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达其讯息,天主圣言在人类的团体 植根(参考德24:16),并透过撰写圣经各书的多个作者的心理和天赋发展。因此,人文科学─尤其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有助进一步了解圣经经文的某些层面。不过,在此不得不指出有些学派对这些科学的本质的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除此之外,不少释经学者近年的确分沾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 社会学的取向
宗教性的文章与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可说息息相关;在圣经的经文而言,这种关系显然属实。因此,作科学的圣经研究前,必须先了解圣经所保存各个传统形成的环境,对这些社会状况的认识,越准确越好。这些社会-历史资料,仍需要一个精确的社会学解释作补充,才可替圣经内呈现的每一个社会状况提供科学化的阐释。
在释经的历史中,社会学的观点一直被采用。类型批判学对各经文产生的生活实况之关注,已显示此学说承认圣经的传统保存着承传这些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痕迹。二十世纪初的叁十年间,芝加哥学派着力研究教会初期的社会-历史状况,明显地促进了历史批判在这方面的发展。而在以往二十年间(1970~90),社会学的取向已成为圣经经文阐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
在旧约释经中,这方面产生的问题很复杂。例如我们应探讨以色列历来经验过的各种社会和宗教制度。在建立王国以前的一段时期,部落式和各自为政的、以种族分类的社会,能否提供一个满意的运作基础?由一个组织松散的部族联盟,先转变为有组织的君主国,再进而成为单以宗教和血统维系的团体,其间的演进是怎样一回事呢?政治和宗教权集于中央,最终演变为君主政制,由此引发了怎样的经济、军事和其它方面的转变?为明白十诫,研究古代近东和以色列规 社会行为的法律,以及纯以文学角度重整经文最初的面貌,两者相比,前者不是更中用吗?
为新约释经而言,问题当是截然不同。让我们列举几个例子:在解释耶稣与门徒在其复活奥迹之前所过的生活方式时,有理论指称当时有一股风气,是一些富神恩的人,四处流浪,他们居无定所、举目无亲、身无财物;对于这理论,我们应怎样评价呢?至于被召叫追随耶稣的足迹这事:耶稣在世时,门徒为跟随他而要经历的彻底舍弃,与复活奥迹之后,初期基督徒团体在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对本身成员的要求,两者之间,堪称为一个延续吗?保禄的众多团体,各具其城市独特的文化,我们对这些团体的社会架构又认识多少呢?
整体而言,社会学的取向扩阔了释经的领域,并在多方面提供不少积极的帮助。社会学的数据帮助我们认识圣经世界 的经济、文化和宗教的运作,为历史批判实不可缺少。释经学者肩负的一大使命─更透彻地了解初期教会对信仰的见证─若缺乏专门研究新约经文与初期教会实际的生活两者之紧密关系的科学化探讨,这使命是无法达成的。运用社会科学的模式,可给予圣经时期的历史研究一个显着的革新机会─当然,在运用这些模式时,必须因应所研究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修订。
在这 亦让我们指出,把社会学的取向应用在释经学上所牵涉的一些危机。可以肯定,既然社会学是研究现今的社会,我们大可预期,把这方法应用在久远以前的一些历史上的社会时,将遇到的困难。圣经内、外的文献未必能提供合适的资料,足以全面地描绘当时的社会面貌。再者,社会学的方法多偏重于人的经济和组织上的生活,而忽视了人生个人及宗教的幅度。
(二) 透过文化人类学的取向
利用文化人类学(anthropologie culturelle)来研究圣经经文,与社会学的取向两者关系甚密切。两个取向的分别,在于探视的层面、两者的方法,以及所研究的现实的 围。社会学的取向,正如上文所述,专注于经济和体制方面;人类学取向的覆盖 围却很广,可在语言、艺术、宗教几方面反映,甚至衣着、手饰、庆节、舞蹈、神话、传统及所有人类学的课题。
