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若望福音注释第十九章(20) |
作者:360 图书馆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点击数 349 更新时间:10/28/2015 8:39:25 PM 文章录入:admin1 |
|
若望福音第十九章与你共享(19:1—22节) 耶稣君王容许自己受嘲弄,受掌击(19:1—3),并不图报复。他拒绝否认自己实在是天主子(19:7),以挽救自己的性命,如此,他才是真理内祝圣了自己,就是为这真理他才被处死刑。 福音内可谓是戏剧性一片,是耶稣身穿帝王服色的紫红袍,头戴荆棘编做的茨冠,出现在司祭长和圣殿警官面前。这一幕是以新帝王就位,头戴桂官,身穿华丽紫红袍。正是出现在自己臣民前,接受他们的喝彩;反之,他们却以此来讥讽耶稣,代替[君王万岁]的欢呼,是[钉他在十字架上]的喊叫。 当比拉多领耶稣到控告他的人前时,声明说:[看,这个人]!这简单的声明,历来吸引多少人和学者的心灵,产生了许多深奥的解释。这里我们只愿指出这名话所有种种意义的头一个意义。比拉多的话表示他极度轻视犹太人的首长。他叫他们知道他明知他们误告耶稣。比拉多以为耶稣只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可怜人,对罗马帝国的安全实在谈不上危险。但对圣若望,比拉多的话实在深切,因为耶稣实在是[人],是人子,是来拯救人类的天主子(19:5,7)。 比拉多虽然明知耶稣无罪,仍将他交出去被钉死。罗马总督也感到他是受了司祭的操纵,就是设法稍微作出报复的行为。照罗马的法例,几时一个人被钉死,他的罪状牌放在十字架上犯人头部上面。比拉多不写耶稣自称是犹太人的君王,却把控告当作事实写作[纳匝肋人耶稣,犹太人的君王],这侮辱对司祭长很生效,他们立即反对这措辞,但比拉多坚持不改说:[我写了就写了]。 圣史以为十字架上的牌子所说是万分真确:耶稣实在是犹太人的君王,他是天主子民的君王,是天下万邦的君王。文字是用希伯来文,拉丁文和希腊文写的,正表示他是全世界的君王。 希伯来文是天主子民用的语言,自以为是神圣的,拉丁文是罗马人用的官方语言,希腊文是当时文明世界说的语言:用这三种语言宣称耶稣是犹太人的君王。耶稣是犹太人,他母亲是犹太女人,由他的创伤流出来的血有亚巴郎的血统。耶稣是天主选民的一员,属于给全人类带来救恩的人民之一(若4:22)。现在他们借自己人民中的一位已成了[万民的祝福](创:12;1—4),天主的子民该维新,好能欢迎各支派、各民族、各邦国的人,加入他们之中。 主耶稣基督,时辰已到你就像一只被训服的羔羊被人捉去一样在恶人的手中,身为基督徒的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有困难时却忘记了在苦难中的你,甚至怀疑自己的信仰,主!哪都是我骄傲自大所造成,求你屈服我骄傲的心,时时依赖投靠你,使我在你助佑之下去完成你所赐予的使命,以上所求是因我们的主基督,阿们! 若望福音第十九章与你共享(19:23—27节) 没有人民去统治,君王便不是君王。为此,圣史现在转笔论述耶稣在他的时辰内所建立的新子民。他用象征来叙述。(注:他用的象征,如衣服、长衣和站在十字架旁的人,都有很多解释,相帮我们领会这最严肃的时辰含有的深意。