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种子死去
20前来过节的希腊人中有几个人,
21他们来找加里利的贝特赛达人斐理伯,请求他说:“拜托您,我们想见见耶稣。”
22斐理伯将此话对安德肋说了,安德肋就跟斐理伯一起去告诉耶稣。
23耶稣说:“人子得受荣耀的时刻到了。
24我实在告诉你们:一粒麦种不落在地上死去,它仍是一粒种子。但如果种子死去,就会结出许多麦粒来。
25凡爱惜自己生命的会丧失生命;谁愿意牺牲在这世上的生命,将得永远的生命。
26若有人要侍奉我,就得跟随我;我在哪里,我的仆人就到哪里。侍奉我的人,父必赏报他。
27我现在心烦意乱,我该说什么呢?我该求父免了我这一时刻吗?但我正是为这个而来的。
28父呀!光荣你的名吧!”这时,有声音从天上传来:“我已光荣了我的名,我还要再光荣它。”
29站在那里听到这声音的人都说:“这是打雷。”有的却说:“有天使跟他说话。”
30耶稣则说:“这声音是给你们听的,不是给我的。
31现在这世界要受审判了,世上的统治者要被赶走。
32我从地上被举扬起来的时候,将使万人皈依我。”
33耶稣这么说,是指他将怎样死。
34众人回答他说:“我们从律法上知道,默西亚是永存的。你怎么说人子要被举起呢?这‘人子’是谁呢?”
35耶稣回答他们说:“光在你们中只剩下片刻了。趁着有光的时候往前走吧,别让黑夜笼罩了你们。因为在黑夜走路的人,不知往哪里走才好。
36趁着你们还有光的时候,要信那光,好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
耶稣说完这些话后,就离开群众,隐藏起来。
经文分析
若十二20-36是若望福音中耶稣最后一次「公开谈话」,在谈话中出现的关键概念如光荣、审判、人子、高举、光明、黑暗、新生等,都在耶稣和尼苛德摩的谈话中(若三1-21)出现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主日和上个主日的福音选读具有内在的关联。
这个故事是耶稣由公开生活进入到受难故事的过渡,整段故事可以分成四段:希腊人来访(20-22)、耶稣受光荣的时辰(23-28)、审判与人子受高举(29 -33)、抉择光明(34-36)。其中最后一段经文(34-36)并未被纳入这个主日的福音选读中,但为了顾及经文的整体性,我们建议信仰团体在感恩礼中也诵念这一段经文。
希腊人来访
经文开始首先提及有些希腊人希望拜见耶稣,这里所谓的「希腊人」意思相当宽广,泛指非犹太人。他们特地在逾越节期间到耶路撒冷,由此可知他们大概是所谓的「敬畏天主的人」,意思是指对犹太宗教怀有好感,但由于某些因素而未正式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
他们透过斐理伯和安德肋求见耶稣,唯有他俩是门徒中以希腊名字被称呼的,这里大概暗示了后来基督宗教的发展:耶稣复活后,也许就是由这两位门徒率先向外邦人展开福传的工作。
受光荣的时辰
虽然故事的开始是希腊人求见耶稣,但他们之间并没有谈话。耶稣直接开始启示祂的死亡,说明祂的死亡是为了使人得到不朽的生命,祂说:「人子受光荣的时辰到了。」耶稣的死亡就是受光荣,因为祂被举扬而回到父的身边,并因此成为人们生命的赠予者。
麦子的比喻
由于这些语言太过抽象,因此耶稣透过「麦子」的比喻加以解释。人人都了解,种子必须埋藏地底下一段时间,才能结出果实。耶稣的死亡是必要的,否则祂只是独孤的自己一人,祂的死亡将召唤许多人进入生命。
跟随耶稣的意义
耶稣生命所体现的法律,对门徒们也是有效的。他们在现世应该轻看自己的性命,才能得到永远的生命,每一个门徒都面临这种抉择,必须做出自己的决定。跟随耶稣就是事奉耶稣,这种跟随带有一个更深的意义:跟随耶稣就必然会进入祂的苦难命运,门徒既然分享「子」的命运,天父必因此光荣他们。
顺从天父的旨意
然而,面对死亡人人都会惧怕,耶稣也因此感到心神烦乱。但是祂不认为该请求天父救祂脱离这个时辰,因为这个时辰一直在等待着祂,而祂目前正面临这时辰。为了光荣天主的名,最恰当的祈求便是在服从中接受天父安排的时辰。若望福音一再强调父子的合一,父受光荣同时就是子受光荣,这段福音中「天上的声音」便证实这一点。这个天上来的声音表达耶稣的祈祷被天父所接纳,耶稣的死亡是天父所安排的,因为父要借此光荣子,就如同祂早已因子在世上的工程中光荣了祂一样。
「世界」受到审判
当时除了希腊人还有其他群众在场,这些人误解了这个奥秘。他们把天上来的声音解释为打雷声,或理解为天使对耶稣说话,皆表现出他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然而,这个声音根本就是以他们为对象的!因此耶稣再次解释其意义:现在就是末世审判的时辰了。审判是针对「下层」的区域,亦即死亡、黑暗、谎言的区域,就是若望福音所指的「世界」。审判要加在此世的首领─ 撒殚─ 之上,它是凶手及说谎者,这个世界的统治者(若八44)。它的权力都将被剥夺,人们因此能找到趋向光明的道路。
人子被高举
基督经由十字架而被高举进入天主的王国。 「高举」和「光荣」是若望福音对「十字架」的诠释,是二个根本的、相互补充的概念。被邪恶奴役的世界,如今借着基督而得到释放,祂愿意吸引一切人跟随祂。这个具有空间性向上吸引的图像表达耶稣和得救之人的生命性的关连:祂首先把人吸引到十字架上(高举),再超越十字架而进入天国(光荣)。
抉择光明
群众再一次提出的抗议和默西亚的观念有关(35),由此看出这些群众是犹太人。照他们祖传信仰的认知,默西亚要在世上建立永远的王国(则三七25;咏八九37)。福音作者所面对的犹太人团体,明显地深受这个观念所影响。福音所提出的「人子」基督论和他们传统的想法相反,根据若望的看法,永远的救援并不在这世上,这个世界有一个期限,也就是光(基督)还在的时候。经由信仰,人们能认识真道,而成为光明之子,谁得到这个光明,便不受黑暗不幸的危害。
耶稣的公开生活结束
福音最后提到耶稣离去,并把自己隐藏起来,这个提示一方面表示耶稣公开对群众的教导结束,从今以后祂只私下教导属于祂的人(参阅:若十三1);另一方面也显示苦难与死亡已迫在眉睫。
【综合反省】
这段经文给予我们多重的启发:基督就是「麦子」,应该被杀害而产生数倍的果实;不信的犹太人杀害了祂,祂却由死亡中复活而使更多的人信仰祂。
就伦理的教导而言,耶稣的命运就是门徒的命运,耶稣服从地接受祂的「时辰」,门徒也应该跟随祂。
此外,今天的福音也帮助人们从错误的想像中释放出来,了解默西亚并非只是一个现世的光荣君王,祂是真光,是我们救援的基础,人们必须在信仰中把握光明,不要错失接近光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