重新作出对他的许 诺,要赐给他无数的后代。这裡学者也都承认有两种不同的文件,即雅威文件和 司祭文件,两种混合在一起而难分难解。
1-13节 亚巴郎与罗特分离
1. 亚巴郎带了妻子和他所有的一切,与罗特一同由埃及上来,往乃革布去。
2. 亚巴郎有许多牲畜和金银。
3. 他由乃革布逐渐往贝特耳移动帐幕,到了先前他在贝特耳与哈依之间,支搭 帐幕的地方,
4. 亦即他先前筑了祭坛,呼求上主之名的地方。
5. 与亚巴郎同行的罗特,也有羊群、牛群和帐幕,
6. 那地方容不下他们住在一起,因為他们的產业太多,无法住在一起。
7. 牧放亚巴郎牲畜的人与牧放罗特牲畜的人,时常发生口角,——当时客纳罕 人和培黎齐人尚住在那裡。
8. 亚巴郎遂对罗特说:「在我与你,我的牧人与你的牧人之间,请不要发生口角, 因為我们是至亲。
9. 所有的地方不是都在你面前吗?请你与我分开。你若往左,我就往右他;你 若往右,我就往左。」
10. 罗特举目看见约但河整个平原,直到左哈尔一带全有水灌溉,——这是在上 主消灭索多玛和哈摩辣以前的事,——有如上主的乐园,有如埃及地。
11. 罗特选了约但河的整个平原,遂向东方迁移;这样,他们就彼此分开了:
12. 亚巴郎住在客纳罕地;罗特住在平原的城市中,渐渐移动帐幕,直到索多玛。
13. 索多玛人在上主面前罪大恶极。
亚巴郎回到贝特耳附近,这是他曾经到过的地方,并在这裡為上主修建过祭坛(创 12:8)。这裡的居民比较稠密,青草牧地固然也多,但总避免不了牧童之间的纷 争。尤其是亚巴郎在天主的祝福之下,已成了小康之家,牛、羊、驴和骆驼成群 结队;他的姪子罗特亦有了良好的发展,结果两个家族挤在一处,就不时发生冲 突,所以亚巴郎提议二人分处而居。作者在这裡特别强调了亚巴郎的慷慨大方, 以及他热爱和平的心理,所以他请姪子挑选他所中意的地方。罗特见约但河谷地 地。但是他完全没有料到,那裡因為出產丰富,生活浮华,百姓的伦理道德非常 低落,是些在天主面前為非作歹的人民(13节)。
在那裡居住的人除了客纳罕人之外,还有培黎齐( 7节)。这些人不属於闪族血 统,可能是赫特人或米塔尼的分支。亚巴郎知道叔姪二位至亲间的纷争,久而久 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只会给那些虎视眈眈的外族製造入侵干预家族内政的机 会。亚巴郎虽身為长者,又从天主那裡得到了全部客纳罕地的恩许,他却没有利 用这些特权,去向他的姪子炫耀苛求,反而非常大方作出了最大的让步,由他的 姪子任意选择。我们可以想像得到,叔姪二人站立在贝特耳及哈依之间的山岗 上,瞭望遥远的美景,发现死海的南方地区的确是非常肥美的地区,有如上主的 乐园(10节)。左哈尔是个城名,有「小城」之意(见创 19:18-22),在创 14:2, 8 亦名贝拉,是息拉山谷中的五城之一,在死海的东南部,其周围土地肥沃,水源 丰富,是惟一没有被天火焚烧的城市,罗特曾来此处避难(创 19:20-22)。在先 知时代它仍然存在(依 15:5 耶 48:34),其后由於地震而下陷於死海中。
罗特只看到这一地区的肥沃,而没有注意到这一地区居民的败落。作者故意提出 索多玛及哈摩辣人的穷兇极恶,一方面预先準备天主将要严厉惩罚的那一幕,另 一方面也在指明,由於亚巴郎对姪子的慷慨,得免与那些作恶多端的坏人去同居 共处,同时亦倖免於天降的灾难。亚巴郎甘心留居穷乡僻壤的山区,将更為富饶 的土地,更為奢华舒适的生活让自己的姪子去享受。
14-18节 上主显示给亚巴郎
14. 罗特与亚巴郎分离以后,上主对亚巴郎说:「请你举起眼来,由你所在的地 方,向东西南北看;
15. 凡你看见的地方,我都要求远赐给你和你的后裔。
16. 我要使你的后裔有如地上的灰尘;如果人能数清地上的灰尘,也能数清你的 后裔。
17. 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為我要将这地赐给你。」
18. 於是亚巴郎移动了帐幕,来到赫贝龙的玛默勒橡树区居住,在那裡给上主筑 了一座祭坛。
天主為了偿报亚巴郎大方的牺牲和不与人争的慷慨精神,在神视中显现给他,向 他隆重的许下,要将客纳罕地赐予他和他的后代子孙,并且还要赏赐他大批的后 代,来享受他庞大的產业。作者在这裡故意用了非常渲染夸大的说法,好使读者 感到惊讶。其实天主只不过重复了一下已经在舍根所作过的许诺(创 12:7),就 有他才是亚巴郎真正的后代苗裔(迦 3:16)。虽然如此,谁也不能否认以色列在 歷史上的存在,為完成救人的计划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只有藉着以色列存在的事 实,天主才能準备默西亚神国的到来。
这次显现之后,亚巴郎举家向南方迁移,就是向着赫贝龙附近的玛默勒走去。在 那裡為天主修了一座祭坛。修建祭坛的目的,当然是為向天主奉献祭品,於是这 裡成了后期以民的宗教胜地。这种传统直到基督徒时代仍然存在。它曾是以色列 人、回民和基督徒的共同圣地。各人按照自己的宗教方式,仿效着亚巴郎的榜样, 向天主奉献敬礼。到了君士坦丁国王时代,在这裡修建了巨大的基督徒大殿,作 為敬礼天主的地点。亚巴郎在这一地区内生活直至死去,死后亦被埋葬在这裡, 他的妻子撒辣依亦然。玛默勒这个地方至今犹存。它原来是个外邦人敬拜邪神的 地方,自教会的初期便有络绎不绝的基督徒前来朝圣,并凭弔亚巴郎的故居。自 阿剌伯人将它佔领之后才渐渐衰退,终於被人忘记。目前它又成為旅游人士前往 参观的名胜古蹟。考古学者在这裡掘出了君士坦丁国王的大殿遗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