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牧灵圣经网站.
logo
网站导航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牧灵圣经首页 >> 圣经培训 >> 圣经诠释 >> 浏览文章
马尔谷福音的布局(房志荣神父)
来源:教会网络 作者:房志荣神父 日期:2012年05月12日 访问次数:

从第八课到第十四课,我们讲了《玛》《谷》《路》三部对观福音,以及《宗》的导论,从这一课起,一连七课,要讲马尔谷福音的布局和内容特色。

问:神父,为什么不先讲玛窦福音,而讲第二部的马尔谷福音呢?

答:把《谷》的诠释放在《玛》之前,这是今天圣经学界一致的做法。因为大家都认为今天保存的四部福音当中,《谷》是成书最早的,也最精简。由《谷》开始诠释也比较顺。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谷》的布局。
以文学作品来说,《谷》的结构反映出这部福音文体的两个特点。那就是,一个概要的传统和一个生动的见证。在《谷》所使用的材料方面,首先是关于耶稣所说的话,这方面我们从前提过,只要我们看《谷》就会注意到福音中的言论出奇的少,但却常常提到耶稣的活动。比方,在《玛》中所发挥的言论在《谷》中只剩下比喻和末世言论,其余的几乎不留痕迹,只是偶尔这里一句,那里一句。以1:21-22节为例:"他们进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稣就进会堂教训人,人人都惊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威似的,不像经师们一样。"由此可见马尔谷把耶稣的话只用"教训人"三个字就交代过去了,接着就说,人人都惊奇他的教训,这一类的例子可以说是马尔谷的风格。

问:请问神父,如果把《玛》中的耶稣言论和《谷》相对照的话,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呢?

答:两部福音相对照,令人感到《谷》最缺乏的是山中圣训。

问:神父,您说马尔谷常常提到耶稣的活动情形,这方面马尔谷是怎么描写的呢?

答:这一方面正好相反,马尔谷比较费心构思,或者至少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这样的,不过,这种印象应该加以修饰。因为马尔谷的叙述方式也有许多种,比方1:12-13节耶稣受诱惑的事,马尔谷写得极为简短:"圣神立即催他到旷野里去,他在旷野里四十天之久,受撒殚的试探。与野兽在一起,并有天使服侍他。"还有1:16-20节耶稣召叫第一批门徒的叙述也很能简短,但是其它的就不一样了,像2:1-12节治愈瘫子,5:1-17节革辣撒附魔的人,5:21-43节复活雅依洛的女,6:17-29节洗者若翰被斩首,9:14-29节为癫痫病患者驱魔,马尔谷在叙述这些的时候,发挥得最多。综合来说,大部的叙述只是加以点缀,并没发挥,有的时候好象是把玛窦的叙述加以浓缩,因此,在教会的最初几个世纪,有一种观念,认为马尔谷是最可爱的浓缩者。虽然这个观念今天看起来有些幼稚,但不是毫无根据的,也有它的真实性。
讲了《谷》的材料之后,我们来看看这部福音的次序问题。任何的一位现代作家对《谷》的第一个印象是这样的:奇迹、比喻、谚语都没有次序,没有头绪地堆在一起,没有进展可言。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随便说《谷》是写得杂乱无章的。

问:那《谷》的次序是怎么样的呢?

答:除了苦难史的记载是早已固定的材料之外,在这部福音里可以识别出来的,构成一系列的叙述,一共有四种。第一种是由某一个证人传递的一组讯息。比方1:16-45节耶稣在加里肋亚传教,4:35-5:43节耶稣平息风浪,治好革辣撒附魔人,治好患血漏的妇人,复活雅依洛的女儿,以及6:14-56节黑落德以为若翰复活,首次增饼和步行海面。这一些段落是由某一个证人传递的。第二种,是教义材料的组合。第三种是比较不特殊的记述组合。第四种是摘要。

问:神父,马尔谷是怎么把这些材料编成福音的呢?

答:由上面所说的看来,马尔谷好象只是一位书记而已,既然叙述是现成的,格式也是固定的,那一些主要的组成也是固定的,剩下的工作只是把它们缀合在一起就行了。这正是马尔谷的特点,他比较有创意,因为上面所提的资料,最多不到两章而已,而马尔谷的贡献,就是把这些资料编成一本更大而有意义的书。
《谷》的布局。首先,在地理方面。福音中的地理位置并不明显,很笼统。今天大家都同意,在11章可以清楚地看出耶稣开始他在耶路撒冷的使命,但是,在这以前不清楚耶稣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加里肋亚,特别是6:6节起,弄不清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其次,在旅行方面。马尔谷也不谈耶稣的旅行,没有路线,也没有起点和终点,这在福音的组成上可以看得到。今天,一般人认为在第五章耶稣所行的奇迹是在加里肋亚,然后远走异邦,到海的对岸革辣撒人的地方。

问:神父,我们看不出来,他写的是在哪里发生的,这算不算是严重的问题呢?

答:我们虽然看不出地理位置,或是旅行的路线,但是,马尔谷有他神学上的地理。那就是说,在一个决定性的时刻,耶稣便断绝了与加里肋亚的关联走向耶路撒冷。

问:请问神父,我们怎么看出马尔谷神学上的地理呢?

答:这由《谷》的文学迹象里,可以找到支持。

问:怎么说呢?我不太懂您的意思。

答: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谷》,就可以看出来,因为马尔谷用史料的时候,不是把史料加以组合,而是并列。《谷》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有三个开端,而且在每一端结尾的时候,还加上耶稣当代人的反应。第一个开端是在1:14节:"若翰被监禁后,耶稣来到加里肋亚,宣讲天主的福音。"第一个开端的结尾是在3:6节,当时人们的反应是:"法利塞人一出去,便立刻和黑落德党人作陷害耶稣的商讨,为除灭他。"第二个开端在3:7节:"那时,耶稣同自己的门徒退到海边去,有许多民众从加里肋亚跟随而来。"第二个开端结尾在6:1-6节,纳匝肋人排斥耶稣:"耶稣从那里起身,来到自己家乡,门徒们也跟了他来,到了安息日,他便开始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了就惊讶说:'他这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呢?所赐给他的是什么样的智慧,怎么借他的手行出这样的奇能,这人不就是那个木匠吗?他不是玛利亚的儿子,雅各伯,若瑟,犹达,西满的兄弟吗?'他们便对他起了反感。耶稣对他们说:'先知除了在自己的本乡本族和本家外,是没有不受尊敬的。'耶稣在那里不能行什么奇能,只给少数的几个病人覆手,治好他们,他因他们的无信心而感到诧异,遂周游各村,施教去了。"第三个开端在3:7节:"耶稣叫来十二门徒,开始派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赐给他们制服邪魔的权柄。"第三个开端的结尾是在8:27-30节伯多禄的宣信:"耶稣和他的门徒起身,往斐理伯的凯撒肋雅附近的村庄去,在路上问自己的门徒说:'人们说我是谁?'他们回答说:'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说是厄里亚,还有些人说是先知中的一位。'耶稣又问他们说:'你们说我是谁?'伯多禄回答说:'你是默西亚,'耶稣就严禁他们,不要向任何人谈起他。"
伯多禄说耶稣是默西亚,这个结尾也反映出谷1:1节说的:"天主子耶稣基督的福音。"我们可以设想,福音作者在伯多禄的宣信里,到达了耶稣第一步工作的高峰,终于有人承认耶稣的头衔之一--默西亚,事实上,在全部福音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在15:39节,由百夫长的口中说出耶稣的身份:"对面站着的百夫长看见耶稣这样断了气,就说:'这人真是天主子!'""天主子"是耶稣的第二个头衔,这样,福音分成两部分,两部分都以宣信结束,也就是伯多禄说耶稣是默西亚,百夫长说耶稣是天主子,两个信仰宣誓。

问:请问神父,这两个部分和两个宣信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答:伯多禄的宣信,是一个分水岭,把启示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启示耶稣是默西亚,但是要求保密;这在我们刚听到的8:30节已经提过。其它在谷1:33、34,3:12,5:43,7:36中,耶稣在治好病人,驱魔之后,叫人不要把事情宣扬出去。
天主的启示和保密,在伯多禄宣信时达到高峰,但是门徒们一点儿也不懂耶稣的奥秘,他们的信德仍然很脆弱,他们不了解耶稣的命运,也不了解他的使命。比方10:30-32节:"他们从那里起身,经过加里肋亚,耶稣却不愿叫人知道,因为那时他教训门徒,给他们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中,被人所杀,被杀后,过了三天,他必要复活。'门徒们却不明白这些话,又怕询问他。"默西亚的秘密到耶里哥的瞎子称耶稣为达味之子的时候,已经揭开了。当伯多禄称耶稣为默西亚的时候,它不仅是福音的中心,是第一部分的高峰,也是第二部分的开端。在第二部分里可以看到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使命,最后是苦难、死亡和复活。这样,可以看出马尔谷安排资料的次序,先是启示耶稣是默西亚,然后启示耶稣是天主子。由这些迹象,很清楚地可以看出马尔谷的次序。因此,如果有人说《谷》杂乱无章的话,我们可以把这个次序给他们解释一下。

《谷》的内容特色(一)--行实多于语言

今天,我们要讲《谷》的第一个特色--行实多于语言。在介绍《谷》的布局时已经提过,在这部福音里叙述耶稣的行实多于收集他的言论,整部福音的开端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在介绍洗者若翰之后,简单地交代耶稣受洗及旷野受诱之后,就突然记叙召叫门徒。

问:请问神父,您为什么说是突然呢?

