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7:36-8:3
36有个法利塞人邀请耶稣到家里吃饭。他到了那人家中,入席就坐。
37城里有个女人,一向过着罪恶的生活。听说耶稣到法利塞人家中作客,就预备了一玉瓶香液,
38来到耶稣身后,站在他脚边痛哭。泪水沾湿了耶稣的脚,那妇人就用头发擦拭,又吻他的脚,再抹上香液。
39邀请耶稣的法利塞人见了这情形,心想:“如果这人是先知,必知道碰触他的是怎样一个女人,必晓得她是一个罪人!”
40耶稣就对他说:“西满,我有话要跟你说。”西满回答说:“老师,请说吧!”
41耶稣就说:“有两个人同欠一个债主的债:一个欠五百块银元,一个欠五十。
42因都无力偿还,债主就把他们的债给免了。依你看,他们两个人,谁更爱那主人呢?”
43西满回答:“我想是那获得较多宽免的人吧!”耶稣说:“你说得不错!”
44于是他转向那妇人,对西满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来了你家后,你没送来水给我洗脚,她却用眼泪为我洗脚,又用头发擦干。
45你没对我行亲吻礼,而她自我进来后,就不停地吻我的脚。
46你没用香膏抹我的头,她却用香液抹了我的脚。
47所以我告诉你,因她深厚的爱,她的许多罪都被赦免了。那少得宽免的,所表示的爱也少!”
48耶稣就对那女人说:“你的罪都被赦免了!”
49同席的客人们心里想:“这人是谁?居然能赦免人的罪!”
50耶稣又对那女人说:“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地回去吧!”
跟随耶稣的妇女
1此后耶稣走遍乡村城镇去讲道,宣讲天主国的福音。跟随他的有十二门徒,
2以及一些曾被恶魔附身、患病后被治愈的妇女,像玛利亚玛大肋纳,曾在她身上驱出七个邪魔;
3又有黑落德的总管雇撒的妻子约安纳,以及苏撒纳和许多用自己的钱财资助他们的妇女。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讀分長式和短式兩個選擇,我們只處理短式的經文,亦即路七36-50,因為長式所加上的路八1-3和這段經文並沒有直接關連。其實路七36-50和它前面的經文確有密切的聯繫。在此之前耶穌藉著談論若翰洗者的機會,講出人們對祂自己的看法:「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你們又說:這是個貪吃嗜酒的人,是個稅吏和罪人的朋友。」(路七34)路加在這段談話之後,接著敘述今天福音的故事,使之成為一個具體的例子,說明耶穌如何以及為何接待罪人。
引言(36)
福音一開始介紹整個事件發生的情境,一位法利塞人邀請耶穌到家中作客。作者並未詳述宴席舉行的地方,或有誰在場。然而,讀者必須根據當時的風俗,預設整個場合的情況:當時一定有不少其他客人在場作陪,大家斜躺在圍繞者矮桌的蒲團或坐墊上,並以祈禱開始整個餐宴。
一個意料之外的情況(37-39)
在完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形下,路加以相當大的篇幅敘述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情景:一位城中大家都認識的妓女突然不請自來。她的到來是極不尋常的事,因為她是公開的罪婦,她的出現嚴重損害了餐宴場合所需遵守的「潔淨法律」。
路加沒有詳細描述其特徵或介紹她,也沒有敘述這位婦女的行動有何動機;卻透露了當時在場客人們心中所有的忖度。在他們眼中,不僅那位妓女的行動令人厭惡,連耶穌所反應的態度也是不能被接受的,因為祂竟然平安地容許婦女觸摸祂。這行動的結果當然會使祂也成為「不潔的」。
先知耶穌
法利賽人心中的懷疑:「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人是誰,是怎樣的女人:是一個罪婦。」(39)耶穌的行動顯示自己看透了法利塞人的思想,也證明祂是「潔淨的先知」(參閱:路五22)。
一個比喻(40-43)
耶穌直接對主人說話,稱呼其為西滿,並禮貌地請求他許可自己發言。宴席主人稱呼耶穌為「師傅」,並請祂開口講話。耶穌遂講述了一個「主人寬免債戶」的比喻,比喻的圖像清楚地顯示天主面對罪人的態度。耶穌在比喻的最後,藉著詢問西滿一個問題,為自己接下去發揮的詮釋做好準備。
強烈的對比(44-47)
耶穌的出發點其實並非兩個債戶虧欠的不同程度,而是為將西滿和那個人們眼中公開的罪婦形成強烈對比。耶穌這樣的作為並沒有不禮貌,因為祂提及的禮俗所規定的「待客之道」,西滿的確沒有提供。然而,祂明顯地表達自己選擇站在罪婦那一邊,並解釋這位婦女所有的行動,是為了表達自己罪惡得到寬恕而有的愛的回應。耶穌最後說「因為她愛的多」,也說明了她的罪過現在得到赦免的原因。愛與罪赦是互為因果的。
寬恕(48-50)
耶穌並未等待西滿回應祂的話,就直接轉而對那位婦女說,她的罪過已經赦免了。當時在場之人對耶穌言語的反應,以及耶穌提及該婦女的信德,這兩點都顯示:這個赦免並非之前就已經確定的。耶穌最後遣散婦女離去的話,使讀者想起教會和好聖事的禮儀用語。
綜合反省
耶穌特別接近罪人的態度,常常遭致批評。耶穌為自己行動辯護的方式卻常使自以為義的人慚愧,因為祂透過強調罪人比他人擁有更大的愛。耶穌也同時強調愛與信德是獲得罪赦的必要條件。
這個故事顯示出,被判斷為有罪的人,仍有能力轉變為愛與感恩。這也使耶穌親近他們的行動成為正義合理的。耶穌能夠接納一位當時風俗輕視壓迫的婦女,當然是今日基督徒應該特別學習的榜樣。
耶穌所講述的比喻以及所提出的解釋激發讀者,檢視自己對他人所做的評斷,並提醒自認為是罪人的讀者,全心倚靠並盼望天主的仁慈。同時也應明白,有愛德為證據的信德,才使人配得天主的寬仁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