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浏览牧灵圣经网站.
logo
网站导航
热门关注
随机推荐
当前位置:牧灵圣经首页 >> 圣经培训 >> 圣经分享 >> 浏览文章
瓦器中的宝贝——由格林多后书11:26节想起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日期:2009年02月20日 访问次数:

        瓦器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所常用的器皿。它是用泥土制作,并在火窑里被烈火煅冶而成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极容易破坏的、也经不起碰撞磕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人类就是天主所拣选的“瓦器”。 在《创世纪》上说:“上主天主用泥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吹了一口气,人就成了有灵的生物”(创2:7)。由此可见,人是由泥土而生的(创3:19 )。经过天主生命气息的焚烧,而具有了天主的肖像和样式,从此人的生命伏于尘土之中(咏44:26),成了有生命的人,这就是天主奇妙的化工。

        尘土本是世间最平凡、最微贱的东西,然而天主却以他的大能创造了人,同样天主从亿万人群中拣选了你我,来作他救世的继续工作者(若15:6 )。人蒙天主拣选,并非人有什么了不起、长得帅、长得靓、聪明等。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人骄傲的资本,“世人算什么,你竟对他眷顾周详”(咏8:6)。“我赤身脱离母胎,也要赤身离去”(约1:21)。我们蒙天主召选作他的门徒,就是天主将我们这个“宝贝”存放在“瓦器”中。但是它仍然会受到环境的支配,即仍受到人生机遇与变迁的摆布。人有必死的血肉之躯,依然有肉体的欲望和痛苦,这“瓦器”虽然经过修院培育,“陶工”辛勤的“制作”,再经过在火窑中六、七年烈火的煅冶,成为“主”存放“宝贝的瓦器”,也成为人所喜爱的“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存放“宝贝的瓦器”为什么不能在“潮湿的土壤”里生存呢?是因为它内在的功能不能保证它有力量走过“阴森的幽谷”,而致“分化”失去本身,也就是它不能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蚀与腐化。请看:投放在大陆教会中的这些存放主的“宝贝的瓦器”。

         在大陆教会近年来时有所闻:某某教区的神父离职、某某修会的修女出会了。曾有位外籍教授预言过:“三十年,不,十年后的中国教会让人不敢信靠!”说这话是在 1994 年。目前这种现象尚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现象背后是什么?无疑是中国教会所面临的一个很严峻、很大的挑战。由于鄙人才疏学浅,面对此种现象只谈个人之见,确有自不量力之嫌,绝无它意,如有冒犯及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正。 一位神父离职、修女出会,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非此即彼、对与错的问题,在其中涉及许多方面的因素。 神父、修女在教友心目中是非常圣洁的,是教友理想中的“希望、偶像、圣人”,其理想程度几乎视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这一切基于他们的献身生活的神圣性、牧灵性及其奉献的超性理由。不容许他们有任何欲望和差错,一旦教友心目中的“圣人”、“偶像”破碎了,就无法接纳和容忍而愤愤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事实上,他们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并非是“神”、是“仙”,而是与你我一样有同样的情感,有同样的人性需求的人。因为“神父”、“修女”的这道“光环”,成为众人敬仰的对象,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使他们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他们放弃神职、出离修会必定有难言的苦衷,毕竟他们接受了教会多年的圣召训练熏陶,其苦衷难以启齿,心里一定闷得慌。他们一定也经过长期的反思才作出这种决定,想必他们走得心不甘情不愿,我们不该单方面怨他们,而是应从我们修院的培育上找根源。

