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牧灵圣经网站.
logo
网站导航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牧灵圣经首页 >> 圣经培训 >> 每日福音 >> 浏览文章
2011年4月10日若望福音11::3-7,17,20-27,34-35
来源:经文:牧灵圣经 注释:思高推广中心 作者:牧灵圣经 日期:2011年04月04日 访问次数:

读经一:则37:12-14

圣咏129

读经二:罗8:8-11

若望福音11::3-7,17,20-27,34-35

3姊妹俩派人告诉耶稣这个消息:“主啊!你爱的人生病了。”

    4耶稣一听就说:“他的病不至于死,但为天主的光荣,使天主子因此得到荣耀。”

    5耶稣喜爱玛尔大、她的妹妹和拉匝禄。

    6他在接到拉匝禄生病的消息后,仍在原地待了两天,

    7然后才对门徒们说:“我们返回犹太去吧。”


17等耶稣到达后,知道拉匝禄已经入墓四天了。

20玛尔大听说耶稣来了,就出去迎接他;玛利亚仍待在家中。

    21玛尔大对耶稣说:“主啊!要是你在这里的话,我弟弟就不会死了。

    22但我知道,即使现在你向天主求,天主定会应允你。”

    23耶稣对她说:“你的兄弟会复活的。”

    24玛尔大对耶稣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时他会复活。”

    25但耶稣对她说:“我就是复活和生命。凡信了我的人,虽然死了,还会活。

    26凡活着而信我的人,将永远不死。你信这一切吗?”

    27她回答:“是!主,我信你就是基督,那要到世上来的天主子。”

34他问:“你们把他葬在哪里了?”他们说:“主,请来看!”

    35耶稣流下泪来。

    36犹太人都这么说:“看,他多么爱他呀!”

    37有些人却说:“如果他能复明瞎子的眼睛,难道就不能叫拉匝禄不死吗?”

    38耶稣心头悲伤又起,他来到坟墓近前。那是一个洞穴,有大石块挡着洞口。

    39耶稣吩咐说:“把石头挪开。”死者的姊姊玛尔大对耶稣说:“主,他死了四天了,身体已经发臭了。”

    40耶稣回问她:“我不是告诉过你,你若是信,将看到天主的荣耀吗?”

    41人们把石头挪开,耶稣举目向天,说:“父呀!你俯听了我,我感谢你。

    42我知道你总是俯听我。但我这么说,是为了我周围的人,为了叫他们相信是你派遣了我。”

    43耶稣说完这话大声叫:“拉匝禄,出来!”

    44那已死去的人就出来了。他的手脚缠着布条,脸上扎着殓布。耶稣对众人说:“解开他,让他走!”

45很多到玛利亚家来的犹太人,看到耶稣行的事后,都信了他。


 

【經文分析】

若望福音一共敘述了七個神蹟,第十一章是最後、也是最大的一個神蹟:耶穌使死亡的拉匝祿復活的故事。福音作者透過講述這個故事,讓讀者們看見耶穌如何啟示自己的真實身份。我們分兩段來解釋這個生動感人的故事:首先是關於拉匝祿死亡的消息(1-16),接著是象徵意義豐富的復活拉匝祿的敘述(17-44)。

一、拉匝祿死亡的消息(1-16)

奇蹟故事前半段是拉匝祿死亡的消息,包含三個小段落:故事的引言(1-6),門徒們的反對意見(7-10),及拉匝祿到底是「死了」還是「睡著了」的猜測(11-16)。

引言(1-6)

經文首先介紹故事的基本角色,以及發生的地點。伯達尼位於橄欖山東邊山麓,距離耶路撒冷大約三公里。人們告訴耶穌拉匝祿生病的消息,大概因為病況嚴重,致使他的姊妹們不能親自前來;另一方面,這個消息也間接的表達請求耶穌醫治。

耶穌說:「這病不至於死,只是為彰顯天主的光榮,並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榮。」這段話清楚地顯示耶穌將要行的奇蹟本身並非目的,耶穌行奇蹟的目的是使天主得到光榮,同時啟示自己是天主子。天主子被高舉在十字架上的時候,就是受光榮的時刻,也就是彰顯天主光榮的時刻。事實上耶穌復活拉匝祿的結果,正是導致公議會決議殺害祂(47-48)。