我们不能一一论述,但其中之一不得不提:即耶稣穿的长衣,可能是他司祭职的象征,这上下浑然织成的长衣,能暗示大司祭的礼服,意谓耶稣死时不但是自作牺牲,而且是奉献牺牲的司祭)。 按罗马人的惯例,执行死刑的士兵有分得犯人衣服的权力,耶稣所穿的,兵士作的,为若望都有深奥的意义。我们已说过,依据圣经的思想,衣服表示穿衣服人的身份。为此,耶稣的衣服代表耶稣自己,不是悬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而是生活在他门徒内的耶稣。这样,衣服就是教会的象征,表示耶稣在世上的新存在。 许多现代圣经学家不以为兵士将耶稣的衣服分成四分的动作有什么意义。但我们学习若望福音时,不防回忆一些古代作者对这事的解释,[四]字叫我们想到环宇的四方,天下的四角。教会——基督的奥体要伸展到大地的四极。对这一解释,我们还能加添说,教会要推广到各邦和民族,此时以居于巴勒斯坦的罗马士兵作代表。依照这种解释耶稣所说的好像戏剧化的表演,就是麦子落在地里死了,才能结出许多果实(若:12:20—24)。耶稣是赖自己的死亡才能与众人有所接触,吸引众人归向自己。他为实践这一点,是借教会他活生生的亲临在世上。 若望要我们注意很特别的一件衣服,耶稣切身穿的长衣。他叙述这件[长衣是无缝,由上到下浑然织成的]。他愿我们知道这件衣服是由上到下织成的,意思是说这件长衣好像只用一根长线编成,所以没有缝。他的叙述,每个字都有他的意义。 [由上]:长衣是教会的象征,它的形成不是始于人,而是始于天主,是由父。[由上]子被派遣了来使人与天主相结合。凡相信他的即在现世已与天主相结合。就如父与子是一体,照样,子与他的门徒是一体。大家一起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天主的新子民(若17:21)。教会享受与天主的合一,是天主的恩赐,不是人努力的结果。教会如同长衣是[由上]织成的一整体。 [浑然织成,没有缝]:天主的新子民,不像罗马帝国是以武力将不同的民族镶补制作,而是一个合而为一的整体。固然它达于四极,达于天涯地角,但是常是一个合一的有机体,因为全教会是新圣殿,是主的身体,(若2;21;22)。这身体的长衣是教会的象征。 兵士们彼此平分了其他的衣服,但觉得长衣特别,就决定不将它割开分成四分,要抽签看谁获得。若望以这举动应验了(詠:22:29):[他们瓜分了我的衣服,为我的长衣他们拈阄]。 25—27是耶稣由十字架上说的最后的话。这些时刻都是福音内最庄严的时刻,福音作者不忽略它们应有的深奥意义。若望这样重视耶稣的这些话,因为是救主在他的[时辰]所说的话。所以这些话不能只看作是将要死人,而是将要被举起高悬在十字架上,正在回到父那里去的人子的话。 就人的常情来说,耶稣对他的母亲和爱徒所说的话很容易明白,说明一个将死的独子的关怀,要求他的母亲和他最可靠的彼此互相照顾。但圣若望要我们见到的,有比这更深一层的意义。 若望很小心先用他的话来强调耶稣所说话的重要。他写耶稣[看见]他的母亲和爱徒,就[说,看……]这些话很自然,不费思量,却构成一种启示方式。旧约的作者这样写,表示他们愿意传达天主的使者启示某人隐藏的身份或使命的概念。例如撒上9:17。在新约内只有圣若望使用这方式,见1:29,36,47。他在此处(19:26—27)使用这方式明明指出,他愿意拿耶稣的话,来启示玛利亚和他爱徒的真正意义。 除此启示外,耶稣的话对门徒也是命令。圣若望指出爱徒就这样明白了这些话,因为[从那时起,那门徒就将她接到自己家里。](19:27)圣使不告诉我们玛利亚接了门徒到她的家里,是有意义的。