答:我之所以说突然,是因为关于耶稣的职务,马尔谷只是简略地说了几句话:"若翰被监禁以后耶稣来到加里肋亚,宣讲天主的福音说:'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罢!'"由这两节圣经我们实在看不出,耶稣第一次宣讲,讲了哪些详细内容,也不知道以后他所召叫的门徒,听到他的宣讲没有,这对完全不认识福音的人来说,实在是很难懂的。不过,这一段的作用不在叙述耶稣第一次公开生活里做了什么,而是引出门徒们。在召叫门徒之后,耶稣立即行动,他进入葛法翁开始一整天的工作,这就是1:21-39节记载的。这一段记载,把耶稣的使命,以及他实践使命的方式,一一列出来。从这里看出,马尔谷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耶稣的使命,以及实践使命的方式。

问:请神父解释一下1:21-39节里耶稣的使命和他实行使命的方式好吗?

答:事实上,葛法翁的一天,不是只记当天的情况,而是包含先前发生的和将来要发生的事。说包含先前的事,因为21节说:"他们进了葛法翁。"表示耶稣和他的门徒在一起,从别的地方到葛法翁来;说包括将来要发生的事,这在38节说:"耶稣对他们说,让我们到别处去,到邻近的村镇去吧!好叫我也在那里宣讲,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由于这段的内容非常丰富,空间又很广泛,我们先来看耶稣教诲的地点。因为耶稣的活动,必须从很明确的地方开始。现在我们来看1:14节看出耶稣是在加里肋亚宣讲,16,19节在湖边,21节进入会堂,29节离开会堂到西满和安德肋的家里,38节到附近的村镇去,39节到加里肋亚各地宣讲。

问:神父,看这些地点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答:有的。这些地点的安排马尔谷自有他的用意。如果我们把这几个地方对照一下,会发现这里有一系列的对立现象。首先是加里肋亚和葛法翁,其次是会堂和城门口,第三个对立的是城门口和伯多禄的家。

问:请问神父,这些对立的现象有什么含义呢?

答:这一段前后两次提到加里肋亚,使本段的段落分明。葛法翁是这一段的中心,耶稣在葛法翁的行动,是在会堂里驱魔,会堂是犹太人宗教的代表,城门口是俗世的地方,是公共场所,伯多禄的家,却是私人的地方。因此,会堂和城门口的对立,是宗教和俗世的对立;城门口和家里,是公共场所和私人之地的对立。这种对立到底有什么含义呢?这正表示耶稣可以在任何地方行动,不论是犹太人的会堂或是俗世公共场所的城门口或是伯多禄的家里,他都不受限制,而他所做的都是出于对全人类的关爱。这就是耶稣的使命。他又借着,驱魔,治病,宣讲来实现他的使命。在这一段里,最后还有一个对立,那就是城市和荒野的对立。耶稣在城里忙了一天之后,35节说:"清晨天还很黑,耶稣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去,在那里祈祷。"这里很明显的城市是活动的场所,荒野是独立祈祷的地方。但是这个祈祷和行动并不是毫不相干的,祈祷是指向使命,因此38节耶稣说:"让我们到点别处去,到邻近的村镇去吧。"讲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马尔谷写出这些地点并不是无心的,随便提一下而已。实在有它很深的内涵。就是说,耶稣不断地扩展他的活动范围,实现他的使命,是祈祷的力量在不断推动他,祈祷是行动的泉源。以文学的手法来看,这一段给我们一个活生生的画面,一切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人们出入城门,在家中进出等等。马尔谷就是利用这些现实的生活来传达信息。
在看了1: 21-39节耶稣教诲的地点,以及这些地点所包含的意义之后,接下来我们来看,在这段里耶稣的教导和动向。耶稣到底教导了些什么呢?答案在1:14节:"若翰被监禁后,耶稣来到加里肋亚,宣讲天主的福音。"耶稣宣讲福音这个答案与39节相似:"他遂到加里肋亚各地,在他们的会堂里宣讲。"39节里"宣讲"这个动词不是过去式,这表示耶稣常常地在宣讲福音。

问:神父,什么是宣讲福音?耶稣讲了什么呢?

答:耶稣宣讲福音是借着教导、驱魔、治病,这些都综合在葛法翁会堂中。耶稣驱魔以后,人们反应是把这一切表达出来,在1:27节这样说:"众人大为惊愕,以致彼此询问说,'这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新的教训,并具有权威,他连给邪魔出命,邪魔也听从他。'"

问:神父,这里还是看不出来,耶稣教导了什么呀?

答:不错。在耶稣在会堂里驱魔的奇迹中,马尔谷只在21节说,耶稣进入会堂教训人,让人觉得驱魔好象为了教导。事实上,他也真的没有提到耶稣教导的内容;相反地,他却非常具体地描写耶稣是怎么样治愈附魔的人,正是这件事而引起群众的感叹。

问:神父,这就是说,马尔谷叙述耶稣的行实多于所收集的言论吗?

答:正是如此,不过这当中也有马尔谷所要表达的内涵。

问:请问神父,马尔谷在耶稣的行动里要表达什么呢?

答:上面所说的应该和15节所说的"天国临近了"相连。这里马尔谷强调的天主的国就是天主的统治,而耶稣的行动就是代表天主的统治。这样,耶稣宣讲福音是透过言语来表达,同时,又有各种的行动。比方耶稣在会堂中驱魔的时候耶稣的言语?quot;不要作声,从他身上出去,"借着这句话,耶稣完成了他的行动。因为邪魔使那人痉挛了一阵,大喊一声,就从那个人身上出去了。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耶稣宣讲福音是透过言语,又在言语中完成了行动,这正代表天主的统治。又像在伯多禄的家中,31节说:"耶稣向前去,握住她的手,扶起她来,热症遂离开了她,她就侍候他们。"在城门口,34节说:"耶稣治好了许多患各种病症的人,驱逐了许多魔鬼,并且不许魔鬼说话,因为魔鬼认识他。"就这样,耶稣在葛法翁城不同的场合中,以驱魔和治病,完全表露了他的权柄,也就是天主统治的权柄。

问:神父,有一点我不太清楚,就是伯多禄的岳母是患热症,应该算是病人,和那些附魔人不一样,为什么马尔谷都把他们放在一起呢?