耶穌並沒有立刻前往醫治拉匝祿,而在原地停留了兩天;在場的人當然無法了解耶穌的態度,經文稍後也提到猶太人因此指責耶穌(37)。祂在第三天才動身前往伯達尼,因為「第三天」是天主救援的日子(參閱:若二1-4),這些因素都強調相同事實:耶穌行動的時辰是由天父決定的。此外,這裡也暗示猶太一般的思想,在墳墓中停留了三天就是徹底的、真實的死亡了。

經文強調耶穌對拉匝祿、瑪爾大、瑪利亞一家人的愛,使得耶穌逗留在當地的態度更顯得突兀,讓人難以瞭解。但是這個情況卻構成耶穌後來啟示自己是復活與生命的基本背景(25),顯示了天主願意賞賜人真正生命的大愛。

門徒們勸阻耶穌(7-10)

門徒們反對耶穌前往伯達尼:「辣彼,近來猶太人圖謀砸死你,你又要往那裏去嗎?」耶穌的回答再次顯示出若望福音常用的「光」與「黑暗」的對立象徵。猶太人的一天由日出開始直到日落時結束,不論這個白日的時間是多長都被分成十二個時辰。耶穌的話具有雙重的意義:用在自己身上,表示耶穌必須好好使用天主給祂的時間;用於門徒身上,就是教導他們應該服從耶穌,跟隨祂一起上路,如果他們不聽從耶穌,便會失去已經得到的光明。

「睡著」或「死亡」?(11-16)

耶穌具有超越一切的認識能力,因此知道拉匝祿已經死亡,不過祂以一般常用的委婉表達方式說:「拉匝祿睡著了。」然而,祂也非常新奇地說「要去叫醒他」!這原是暗示祂擁有復活死人權柄的言語,卻被門徒們天真地誤解為拉匝祿的病情已經好轉。耶穌為了消除他們的誤解,遂清楚地宣告:「拉匝祿死了。」

多默邀請其他同伴一起勇敢地跟隨耶穌。他的話使讀者們聯想起西滿伯鐸在晚餐廳對耶穌說的話:「主!我要為你捨掉我的性命!」(若十三37)然而,在關鍵時刻他們兩人卻都做出了另外的抉擇。

【綜合反省之一】

耶穌基督帶來天主性的生命,這個真生命使死亡成為一個相對性的事實,門徒們(基督徒)應該相信,對於天主而言,死亡只是睡著而已。可惜的是,幾乎人人都害怕肉體的死亡,然而卻很少人害怕真正永遠的死亡。門徒們勸阻耶穌不要前往猶太地方,也清楚地表達這種困境:他們企圖阻擋耶穌接受死亡,以為如此他們也可以避免死亡;卻不知道,耶穌正是為了死亡而來,而且就在自己死亡的那一夜,徹底地戰勝了死亡。「誰若為了耶穌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瑪十六25)

二、復活拉匝祿的記號(7-44)

這是根據一個古老的奇蹟故事發展出來的生動敘述,我們將它分成四個段落加以解釋:瑪爾大和耶穌(17-27)、瑪利亞和耶穌(28-32)、前往墳墓的路上(33-38)、復活拉匝祿(39-44)。

瑪爾大與耶穌(17-27)

「拉匝祿在墳墓裏已經四天」,說明他已經決定性地死亡。由於伯達尼距離耶路撒冷很近,因此很多人按著習俗前來安慰亡者的家人,這是猶太社會常見的愛德行動。人們傳來耶穌來到的消息,瑪爾大立刻起身到村莊之外迎接耶穌。她問候耶穌的話充分表達信賴耶穌的能力,相信耶穌可以醫治拉匝祿的病,即使現在已經死亡,天主仍然會俯聽耶穌的祈求。瑪爾大的話肯定耶穌的能力完全來自天主,耶穌告訴瑪爾大:她的兄弟必定要復活。瑪爾大的回應,反映當時一般猶太人的末世思想:在世界末日時,所有亡者都要復活。這樣的理解需要被修正和繼續發展。

耶穌以若望福音中著名的、表達神性自我啟示的「我是…」言論回應馬爾大:「我是復活,我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耶穌說明,復活的信仰必須和祂的生命緊緊相連,相信耶穌的人永遠活著,肉體的死亡並不會使人失去這個真實的生命。誰和耶穌相遇,就能立刻獲得這樣的復活恩寵,然而接受這個恩寵唯一的條件就是信仰。因此,耶穌最後問瑪爾大:「你信嗎?」

基督信仰重新塑造死亡和生命的觀念:耶穌是復活、是生命,相信耶穌的人便能得到和基督一樣的生命,所以相信耶穌的人永遠不死。人類自古以來對於長生不死的渴望,只能夠透過相信耶穌基督而得到滿全。用若望福音光明與黑暗對立的思想來說,就是跨越死亡的陰暗領域而進入光明的生活中。瑪爾大的回應表達了耶穌所要求的這個信仰:「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這是若望福音所願意啟示的最圓滿的信仰宣誓,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宣誓出自一個婦女的口!

