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反思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 ——诗篇一一九篇 105 节
1898 年某一个夜晚,尼柯逊(John Nicholson)和西尔(Samuel Hill)在威斯康辛一家旅馆相遇。当他们发现对方也是基督徒的时候,彼此乐不可支。那天晚上他们分享了灵修的时光,然后畅谈了好一会儿。他们想,如果旅馆每一个房间里都放一本圣经,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那一夜,一个美梦诞生了!
一年以后,尼柯逊和西尔在威斯康辛州的珍维耳市(Janeville)又碰面了,除此还加上了一位奈特先生(W. J. Knights)。为了要在全美各地的旅馆、汽车旅馆放置圣经,他们组成了一个小团队。他们为团队的名字向神祷告,最后得了启示,而以士师记六十七章为之「基甸」(Gideon)为名。今天,不到一百年之后,基甸国际圣经协会往全球 269 个国家省份里分赠圣经,对象则超过了当年所锁定的旅馆和汽车旅馆。他们每八天就要送出一百万本的新约圣经(包括诗篇和箴言)。基甸会把圣经摆在医院。监狱和军队里;他们也把圣经送给学生和护士。今天只要你进了世界上任何一家旅馆,几乎部有基甸会的人先你一步进到你的房间,把圣经摆在里面供你阅读。
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圣经发行量达到了最高点。自 1815 年到 1975 年,全世界出版了廿五亿本圣经。每年美国圣经公会送出了数以百万本的圣经。我们在第一章说过,没有一本书的发行量可与圣经相比。这件事使我想起诗篇十九篇(有关天地创造):「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无言无语,地无声音可听。他的量带通遍天下,他的言语传到地极。神在期间为太阳安设帐幕。」(2-4 节)
传扬圣经的挑战
正如同过去所面临不同的方式,今天我们传扬圣经也部到许多难题。其中一个是文学素养的问题。
文学素养的低落
自从公立学校教育系统拿掉圣经这几十年来,一般大众的文学素养已日渐低落。有些高中毕业生看不懂他的毕业证书,这似乎略嫌夸张,却也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更遑论要读懂圣经了!这个可悲的事实替今天教会所面临的挑战下了一个脚注。文学素养之低落不只是美国所碰到的难题!挪威奥斯陆路德圣经学院(Lutheran Bible College)院长,也是洛桑世界布道会执行委员(Lausanne Executive Committee on World Evangelization)费哲施戴德博士(Hilde Fjestad)数年前曾经向世界就此事提出他的警告。她归纳出三点,值得吾人反省:
1.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普遍文字能力低落,包括一些工业化国家。许多人根本就不会打开书本阅读。当影音媒体(电视、电影、录像带)当道之后,许多年轻人不再阅读。
2. 西方文化的集体记忆,也就是建筑在圣经之上的共同记忆已经在我们这一代荡然无存。
3. 在知识分子当中,相对主义运动兴起,咸认文本(text)并不存在特别的信息和真理,而这些只存在个别阅众的身上。应用在圣经上,这条公设的要旨在说明,圣经在说什么端视你怎么想,你能在圣经中发现什么信息和真理完全取决于你。
这股潮流使我们推展圣经不啻雪上加霜。它说明了,除了鼓励民众成为圣经阅众之外,创意的影音媒介对于传扬圣经是何等的重要。
缺乏圣经
福音圣经协会的理查大卫斯(Richard Worthing-Davies)指出另外一个教会所需面临的挑战。他估计,全世界新的基督徒当中,只有 25% 的人拥有自己的圣经。为了满足这个广大的需求,在 1992 年马尼拉所召开的洛桑会议中成立了一个联合事工。许多圣经有关的单位携手合作,以各种不同的语言加速替刚信主的基督徒发行圣经。其中合作的单位有圣经公会(United Bible Society)、威克理夫圣经翻译(Wycliffe Bible Translation)、国际圣经协会(International Bible Society)和圣经联合会(Scripture Union)。
看到这些事工单位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同心协力服事,真是大快人心。当然,我们社会里也有许多人对这样的目标颇有微词,这是因为他们常常误用圣经,视圣经为一种负面力量,或者只取用其中一部份道理。
扭曲圣经
你听过有人说圣经具有负面的影响?你听说向大卫柯利施(David Koresh),或其它异端领导人?你可曾碰到一些用圣经来合理化他们不法的勾当?我们必须记得,即便是魔鬼也会引述圣经的话--如同牠试探我们的主一样(太四 6)。
圣经可能被解释、误解和扭曲来支持一切异端的思想。我听说过,有一个人打妻子的理由是要她顺服丈夫。他并振振有词地引圣经的话:「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你们的丈夫」(弗五 22)。那个丈夫的行为是凶恶的,他本人清楚得很。但是他跳过同一章那节对丈夫更是大挑战的经文:「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25 节)。你决找不出基督毒打祂教会的例子!任何一个用基督对教会之爱爱妻子的丈夫,其人格之佳美定会使他的妻子顺服他的。
