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翰」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天主显示了祂的仁慈」,司祭匝加利亚和依撒伯尔的儿子。在新约中「若翰」这个名字出现91次,此外被称为「洗者」15次,因此在基督徒传统中,通常被称为「洗者若翰」或「若翰洗者」。 福音报导若翰的工作场所是在「旷野」中(玛三)、约旦河边(玛三13;谷一4;路三3)、以及伯达尼(若一28;十40)或临近撒林的艾农(若三23)。路三1报导若翰开始公开生活的时间是「西泽提庇留执政第十五年」,也就是AD27年;而结束于被黑落德安提帕逮捕关在监狱中为止,大概是AD29年(玛四12;谷一14)。若翰后来被这位分封侯下令砍头而死亡(玛十四3-12;谷六17-29;路三19-20;九9),这一切都是由于他指摘黑落德安提帕不应和自己的侄女、同时又是兄弟之妻的黑落狄雅结婚。 在客观的历史中若翰的工作可被综合表达为「呼喊人民悔改!」意思是经由象征悔改的洗礼无条件地回头转向天主的盟约,这个洗礼对当时的犹太人而言,是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悔改补赎的机会(玛三10;谷一2-6;路三1-14;若四1;参阅:宗十九3-4)。 福音作者(初期基督徒)则在更宽广的信仰领悟之下,发现若翰洗者和耶稣之间有紧密的关连,但同时也指出二者之间决定性的区别。在路加叙述的「童年故事」中,就同时采取「平行」与「从属」手法呈显若翰与耶稣的关系(路一13-25;57-66;76、80)。若翰在默西亚之前来到人间,并宣告祂的来临;若翰的洗礼是「水洗」,默西亚则将用「火和圣神」施洗(玛三11-12;谷一7-8;路三15-18;若一26-27)。若翰为耶稣施洗(玛三13-17;谷一9-11;路三21-22),玛窦福音在这个事件中加上了一段对话,强调二者的角色本来应该互换才对。若翰和他的门徒们守斋,但是耶稣和祂的门徒们却不(玛十一18-19;谷六14;路九7);耶稣甚至有时候被人们认为是复活了的若翰(玛十四2;谷六14;路九7)。 第四部福音特别把若翰洗者看为「见证者」(若一6-8;五33-36;十41);他曾经在犹太权威(一19)、以色列人(一31)前作证:他自己并非默西亚,而只是祂的前驱(若一20;三28);他看见圣神由天降下,停留在耶稣身上(若一33);耶稣是「天主的羔羊」(若一29、36)、「天主子」(若一34)。在作了这个见证之后,若翰便在第四部福音中逐渐消退(若三25-36);他的门徒(若一35-40)和群众(若三26)都相继离开他,而跟随了耶稣:「祂应该兴盛,我却应该衰微。」(若三30)。 耶稣谈论若翰洗者时说到:他远超过一位先知、是人间和旧约时代中最大的一位、新的厄里亚(玛十一7-14;十七11-13;谷九11-13;路七24-30;十六16)。面对若翰派遣使者所提出的问题:「你就是要来的那一位吗?」(玛十一2-4;路七18-23),耶稣让这位被监禁的「怀疑者」确切知道祂带来的默西亚的救援。 有许多人聚在若翰洗者身旁,形成一个门徒团体。若翰的门徒们常常禁食(玛九14;谷二18;路五33);若翰教导他们祈祷(路十一1);他们自问,难道他们的师傅不就是默西亚吗?(路三15;若一19-20;三25-28;宗十三25)。耶稣的第一批跟随者来自于若翰门徒的团体(若一35-40),其它的门徒则在若翰死亡与被埋葬之后,还继续以若翰门徒团体的形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宗十八25;十九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