答:这里,马尔谷把附魔者和家中的病人相提并论,是因为初世纪的病理观念和我们今天的不一样。所以,虽然说耶稣只是除去病人的热症,但是,对他们来说,生病是因为有一个不吉祥的魔鬼附在这个人身上的缘故,耶稣治病,就是把病魔驱逐出去。因此,在32节里我们看到,人们把所有患病的和附魔的都带到城门口。可见,当时的人是把病人和附魔的放在同一范围。好了,讲了耶稣的行动正是代表了天主的统治之后,我们来看看耶稣对这些行动的交代,这也就是前一课说过的,耶稣要求群众们保密。耶稣在这么广阔的地方宣讲福音,他的名声自然传扬开了,比方,28 节说的他的声誉遂传遍了各处,37节说的:"众人都在找你呢。"但是,相对的是守秘密的命令,像25节耶稣对邪魔说:"不要作声。"35节说耶稣到荒野地方去祈祷,因为荒野地方偏僻,又远离人群,耶稣可以隐蔽起来,但是当人群找到他的时候,他就到别处去了。这样,便进入下一段治好癞病人,也就是1:40-45节所记载的。

问:神父,在这个奇迹里,马尔谷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答:这是一个与法律戏剧性的对立。

问:怎么说呢?
答:原来梅瑟的法律是天主的恩赐,犹太人的骄傲,但是法律却不能够治好癞病人,唯一能做的是使他远离人群,把他隔离起来,以免传染给别人。但是耶稣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碰到这个癞病人,并且治好了他。这里,耶稣不只用话,而且还触摸了他,这个举动即使不是向法律挑战,至少是超越了法律。
耶稣触摸癞病人,这是亲切的举动,也是他降生在需要他的人身上;同时也显示了耶稣能力的另一面,这个能力不是遥不可及的,不是疏离的,而是可亲近的,友好的、富人情味的,但是意想不到的是耶稣再命令要保守秘密。44节说:"当心,什么也不可告诉人,但去叫司祭检验你,并为你的洁净奉献梅瑟所规定的,给他们当作证据。"但是,这件事仍然传扬开了,45节说:"但那人一出去,便开始极力宣扬,把这事传扬开了,以致耶稣不能再公然进城,只好留在外边荒野的地方,但人们却从各地到他跟前来。

问:神父,对于这样的结局,马尔谷想要说的是什么?
答:原来,谁碰了癞病人他就成了不洁的,而且还触犯了法律,这次耶稣治好了癞病人,人们就开始怀疑他,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胆敢向法律挑战。此后,虽然群众仍然继续到他跟前去,但是耶稣基督却成了问题人物。在接下去一段里,我们马上看到他的敌对者一起面对他。所以说,耶稣叫癞病人去给司祭检验所引起的种种问题,并不是幻想,实在是耶稣基督受怀疑的开始,就象在下一段,他在治好瘫子是冲突的开始一样。

《谷》的内容特色(二)--耶稣与门徒的关系

这一课,我们要讲马尔谷福音内容的第二个特色--耶稣与门徒的关系。在上一课结尾的时候,我们看到耶稣得到群众的爱戴,名声也传开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争论的问题,那就是经师们开始非难耶稣。接下去,马尔谷在2:13-17节记的是另一幕的召唤,这一次召唤的不是渔夫,而是税吏:"耶稣又出去到了海边,群众都到他跟前来,他便教训他们。当他前行时,看到阿尔裴的儿子肋未坐在税关上,便问他说:'你跟随我吧!'肋未就起来跟随了耶稣。当耶稣在肋未家坐席的时候,有许多税吏和罪人,也与耶稣和他的门徒们一起坐席,因为已有许多人跟随了他。法利塞党的经师看见耶稣和罪人、税吏一起吃饭,便对他的门徒说:'怎么他和罪人、税吏一起吃喝?'耶稣听了,说对他们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召义人,而是召罪人。'"从这段描写看来,税吏的生活要比第一批召叫的渔夫宽裕,当他跟随耶稣的时候,还办了惜辞别宴,这一次不是耶稣一个人去,他的门徒们也伴随他去。
这里,我们看到耶稣和他的门徒一起面对敌对者。这一次经师法利塞人不是私下议论,而是开口说话,不过,他们还是不敢直接面对耶稣,只向门徒们说:"怎么他与罪人和税吏一起吃喝呢?quot;

问:神父,耶稣和罪人税吏一起吃喝错在哪里呢?
答:我们要知道,耶稣时代的税吏,人们对他的评论是很不好的。税吏的职务在任何地方都不受欢迎,在罗马人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更是为人所憎恶,因为税吏征收的金钱是给敌人的,所以税吏就成为和敌人串通者;而且,当时还有一个制度,规定他们要征收到一定的款数,如果款数不足,他们就必要自己掏腰包来凑足,如果收入很多,多余的税收就归他们所有,这个规定很容易让他们起贪婪的心。

问:这么说,人们憎恶税吏不仅是出于爱国心,也是由于金钱的缘故吗?
答:是的。金钱和爱国的理由激起人们对税吏的反感,因此税吏被看成罪人,而耶稣竟然公开地和他们一起吃喝,这表示耶稣是和他们同类的,事情还不仅如此,耶稣居然邀请税吏中的一个人做他的门徒。当时虽然没有批评玛窦,但是他们的态度也表示得够清楚了。在召选玛窦之后,下一段是禁食的争论,和安息日门徒掐麦穗。在2:18-28节这一段首先有人向耶稣提出异议,在18节说:"为什么样若翰的门徒和法利塞人的门徒禁食,而你的门徒却不禁食呢?"另一次是在安息日,耶稣的门徒掐路边的麦穗吃,法利塞人就指责耶稣,24节这样说:"你看,他们为什么样做安息日不许做的事。"如果我们仔细看看,就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从刚刚在玛窦家里耶稣的敌对者故意问门徒耶稣怎么和税吏和罪人一起吃喝,当这两面三刀次责问耶稣,他们用的都是熟悉的指桑骂槐的战术。那就是说,他们抨击耶稣的时候,就责问门徒,当他们责问门徒的时候,却指向耶稣。这种态度正流露了他们的伪善,因为不敢正面攻击,才用指桑骂槐的战术。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看出耶稣和门徒们团结一致,在事情发生时都是有耶稣出面反击的,比方19-28节耶稣针对禁食的问题,提出指证。25-28节耶稣对安息日提出新的看法,27-28节说:"安息日是为人立的,并不是人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quot;这样,在耶稣和他门徒,群众和他的敌视者之间,便形成三角关系,而且很快的法利塞人在几敌对之后,就决定杀害耶稣。

问:神父,为什么在敌对几次之后,那些敌视耶稣的人就要决定杀害耶稣呢?
答:这并不是历史的因素,而是马尔谷愿意一开始就强调戏剧性的发展。因此,福音一开始就不断地告诉读者,耶稣的行为引起了哪些反应,而耶稣又是如何面对这些反对的。刚刚说的戏剧性的发展,在接下去的一段,表现得更强烈。3:1-6节是耶稣在安息日治好枯手人。在6节可以看到耶稣的敌视的反应:"法利塞人一出去,便立刻和黑落德党人作陷害耶稣的商讨,为除灭他?quot;7-12节我们看到在海边来自各地的群众,涌到耶稣跟前,那时耶稣治好许多病人,邪魔一见耶稣就匍匐在他面前喊着说:"你是天主子。"耶稣却命令他不要作声,在耶稣和群众来往的时候,耶稣的门徒一直陪伴他,为耶稣准备船,耶稣和他的门徒一直在一起。这正是《谷》的特色之一。在整部《谷》中,可以看到耶稣从来没有独处过,唯一的一次是耶稣派遣他们出去传教后。在这个空档里,马尔谷没有什么可说的,就讲黑落德以为耶稣是洗者若翰复活了。事实上,耶稣真正孤单一人,是他在若难的时候,这是戏剧性的孤独。耶稣从海边离开群众上山,拣选了十二位宗徒,这一幕在3:13-18节,我们先来听13节所说的:"随后,耶稣上了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来,他们便来到他面前。"很清楚的这一幕是发生在山上,对犹太人来说,山是天主显现的地方,天主曾经在山上显现给梅瑟和厄里亚;同时,山也是制定法律的地方,梅瑟就是携带约板从西乃山上下来的,现在耶稣在山上,他要实现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召选十二位宗徒,他们不仅要离开群从,而且要离开一班无名的门徒。这十二人特别接近耶稣。

问:请问:神父,耶稣为什么样拣选了十二位呢?
答:"十二"这个数字,正反应了旧约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所以"十?quot;这个数目不是随便拈来的。而且,如果我们注意的话,会发现马尔谷两次提到"十二",我们来听14-16节:"他就选定了十二人,为同他常在一起,并为派遣他们去宣讲,且具有驱魔的权柄,他选取定了这十二人。"这一段重要复两次提到"十二"数字,表示耶稣特别召选他们十二人,目的是使他们常常同耶稣在一起,然后去做一些事。这里我们要注意先后的次序,先和耶稣常在一起,然后才是做事。

