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年3月28日路加福音22:14-23:56(圣枝主日) |
作者:经文来自牧灵圣经 文章来源:注释来自思高圣经推广中心 点击数 3693 更新时间:3/24/2010 4:41:36 AM 文章录入:admin1 |
|
路加福音22:14-23:56 14晚餐的时候到了,耶稣入席,宗徒和他同座。
路加叙述的「耶稣受难史」 严格而言路加所记载的耶稣受难故事,由最后晚餐开始,而终止于耶稣死亡后被安葬在墓穴里(路二二14-二三56)。但是根据路加福音,早在西默盎对玛利亚所说的预言中,耶稣的苦难就已露出端倪:「看......这孩子将成为反对的记号 ─ 至于你,要有一把利剑刺透你的心灵。」(路二34-35)路加在报导苦难故事时,省略了许多马尔谷和玛窦所叙述的悲惨情节,只保留了十字架的苦痛。这位福音作者企图表达耶稣在信赖中谦逊地服从天父的旨意,留下「服务性的爱」的完美榜样。 本专栏囿于篇幅限制,无法按往例诠释经文,只能概略性的介绍苦难叙述中每段经文的核心意义,并且将重点放在路加叙述的独特之处(请读者务必伴随着圣经一起阅读本文)。 准备最后晚餐(二二7-13) 路加非常仔细的叙述了准备最后晚餐的过程,故事的中心是伯铎和若望的派遣,这两个门徒是初期教会最重要的领导者(参阅宗徒大事录)。这段叙述告诉读者,应该在雅威救援以色列的历史背景中来了解耶稣的死亡,耶稣才是真正的逾越节羔羊,他服从天主的旨意,为拯救人类而自愿被宰杀。 最后晚餐(14-20) 这段经文并非最后晚餐实际过程的纪录,而是以叙述的方式说明最后晚餐所含有的三重意义:(一)、耶稣的死亡并非悲惨的灾难,而是以色列犹太民族逾越节晚餐所庆祝与纪念的核心内涵得到真正的实现。(二)、耶稣清楚知道自己的死亡并且自愿接受,目的在于能够在天国和属于他的人一起庆祝末世性的逾越节。(三)、基督徒参与教会举行的感恩礼,便是以礼仪的方式纪念这个由耶稣的血所建立的盟约,在现世中就已奥秘地分享天主性的生命。 晚餐后的「临别赠言」(21-38) 在晚餐后耶稣对宗徒们讲述一大段话,在形式上和若望福音中的「临别赠言」相似(若十三31-十六33),就内容而言有四个重点:(一)、耶稣首先指出在场和他一起享用逾越节晚餐的人中,有一位要将他交出去;虽然这人的行动只是使他先前曾经预言过的苦难得到实现(参阅:路九22;十八31-32),但他也将因此而得到报应(21-23)。(二)、其次,耶稣教导宗徒日后如何一起生活(24-30),职务和权位的目的是服务众人,真正的光荣是在末世与耶稣一起享用天国筵席。(三)、接着,耶稣预言门徒将遭遇邪恶势力的迫害,一方面预言伯铎(和其继任者)必须坚强信仰团体(31-32),但另一方面则警告他不可倚恃自己的力量(33-34)。(四)、最后,耶稣以象征性的语言教导门徒要准备好,以便在遭受迫害的时期能够自卫,但门徒们却没有了解耶稣的意思,因此耶稣结束了这段谈话(35-38)。 山园祈祷(39-46) 晚餐后,耶稣和门徒来到自己常常祈祷的一座庄园中,这也是他可能逃离苦难的最后机会,耶稣以长久的祈祷,备极艰辛地战胜了这个诱惑(参阅:路四13)。耶稣的祈祷成为模范性的教导,启示基督徒该如何面对诱惑以及恐惧的时刻;相对而言,三个昏睡的门徒就是相反的示范。 耶稣被捕(47-53) 耶稣在逮捕的过程中说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将这段叙述分成三部分:首先强调出卖耶稣的是「十二人」之一的犹达斯;其次是耶稣拒绝任何暴力,并且以行动实践「爱仇」的教导;最后则指出目前是黑暗得势的时刻,逮捕耶稣的人都是受到撒旦控制的奴隶。 否认与戏弄耶稣(54-65) 在耶稣被捕和被审判的中间,路加叙述了两个时间、地方与主题都相关的事件:首先是伯铎当着耶稣的面三次否认与耶稣有任何关系,这段叙述应验了耶稣前面的预言(34),但耶稣的回头注视,也促使伯铎感动而悔改(54-62);其次是耶稣遭受羁押他的人戏弄与亵渎。 公议会审判耶稣(66-71) 公议会是当时犹太社会中最高权力机构,成员共有七十一人。路加以简短的两次对话报导耶稣接受公议会审判的过程,耶稣的答复不符合犹太权威代表对默西亚的想象,他们虽然不相信耶稣是他们长久期待的默西亚,却找到了在比拉多前控告耶稣的理由。 在比拉多前控告耶稣(二三1-5) 比拉多是当时的罗马总督,通常住在凯撒勒雅,在逾越节庆期则驻守在耶路撒冷,在当时只有他有权判定一个罪犯死刑。犹太人在比拉多面前控告耶稣两项罪名:「阻止给凯撒纳税,且自称为默西亚君王」。