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从会堂出来,他同雅各伯、若望来到西满和安德肋的家。
30西满的岳母正病在床上,发着高烧。他们马上告诉耶稣她的病情。
31耶稣过去看她,握着她的手,扶起了她,她的烧退了。她就起来招待他们。
32到了晚上,夕阳西下后,人们就把所有患病和附魔的人都带到耶稣跟前。
33全城的民众都来到门口。
34耶稣治好了许多患各种疾病的人,也驱逐了不少恶魔。他不许恶魔开口说话,因为他们都认识他。
耶稣的晚祷
35清晨,天色未明,耶稣起身到旷野去祈祷。
36西满和伙伴们出去寻找他。
37他们找到了他,对他说:“大家正在找你呢!”
38耶稣说:“我们走吧!到邻村去,我好也在那里讲道。因为我正是为这事来的。”
39于是,耶稣走遍了加里利地区,在他们的会堂里讲道施教,同时也驱魔。
【经文脉络】
谷一21-34叙述耶稣在葛法翁度过一个安息日的情形,其中先是会堂中聚会以及其中所发生的事件(21-28;这是上个主日的福音内容),接着叙述耶稣离开会堂后所行的一个奇迹(29-31),最后是一个摘要性的报导(32-34)。接着福音作者还继续讲述第二天清晨的一段故事(一35-39)。这个主日的福音就是选自谷一29-39。
治愈伯多禄的岳母
福音叙述耶稣在结束安息日的聚会之后,带着雅各伯和若望一起来到西满和安德肋在葛法翁的家中,并在此治愈伯多禄发烧的岳母。这个故事中被治愈的病人是伯多禄的岳母,透过这个病人与伯多禄之间的家庭关系,使这个叙述带有「人物传记」的特色。
整段治愈故事的叙述非常精简,耶稣治愈的奇迹不是经由一个「话语」,而是一个明显可见的行动:「耶稣上前去,握住她(伯多禄岳母)的手,扶起她来。」治愈的效果或治愈的证据是明显的,先说明「热症遂即离开了她」;最后还有具体可见的行动:「她就伺候他们。」
这个简短奇迹故事的结尾回到叙述的起点:经文开始说到耶稣和门徒们来到伯多禄和安德肋的家,明显的是希望能够休息,现在结尾时则报导,被治愈的妇人起身「伺候」他们,正是证明了奇迹的实现。
耶稣的伟大能力
马尔谷紧接着前面「驱魔事件」之后报导这个故事,更加扩大彰显耶稣的治愈能力。同样的目的也表现在以下的经文内容中(32-34),作者以「摘要」的方式综合报导耶稣其实治愈更多的病人。
摘要
「摘要性的报导」是福音中常见的文学单元,作者并没有意图报导所有与耶稣有关的事件,而指以综合性的笔法报导类似的事件其实非常多。这个简短的奇迹摘要含有下列特征:
1. 人们把「所有患病和附魔的人」都带到耶稣前。这里显示一个「群众涌向耶稣」的图像,这些患病者和附魔者代表一切需要援助的人,他们都来到耶稣跟前。
2. 福音作者报导「耶稣治好了许多患各种病症的人」,但并没有具体的讲述到底有多少人被治愈,或者是否有什么选择性的原则。在此,福音作者所欲强调的重点只是耶稣的图像,祂仁慈而富于怜悯之情,接近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3.马尔谷特别凸显了那些附魔者的角色,强调魔鬼认识耶稣的派遣,以及祂的特殊身分。但是,耶稣禁止它们谈论祂。事实上,耶稣所命令的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为谁若认识耶稣,必定会将这样的知识与他人分享。经文并未解释,为什么耶稣禁止人们谈论祂。
耶稣特殊的面貌
接着,福音开始另一个叙述单元:「清晨,天还很黑,耶稣就起身出去,到荒野地方,在那里祈祷。西满和同他在一起的人都去追寻他,找到了他,就向他说:『众人都找你呢!』」这段叙述提供另一个耶稣图像:耶稣一直是众人的中心,祂的门徒和其他对祂感到兴趣都期望永远拥有祂,因而围绕在祂身旁;然而,耶稣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使命:向所有的人宣报福音。祂不会因着群众而忽略自己的使命,所以祂告诉他们:「让我们到别处去,到邻近的村镇去罢!好叫我也在那里宣讲,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并因此而走遍加里肋亚的各个城镇村庄,巡回宣讲,祂的宣讲有驱魔奇迹伴随,这是天主的国业已临近的记号(参阅:一15、27)。
【综合反省:宣讲与祈祷】
从耶稣必须不断巡回向人群宣讲的背景下,更让读者看出35节经文的特殊重要意义。透过福音叙述,我们认识耶稣的宣讲有特殊的权威,祂能行伟大的奇迹,驱逐邪魔并治愈各种病症。但是,耶稣并非只是忙碌地四处巡回宣讲福音、施行奇迹而已,祂知道自己使命的根源,明白自己特殊权威与神恩来自于天父。耶稣必须常常和天父在一起,更深的寻求天父的旨意,并由天父得到执行使命的神恩与力量,因此祂为自己寻找特殊的「荒野之地」,为了能恳切地向天父祈祷(参阅:十四36)。今日的基督徒,尤其是福传工作者,更应以耶稣为榜样,在祈祷与工作之间取得平衡。圣本笃对会士们的要求─ 工作与祈祷─ 其实对任何人都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