由此我们该明白了耶稣是对门徒出了命令,由他含有启示的话流露出来得命令。为此我们要依照这些话启示的真理,和加诸门徒的义务来研究这些话。 耶稣由十字架上所说的话,是有关他光荣的效果作出的郑重的声明。耶稣启示给玛利亚,门徒现在是她的儿子;又启示给门徒,玛利亚是他的母亲,由十字架——君王的宝座,耶稣宣布因他的[时辰]有了新的事能,从此以后,他要存在他的门徒内([我在他们内]若17:23),他们要活在他自己天主的生命内,(若14:19)。换句话说,他在世的人性存在要由他们的门徒而继续存在。他并且以他对他母亲和门徒所说的话,证实这存在是多么实在:玛利亚要在门徒身上找到耶稣,即找到了她的儿子,门徒因为替代了耶稣,就在耶稣的母亲身上看作自己的真母亲。 在玛利亚与门徒之间,现今造成的连系,是人类能想像的最强烈的,母子之间爱的联系(见依49:14—15)。我们怀着这种思想,才能进而讨论这段内贴在门徒和玛利亚身上的象征意义。 爱徒代表每位门徒,亦即代表教会所有的成员。爱徒代表每位门徒,由于他是跟随耶稣的人的最好象征:他遵守基督的诫命(若19:27)。为此,当耶稣对爱徒说:[看,你的母亲,]他是把最后命令,给每一位门徒,他如同一个坐在十字架宝座上的君王下命,叫所有跟随他的人,像他一样爱他的母亲。我们讨论贴在玛利亚身上的象征意义时,这命令的深意必更为明显。 圣若望只在两处提到了耶稣的母亲,即加纳婚筵(2:1—11)和十字架旁;两处若望都介绍她伴随着门徒,两处都避免用她的本名,只称呼她为[耶稣的母亲],两处都是她的儿子对她发言称她为[女人]。为此,我们能假定在加纳所发现的三次象征意义,同样亦发现在加尔瓦落山:玛利亚是教会、一切门徒的母亲;玛利亚是以色列、默西亚的母亲;玛利亚是新厄娃、全人类的母亲。 玛利亚是门徒的母亲——在加纳耶稣告诉玛利亚,他的时辰还没有来到。现在他被举起来悬在十字架上,他的时辰来到了。在加纳玛利亚对她的儿子提出要求,但在这里她不需要向他要求什么了,因为他已完成了凡所能要求的事。在加纳,玛利亚只是在门徒们跟前谈话;在这里,她显出是所有门徒的母亲。她是天主新子民的象征,教会的象征。她既是耶稣的生身母亲,就代表门徒的教会,因为耶稣借圣神因门徒、在门徒内而生活。耶稣对他母亲所有的爱,是每个基督徒对教会应有的爱的模范。 玛利亚是默西亚的母亲——玛利亚是犹太民族——天主拣选生默西亚的民族的象征。她代表由亚巴郎而来的整个民族。由这个民族天主施行他的救援(若4:22),因为全人类的救主是由着民族出生的。为此,爱她(犹太民族)的命令是一种命令,就是爱她代表的民族,因为她是天主所选的民族。任何基督徒,若是轻视犹太人,不但是轻视基督的母亲,而且也是轻视他自己的母亲。 玛利亚是女人——最后的一次象征意义是玛利亚代表厄娃,众生的母亲(创2:23;3:20)。全人类都借她本人站在十字架旁。耶稣为爱世界被派遣来舍弃他的生命(若3:16),为此,[看,你的母亲]这句话,对凡跟随他的人是命令,命令他们应爱众人,如同他爱自己的母亲玛利亚一样。 总而言之,圣若望写[就从那时起,那门徒将她接到自己家里。]我们该明白,耶稣的时辰给予所有的门徒一种义务,叫他们如同子女关心母亲,亦即如同的我们的主关心他母亲一样,去关心教会、犹太民族和整个人类。 福音中的伯多禄否认了你,主!耶稣,我们何尝也不是一样,我们怕事、胆小、爱面子,在大众前不敢划十字圣号,不敢说出我是一位基督徒,把自己的信仰埋没了,主,请宽恕我们,赐给我们恩宠使我们认识自己的弱点,改变我们的生活态度,在人前承认自己一位基督,奉主之名祈求,阿们! 