问:请问神父,为什么要注意这个先后次序呢?
答:这个次序是有它的意义的,耶稣先要他选的人认识他和他的使命,这样,以后他们才能做耶稣要他们做的事。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要地献身给基督,就必须先跟他在一起,借着祈祷、圣事、教会生活等各种途径;只有当我们常同他在一起,我们才能做他要我们做的事,否则,我们可能做很多事,以为是为他做的,却不是他所要的。而当我们再往下看的时候,马上可以看见?quot;并为派遣他们去宣讲"由这句话,可见做的是受委派的,宣讲也不是出去任意地讲,而是耶稣所教导的。除了派遣他们去宣讲之外,耶稣还给他们支配驱魔的能力,事实上,从一开始宣讲与驱魔就是耶稣所常做的事。
在派遣宗徒之前,耶稣给他们取名字,16-18节说:"他选定了这十二人,西满,给他起名叫伯多禄,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的弟弟若望,并为他们起名叫'波纳尔革',就是'雷霆之子'安德肋、斐理伯、巴尔多禄茂、玛窦、多默、阿尔斐的儿子雅各伯,达陡和热诚者西满,并犹太斯依斯加略,他是负卖耶稣者。"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名字的含义。首先是"伯多禄"这里写的是希腊文,并没有解释名字的意义。在《玛》里写了原文的名字,然后解释原义。为什么没有解释呢?好象是作者肯定这个名字是大家所熟悉的,不需要再解释了。下面有两个名字也很意义,就是给雅各伯和若望取的"雷霆之子","雷霆之子"是一个绰号,我们无法确实知道耶稣为什么给他们取这个绰号。唯一能推测的是,这很可能跟他们的个性有关系,最后是犹达斯,这里马尔谷已经暗示他要背叛耶稣。

问:神父嫡饫锇凳居烫菇匆撑岩眨矶日庋捶ㄓ惺裁刺厥庖庖迥兀?br> 答:这里可以看到,虽然此时只是影射未来,不过也可以发现,耶稣和他的敌对者发生的争论,已经到了耶稣最亲近的人中间了。因此,作者在耶稣拣选十二宗徒这一段里,一方面告诉我们他要成立十二人的团体,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宗徒们的使命。关于宗徒们的使命,我们要跳到第六章,在第六章一开始我们马上看到,人们对耶稣的排斥到这里已经相当强烈了,连他的故乡--纳匝肋人也不接受他。面对纳匝肋人的排斥,耶稣派遣十二宗徒出去传教。出发以前,耶稣训诲了门徒,6:7-11节说:"耶稣叫来十二门徒,开始派遣他们两个两个出去,赐给他们制服邪魔的权柄,嘱咐他们在路上除了一根棍杖外,什么也不要带:不要带食物,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在腰里带铜钱;却要穿鞋,不要带两件内衣。你们无论进了哪一家,就住那里,直到你们离去;无论何处不接待你们,或不听从你们,你们就从那里出去,拂去你们脚下的尘土,作为反对他们的证据。"这段给人的印象是,门徒们无论到那里,人们都没有善待他们,也好象他们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似的。事实上,这段可以换成另一种说法,那就是你们不要惊讶,耶稣自己已经碰到过人们的不友善,耶稣也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使命是容易的。另一方面,这段言论也坚持传教士所应该具备的态度,那就是要轻装出发,路上除了一根棍杖之外,什么也不要带,因为走路需要棍杖,而且路途可能也很遥远。最后,12-13节说:"他们就出去宣讲,使人悔改,并驱逐了许多魔鬼,且给许多人傅油,治好了他们。"可见,宗徒所做的正是按耶稣所做的去做,他们宣讲的具体内容是使人悔改,这正是耶稣在加里肋亚所宣讲的。

《谷》的内容特色(三)--耶稣用比喻向群众说话

前一课,在讲耶稣和门徒关系时,提到耶稣在山上拣选了十二个人作为宗徒,也讲了耶稣派遣这十二个人出去宣讲,现在我们要看《谷》的另一个特色,那就是耶稣用比喻和群众说话。我们先看谷3:20节所说的:"耶稣到了家,群众又聚集了来,以致他们连饭都不能吃.他的人听了,就出来要抓住他,因为他们说:"他疯了!"这里我们看到,耶稣的亲戚们以为耶稣疯了,想把他抓回去起来。这时候,从耶路撒冷下来的经师再度和耶稣作对,说耶稣是靠边魔王驱魔。耶稣用一段简洁的辩论反驳他们。最后,在28-29节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的一切罪恶,连所说的任何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但谁若亵渎了圣神,永远不得赦免,而是永久罪恶的犯人。"后来耶稣的亲戚来了,耶稣却疏远他们。31-35节说:"耶稣的母亲和他的兄弟来了,站在外边,派人到他跟前去叫他。那时,群众正围着他坐着,有人给他说:'看,你的母亲和你的兄弟在外边找你。'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遂环视周围坐着的人说:'看,我的母亲和我兄弟!因为谁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母亲。'"
这里耶稣清楚地区分了门徒和亲戚的不同,他的真亲属是在他周围聆听他的人,到这里为止,耶稣只区分了门徒和亲戚的不同,还没有区分门徒和群从的不同。不过在接下去的两章里可以看到,马尔谷在4:1-13节记载了撒种和种子自长的比喻,4:35-5:43节记载的是耶稣行的一连串的奇迹。

问:神父,您说耶稣要区分门徒和群众的不同,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耶稣对门徒和群众的态度不一样吗?
答:这个问题在下面要讲的比喻中可以找到答案。第四章的两个比喻在叙述的连接上并不清楚,开始时耶稣在船上,向岸边的群众说话,好象一直持续到黄昏才辞别群众到对岸去。不过,中间却提到耶稣单独和门徒在一起,4:10节说:"当耶稣独自一人的时候,那时跟从他的人和十二门徒便问他这些比喻的意义?quot;到底这一天什么时候耶稣和他的门徒单独相处,对马尔谷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有机会把撒种的比喻说清楚,另一方面更重要是,要分别两种形式的教诲和两种群众。换句话说,马尔谷这样安排是让读者看出耶稣对门徒和群众的教诲是不一样的。这一点也是我们刚才讲的,耶稣区分门徒和褐诓煌谡庖欢巫詈罅浇谒档煤芮宄T?:33-34节说:"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按照他们所能听懂的,给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给他们讲什么,但私下里却给自己的门徒解释一切。"

问:神父,我觉得这里有些矛盾,既然耶稣是按照群众所能懂的,用比喻给他们讲道,又为什么私下给门徒解释呢?
答:的确,这段话看来是自相矛盾似的,至少表面上是矛盾的。如果耶稣用比喻教导是为了让人听得懂,那为什么又在私下给门徒解释呢?如果要解释,这不是说比喻不是清楚可懂的吗?因此,对比喻的问题我们更好问,为什么有两种不同的教导?我们先来看耶稣给门徒的教导,在4:11-12节耶稣私下对门徒说:"天主国的奥义只赏给了你们,而对那些外人,一切都是用比喻,使他们看是看,却看不见;听是听,却听不明白,免得他们回头,而得赦免。"

问:神父,这不是矛盾了吗?前面说耶稣用比喻教导群众是叫他们明白,但这里又说,用比喻是叫他们看不见,听不懂,免得他们回头,这样的话耶稣又为什么要向群众讲道呢?
答:不错,这段话对现代人来说,是很难听入耳的。首先,他和刚才说的有冲突。为什么说用比喻是为叫人听不懂,但是有些人又必须了解呢?另外一个更尖锐的问题,为什么仁慈的天主不愿意人悔改呢?况且,耶稣从一开始宣讲就叫人悔改,还派遣宗徒去宣讲悔改,这是为什么呢?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进到犹太人的思想范畴。我们先看"免得他们回头而得赦免"这句话的原文,如果我们把这句话和玛窦、路加比较的话,会发现玛窦和路加都把"免得他们回头"这几个字删节除。此外,这里马尔谷说:"使他们看是看,却看不见,听是听,却听不懂。"但是在《玛》里却是说:"因不他们看是看,却看不见,听是听,却听不懂。"为什么有这些区别呢?好像马尔谷采用了很古老的从巴勒斯坦来的史料,因为这一段原来是《依》上的话,但是马尔谷写得即不附合希伯来圣经,又和七十贤士译本不一致,倒是很接近符合第一世纪末的塔尔古木,塔尔古木就是巴勒斯坦用的阿拉美语译文圣经。因此,这些材料是从犹太基督徒团体来的。