         首先,让我们看看修院培育的“陶工”及培育中的“火候”是否掌握得好?在大陆教会修院培育工作中有一种不可否认的事实:用的管理模式还是“梵二”以前的模式。这与来自现代社会背景中的青年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张力。封闭或半封闭的修院生活,使一群活泼而富有创造性的热血青年在“晨钟暮鼓”之下,“潜心静修”。“院规”是纲,“听命”是本。修院倒是平安无事,但在修士修女们心中却是波澜万千。 有些修院在培育上有些头衔形同虚设,很少投入具体的工作中,对于培育者缺乏爱心、缺乏信任……使团体士气不振,缺乏“家”的温磬,没有一种归属感。在学识方面:质和量都感到不足,有些课程“名”大于“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添鸭式”、“游击战”,临时加班加点,缺乏启发性,学难致用,也难以消化。因此,所学的东西只是浮光掠影,对教学大纲没一个统筹计划和安排,也缺少灵修辅导和心理上的指导,对于“三愿”生活也只知皮毛;修院过分注重学科的分数、成绩,而轻视圣德及灵性、创造性上的陶成。 4到6年可以造就一个原本平庸者而成为人才,也可以毁掉本来颇有天分的修士、修女。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修院的几年培育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心智成长与立本之期。在几年时间中如果得不到充分系统的教育,特别是灵性的陶成,那么在迷惘与无知中走向牧灵第一线,则会有“先天不足综合症”发生,也就在此时,圣召已经播下危机。

         由此可见,这“瓦器”的制作及煅冶尤为重要,它是所有器皿中最易破碎的,需要我们更加呵护。请看一些易碎、易震的物品,在其包装上明显地标有“易碎、防潮、轻拿慢放”,我们这存放“宝贝的瓦器”何尝不是?从修院毕业晋铎后,主教、神父、会长与你分享他们的牧灵、发愿经验,并给予忠告及戒鉴。 刚圣了神父、发了愿的修女,便立即赶赴牧灵第一线,独当一面。中国教会是最具有特色的教会,由于历史原因,在“青黄不接”中间少了一环“中年铎兄”的榜样。代沟问题、时代挑战、教会内争和看似渺茫的教会前景,使得他们踌躇满志,豪情万丈,欲为荣主救灵事业大干一番。经过时间与工作磨练,在变得成熟的同时,便缺少了那份“初生牛犊”的豪情壮志。有时显得困惑与无奈,于是便形成“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的思想, 圣职人员代沟问题仍很严重,老一辈的长上还是“梵二”以前“家长式”作风,上权不易下放,遇事每必躬亲。由于“文革”等因素的冲击,处世十分严谨,有时到了畏首畏尾的地步。他们用一生的坎坷阅历告诫青年人办事要有板有眼,不可急躁冒进;青年人有魄力,凭着不服输的心志,对年长者渐趋圆滑的处世方法不解。有些负责人朝令夕改,处事几乎从不咨询属下的意见或建议,上(司)下(属)十分隔膜,属下敢怒不敢言,一肚子闷气好不难受,形成貌合神离,多见面少说话的状况 弟兄姐妹间相轻,一不出名倒好,一旦有点成就和名气,就是很麻烦的事情。要面对新的挑战及别人的挑剔、铎职间的不服气和嫉妒。一事无成的圣职人员则会被长上认为是听命忠信的,反之,有魄力、有干劲的,则视为“负担”,因为这些人为了教会的利益与长上持不同意见,难怪有位主教说:“从前没有神父、修女的时候,盼着祝圣他们,现在有了,却要为他们提心吊胆,真让人头痛!” 每听到一位神父离职、修女出会,我们便感到惋惜、懊悔。如果团体的负责人在生活上、管理上能够冷静、宽容、理解一点,给人更多的悔改自新的机会,那么事态就不会变得那么僵硬和对立。如果上司对属下多些关心,多些沟通、了解、鼓励、认同;少些冷漠、指责、压制、打击,许多不幸的事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上权下放,各得其所,各尽其责,很多不满就不会存在。希望团体负责人以教会法典的精神与要求,以基督之心为心,多去聆听、查访、多采纳属下的意见和建议,而非个别人的异议,以对话替代惩罚,以对话替代对抗,也希望作为属下的,能更多的体谅长上的处境,再大的矛盾和困难都可以改善。 今天的年轻神父、修女所面对的挑战,除了同自己的长上在思想与作风上不易统一达成共识外,还得面对社会上不良习气的冲击:金钱、美色、时尚……都要一一过关,很难!特别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惰性与隐退之心马上就会出来。 积极地说,这才是决定一位圣职人员一生的时刻,因为不断的挫折、静思,同时也是不断地反问:“为谁辛苦为谁累?”逐渐向天主皈依与开放心路历程。 消极方面则是年轻人的浮躁,使其在挫折与指责面前失去了方向,显得迷惘、无奈与烦躁,便会怀疑自己当初是否“走错了路”。有人拉他一把则是他的造化,自会有“柳暗花明”之日,如果运气不佳,碰上个别人“落井下石”、“上吊拉腿”、“隔岸观火”,使人萌生“另择高枝”的想法,或向外寻找实在而明朗的寄托:异性的温存、物欲的扩充、生活的享受都是可以给人安全感的“良方”,在此种境况中让人很难体认到天主的临在。 “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何舍弃了我?”(谷15:35,玛27:46),主耶稣在对人生最紧要的关头,也不忘向他的天父祈祷,他在痛苦与哀祷中得到力量和安慰,因为他的“根”扎在天父那里。请看他每次出外传教前后,特别在作重大的抉择时,“退避旷野”寻求天主的安慰,端正生命的方向并汲取生命的力量。当我们感到自身不和谐、团体缺乏爱,一切不如意时,试问自己:“我的根扎在何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的“瓦器”的土质——祈祷有问题。圣亚丰索说:“谁若放弃祈祷,他一定会放弃自己的圣召”。祈祷是福传、保持圣召的原动力和中流砥柱。许多出离铎职、修会的神父、修女,并不一定没有圣召,而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祈祷松懈了,一切的烦恼痛苦等随之而来。