必定有许多人假圣经之名,强行己意;也许他们并不一定觉得有错。美国南北战争之前,有些牧师引证圣经,而把奴隶制度加以合理化。然而相同地,奴隶制度之废除也是由于一批人借着同一本圣经指出其中的误谬而成的。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也都宣称在圣经里找到根据;然而他们相信人类的演化论甚于相信圣经。别忘了达尔文那本书的书名是这样的--「物种本源,藉由天择,或生活竞争中适者生存之道」。其实相反地,圣经打破任何种族歧视的借口;保罗在使徒行传十七章 26 节里说:「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那本优越感白人所阅读的圣经明确表明,在生理上他们和黑人,以及所有的人种是互相关连的。那些人只是在扭曲圣经的原意;他们错得离谱。
扭曲圣经不是一件新事;这个词根本就是出自圣经!彼得说会有假教师拿着保罗的书信和其它圣经(那时保罗的书信已经被承认是圣经的一部份了),加以扭曲。他写道:「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能,写了信给你们。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彼后三 15-16)。扭曲圣经的事会一再发生,直到主再来的时候;但是它并不曾使圣经作废无效。我们知道恶魔也会引述圣经,他也经常假扮光明的天使来欺骗人(林后十一 14)。我们也知道圣经说:「人心比万物都要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耶十七 9)。因此,当解释神的话语时,我们应该保守自己的心,以便圣经来变化我们的心意。
重新宣告我们丰盛的传统
基督徒绝不必为自己的身分而抱歉,让我们重新宣告我们丰盛的传统。是什么使得西方文明如此伟大?亨廷顿(Samuel Huntungton)最近写道:「西方的基督教--先期天主教,后面接着改革宗--是西方文明的唯一历史上最重要的特质。其实,在历史上第一个千禧年里,所谓的西方文明乃是不折不抑的西方基督教国家。」
我们继承了一个伟大的文明,理应称谢圣经。然而,如同以扫为了一碗妅豆汤而出卖了他长子的名分,我们也似乎汲汲于拿我们丰盛的传统来和一杯浓汤交易。想想我们拒绝了圣经以后的社会发展。在 1970 年代里,从中古世纪以来即援用的法律限制取消了,一场梦魇随之而来;正如一位社会批评家说:「我们都被诉讼缠身,到了破产边缘。」在大学里,西方文明被女性研究、男女同性恋、多元文化和多元课程所取代。即便大名鼎鼎如莎翁之流也在各主要大学行情下滑的当中。
同时我们的道德也在下滑。我们拒绝了神为性和家庭所设定的规范,而以「花花公子」(Playboy)的哲学入替。结果,我们的婚姻和家庭溃不成军,致使我们的下一代将付上惨痛的代价。我们面临了军中同性恋运动,他们想用暴力让同性恋合法,并通过低嗤同性恋为罪的法令。社会的基础--家庭,正在碰上浩劫,许多人开始严肃地重新把传统的家庭予以新的定义;人们已不知家庭为何物了!
我们正在从事一场文化大战,而整个问题的焦点是,我们如何看待圣经:圣经是我们终极的权威,我们是否允许它来管理我们?抑或我们才是裁示对错的仲裁者,如同我们傲慢地对神的话语予以指责?
虽然我们的问题看起来新鲜,其实它不过是个老问题。这里所谈到的每一个问题,圣经都已经触及过了。保罗在罗马书所阐明的一样可以用在今日的文化战争里。神如潮水倾泄的启示让人之放荡邪恶,以及人类生死攸关之事曝光:
原来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
谁知这第一世纪的文章却道尽了美国将要进入第廿一世纪的景况。它也是我们亟需悔改和回到基督里面的提醒。简而言之,该是我们回到圣经的时候了。
每一个文明都必须要有一套信仰体系,它像指南针一样引导人类走出罪恶的困境,而臻于一种礼仪之境。这种信仰会借着律法显明给每一个文明的成员,而且礼仪乃是借着它而得以维持。除了神透过圣经可以胜任这个伟大的任务外,其它任何文献都有力不从心之感。圣经就是神允许我们建造其它的基础;她给我们自由意志和正义,而这些正是自由的关键。
在这个国家里,我们有「言论自由」的福气。这个自由乃是清教徒的智能一点一滴所累积而成的;那时他们正在寻求躲避逼迫的避难所。他们立下了「言论自由」的规范,乃是因为他们知道言论的重要性。然而这也带来一个可能是这个时代里最大的讽刺:赋予言论自由的圣经却遭到信奉言论自由的人士团体围剿。我在这里所说的团体包括「美国公民权协会」(ACLU: 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有些评论家讥为「反基督教自由联会」,以及「美国方式」(People for the American Way--或「无神主义方式」,People for the Atheist Way)。有些评论家指出,这些团体的特色是拥护「言论自由」,但只有他们赞同的言论才有自由传播的权利;而保守的基督徒却被主席排除于自由之外。无疑地,他们将会困惑地发现,一旦他们把圣经从学校赶走之后,独裁主义将会填满圣经所留下来的空缺。独裁主义的迹象几乎每天都出现,但是知识分子似乎看不出这其中的关连。
当人们渐渐将自己和整个国家远离圣经的支柱时,我们会发现人也慢慢从礼仪之中飘走。我们的经验显示,当人们不再高举圣经,或者不努力持守圣经时,社会就会产生空窗期,而这个空窗将会被警察制度、金属侦测器和紧迫盯人的高压法令所递补,以至于人基本的权利会被社会控制所根除。神完全明白律法和人类自由之间求得平衡的需要,而这个平衡也是人想篡改的地方。我们丢掉神的话语,结果我们也失去了自由。现在让我们共同思考--把架构的基础挪走,社会必然崩溃。但我相信完全的崩溃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这一片土地可以燃起复兴的火!
