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6:1-15
1此后,耶稣渡到加里利湖,即提庇里亚湖的另一岸。
2有一大群人曾见过耶稣治病的奇迹,就一路跟随他。
3耶稣上了山,和门徒们一起坐下来。
4这时候犹太人的逾越节快到了。
5耶稣抬头,看见一大群人向他走来,就对斐理伯说:“我们上哪里买饼给他们吃呢?”
6耶稣这么问是想试探斐理伯,其实他知道该怎么做。
7斐理伯回答说:“即使花两百块银钱去买饼,恐怕一人也吃不上一块呢!”
8耶稣的另一门徒,西满伯多禄的兄弟安德肋说:
9这儿有个孩子带了五张饼和两条鱼,但哪够分给这么多人吃?”
10耶稣说:“叫大家坐下。”
那里青草茂盛,大家都坐了下来,单是男人就有五千人。
11耶稣拿起饼,祝福了,然后分给坐在草地上的群众;他也同样把鱼分给大家,随他们吃。
12大家都吃饱后,耶稣就吩咐门徒:“把剩下的碎渣收好,别糟蹋了。”
13他们便把五张饼的碎屑,就是大家吃剩的,全收在篮里,竟然装满十二个篮子。
14人们见了耶稣刚刚行的奇迹,就说:“这人一定是那位要来到世上的先知!”
15耶稣知道他们想强拉他,拥他为王,就又避开人群,独自上山去了。
「赠予奇迹」
基本上「增饼奇迹」的类型属于「赠予奇迹」,赠予奇迹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关于这个奇迹过程的报导十分模糊,读者难以知道这个奇迹发生的详细过程;其次,这个奇迹根本上来自于行奇迹者的主动意愿。若望所记载的增饼故事,明显地被表达出上述的第二个特征。就文学形式而言,这段叙述可分成三段:奇迹的准备(1-9)、宴会(10-13)和群众的反应(14-15)。
提庇黎雅海
事件发生在「加里肋亚海」的岸边,福音指出这个海也叫做「提庇黎雅海」(1)。这是由于黑洛德安提帕任本地的分封侯时,于主历26年在这个海边建筑了一个新城市作为行政中心,并为了讨好当时的罗马皇帝提庇黎雅,而以他的名字为此城命名,因此,人们也称这个海为提庇黎雅海。
对奇迹的批判
福音叙述大批群众跟随耶稣到了海的对岸,原因是他们看见了耶稣所行的神迹(2)。这个简短的叙述反应出若望福音对于奇迹追求者一贯的批判态度,说明耶稣行奇迹的目的在于使人得到生命(若廿30-31),如果人们只为追求奇迹而跟随耶稣,便是根本没有明白奇迹的意义,自然也无法达到真正的信仰(参阅:若二23-25)。
新「逾越节」
故事发生的时间在逾越节临近之时,地点则是在一座山上(3-4),这些情景投射了梅瑟曾经举行的逾越节,如今被基督徒的逾越节所取代。整个事件完全出于耶稣的主动,耶稣对斐理伯的问话只是为了考验他的信德(5-6),经文中也完全没有提到在场的群众面临着饥饿威胁的困境(比较:谷八3),斐理伯和安德肋二人所说的话更是增强了这个奇迹的重要性(7-9)。安德肋所提到的「大麦饼」符合现实情况,因为这是当时穷人的饮食,但是也使人想起旧约中厄里叟所行的增饼奇迹(列下四42-44)。这些关连使人看出耶稣超越旧约中的一切先知。
欢宴的奇迹
耶稣要求群众们坐下,福音作者提到在那个地方有许多青草(10),这个图像赋予整个餐会一种庆典的欢乐气氛,也许反映了咏二三2。耶稣就如每一个犹太的正式餐会一样,以主人的身分说出感恩和祝福的话语(11)。虽然经文并没有提到「擘饼」,但是由若六52-59经文,可以看出这段话仍应被当作感恩礼来了解。耶稣「自己」把饼分给了群众,完全没有门徒介入(参阅:谷六41),祂让众人按各自的需要任意饱餐。之后,耶稣按犹太餐会的习惯,吩咐门徒「把剩下来的碎块收集起来,免得糟蹋(腐坏)了」(12),这一点显示,这些被分给群众享用的饼应该是一个存留到永远的饮食的预像(参阅:若六27)。原有的材料只是五个大麦饼,被收集的碎块却远超过此数,满满十二筐的碎块证明这是一个奇迹,显示了耶稣的大能;同时「十二」也反应出门徒的数目,也许是每一个人收集了一筐。
反应
在场的群众从所经历到的这个奇迹,认为耶稣就是「那要来到世界上的先知」(14;参阅:申十八15-18)并因此愿意把祂立为默西亚君王。耶稣所行的奇迹当然表达出祂的末世性救援角色;但是,群众把耶稣拥立为默西亚王的愿望,则是严重误解了祂的救援角色。耶稣拒绝被推举为政治性的君王,以具体的行动抗议这个误解,「独自退避到山里去了」(15)。
【综合反省】
这一段增饼奇迹的故事当然是以基督论为中心,整段故事主要显示出两个彼此对立的概念:一方面是耶稣丰富的、毫无限度的赠予,另一方面则是人们误解祂行奇迹的真正意义,只希望拥护祂成为一个赐予日常饮食的君王。这两个对立的概念显示出两个奥秘:天主无限的爱,往往逼迫耶稣进入更大的孤独;而另一方面几乎每一次这样的独处,都引出天主更大的自我启示。我们在接下来的几个主日便要看见这伟大启示的内容,也就是「生命之粮」言论。从这一段记载,我们看出来失败、孤独以及无限的爱情,都表达出天主毫无保留、更大的爱以及更大的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