概括而言,文化人类学的目标,是界定各类人在其社会背景中表现的特质─例如「地中海一带的人」─为此,从研究乡间或 镇的环境、关注该社会认同的价值观(荣与辱、私隐、忠义、传统、各种教育及学习的形式),从而认识公共制衡的方式、民众对家庭、房屋、亲属的看法;妇女的地位;体制上的组合(如主顾─客人、业主─租客、施惠者─受惠者、自由人─奴隶);同时亦考虑一些普遍的观念,如关于神圣与世俗的、社会的禁忌、由一城往另一城的仪式、魔术、以及财富、权力和资讯的来源等等。
基于这许多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许多文化的共同典型和「模型」。
明显地,此类研究对圣经经文的阐释有一定的作用,这曾有效地被应用于研究旧约 血统关系的概念、妇女在以色列社会 的地位、农耕礼仪的影响等。报导耶稣教导的经文中,如比喻叙述,亦有赖这取向给我们解释当中不少细节。这取向亦解释了一些基本的思想,如天主的王权、救恩历史中的时间概念,与及首批基督徒结集成为团体的过程。这取向让我们更清晰地辨别圣经讯息中一些恒久的、建基于人性的元素,与那些偶发的、源自某些文化特色的元素。不过,一如别的特定的取向,这取向并不能独立地确定启示的独特内容。在欣赏这取向带来的宝贵成果的同时,亦该谨记这点。
(三)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取向
心理学与神学一向保持相互的交流。心理学的探究,在近代已伸展至变化多端的潜意识的研究,这亦诱发对古老经文,包括圣经,崭新的阐释的尝试。从精神分析角度阐释圣经的不少着作,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那个 围和在甚么情况之下,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的探究,能促进对圣经更深层的了解?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研究的确丰富了圣经的释义,因着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从生活的经验,和行为的标准这方面更透彻了解圣经。大家都知道,宗教与潜意识之间往往存在一个矛盾和辩论的关系,宗教亦严重影响人潜能的定向。历史批判学有系统地研究经文时,在每个阶段均需补充研究经文所展示的现实的各个层面;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正可在这方面配合,使我们从多个幅度去了解圣经,并解释以人的话语表达的启示。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各以不同的方式,对意象系统(symbole)作出新的理解。意象系统能表达宗教经验中一些不能以纯概念性的推理来了解,但为表达真理却极为重要的 畴。为此,释经学者与心理学家或与精神分析家携手合作的研究特别有益,尤其对那些基于客观事实,并有牧民经验的验证,效用将更为显着。
若要说明释经学者与心理学家确有合作的必要,例子真是多不胜数:确定崇拜仪式、祭祀和禁令的意思、解释圣经语言中意象的运用、神迹故事隐喻的意义、默示文体的神视和聆听经验。这 牵涉的,并不只是描述圣经中的意象系统,更要掌握这些语言如何在奥迹的启示和提出的挑战两方面产生作用……就是天主与人类相遇这种神秘的事实。
释经学和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对话,应由更加明了圣经开端,亦应遵守每一学科的界限,来加以批判。一个无神派的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本身性质都不可能认真地研究信仰的论据,尽管这两门学门有助于更准确地断定人的责任 围,却不能用以撤消罪与救赎的实相。此外,我们应避免把自然而然的宗教情操与圣经的启示混淆,或抨击圣经讯息的历史特性,因这历史性正肯定这独特事件的价值。
再者,我们该指出,并没有「精神分析的释经法」这回事,彷佛两者已混为一体。事实上,从心理学不同的 畴以及各思想学派,已衍生一整系列的取向,每个取向均有助于从人性及神学角度阐释圣经。绝对地推崇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众多学派中的某一个取向,绝不能让这共同的研究开花结果;反之,只会造成损害。
人文科学并不局限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其它的学科对圣经的阐释也能产生极大的作用。在任何一方面,要作这样的研究首先都要确切了解这些学科,而我们亦得承认,要找到一个同时精通释经学和任何一门人文科学的人,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