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牧灵圣经网站.
logo
网站导航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牧灵圣经首页 >> 圣经培训 >> 每日福音 >> 浏览文章
2011年9月11日玛窦福音18:21-35(常年期第24主日)
来源:注释:思高推广中心 作者:牧灵圣经 日期:2011年09月08日 访问次数:
21伯多禄前来又问:“主!如果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原谅他几次?七次吗?”

22耶稣说:“不是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

不原谅同胞的人

23“天国就好比一个国王,要跟他仆人结帐。

24首先带来一个欠他一万元宝的人。

25因他无力偿还,国王就下令卖掉他所有的一切,连同他妻子、儿女,作为抵押。”

26“仆人跪下祈求:‘可怜我吧!给我些时间,我会如数还清你的债。’

27国王就怜悯他,免了他的债,把他放了。”

28“这仆人一出来,遇见了欠他一百元宝的工作伙伴,他立刻抓着这伙伴的脖子说:‘你欠我的,还给我!’

29那伙伴跪地哀求:‘可怜我吧!我会还你的。’

30但这人不肯,还把他送进监狱,直到他还清为止。”

31“别的同伴看见如此情况,都很气愤,就去向国王报告了所发生的事。

32国王就把这人叫来,说:‘恶毒的仆人,你央求我时,我解除了你的债,

33你难道不应该同情你的同伴,好像我怜悯你一样吗?’

34国王非常生气,遂把他交给刑吏,直到他付清所欠的。”

35“如果每个人不从内心真正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
 
福音:玛十八,21-35
经文脉络
 
玛窦福音中耶稣第四篇大演讲「团体生活指示」的前段,谈论教会团体的纪律问题,教导基督徒如何面对犯罪的弟兄(玛十八15-20)。伯铎听了这些教导之后,紧接着就问耶稣:应该宽恕得罪自己的弟兄几次?为了回答伯铎的问题,耶稣讲了一个「恶仆的比喻」。玛十八21-35叙述这段师徒之间的对话,便是这个主日的福音内容。
 
伯铎的问题(玛十八21-22) 对观福音、尤其是玛窦福音中的伯铎的角色相当突出,他是宗徒团体的领导者和发言人(玛十2;十四28- 31;十七24-27)。
 
在这段经文中伯铎应该是代表团体向耶稣发问,因此耶稣回答伯铎的话,对整个教会团体极为重要。伯铎问耶稣说:「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伯铎自认为若能宽恕弟兄「七次」 ,已是最大的极限了。
事实上,伯铎的想法已经远远超过犹太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传统思想(玛五38),因此,耶稣的答覆一定更令在场的人震惊:「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七十个七次。」耶稣的言语非常清楚地表达,应该一再地、永远地、没有任何限度地宽恕自己的弟兄。
接着耶稣讲了一个比喻(玛十八23-35),更进一步的说明原因。我们先解释一些比喻中的背景因素,在说明其内在涵义。
 
比喻中一些细节的诠释
 
在犹太传统中,「国王」常被用来当做天主的象征,玛窦福音二十二章婚宴的比喻中,也出现相同的用法。相对而言,比喻中的「恶仆」应被视为是宫廷中的大臣,而那位欠他钱的同伴,是职务更低的臣仆。
一万「塔冷通」大约是十亿「德纳」。在耶稣的时代,一个德纳相当于一个雇工一天的工资;因此一万塔冷通是不可想像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这么巨大的债务是不可能的。耶稣讲比喻时当然是故意夸大债务的数目,使人看清自己在天主前是一个十足的负债者。即使恶仆将一切财产、连同妻子儿女一并变卖,也绝不足以偿还债务。
 
在犹太法律中将一个以色列人贩卖为奴,虽然是可能的,但是只有在处置偷窃犯时才被允许;至于贩卖妇女,则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国王的命令,应该被视为是一种处罚性的措施。
 
鲜明的对比
 
这个比喻以鲜明的色彩表达出天主令人惊讶的无限仁慈,但是令人更惊讶的是,这个仆人虽然亲身经历了极大的仁慈,却毫无同情怜悯之心,极为狠心地对待了他的近人。
 
比喻中刻意营造了强烈的对比气氛: 一、 国王宽免了仆人一万「塔冷通」的庞大债务;然而这位仆人竟然不肯放过只欠他一百「德纳」的同伴,十分粗暴的对待了他。二、 两位仆人在求情之时,都用了一样的话:「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还你。」但所得到的效果却完全不同。三、 国王怜悯了欠他债务的仆人,并让他自由离去;而这位仆人却把欠他债务的同伴投入监牢,直到他还清了债务。
 
比喻的核心讯息这个比喻的重点并不在于谁显示了、或谁没有显示仁慈与怜悯。它的重点在强调:这位积欠君王巨大债务的仆人,经验了丰富的仁慈之后,应该以相同的情怀,对待只欠他少许债务的同伴。
 
面对天主每个人都是罪人,人人在天主前都是负债者,天主却毫无条件地宽赦了我们,但是天主并不需要我们的回报,因为人根本无法还报白白领受的恩宠。天主对人唯一的期待是,大家能够彼此从「心」里互相宽恕(玛十八35),就如天主曾宽恕了我们一样人。这样的思想,其实早就包含在耶稣教的祈祷文「天主经」之中了(玛六12)。
 
天主的仁慈与公义(玛十八31-34)
 
比喻的结尾说到这位恶仆遭受国王严厉的惩罚(31-34),但是,读者却不应该因此而对天主的仁慈重新提出质疑。因为在耶稣的宣讲中,本来就也含有审判的思想。审判并不是天主恩宠福音的首要讯息,但却是天主恩宠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亦即对那不悔改的罪人所行的公义(玛十15;十一22-24)。就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天主的仁慈和公义本来就是同时存在的。综合反省「犯错(罪)者是人,宽恕者是神!」(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耶稣透过比喻教导我们,明天主的仁慈是永远的,没有限度的,祂不断地将人由罪恶中释放出来。天主以无限的仁慈怜悯宽恕人,希望能因此而引导人以同样的宽恕和仁慈怜悯去爱自己的邻人。如此罪恶的锁链将被斩断,而爱情的锁链将被建立。当人用所经验到的爱去宽恕得罪自己的人,就是在「协助」天主建设天国。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2011年9月10日路加福音6:43-49 (常年期第23周星期六)
下一篇:2011年9月12日路加福音7:1-10
发表评论

Copyright 2006 牧灵圣经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