问:请问神父,犹太基督徒怎么会有这种思想呢?或者是说,他们的思想有另外的解释呢?
答:对基督徒来说,当一个人面对不让他知道的隐密事件时,他不会因此而激动的不已,因为那是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问题。此外,他们认为天底下发生的事,即使是罪人做的事,也是在天主的计划中,不足为奇。这样,"因为他们看不见,听不见。"或是"使他们看不见,听不见。"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就像出埃及的时候,讲法郎王的态度,就是这样表达的,有的地方说"法郎王心硬"的时候,不只是说他这个人心硬,也是说法郎王心硬是在天主的计划中,说"上主使法郎王的心硬"的时候,不只是说天主使他心硬,也是说他个人自由的决定,是要心硬的。

问:神父,这我就不懂了,即然人犯罪或心硬,都有在天主的计划内中,那人是自由有什么用处呢?再说若没不区别,那人犯罪或心硬是天主使人犯罪或心硬度,这怎么可能呢?
答:其实,这样的思想有很深的神学真理,这个真理是肯定在我们的行动中,不能划分那一部分是天主的作为,那一部分是人的作为。也就是说,在我们内,自由和天主的恩宠是不可分的,不过,在我们真实生活中,却常常把人的作为和天主的作为分开。比方说,相信我们都有体验过,有时候我们太依靠自己的力量,认为自己可以单独行动,直到有一天,我们碰到了困难,没有办法向前走的时候,才想起天主,求天主帮忙,这时候天主好象是一位填补我们缺失的人。但是,启示的天主并不是这样,他要求人们接受启示,答复天主。为这个缘故,这是天主的恩宠,也是人的自由,只不过当时的犹太基督徒团体在表达是个思想的时候,用的是很粗陋的表达方式。
问:神父,这是不是说这段福音原来要说是人看而看不见,听而听不见,这是因为人不愿意看,不愿意听,但是在当时的犹太基督徒团体的背景下,却说是耶稣使他们看不见听不见的呢?
答:我们无法衡量人的功过,不过,我们可以确定一定有人反对耶稣,不接受比喻形式的教导。因为他们不接受,所以也永远不能了解比喻的真谛。马尔谷就是在这个观点下写的。

问:神父,这里也提到耶稣对那些外人都是用比喻,那么谁是外人呢?
答:初看之下,好象是耶稣刚教导的那群人,可是以马尔谷福音整体来说,群众常是接受耶稣,追随耶稣,听取耶稣的教诲,相信他行的奇迹,由这些现象来看,耶稣不会拒绝这群人。那么谁是外人呢?到目前为止,敌视耶稣的人是经师、法利塞人或是亲戚,而不是群众;再从另一角度来看,外人是指信德以外的人。当然,这里说的里外,不是房子里头或房子以外这样的划分,而是指心灵的态度,内外的分界线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到现在为止,宗徒们已经选择了追随耶稣,那些敌视耶稣的人也作了选择,至于群从,没有人说什么,也没有人知道,要等到他们作决定的焙虿呕嶂溃庹且战舱飧霰扔鞯亩?br>

问:神父,这是说耶稣用比喻教导群众,是要群众自己决定是否愿意接受他吗?
答:由撒种的比喻来看耶稣邀请人作决定的目的是很清楚的,这个决定不仅是理解,而且是在意志和行为上接受。这正解决了33-34节说的,"耶稣用比喻,按照他们能懂的给他们讲道。"一般说来,给群众讲比喻,是因为他们比较粗犷,无法了解抽象的事物。至宗徒们,他们已经接受了耶稣的信息,所以耶稣能够进一步解释比喻的作用。讲到这里我们可以作一个简单的结论,比喻不是用讲个简单的故事来解释抽象的道理,对理解救恩来说,也是不必要的,而是用间接的方式,让人自由地下决定,当一个人作决定的时候,比喻的目的就达成了。

问:请问神父,耶稣说的所有比喻都是这个目的吗?
答:现在,我们很快在看一下,谷4章的比喻。第一个是撒种的比喻(4:1-9)。这个比喻不在什么样的态度代表什么样的土壤,而是反省我现在有什么样的态度而接受耶稣讯息;也不是要知道耶稣的讯息在那一些土地壤产生果实,而是问自己,我应该做什么,才能让基督的讯息在我身上产生果实。第二个是种子自长的比喻(4:26-29)。这个比喻是要听的人培养一种把天国的种子撒在心里的态度。因为是天主使种子发芽、生展、结果,人对将来要有耐心和安全感,最后一个比喻是芥子的比喻(4:30-32)。芥子的比喻就是要人培养在天主内的安全感,不要因为目前的微小而沮丧。
问:神父,这么说,当我们研读这一章的时候,耶稣也邀请我们作决定了?
答:不错。天主的话常是生活而有力的,他的比喻对任何时代的人都发出邀请。虽然,我们象宗徒一样,决定跟随耶稣,可是,我们还是可以不断的问自己,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怎么样才可以让天主的话在我身上结果?另一方面,我够不够信天主呢?因为这是天主的恩宠,是天主使种子生长结果的。

