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一依35:1-6,10
1旷野和荒地定会快乐,沙漠必要欣喜,如花朵盛开;
2盛开如水仙;它要欣喜高歌!
因它必获得黎巴嫩的光彩和加尔默耳、沙龙的华美。
去那里的必然要见到雅威的荣耀,我们天主的光辉。
3他赐低垂无力的手强壮,赐衰弱颤抖的膝稳立。
4对害怕的人说:“勇敢些,不要怕。看,你们的天主必来报复;他来给他们应受的惩罚;他要亲自来拯救你们。”
5那时瞎子的眼睛明亮了,聋子的耳朵灵敏了。
6跛子将如牡鹿般跳跃,哑巴的舌头也能快乐地歌唱。
10雅威所救赎的人必要回来,他们会兴高采烈地回到熙雍,笑颜永驻,欣喜欢愉
圣咏:145
读经二:雅5:7-10
7弟兄们!要耐心等待主的来临。看,农人怎么期待大地的可贵成果:他耐心期待,直到秋雨和春雨的来临。
8你们也要耐心期待,不可灰心,主来临的日子不远了。
9你们不要互相埋怨,免得为此要受审判;审判官已在门口等着。
10弟兄们!要以那些奉主名而宣道的先知们作为吃苦和忍耐的楷模!
玛窦福音11:2-11
2在狱里的若翰,听说了耶稣的所作所为,就派他的门徒来问:
3“你是不是应来的那位?还是我们该等另一位?”
4耶稣回答他们说:“你们回去告诉若翰,你们耳闻目睹的这些事:
5瞎子重见光明,瘸子能走路,麻疯病人得洁净,聋子能听见,死人复活了,穷苦的人听见了喜讯。
6那不因我而失足的是多么有福!”
7若翰的门徒们走了以后,耶稣跟群众说起若翰:“你们从前去旷野里,想看什么呢?去看芦苇随风摇曳吗?
8你们到底去看什么呢?去看一位身着华服的贵人吗?身穿华服的人在王宫里。
9你们究竟为什么到荒野去?去看一位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而且他比先知还大,
10他正是经上记载的那一位:‘在你之前,我要派遣一位使者,他要在你前为你准备道路。’
11我诚恳地告诉你们,在人间,没有哪一位比若翰更大,但在天国里最微小的也比他还大!”
【喜樂主日】
將臨期第三主日的感恩禮儀充滿了「歡樂」的氣氛,彌撒一開始的「進堂詠」就清楚地強調了整個禮儀的主題:「你們應在主內常常歡樂,我再說一次,你們應當歡樂,因為主臨近了。」主禮神父穿著的禮服,也由嚴肅的、象徵補贖精神的紫色祭披,轉換為預示聖誕歡樂的粉紅色祭披。教會習慣上稱這個主日為「喜樂主日」,我們建議負責準備禮儀的同工選擇聖歌時,應注意配合這個主題。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中心人物仍是耶穌和祂的前驅洗者若翰。經文的出發點是,被黑落德安提帕關在監獄中的若翰聽到有關耶穌的傳聞,派遣他的門徒前去詢問耶穌的真實身份。而經文真正主要的內容則是耶穌對若翰門徒的的回答,以及祂向群眾們訴說關於若翰的談話。
若翰被監禁
根據馬爾谷福音,在耶穌開始公開生活之前,若翰便已經被禁在監牢中(谷一14),今天的瑪竇福音經文預設了這一點,但在稍後才補述了若翰被捕、以及致命的故事(瑪十四3-4)。
若翰的「疑惑」
獄中的若翰派人詢問耶穌:「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3)就瑪竇福音的敘述脈絡而言,若翰的疑惑非常合理而容易瞭解。他曾宣告:在他之後有一位「更強者」要來(瑪三11),並強調這位就是即將使天主審判具體實現的執行者(瑪三12)。然而,耶穌的作為(瑪四23-24)和祂展現的個人形象(瑪十二19-20),似乎與若翰的期待並不相符。
天主救援的實現
耶穌直接引用依撒意亞先知書不同章節的經文描述自己的作為:「瞎子看見,瘸子行走,癩病人得了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苦人得了喜訊。」(參閱:依二九18-19,三五5-6,六一1)並要求若翰派遣來的使者將這樣的見聞回報給若翰。耶穌所說的這些話應該是祂的自我認知(參閱:瑪十三16-17),對祂而言,由祂所實現的奇蹟性醫治就是天國業已來臨的記號(參閱:瑪十二28)。對形成瑪竇福音的團體而言,這些話特別重要,因為它們綜合性地說明,耶穌的工作使猶太傳統救援希望得到實現。
救援的實例
耶穌所說奇蹟並非比喻性的說法,而是真實的,瑪竇福音第八、九章記載的就是這些實例,並且一直升高到「復活死人」(九23-25)。而耶穌所展現的「默西亞的工程」,並不只是奇蹟性的治癒,也包含「向窮人宣講福音」,這一點甚至是「山中聖訓」的開場白(五3-6)。耶穌最後說:「凡不因我而絆倒的,是有福的!」(6)這以警告性的呼籲來表達:凡相信耶穌的人,是有福的!這個呼籲對後來所有的信者也一樣有效(十三21、57,二四10)。
若翰比先知還大
耶穌對若翰洗者的評價非常積極正面,祂稱讚若翰洗者是不屈不撓的宣講者,不是「隨風搖曳的蘆葦」,這些圖像符合若翰的苦修形象。當時百姓都認為若翰是一位先知(瑪十四5),但耶穌和百姓不同,並不只把若翰看為一位先知而以,而是一位「比先知還大」的人物(9)。
新約對舊約的應用
耶穌引用瑪拉基亞先知書的話,繼續談論若翰:「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他要在你前面預備你的道路。」其實瑪拉基亞先知書的原文是:「看!我要派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拉三1)瑪拉基亞先知書的結尾處清楚地指出,這位「使者」就是厄里亞(拉三23),他將為「上主天主」預備道路。瑪竇福音的經文藉著把代名詞「我」改為「你」,而使這位「使者」變成為若翰,他來為默西亞耶穌預備道路。這是初期教會在信仰中對若翰的反省,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幫助我們瞭解新約作者如何在信仰中詮釋舊約經文。
成為門徒、進入天國
最後,耶穌稱若翰是「人間最大的一位」,但立刻又說「天國裡最小的也比若翰大」(11)。這句話的含意是,在人間的各種比較尺度中,無論一個人多麼重要,也無法和那些屬於天上團體的人相比。這句話並沒有將若翰自天國中排除,只是將他在救援歷史中的角色相對化;而所謂「天國裡最小者」並非指耶穌自己,而是耶穌的門徒(十42)。耶穌這樣獨特的語言反映出祂的自我意識,相信自己是天主救恩的實現者,祂所帶來的是「全新」的,超越人間的一切價值。
【綜合反省】
若翰在監牢裡聽見有關耶穌的傳聞,而對耶穌的身份產生疑惑,他對「更強者」的認識並不完全,仍須修正。若翰的「經驗」對今日的基督徒具有深刻的意義,教導我們認識耶穌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我們必須對天主子完全開放,時時接受祂的教導與糾正,按照祂自我啟示的方式認識祂、相信祂。
若翰宣講一個「審判」的天主,耶穌的言行卻啟示給我們一個「愛」的天主;若翰呼喚人們悔改,以迎接即將來臨的天主;耶穌卻以言語和作為顯示天國已經來到人間。在救恩歷史中,若翰的地位極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為耶穌真實的門徒,這是進入天國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