圣经和复兴
罗伯特伯格法官(Judge Robert Bork)身兼保守评论家和畅销书《美国的诱惑》(The Tempting of America)和《走向蛾摩拉》(Slouching Toward Gomorrah)作者。他说,美国的真正盼望是宗教的复兴。他还说,福音化运动和「守信者」(Promise Keepers)可以扭转乾坤。但他警告,只有时间能证明,这些改变会不会持续下去,并且其改变之速度是不是还来得及。
我们的时代需要复兴。教会,尤其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里的教会就好象是个熟睡的巨人。教会有些口袋是开的、活跃的,但大部的功能已经叫停。圣经是摇醒巨人的催化剂;圣经是带来复兴的火苗。
圣经经常用到「复兴」这个字。「耶和华阿,求你在这些年间,复兴你的作为」(哈三 2)。这个字指涉神能力的复苏。本书的读者可能没有见过真正的复兴,除非他在「赫布里底群岛」(Hebrides)之境,或者「南海」(South Seas),亲身经历千千万万回教徒改信基督教的过程。对大多数的我们而言,这可能是此辈子仅有的一次大复兴。然而,1995 年在几个基督教大学里--首先是郝华德大学(Howard Payne University),然后是三一神学院、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等等--酝酿了一场复兴的火把。有些人也说彭萨科拉(Pensacola)教会也有复兴的现象,那里的教会两年来座无虚席。感谢主,在参加了那里的聚会之后,数以千计的人不是信主了,就是重新把生命奉献给基督。有些人会对「守信者」的复兴迹象有一番争论,但我为那些成千上万的丈夫,透过这个运动再次为基督而活的决心感谢神。只有时间可以告诉我们,这些运动是否是全美国基督教复兴的一部份。
复兴重要特质之一是:神子民的转化。复兴基本上和神的子民有密切的关连,它会发出巨大的福音火花,是人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历史上的复兴
本世纪最值得纪念的复兴是发生在威尔斯,时间是 1904 年和 1905 年之间。人们在不断地祷告;教会平时有四分之一冷淡的基督徒,这时开始活了过来;神的灵临到许多城镇;如果你走在街上,你会看到许多人为他们的罪哀哭切齿!神的灵到处运行。人们知道神在他们当中,而且神正在动工。结果是,在威尔斯这个小岛上,五个月的时间里有十万人信了主。酒馆和小酒店都关门大吉;监狱都空着,甚至关闭。威尔斯的改变是人们作梦都无法想到的。
美国在 1700 年中期的复兴一开始是一小撮人日以继夜地在祷告,寻求神的面光,直到人把圣灵浇灌在人民的心里,使他们悔改信主。多年后,这场复兴之火仍旧燃烧着。当复兴的高潮来临时,一个星期之内就有上万人重生在神的国度里。如果你想到当时全国只有三百万的人口,你不禁要瞠目结舌了!