福音的读者应该知道,第一项罪名显然是诬告(参阅:路二十21-26),第二个指控则是强调「默西亚」头衔的政治性意义(二二67-70),也的确引起比拉多的注意,并审问耶稣:「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耶稣虽未否认,但读者都清楚耶稣拒绝任何政治性的默西亚含意。比拉多宣称耶稣无罪,显示他看出控告者的虚伪。控告者却提出耶稣在加里肋亚的作为,导致整个审判转移到当时加里肋亚的统治者黑落德那里。 解送耶稣到黑落德前(6-12) 对福音读者而言,黑落德安提帕已是一位熟悉的人物,他是加里肋亚的分封侯,曾经逮捕若翰洗者(三19)、将他斩首(九9),也曾经盼望见到耶稣(九7-10)、又企图杀害他,耶稣称他为「狐狸」(十三31-32)。 面对黑落德对奇迹的好奇心以及各种问话,耶稣保持沈默;司祭长和经师们则极力控告他,黑落德和他的侍卫则鄙视戏弄耶稣。路加透过这个强烈的对比再次强调耶稣的无罪,同时也批判出于好奇而追求奇迹的态度。 比拉多判耶稣死刑(13-25) 比拉多两次宣告耶稣无罪(14-15、22),但由于民众一次比一次更顽固而强烈地施压,这位罗马总督终于屈服,释放了强盗巴辣巴,而判定耶稣死刑,将他交给犹太人民任意处置。这段叙述生动地把耶稣的无辜,与他的对手们的罪过呈现在读者眼前(注意:就历史而言并非全体犹太人都反对耶稣,路加所说的只是耶路撒冷的部分居民以及当时在场的一些犹太人而已)。 十字架苦路(26-32) 群众将耶稣当作重刑犯由审判地押到刑场,路加记载了这段路上发生的两件事:一位名叫西满的基肋乃人被强迫帮助耶稣背十字架(大概只是横木);路上许多犹太妇女悲痛哭泣,耶稣却劝慰他们应为自己及子女们痛哭。耶稣的话启示了他们未来的命运,这段话大概是福音作者影射耶路撒冷城被罗马军队摧毁,将这个民族的大灾难诠释为天主对犹太人的惩罚。最后作者也简短的提及,「另有两个凶犯被带去和耶稣一同受死。」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33-43) 由于十字架刑罚是当时的读者熟知的残酷死刑,因此路加并未详细报导耶稣被钉的过程,只是相当松散地叙述几个他关心的重点:首先是耶稣为敌人祈祷(34),他实践了他所教导的(参阅:六28);其次,兵士们瓜分耶稣的衣衫,符合当时的习俗,同时也使咏二二19的经文得到应验;接着是一些人们戏弄耶稣的行动。 最后,路加叙述了和耶稣同钉的两个人的不同表现,一个加入嘲弄耶稣的行列,另一个则一方面责斥此人,另一方面承认自己是罪有应得,这句话反映出耶稣是无罪的。他同时祈求说:「耶稣,当你来为王时,请纪念我!」耶稣却隆重地许诺:「今天」你就要与我一同在乐园里。 路加以这段简短的叙述告诉读者「耶稣被钉」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民众的领袖将耶稣当作「政治性」的暴民钉在十字架上,以为耶稣根本是无能的;然而这位被钉者却显示了他的大能,任何罪人只要愿意悔改、转向耶稣,都能立刻得到耶稣所赏赐的真生命(参阅:路十六22;二十37-38)。这一切证明耶稣真是「天主的受傅者,被选者」(35)。 「义人」耶稣的死亡(44-49) 有关耶稣死亡的叙述主要的重点在于耶稣死前的祈祷,以及百夫长和其他在场的人面对这事件的反应。耶稣的最后一句话,并非痛苦无助的呼喊,而是满怀信赖地向天父祈祷:「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百夫长称他为「义人」,看见这景象的人都「捶着胸膛回去了」。这样的描写说明耶稣并未遭受天主诅咒,而是如同一位「义人」死去(参阅:智二18-20)。 路加非常独特地提到「所有与耶稣相识的人」(49)都观看了这一切,这种说法当然包含门徒们,他们全都是耶稣死亡的见证人。耶稣的死亡是顺服天父的旨意,是基督徒的榜样,并邀请每一个人都像在场观看的人一样,承认自己的罪,真实地悔改转向天主。 埋葬耶稣(50-56) 通常死于十字架刑罚的人,会被葬于一个同时埋葬多人的坟中(参阅:依五三9)。但是路加记载耶稣死后,一位来自于阿黎玛特雅城的犹太议员若瑟,向比拉多请求许可,取下耶稣的遗体,并将他安葬在一个新坟中。借着这样的描述,路加再次强调耶稣的死亡是「义人」之死,同时也说明当时之人都知道埋葬耶稣的墓穴。 根据路加的记载,耶稣的埋葬与坟墓是没有争议的。耶稣被封入墓穴中,给读者一个耶稣降入阴府的具体图像。但整个耶稣受难的叙述留给读者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从耶稣的坟墓将发生什么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