        惟有划向心灵深处——生命的泉源——到耶稣身边向他诉说自己的种种遭遇,与他一起面对生活。 当前的圣职人员更急需再培训, 80— 90 年代初教会面临“青黄不接”,修院刚刚恢复,由于师资等缺乏而造就了一批批“速成”的接班人,急速奔赴牧灵第一线。他们忙着落实教产、与各部门沟通、重建教堂、寻找迷失的“亡羊”、面对教会百废待兴及为喂养教友的灵性生命等事宜而忙碌。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圣职人员面对“新瓶旧酒”的挑战,使得他们不得不迫切学习再培育,学习新的福传技巧、教会的新精神,尤其是因工作繁忙与疲惫占据内心空间的兄弟姐妹,更需要补充“营养”。有些长上面对属下提出要参加短期培训的要求而采取压制的态度,认为在修院 4 — 6 年的学习足以应付这个时代,还学习干嘛?其实,属下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证明他们还有进取之心,同时也发觉自己的不足。希望长上予以考虑,应该给予他们机遇。如果不扬帆奋起而固本自守吃老本,就会被淘汰。一旦落后于形势,就会给教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先贤有言: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的确是至理名言。为了教会的明天,希望某些长上三思而后行,切勿一口回绝。 有些“瓦器”碎了,“宝贝”自然就失去了,无疑是教会的损失,也是对教会的挑战。上主有时让某些“瓦器”裂一道璺,并没有让这个“瓦器”裂为碎片,这也是向上主靠拢的动力,同时又告知在“瓦器”盛放宝贝前,应先选好土质和经过合乎标准烈火的煅冶后,才能成为合格的、高贵的“瓦器”。就是能放进贵重的东西“宝贝”,也能抵御外界环境的侵蚀与腐化,即使在“潮湿”的土壤里生存,它也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力量,而不被周围的环境逐渐分化而失去自我。如此那存放在瓦器中的“宝贝”,就更能彰显那卓越的力量——天主。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上一篇:十字架的启示
下一篇:吾主圣体——对《这样做是否可行》一文的分享
发表评论

Copyright 2006 牧灵圣经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