在英国,一场发生在十八世纪的复兴挽救了英国免于步上法国大革命的后尘。那这场由怀特腓德、卫斯理兄弟所掀起的复兴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道德和属灵生命。有些历史学家指出,法国乃是自食其果,因为它杀害、铲除胡格诺教徒(Huguenots)。他们是法国加尔文派,组成了法国国内大部份的中产阶级。他们在十六、十七世纪毁灭这些中产阶级,祸延到十八世纪,以屠杀和混乱收场。英国不像法国那样,将这些信仰上有些差异的改革宗人士加以除灭--尽管也有些国王像最出名的詹姆士一世「把他们赶出英国」那样地心狠手辣。一个世纪过去了,不列颠发生了大复兴。这一场大火产生了属灵巨人如威伯福斯和汉纳莫尔(Hannah More)之辈。
美国也应该会有复兴才对。改变这些人心的神一样可样改变任何一个人。神既然改变了那位咄咄逼人、杀害基督教徒的大数扫罗,使他变成基督福音之使者保罗,祂就能够改变任何一个人。祂当然可以来改变美国;祂可以抑止发生在城市里而向外扩散的罪恶。然而,这样需要付出一个代价!「如果我的民求告我的名」--这一切始于神的子民--「他们必先谦卑祷告」--必先以忧伤痛悔的心祷告,以谦卑的心祷告,并意识到我们自己的罪愆。如果我们美国人想要经历复兴,我们必须悔改,从罪恶之中转向神。以圣经为中心的美国复兴和世界各处的复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急需的。
如果没有圣经?
当一位年轻的女士听到这本书《如果没有圣经?》的消息时,她立刻说:「那本圣经没有什么内容,只不过有一堆压迫女性的思想。」在我们这个没有圣经素养的年代里,这种情绪经常存在。然而事实是,圣经改进了妇女的地位。你能告诉我,世界上哪一个妇女地位崇高的国家,不是以圣经立国的?你找不到,因为没有这样的国家。事实上,保护并珍惜妇女的传统乃是源自中古世纪的教会。铁达尼号上成千上百的男士让妇孺优先乘坐救生艇,而自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们不正是遵守圣经教导、流传久远的的文化典范吗?但是许多人已经远离圣经,因此我敢说如果铁达尼号今天沉船,我还真怀疑有哪一个男士会放弃抢坐救生艇的机会?
刚才那位女士对圣经的反感是一个太普遍的事实;而她也不会麻烦自己打开圣经,花点时间阅读。实则她的态度正是当今学校对圣经无知的缩影;他们对圣经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性别歧视、对同性恋恐慌、种族歧视、反科学、反进步等等一些负面想法。
但如果没有圣经会如何呢?如果没有圣经,我们就没有救恩,就没有「救世军」(Salvation Army)。YMCA,几乎也没有慈善事业、近代科学,或者红十字会。很可能也没有医院,因为医院的观念是诞生在基督教时代,而基督徒已在世界各地兴建了无数的医院。
如果没有圣经,恐怕也没有大学;最早的大学是在中古世纪创建的,其目的乃是要把基督教神学和亚理斯多得的作品融合。可能也没有资本主义、没有会计、没有自由贸易。数以百万的人恐怕将死于爱滋病等性病--因为性交混乱,我们将没有可居住之地。识字和教育将成为菁英份子的特区。而且世界上有许多地区将不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字,因为缺少了使用文字的动机。世界上许多野蛮民族将永远不会有文明。食人族、人祭和孩童祭的风俗将会扩散,正如同我们的时代因为离开了圣经,而开了堕胎之大门。奴隶制度将盛行,如同存在圣经被禁的世界口袋之中。并且,我们现在可能不是生活在「新世界」--哥伦布清楚地宣称,他的历史之航行乃是得自主的启示。
如果没有圣经,世界将没有德蕾莎修女,没有李文斯顿,没有牛顿,没有威伯福斯,没有华盛顿,没有林肯,没有但丁,没有米尔顿,没有莎士比亚,没有狄更斯。尤其,如果没有圣经,我们将与神断绝关系,永远在黑暗中摸索,永远没有盼望。
但是,我们有圣经,我们可以拥抱神的爱,那一份他赐给我们他的独生子使我们得到永生的爱。正因为我们有圣经,耶稣来世上寻找和拯救矢丧人的故事得以流传,并且改变了千千万万的人,以及许多文化和国家。
别无他书
没有任何一本书可以和圣经比较。没有书像圣经一样改变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文化,和那么多的国家。没有任何一本书启发了那么多高尚的事业(像本书和《如果没有耶稣?》所列举的)。然而,对于圣经影响世界的范围,我想我们做的不过是以管窥天罢了!
圣经无可匹敌。狄更斯对书有一番独特的品味,他有一回写道:「「新约是世界上最好的书,将来亦然 。」耳尼斯特?多布舒兹(Ernest von Dobschutz)在他《圣经对文明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the Bible on Civilization)一书中总结说:
有一本小书,小到你可把这本书塞进你的口袋。但是美国所有图书馆,不论有多少,也不能装满由这本小书所启发而写成之书。读者知道我在讲什么,就是那本「圣经」。我们习惯口叫它「书中之书」(The Book),一本有关全人类的书--名符其实。
圣经真是一本「书中之书」(the Book of books)!
愿神独享荣耀!(Soli Deo Gl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