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9:51-62
51耶稣被接上天的日子迫近了,他决定去耶路撒冷。
52他派几个使者走在他前面。他们来到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为耶稣到来作准备。
53这村子的人却不愿接待他们。因为他的目的地是耶路撒冷。
54他的门徒伯多禄和若望见到这情形便对耶稣说:“主呀!如果你愿意,我们就可叫火从天降下,将这些人烧成灰烬。”
55耶稣转过身来,责备他们。
56于是他们往另一村子去了。
耶稣的要求
57他们赶路途中,有个人对耶稣说:“不论你去哪里,我都要跟随你!”
58耶稣说:“狐狸有窝,天上的飞鸟有巢,但人子连枕眠的地方都没有!”
59他又对另一个人说:“跟随我吧!”那人回答:“主呀!请先让我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60耶稣说:“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该去宣扬天主的国!”
61又有个人对耶稣说:“主,我要跟随你!但先让我回去告别家人。”
62耶稣就说:“手扶着犁耕作而往后看的人,不适于天主的国。”
路加福音的「旅程報導」
三部對觀福音基本上具有相同的結構:耶穌執行天父派遣的使命,首先在加里肋亞展開其公開生活,然後由加里肋亞走向耶路撒冷,在聖城中經歷苦難、死亡和復活。路加福音非常獨特地、以很大的篇幅報導這段由加里肋亞走向耶路撒冷的旅程(九51-十九27),一般學者稱之為路加福音的「旅程報導」。但是這段經文的目的,並不是清楚的報導耶穌旅程所經過的地方,而是在於強調耶穌一路上對於不同之人的教導(例如:九51、57;十三22、31-33;十七11;十八35)。
這一大段旅程報導的結構並沒有明顯的分段記號,而是由許多不同的小單元組合而成。就內容而言,所有的小單元的主題基本上都圍繞著耶穌的門徒團體,是主耶穌教導門徒團體門徒的條件、門徒該如何生活以及為祂作見證。禮儀年丙年由第十三主日開始直到第三十一主日,每個主日的福音都是選自路加福音「旅程報導」的內容。這個主日的福音便是這段旅程開始的時候所發生的兩個事件。
天主所主導的救援計畫
福音一開始指出「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51)。「耶穌被接升天」一方面表達祂的死亡,另一方面也暗示祂後來被接升天的事件(路二四51;宗一9、22)。因此耶穌「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意思是耶穌堅決地往耶路撒冷走去,顯示這是天主所計畫主導的事情(參閱:路九31)。
耶穌遭到拒絕
耶穌並非獨自一人走上這條道路,祂派遣使徒在祂之前先走,目的應該不只是預先為耶穌打點食宿問題而已(參閱:路十1-12)。由加里肋亞前往猶大地方必須經過撒瑪黎雅,撒瑪黎雅人和猶太人之間長久不和,是人盡皆知的事實,猶太人因為撒瑪黎雅的獨特歷史(參閱:列下十七24-41),認為他們不夠資格作天主完全的選民。然而福音敘述「他們來到撒瑪黎雅的一個村莊,人們卻不收留他」,理由卻並不是因為耶穌是猶太人,而是由於祂的旅程目標是耶路撒冷。
容忍不接待自己的人
耶穌的門徒雅格和若望非常氣憤地做出激烈的反應。這兩人是載伯德的兒子,馬爾谷福音稱他們為「雷霆之子」(參閱:谷一20;三17;十35),他們願意有如舊約中厄里亞先知一般嚴厲地懲罰撒瑪黎雅人(參閱:列下一10-12),但是耶穌卻嚴厲的斥責了他們。有一個比較晚期的聖經手抄本,加上下面的經文:耶穌責斥他們說:「我不知道是什麼邪靈在你們內說話,人子來不是為毀滅人,而是為拯救他們。」(參閱:路十九10)。
經文最後說耶穌和門徒們就「到別的村莊去了」,這個註腳可能暗示他們到別處去傳播福音(參閱:路十10;宗八4-5),但也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過渡,把經文導引到下一段敘述。
跟隨耶穌
今天福音中的第二段經文由三段簡短對話組成,每段對話的主題都是「跟隨」(路九57-62)。由於這些對話發生在耶穌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更顯示出其特殊的重要性。
人子無棲身之處
與撒瑪黎雅人拒絕接受耶穌的情況相比較,第一個對話情況剛好是一個強烈的對比。耶穌在路上行走時,有一個人表達願意跟隨祂到任何地方(57)。耶穌卻以三句簡短的話告訴他:雖然野獸尚可覓得可供躲避風雨的棲身之處,但是身為人子的祂卻是無家可歸。這句話一方面反映了前面撒瑪黎雅人拒絕接待耶穌的情形,另一方面也預先暗示了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亡。至於那個人是如何回應了耶穌的話,福音並沒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召叫的絕對性
第二個故事是耶穌主動召喚一個人跟隨祂,這個人要求能夠延遲回應耶穌的召叫,為了使他可以完成埋葬父親的責任。在中東地區的習俗,通常亡者在死亡當日就立刻被埋葬,因此耶穌帶有判決意味的嚴厲回答,是相反當時的風俗習慣的。耶穌要求門徒們和自己的家庭絕對地分離(參閱:路十四26),用非常圖像性的語言表達,對跟隨祂的人而言,整個家庭有如已經死去了一般,唯有如此門徒才能真正執行福傳使命,參與耶穌的工作(參閱:路四43;十9-11)。至於這個被召叫的人是否接受了耶穌的邀請,福音也保持了一個開放的結局。
義無反顧堅決向前
第三個故事則是一位表達準備好要跟隨耶穌的人,但卻請求耶穌讓他好像厄里叟一樣先向家庭道別(參閱:列上十九20)。耶穌再一次運用圖像性的語言拒絕這個請求:好的農人不會手扶著犁卻向後看,因為這樣沒有辦法把田犁直;同樣地,凡是蒙召參與天國工作的人,必須堅決的向前看
綜合反省
路加描寫耶穌開始前往耶路撒冷旅程時所表現的決心,讀者由此體驗到耶穌完全服從來自天父的使命,而堅決的走上苦難之路,任何情況 ─ 不論是一般人的拒絕,或者門徒們的誤解 ─ 都不能夠阻擋耶穌執行他的使命。
耶穌對於若望和雅格的指責,顯示出耶穌和門徒們之間不同的態度。這也是對所有基督徒的警告,要求我們反省面對不接受福音的人所表現的態度。
三個簡短的「召叫故事」都沒有明確的說明地點、時間以及被召叫者的反應,因此故事本身並非這段經文的重點。福音作者的目的在於傳遞耶穌的教導,要求門徒們、以及日後教會所有的基督徒,在面對耶穌獨特的召叫時,必須能夠堅決的跟隨祂(參閱:路十四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