《谷》的内容特色(四)--两次增饼的含义

今天,要讲《谷》的另外一特色:两次增饼的含义。谷6章一开始给我们记载的是纳匝肋人不信耶稣。于是耶稣离开家乡,并且派遣十二位门徒外出传教。这一段时间,耶稣不和宗徒在一起,马尔谷在这个空档里插入,黑落德以为耶稣是洗者若翰从死者复活的叙述,也交代了若翰是怎样致辞命的。宗徒们传教回来以后,福音的叙述就分成两个平行的叙述系列。第一个叙述是6:30-7:37节,第二个叙述是8:1-26节;这两个平行的叙述都包括五个插曲。首先是增饼,最后是治愈疾病的奇迹。
问:神父,增饼的奇迹,好象四部福音都有记载,
答:是呀!比方《若》,虽然《若》和别的福音不一样,但是在叙述增饼奇迹的次序上却是一样的,先是增饼,然后是过湖到湖对岸去,这可能是因为都有是从很古老的史料来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6:30-44节,耶稣第一次增饼的的奇迹,这一次增饼的奇迹,值得提出来说明的观点很多,我们要分六点来讲。
(1)、门徒工们和群众。6:30节说:"宗徒们聚集到耶稣跟前,将他所作所教的一切都报告给耶稣。耶稣向他们说:'你们来,私下到荒野在方去休息一会儿!'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很多,以致他们吃饭的工夫也没有。他们乘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了。人看见他们走了。许多人也知道他们要去的地方,便从各城徒步,一起往那里奔走,且在他们以先到了?quot;这一段的讯息很清楚。先是被派遣的宗徒出外传教回来,耶稣叫他们去休息,这是唯一的一次耶稣叫宗徒们去休息,但是群众紧跟着,他们不能逃避群众,应该去关怀他们。休息可以等到后来,这表示宣讲福音的人不应该躲避群众,要常常为他们服务,宗徒们怎么样服务群众呢?他们来到耶稣面前,耶稣便鼓励他们,想法解决他们都觉察到的问题,然后才开始工作。这就是35-44节记载的,宗徒们发现群众没有东西吃,于是把所有的食物--五饼二鱼拿出来,耶稣祝福了,宗徒们就把饼分给群众。
(2)、耶稣和人群。在34节说:"耶稣一下船,看见一大伙群众,就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因为他们好象一群没有牧人的羊,遂开口教训他们许多事。"第二次增饼的时候耶稣又动了怜悯的心。8:2节说:"我很怜悯这些群众,因为他们同我在一起已经三天,也没有什么可吃的了。"两次增饼奇迹,都是因为耶稣动了怜悯的心,不过,并不完全一样,第一次是因为群众分散好象没有牧人的羊,就不成为一民族,所以教训他们。马尔谷常常提到这一点,比方在10:1也说:"群众又聚集到他那里,他又照常教训他们。"对马尔谷来说,耶稣是教训人的那一位,这让我们看到宣讲福音者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要为圣言服务。(3)、耶稣是耶稣创造一个民族的圣言。马尔谷讲群众象一群没有牧人的羊,牧人和羊是一个很丰富的主题,在则34章天主责斥那些让以色列子民去充军的牧人是坏牧人,同时许下,他自己要来拯救羊群众,这里也讲到食粮和休息,则34:13-15节说:"我要在以色的群山上,溪水畔,以及本国的一切牧场上牧放他们。我要在茂盛的草地上牧放他们,在以色列的高山上有他们的羊栈。在那里他们要卧在舒适的羊栈里,在以色列的群山上,在肥美的牧场上吃草。我要亲自牧放我的羊,亲自使他们卧下。"咏23篇也讲这个主题:"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实在一无所缺。他使我卧在青绿的草场,又领我走近幽静的水旁……你为我摆设的宴席,使我的杯爵满溢。"牧人和羊也是古老出谷记的主题,天主领导以色列子民出离埃及,在旷野里降下玛纳,给他们充饥,一直带他们到流奶流蜜的福地。
由上面所举的旧约章节中,我们发现牧人、食粮和休息三者常常连在一起。在增饼奇迹的叙述里,这三者是显而易见的,耶稣叫门徒休息,食粮不用多说,关于牧人的主题,这里虽然没有明显的发挥,可是马尔谷所描写的耶稣,好象是以色列民族的牧人。耶稣借着他的教训和增饼,创造了自己的民族,他是新的梅瑟,新的达味。因此,当基督徒团聚在一起,一起聆听圣言,分饼的时候,耶稣就是建立这个基督徒团体的牧人。(4)、有制度的民族。马尔谷在介绍群众的时候,说他们好象没有牧人的羊群,39-40节说:"于是耶稣吩咐门徒,叫众人分成一伙一伙地坐在草地上。人们就一组一组地坐下:或一百人,或五十人。"这里,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青草,在《则》和咏23中都提到青绿的草场。其次是人数,每一组一百人或五十人,如果我们把两个数字乘起来,刚好等于吃饼的人数。44节说:"吃饼的,男人就有五千。"在玛14:21节说:"吃的人数,除人妇女和小孩外,约有五千。"
问:神父,怎么刚好是五千呢?他们真的都数过了吗?
答:的确,这么一个确定的数目,确实叫人怀疑,不过这个数的重要性并不在强调奇迹的大小,因为无论如何五个饼和五千人的比例太悬殊了,可见五千这个数目是另有所指的。原来,以色列民族从旷野到玛加伯战争的这段时期,都是以一千或一百,五十或十人为一组的;这里,宗徒叫他们一伙一伙地坐下,人数是一百或是五十一组,一共是五千人,这是说那些群众已经成为一个民族了,这人民族是由牧人耶稣和十二位宗徒协助而成为天主子民的。
在这个下上文当中,耶稣选了十二位门徒就更有意义了,39节说:"耶稣吩咐门徒,叫众人一伙一伙地坐在青草地上。"这不但说出耶稣在十二位宗徒的协助下,创造了新的天主子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宗徒职务的另一面,那就是耶稣让门徒合作的目的是组成一个民族,然后,叫他们收集剩余的碎块。
(5)、用剩余的圣宴。42-43节说:"众人吃了,也吃饱了,人子民。这天主子民借着宗徒的职务,围绕着新梅瑟--天主子民的创始者。
问:神父,经过您的解释之后,我发现增饼的奇迹内容确实很丰富,而且更帮助我了解信友,司铎和教会的使命。
答:很好。福音的内涵实在是很丰富的,圣经学的课就是要帮助我们了解耶稣基督要给人类带来什么喜讯。
接下来,我们要看8:1-10节,耶稣第二次增饼的奇迹。第二次增饼和第一次增饼的共同点太多了,在这里不必一一地提出,我们只提出差别的地方,因为这样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两个不一样的叙述。第一个不同的是数字。第二次增饼是用七饼,剩下的碎块有七篮。吃饼的人是四千,而不是五千。而且这里收集碎块的容器不是筐,而是篮子。
问,神父,筐和篮子有什么不同的意义吗?
答:筐是犹太地区的容器,而篮子是希腊文化地区用的容器,以上说的是第一个不同点。第二点是耶稣怜悯的动机不一样。这一点我们在第一次增饼奇迹的时候已经讲过。另外一个不同的是耶稣和门徒对话。第一次是宗徒向耶稣提出,群众没有东西可吃了,这里是耶稣主动的提出来,宗徒的角色不是那么明显。8:1-3节说:"当那些日子,又有一大群人没有什么吃的了。耶稣叫过门徒来,给他们说:'我很怜悯这些群众,我若遣散他们空着肚子各自回家,他们必要在路上晕倒;况且他们中还有一些是从远处来的。'"耶稣不仅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连行动也不一样,第一次是祝福五饼二鱼,这里是感谢。原来祝福是犹太人典型的方式,但是在希腊文里,感谢是比较普通的名词。我们说弥撒是感恩祭,就是从这里来的。
问:神父,我们说二次增饼的奇迹,已经提到犹太和希腊这两种文化上的不同,这是不是说第一个叙述是从犹太来的,而第二个是从希腊来的呢?
答:不错。这些区别正是告诉我们,这些史事有二种叙述。第一次增饼的叙述是在犹太环境形成的,另外一个则是在希腊环境中形成的。这样我们更了解第二次增饼叙述里,七个饼只剩下七篮,“七"在希腊文中比较容易了解。此外,宗6章记载在耶路撒冷,希腊化的基督徒团体选取立了七位执事。这假定第二次增饼的叙述是在希腊化的环境里形成的。所以,十二位宗徒角色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问:请问神父,马尔谷为什么要保留这两个奇迹呢?
答:也许在马尔谷写福音的时候已经有这两个传统,他愿意都有保留下来,也许他想这是两个不同的奇迹,所以在8:17-21节耶稣嘱咐门徒时,分别提到两个奇迹,耶稣对门徒说:"为什么你们议论没有饼了?你们不记得当我擘开五个饼给五千人的时候,你们收满了几筐碎块?还有七个饼给四千人的时候,你们收满了几篮碎块?"