瑪利亞和耶穌(28-32)

耶穌和瑪爾大的信仰對話基本上已經說明了一切根本問題,真正的奇蹟行動反而被安置在這段對話之下。瑪爾大將她的姊妹引到耶穌前,象徵要將她帶到信仰的路上。瑪爾大單獨地邀請瑪利亞,暗示要區別瑪利亞和安慰她的猶太人,因為猶太人威脅要把相信耶穌的人趕出猶太會堂(參閱:若九22)。瑪利亞和耶穌相遇時,說出瑪爾大最初見到耶穌時所說的話(21、32),瑪利亞的哀怨顯示她對耶穌的信仰還未圓滿。有少數的猶太人也跟隨著瑪利亞來到耶穌的面前,他們將成為整個奇蹟的見證人。

前往墳墓的道路上(33-38)

耶穌心神感傷、內在情緒起伏並且流淚,大概表達聖神在祂內推動。耶穌的詢問:「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裡?」基本上是指責死亡的勢力,祂的來到正是為征服這個死亡的勢力。猶太人認為,耶穌在拉匝祿墳墓旁流淚僅僅表達祂對亡者的愛,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其實耶穌是由於人們的不信而激動感傷。猶太人後來所說的話表達了不信的態度:「這個開了瞎子眼睛的,豈不能使這人不死嗎?」

復活拉匝祿(39-44)

耶穌要求人們挪開遮掩墓穴的石頭,瑪爾大卻反對這個命令。她關於屍體已經腐爛的話和她之前的信仰宣誓似乎有些不吻合,但這裡的重點是為了強調這個奇蹟的重大性。這個復活亡者的奇蹟,生動地呈現天主解脫死亡的束縛使人獲得自由的力量,然而奇蹟僅僅是一個「記號」,因為耶穌所表達的生命遠遠超過拉匝祿所返回的生命。對於奇蹟的信仰應該被放置在對於啟示者的信仰之下。

耶穌「感恩性」的祈禱是為了圍繞著墳墓旁的人所說的,由於耶穌一直做使天父喜悅的事,因此祂的祈求常常得到父的俯聽,所以耶穌的祈禱也就是初期基督徒團體祈禱的模範。耶穌對墳墓所做的呼喊:「拉匝祿!出來罷!」事實上是預告了人子對所有亡者的呼喊。由墳墓中出來的拉匝祿,身上還蒙著汗巾、纏著殮布,這原是為了遮掩腐爛的屍體以及令人不快的氣味;然而,更使人聯想起耶穌死亡時,也用過同樣的殮布與汗巾(參閱:若二十7),復活後的耶穌卻不再受這些東西束縛。這個對比清楚地顯示,耶穌復活的生命和拉匝祿復活返回的生命,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拉匝祿被復活的事件不僅導致一些人相信耶穌(45),卻同時也促使更多猶太人更加的不信,甚至因此決議將耶穌和拉匝祿殺死(參閱:十一49、十二9-10)。最大的奇蹟卻引出最殘酷的後果,引領人更深的反省耶穌的話:「我是復活、我是生命!」

【綜合反省之二】

克服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基督徒的功課,是人類的功課。拉匝祿的故事教導我們瞭解死亡、墳墓以及腐朽的真實意義,這個復活的故事只是一個基督徒復活喜訊的象徵,因為拉匝祿復活的生命是返回一個還要死亡的軟弱生命。

        耶穌和瑪爾大的對話則清楚地表達基督徒的信仰:對於相信耶穌的人,死亡什麼也不是。人如何克服死亡的恐懼?如何在「死亡的自然規律」以及「不懼怕死亡的信仰」之間取得平衡呢?答案並不是等待來世獲得一個取代的生命。整個關鍵在於對天主的信仰,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啟示自己是人類的唯一希望,在這個希望上,人可以克服死亡的恐懼,耶穌召叫我們接受這樣的盼望:我們有這樣的一位救主,在祂的眼中,死亡不再是世界所呈現的死亡。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2011年4月9日若望福音7:40-53
下一篇:2011年4月11日若望福音8:1-11
发表评论

Copyright 2006 牧灵圣经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