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圣经汉译本漫谈之二
作者:保罗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点击数 3830  更新时间:4/28/2009 2:30:05 AM  文章录入:admin1

2 浅文理译本

浅文理指较通俗的、半文半白的汉语,它与深文理的区别很难界定,总之更浅显易懂。这是圣经翻译方面的重要进步,毕竟只有非常少的人才能阅读深文理译本,浅文理本的出版为广布福音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1 杨格非译本

由英国新教宣教士杨格非翻译。杨格非精通中文,他认为文言文对一般人来说过于艰深,而官话又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因此采用较为通俗的、半文半白的中庸文体进行翻译。《新约》于1883年译成,1885年初版,1889年出版修订本。《旧约》只译到《雅歌》,1905年出版。此译本为第一部圣经浅文理译本,史称“杨格非译本”。杨格非所译的圣经均由汉口的苏格兰圣经公会印行。

 

2.2 包约翰-白汉理新约译本

在北京的英国宣教士包约翰与白汉理也进行了圣经的浅文理翻译工作。包约翰几乎独自翻译了《四福音书》,并于1887年由他个人出版。1889年出版了他们二人合译的《新约圣经》,史称“包约翰-白汉理新约译本”。

 

2.3 施约瑟译本(二指译本)

施约瑟(1831-1906)出生于俄国,父母都是犹太人。他于1854年移民美国,是美国圣公会19世纪派驻中国的一位主教,创办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施约瑟一生致力于中文圣经的翻译工作。1859年到上海后开始学习中文,由于他颇有语言天赋,很快便熟谙文言文、官话和上海话。1862年他前往北京,1864年开始翻译圣经。他先将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翻译成白话文,然后再译为半文言文。1886年因患病瘫痪回美国休养,在美期间,施约瑟一面修订了圣经的白话文译文,另一面靠两手尚能活动的各一只手指,在打字机上用罗马字拼音逐字译出浅文理译文,历时7年。1895年他再次回到上海,用2年时间再将拼音译稿写成汉语,1902年由美国圣经公会印行,史称“施约瑟译本”,施约瑟本人曾自嘲该译本为“二指译本”。

此译本文笔雅洁,词句通顺,广泛流行于华北地区,在1919年官话和合译本问世以前,是最受中国教会和信徒欢迎的译本。

 

3 白话文译本

白话文译本又称官话译本,即口语体译本,分为南方官话本(即南京官话本)和北方官话本(即北京官话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白话文运动的开展,圣经官话译本完全代替了文理译本。

 

3.1 南京官话译本(麦都思-施敦力译本)

由英国新教宣教士麦都思和施敦翻译。工作开始于1854年,他们请南京人作助手,将代表译本译成南京官话,但到1857年时只出版了《新约》。此译本是第一部圣经白话文译本,史称“南京官话译本”,亦称“麦都思-施敦力译本”,也有人称之为“代表译本的忠实复译本”。此译本因在语法上存在不少错误而流行不广。

 

3.2 北京官话译本

1860年《天津条约》后,外国宣教士可以进入北京。1861年成立了北京译经委员会,由包约翰、艾约瑟、施约瑟、白汉理、丁韪良等5人组成。

《新约》初版于1866年在北京印行。1872年经修订出版了3种版本:英国圣经公会的上帝版、天主版和美国圣经公会的神版。此译本是第二部圣经白话文译本,文笔优美,流行很广,取代了圣经文理译本的地位,风靡数十年,直至官话和合译本出版。依据此译本,苏格兰圣经公会于1897年出版了附地图的《新约》;美国圣经公会于1885年出版了英汉对照本;英国圣经公会于1897年出版了串珠本。

1874年,施约瑟独立完成了《旧约》北京官话译本,并由美国圣经公会出版。他采用了“天主”,但有的版本也有印成“上帝”或“神”。此版本价值极高,不但忠实于原文,而且译文流畅。1878年英国圣经公会将上述《新约》和《旧约》合并后出版,史称“北京官话译本”,曾通行中国达40余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