《谷》的内容特色(五)--宗徒和其他门徒的不同角色

前一课,我们把六、八章里记载的两次增饼奇迹作了诠释,今天要进入《谷》的第二部分,看十二宗徒的不同角色。在第十五课,讲《谷》的布局的时候,我们说伯多禄的宣信是福音的高峰,也是第一部份和第二部份的分水岭。在伯多禄宣信之前,人们对耶稣这个人的所言所行不了解,常常很惊讶的问:"这个人到底是谁?"但是只有被耶稣驱逐的魔鬼会说耶稣是天主子。到8:27-30节才由伯多禄的口中说出默西亚的秘密:"耶稣和他们的门徒起身,往斐理伯的凯撒肋雅附近的村庄去;在路上问自己的门徒说:'人们说我是谁?'他们回答说:'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说是厄里亚;还有些人说先知中的一位。'耶稣又问他的门徒说:'你们说我是谁呢?'伯多禄回答说:'你是默西亚。'耶稣就严禁他们,不要向任何人谈起他。"接下去耶稣又用预言教导门徒们,31-32节说:"耶稣便开始教训他们:人子必须受许多苦,被长老、司祭长和经师弃绝,且要被杀害;但三天以后必要复活。"
问:请问神父,耶稣为什么要门徒说出他就是默西亚,马上又叫他们不要谈论这件事,接着又预言他的未来呢?
答:表面上看来有些抵触,好象耶稣在关心他的头衔,不过,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那些头衔含有政治和权势的意味,而这些跟他的使命毫无相干,于是耶稣又用预言来教导他的门徒。当时耶稣说他?quot;人子"。"人子"的名号是从达尼尔先知书来的,《达》7:13-14节说:"我仍在夜间神视中观望,看见一位相似人子者,乘着天上的云彩而来,走向万古长存者。"这里的人子是自天降来为审判人类的;但是耶稣所宣报的人子,应该是经过死亡和复活的。耶稣对死亡和复活的宣报一共有三次,其中第三次预报得最为详细。这些预报不只指出人子的道路,也让我们看到宗徒的反应。第一次预报以后,伯多禄想劝阻耶稣。8:32节说:"伯多禄便拉耶稣到一边,开始劝阻他。"第二次预报在9:30-32节,32节叙述了门徒们的反应:"门徒却不明白这些话,又害怕询问他。"门徒们虽然害怕而不敢问,但是在路上却争论谁最大。第三次预报是在10:32-34节,"那时,他们在路上,要上耶路撒冷去,耶稣在门徒前头走,他们都惊奇,跟随的人也都害怕。耶稣又把那十二人带到一边,开始告诉他们那将要临到他身上的事:'看,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于司祭长和经师;他们要定他的死罪,要把他交给外邦人;这些人要戏弄他,唾污他,鞭打他,杀害他;但三天以后他必要复活。'"在耶稣第三次预报人子的末来以后,载伯德的两个儿子,雅各伯和若望向耶稣提出无知的要求。在耶稣三次预言里,每次宗徒的反应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都一样的不能接受这件事;于是,耶稣每次在宗徒的反应之后再来教训他们。
问:神父,耶稣现在教训宗徒们,是不是要准备他们的心,来接受默西亚的使命呢?
答:你说得很对。在《谷》的第二部份,耶稣给宗徒们的教诲总是和跟随耶稣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当耶稣预报他的使命,以及完成这个使命必须经过的过程时,不只是停留在他自己的身上,而且要告诉宗徒们跟随他的方式。这样,在这条经过苦难到复活的道路上,耶稣并不孤单,对宗徒们来说,他们和耶稣一样没有别的道路,他们也要经过苦难到复活。所以《谷》第二部份,马尔谷给我们记载了大部份耶稣对宗徒们实际行为的教导。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每一次预报后的教诲。第一次教诲在8:34-35节:"谁若愿意跟随我,该弃绝自己,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来跟随我,因为谁若愿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丧失自己的性命;但谁若为我和福音的缘故,丧失自己的性命,必要救得性命。"背十字架是跟随耶稣的必要条件,背十字架就是因耶稣或福音的缘故,可以丧失性命。
第二次教诲在9:35-37节:"耶稣坐下,叫过那十人来,给他们说:'谁若想做第一个,他就得做众人中最末的一个,并要做众人的仆役。'遂领过一个小孩来,放在门徒中间,抱起他来,给他们说:'谁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个这样小孩,就是收留我;谁若收留我,并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来的。'"这里启示了微小者的卓越尊严以及服侍者的伟大。谁若因耶稣之名收留一个小该子,就是留耶稣;这样,耶稣把自己看成是最小的,服侍人的;宗徒这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代表耶稣。第三次教诲是以载伯德的两个儿子要求坐在耶稣光荣宝座的两边为出发点,按照马尔谷的记载,耶稣的教学法让宗徒们从满脑子光荣的默西亚转到受苦受辱的路上。因此,耶稣的答复也很明显,10:38-40节说:"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你们所求的是什么;你们能饮我饮的爵吗?或者你们能受我受的洗吗?'他们对他说:'我们能。'耶稣就对他们说:'我饮的爵你们必要饮;我受的洗,你们必要受;但坐在我的右边或左边,不是我可以给你的,而是我父给谁预备了,就给谁。"耶稣要他们发觉,受光荣的条件是饮耶稣饮的杯,受耶稣受的洗。
问:请问神父,这里说的杯爵和洗礼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答:有的。从旧约开始杯爵代表难以下咽,洗礼表示浸在水里会有危险。因此耶稣问"你们能受我的洗吗?"意思是你们能受我痛苦的水洗,就是分担我的死亡吗?以后,因为其他十位宗徒不高兴,雅各伯和若望向师傅提出的企图,耶稣又教训全体宗徒;42-45节说:"你们知道:在外邦人中,有尊为首领的,主宰他们,有大臣管辖他们;但你们中间,却不可以这样:谁若愿意在你们中间做最大的,就当作你们的仆役;谁若愿意在你们中间为首,就当作从人的奴仆,因为人子,不是来受服事,而是来服事人,并交出自己的性命,为大众做赎价。"这段话的关键点是:"你们中间却不可以这样。"这里动词是现在式的,表示在宗徒团体中,不容许有其它任何的模式。这是宗徒团体的法规,在这个团体里每一个人都是服事众人的,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原则,也是和其它团体不一样的地方。这个法规的基础和存在的理由,是耶稣所说的?quot;人子不是来受服侍的,而是来服侍人,并且交出自己的性命,为大众做赎价。"而他的确这样实践了,所以他是宗徒团体的典范。除耶稣预报苦难和复活,以及教诲宗徒们之外,在上下文中,还出现了两个人物,耶稣以在这两个人身上发生的事来教诲门徒。一个是有钱的少年,另外一个是提买的儿子巴尔提买。
有关富少年,10:17-22节说:"正在耶稣出来行路时,跑来了一个人,跪在他面前,问他说:'善师,为承受永生,我该做什么?'耶稣对他说:'你为什么称我善?除了天主一个外,没有谁是善的。诫命你都有知道……他回答耶稣说:'师傅,这一切我从小就都遵守了。'耶稣定睛看他,就喜爱他,对他说:'你还缺少一样:你去,变卖你所有的一切,施舍给穷人,你必有宝藏在天上,然后来,背着十字架,跟随我!'因了这话,那人就面带愁容,忧郁地走了,因为他有许多产业。"这里富少年遵守了法律,但是他并不跟随耶稣;虽然耶稣用召叫门徒的方式对他说:"来,跟随我。"但是他却面带愁容忧郁地走了,因为耶稣要求他变卖一切施舍给穷人。事实上,耶稣在第一次教导宗徒时,就说出跟随他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需弃绝自己;把这个条件放在富少年身上,就是要放弃他的财产,因为对这富少年来说,财产是阻挡他跟随耶稣的原因。不过,23节以后关于财富的训诲是向众人说的,而不只是对十二宗徒说的。
第二人物是提买的儿子巴尔提买(10:46-52)。巴尔提买是耶里哥的一个瞎眼乞丐,他听说耶稣在人群当中,就呼求耶稣治好他,耶稣因他的信德,便治好了他的眼睛,瞎子看见以后,就在路上跟随耶稣去了。
问:神父,这个瞎子的态度好象很积极?
答:是呀!他和富少年有天壤之别,一个是富有的,一个是乞丐;一个跑来见耶稣,另一个是因为看不见,又是乞丐,只好坐路旁;一个说话,一个却喊叫请耶稣可怜他;一个是用问,另外一个是呼求耶稣。而最大的不同是49-50节记载的:"耶稣就站住说:'叫他过来。'瞎子就扔下自己的外衣,跳起来,走到耶稣面前。"瞎眼的乞丐把身上的外衣扔掉,跳起来,走到耶稣面前,这是多么显明而感人的一幕,这样的结果完全相反就不足为怪了。富少年走了,单独走他的路,瞎子却陪伴耶稣上路。这里不只提到就在路上跟随了耶稣,而且用的动词也很奇特;瞎子要求看见,耶稣却说:"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这个"去吧",同时是一种邀请;而瞎子立刻以实际行动答覆了耶稣的邀请。所以马尔谷并没有多说耶稣是怎么样治愈他的,因为信德足以救人;这样,巴尔提买成了门徒的典范。
问:神父,怎么说巴尔提买是门徒的典范呢?
答:这是指他的信德而言的。伯多禄没有办法理解耶稣第一次苦难的预言;十二宗徒又在路上争论谁是最大的时候,也没有办法了解;雅各伯和若望想坐高位的时候也是一样;但是这位瞎子因信德而被治愈,而且和耶稣一起走上耶路撒冷的道路。

