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们不要慌乱;要相信天主,也要相信我。
2在我父家里有许多房间,不然的话,我就不会说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
3等我去后,也为你们预备好了地方,我会再回来,带你们到我那里去;如此一来,我在哪里,你们也会在哪里。
4而且我要去的地方,你们认得路。”
5多默于是问他说:“主,我们不知你要去哪里,怎会认得路呢?”
6耶稣对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要不通过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7你们既然认识我,你们也将认识我的父。从现在起,你们会认识他,而且你们已见过他。”
8斐理伯也对他说:“主呀!请把父显示给我们看,我们就满足了。”
9耶稣回答他说:“斐理伯,我跟你们在一起已经这么久了,你还不认识吗?谁看见我,就看见了父。你为什么还要求说‘把父显示给我们看呢?’
10难道你不信我在父内,父在我内吗?我所教诲你们的话不是出于我自己,在我内的父做他自己的事业。
11我在父内,而父也在我内;你们该信我的这些话,或者至少因我的事业而信吧。
12我实在告诉你们:信了我的会做我做的;甚至要做比这些更大的事,因为我要到父那里去了。
13你们奉我名而求,不管求什么,我都会成全,为使父从子身上受到光荣。
14奉我名的,不论你们求什么,我都会成全。
復活期禮儀聖經選讀原則
教會安排復活期七個主日的福音有相當清楚的原則:前面三個主日是有關耶穌復活和顯現的敘述,第四主日是善牧言論,而信仰團體則在最後三個主日的感恩禮中一起聆聽耶穌的「臨別贈言」和「耶穌(大司祭)的祈禱」(若十四~十七)。教會禮儀年甲年復活期第五主日的福音選自若十四1-12,就內容而言,應該到14節才是一個整體。因此筆者建議,在主日彌撒中,最好是誦讀若十四1-14,故根據這個原則,提供我們的詮釋。
耶穌為門徒們預備地方
本主日的福音是耶穌在晚餐廳預言自己將被交出(負賣)之後,繼續對門徒們的談話。根據若望的瞭解,耶穌的離去就是指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但是耶穌的死亡並非消極的任人處置,而是返回父家的道路,是祂積極完成天父所派遣的使命的必要過程。由於門徒們不瞭解這個真理,因此為了即將失去耶穌而感到憂悶懼怕,耶穌遂安慰他們。在安慰中耶穌解釋祂離去的目的:祂去原是為門徒們在天父家中準備地方,然後祂要再來接他們一起回歸父家,他們將和祂一起永遠生活在天父家中。因此耶穌的離去,並不是拋下門徒們成為孤兒(若十四18),反而是使門徒們現在就能夠確認,他們即將得到他們整個民族傳統的期待,他們現在就知道要被安置在天父的家中(天人合一)。面對這一切,門徒們唯一能做的、而且必須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相信 — 相信天主,也就是相信耶穌。
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
耶穌的目的地就是門徒的目的地,耶穌的道路就是門徒的道路。多默提出的無知的問題,引出了著名的「我是」言論。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通往天主的道路只有一條,就是耶穌基督。耶穌自己就是道路!同樣地,真理和生命所表達的,也是和耶穌緊密相連的救恩意義。這條道路的最終目標是天主,但是人只能在基督身上認識天主,因此道路本身就是目的地,走上了道路,就是達到了目標。有了這個認識,便可知道斐理伯的請求:「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也是相當愚蠢的。耶穌答覆斐理伯的同時,也給了他一個根本的教導。事實上斐理伯所祈求的,早已賞賜給他了,因為和耶穌一起生活,就是瞻仰天主。藉這段談話,若望福音指出耶穌同時代之人的根本錯謬:不論是與耶穌為敵的猶太人,或是日日跟隨耶穌的門徒,都希望向耶穌要求一個「客觀的救援保證」,卻不知道耶穌本身就是救援,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在耶穌之外再也沒有什麼救援了。面對耶穌的唯一正確態度,就是相信祂,相信「父在祂內,祂在父內」,就能在祂身上看見天主。
門徒繼續耶穌的使命
誰如果相信耶穌,成為祂的門徒,就必須為這信仰獻身工作。就如天父派遣了基督,門徒(基督徒)也得到一樣的派遣,去完成耶穌的事業。耶穌說:「門徒們將要做比他更大的事業」。所謂「更大的事業」並不是指數量上或形式上的,並非門徒們將帶來更好的啟示,或成就更大的事工,而是他們將使耶穌的派遣延續下去,使耶穌的工程繼續在人間實現。就如耶穌光榮了天父,基督徒也要永不止息地在世界各地使天父受光榮。但基督徒獨自不能完成這工程,因為離了耶穌他們什麼也不能做(若十五4-5),因此他們必須在祈禱內完成一切。
【綜合反省】
耶穌在回歸父家之前,藉著「臨別贈言」教導門徒們如何生活,以期待祂的再度來臨。由於整個世界至今仍在期待人子光榮的來臨,因此這個教導也正是今日基督徒生活的基本指導方針。
耶穌許諾門徒:凡是認識祂(7)、來到祂這裡(6)、並且相信祂(1)的人,就會認識天主。這個許諾已經在門徒身上實現,因為耶穌清楚地說:「你們若認識我,也就必然認識我父;現在你們已認識祂,並且已經看見祂。」(7)由這句話,我們看出門徒將會和天父在一起(2)的救援許諾,從「未來」的情況變成了「眼前」的現實—凡是相信耶穌是道路、真理、生命的人,就會看見父,因為在祂內自我啟示的子(耶穌)就是父(10)。
對相信的人 — 以前的門徒或今日的基督徒 — 而言,他們事實上已經達到了救援的狀態,因為誰擁有天父,就得到永遠的生命。基督徒接受信仰的時候,未來的救援就已變成眼前的事實了。然而,信仰並非個人性的事務,不是指為自己的好處而已,相信的人必須為信仰作證,把信仰傳給他人。這是耶穌受自天父的派遣,也是基督徒要繼續作的「更大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