马尔谷福音的苦难史

在前面一课里,我们讲耶稣三次预报苦难和复活,宗徒对预报的反应以及耶稣对宗徒们的教诲,经过了这一段准备之后,下一幕就是耶稣光荣地进入耶路撒冷。这一课我们要讲的就是马尔谷给我们记载的耶稣苦难史。我们都知道,对观福音和若望福音都记载了耶稣的苦难史,而且都很相似。如果把每部书的记载拿来对照的话,一定是很有趣的。可惜,这里我们的时间不够,我们只能研读一点马尔谷的记载。
问:神父,你能不能先告诉我们,整体来说,马尔谷记载的苦难史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答:马尔谷的苦难史最突出的一点是宣报事实。就是因为他要宣报事实,所以他才用客观态度来阐明事实。文体方面常是即兴式的囗语,因此他的叙述很活泼,是一种见证人的叙述。因为他宣报的是事实,所以马尔谷不怕读者看了会惊讶,有的时候他还故意让人惊讶,他强调对立,用似非而是的说法。比方,十字架像是不可能的,但同时,它却启示了天主子;苦难奥迹固然使人害怕,但却使人动心,并且叫人以信德向奥迹降服。
上面所说的这些特征,从耶稣被逮捕开始就可以看到,马尔谷用不加掩饰,非常写实的手法来叙述。他的文字直截了当,有的时候近乎粗鲁。比方14:45-52节耶稣被逮捕的记载:"犹达斯一来,便立即到耶稣跟前说:'辣彼。'遂囗亲了他,他们就向耶稣下手,拿住了他。站在旁边的人,有一个拔出剑来,砍了大司祭的仆人一剑,削下了他的一个耳朵。耶稣开口对他们说:'你们带着棍棒刀剑来拿我,好像对付强盗一样。'……门徒们都撇下他逃跑了。那时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人们也捉住了他,但他撇下麻布,赤着身逃走了。"在刚刚听到的这段记载里,看不到任何的说明;在马尔谷笔下,耶稣不向犹达斯说话,也没有向拔剑砍伤人的门徒说话;只向那些逮捕他的人简单地说了几句他们不容易听入耳的话;在其它的福音里,耶稣却不是这样的。比方,《玛》里犹达斯囗亲耶稣后,耶稣向他说:"朋友,你来做的事就做吧!"接下去是耶稣被带到大司祭面前,这一段人们对耶稣的控诉是发生在耶稣被捕的当天夜晚。在这一幕里,马尔谷特别发挥了两点,一点是默西亚尊严的宣告,另一点是耶稣的启示并没有激起人们对他的尊敬或支持。
有关默西亚的尊严的宣告,在整篇有鲜明的对比。首先是介绍人物,14:53-54 节给我们介绍:"他们把耶稣带到大司祭那里,所有的司祭长、长老和经师也都聚集在那里。伯多禄远远地跟着耶稣,直到大司祭的庭院里,同差役们坐在一起烤火取暖。"现在我们知道,当时现场有大司祭,所有的司祭长、长老和经师,和还远远跟着耶稣的伯多禄。接下去是审问;结果是预先已经安排好了。14:55节说:"司祭长和全体公议会寻找证据反对耶稣,为把他处死。"但是这样的判决是违反事实的,因为耶稣并没有触犯任何死罪,在许多证据中,马尔谷只引用了与拆毁圣殿相关的一个,连这个证据也与事实不相符;于是大司祭询问耶稣天主性的问题,14:61-62节说:"大司祭又问耶稣说:'你是默西亚,那应受赞颂者的儿子吗?'耶稣说:'我是,并且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大能者右边,乘着天上的云彩降来。'"耶稣的回答是隆重地宣告默西亚的超越性;这样,审问的结果和他们原先所想的完全背道而驰。原来要确立被告的罪名,现在变成了显扬耶稣的至高尊严。但是,相继而来的第二个矛盾是,人们并没有因耶稣的启示给予他最低限度的尊敬和支持,而是完全相反的反应,人们开始侮辱他、虐待他。63-65 节说:"大司祭遂撕裂自己的衣服说:'何必还需要见证呢?你们都听见亵渎的话了,你们看着该怎么样?'众人都判定他该死。有些人就开始向他吐唾沫,蒙起他的眼来,用拳头打他,对他说:'你做先知吧!'差役且用巴掌打他。"连最热情的门徒伯多禄也三次否认耶稣。他的仇敌把他像罪犯一般地捆绑起来,交给比拉多。这里外表看来,所发生的事和耶稣对默西亚的肯定完全相反,这明显的是马尔谷的安排。就像前面说的,马尔谷喜欢用对比的手法,把事实显明出来。这里,马尔谷要我们看到耶稣对他身份的肯定和因肯定而带来的侮辱。
在比拉多前的审判,马尔谷只用几行字就记述完了,因此显得直接了当而又令人费解。马尔谷不让读者作丝毫的准备,就开始了这场审判。15:2 节这样写道:"比拉多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得是!'"原来这场诉讼在比拉多看来,是犹太人控告犹太人的君王,结果耶稣只说:"你说得是。"没有任何解释。问话之后司祭长再控告耶稣,比拉多想看清事物的真相,又问耶稣:"你看,他们控告你这么多的事,你什么也不回答吗?"耶稣仍没有回答什么,于是比拉多大为惊异。比拉多看到犹太人的那股煽动性的杀气,就想设法营救耶稣;但是犹太的群众却要求把他们的君王判刑,比拉多终于顺从了。15:12-15 节这样写:"比拉多又向他们说:'那么,对你们所称的犹太人君王,我可怎么办呢?'他们又喊说:'钉他在十字架上。'比拉多愿意满全群众,就给他们释放了巴拉巴,把耶稣鞭打后,交给他们,钉在十字架上。"
接下去的一段,更显出默西亚巅倒的形像:"兵士把耶稣带到庭院里面,把全队叫齐,给耶稣穿上紫红袍,编了一个茨冠给他带上,开始向他致敬说:'犹太人的君王万岁!'然后用一根芦苇敲他的头,向他吐唾沫,屈膝朝拜他。"耶稣受到侮辱之后,上加尔瓦略山这一幕,马尔谷把它分成六个连续的时刻:召募基勒乃人西满、钉在十字架上、侮辱、黑暗、耶稣死于十字架以及引起的回响、虔诚的妇女们等六个段。
问:请问神父,马尔谷这样安排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答:最先提到的是基勒乃人西满,最后是虔诚的妇女,这种安排让人觉得耶稣不是完全孤单的,从头到尾,他们都参与了耶稣的苦难。但是马尔谷的用意好像并不只是这样,他记录下一些人的名字,是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因为他们都是历史事实的见证人。此外,在这段里,马尔谷也注意适时地安插一些独特的福音史料,我们来看15:24-27节的记载:"他们就将他钉在十字架上时,并把他的衣服分开拈阄,看谁得什么。他们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时,正是第三时辰。他的罪恶牌上写得是:'犹太人的君王。'与他一起还钉了两个强盗:一个在他右边,一个在左边。"
原来"犹太人的君王"这个名号,在比拉多审判时是审判的重点,这里却写在罪状牌上,这样,语言上的反论,现在却名副其实了。但是,被公认的犹太人的君王却一无所有,连衣服也被分掉,而且屈辱至极,被钉在两个罪犯当中。下面,一连串的侮辱和十字架这一幕相连,但是意义上却很不一样。前面一场是罗马的审判,现在是耶稣在十字架上接受犹太人的审判。15:29-32节这样描述:"路过的人都侮辱他,摇着头说:'哇!你这个摧毁圣殿,三天内重建起来的,你从十字架上下来,救你自己吧!'同样,司祭长和经师讥笑他,彼此说:'他救了别人,却救不了自己,默西亚,以色列的君王,现在从十字架上下来吧!叫我们看了好相信。'连与他一起钉在十字架上的人也辱骂他。"这一段全是嘲笑,说要是耶稣下来,就相信了。事实上却不是这样,福音作者知道这是虚假的,但是仍然允许它们残酷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要我们一起与耶稣受折磨;加尔瓦略山这一幕,也让我们看出天主审判的时刻。第一个时辰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15:25节说那是第三时辰;第二个时辰是33节所说的:到了第六个时辰遍地昏黑,一直到第九时辰正是耶稣呼喊和死亡的时刻。这三个时间依我们现在的说法是早上九点钟、中午、下午三点钟。
问:神父,听起来这三个时辰好像也是有意安排的。
答:的确如此。马尔谷尽量少提事件,但是他给基督徒对耶稣苦难奥迹的默想留下了素材。原来,这三个时辰是犹太人祈祷的时辰,现在却成了基督徒祈祷的时刻,因为当时耶稣大声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何舍弃了我!"耶稣的人性好像受到了无情的咒骂,但是这个咒骂却导致天主子的启示,因为耶稣彻底接受了天父的旨意,表现出在爱中与天父合而为一,在这个黑暗的时刻里,耶稣把自己交付给天父,实现了天主父的旨意。苦难史的最后一幕是耶稣断气,好像一切就这样在断气中结束了,其实不然,断气是在完成的意义上结束一切。
问:神父,怎么说是在完成的意义上结束一切呢?
答:福音给我们两个记号,第一个记号是38节说的:"圣所里的帐幔从上到下分裂为二。"这样,让我们想起控告耶稣的伪证。第二个记号是百夫长的宣信,39节说:"对面站着的百夫长,看见耶稣这样断了气,就说:'这个人真是天主子。'"这两个记号告诉我们,耶稣断气不是消极地结束了一切,而是完成了默西亚的天主子的使命。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从耶稣称圣母为“女人”看若望的圣母神学
下一篇:从神学与文化的观点诠释圣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