若望福音第十九章与你共享(19:28—37节) 28—30耶稣下了自己最后的命令之后,知道自己现在已结束他在世的职务,剩下惟一该做的事,是[应验经上的话]。为此他喊说口渴,喝点绑在长枪上浸满了醋的海棉,送到他口边的醋。这明明是回应詠69:22[我口渴时,他们给我醋喝]。在圣若望看来,这是应验圣经,较广泛较齐全,而且不是专指一处的意思。 圣若望记述受难史,始终强调耶稣是君王,描述他的被钉在十字架上是登极就位,再三指出天主子耶稣控制着环绕他惨死的事,即在此处圣史告诉我们:耶稣[知道一切都都完成了],有意识地执行最后一个动作为应验圣经。这最后动作是人极度痛苦的诉苦[我渴]。 圣史知道,他的读者能认为这种临死的痛苦,如果可以完全控制,便全然不是临死的痛苦,不是真人的有的垂死痛苦。这样的错误很是危险,因为能导致我们疑惑基督是否在是像我们的人。若望就用主的口渴来证实耶稣的痛苦是实在的痛苦。这样,圣若望使我们正确了解,他的苦难是真的而又镇定的:固然耶稣就他为天主子而言,知道且明了所发生的事,而且能控制所发生的事;但他就是人子而言,却经历了恐怖的痛苦。他受的痛苦是[完全应验]圣经,因为所有预表耶稣的天主的仆人,在执行天主的工作时,都遭受了痛苦。 耶稣该饮父给他饮的[痛苦和死亡的爵杯](若18;11),他接受醋是他完全接受他全部苦难的表现,这以后,他才说能说他最后的一句话,[完成成了]。 圣史在全部福音中给我们指出:推动耶稣行事的动机,是承行父的旨意,[完成他的工程]。耶稣到了[完成]他工程的时刻,就像因爱世界而舍弃自己的性命,同样,在他完成了父对人所要求的一切时,他以喊说:[完成了]。 [低下头,交付了灵魂]。(19:30)。[灵魂]原文作[神]。若望清楚知道,只有复活后耶稣才赐下圣神(若20:22),但他愿意我们明白圣神是通过耶稣的[时辰]而赐下的,这[时辰]包括耶稣的死,也包括稣的复活。为叫人注意圣神与我们的主的死亡之间所有的关系,若望描写耶稣死亡的行为,好似是赐下圣神,他的用语很清楚,就是[交付了神]。 31—37是写天主的羔羊。预备日那一天的中午前后,在圣殿内宰杀逾越节晚餐的羔羊,正是耶稣被处死刑的时辰(19;14)。依照若望叙事的程序,耶稣正是被杀的羔羊,所以耶稣身体的骨骸也像逾越节羔羊一样,一根也没有被折断(出12:46)。 有个兵士见耶稣已死了,就刺透了耶稣的肋旁。为罗马士兵这一举动只是为证实人已死了,但为福音作者却有更深的意义。依据经师教授的犹太祭祀礼规,献作祭献的血不可在他内凝结。司祭该剌穿祭牲的心,让血迅速完全流出。这样就证明圣若望有意暗示耶稣不但是逾越节羔羊,而且是献给天主作为祭献的牺牲。若望写下耶稣的肋膀被剌透,[立时流出了血和水]。这句话能暗示耶稣受人处理,如处理一切献作祭献的牺牲;他的心被剌透,存留的血全都一时流出,这样福音作者将耶稣作为逾越节羔羊,也作为献为除免世罪的牺牲,把这个观念连接在一起。(若1:29)。 圣若望指出水同血一起流出。由基督刺透的肋膀流出来,象征应验了[从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的话(若7;38—39),水自然是圣神的象征。这样福音作者再次提醒我们赐与圣神不但是基督的复活,而且也是由基督的死亡而来的结果。现在耶稣[已受到光荣](若7;39)。能赐与圣神。 由基督被刺的肋膀流出来,还有更深的意义。即指盘石和新圣殿。 由基督肋膀流出来的血和水,也暗示教会的两件最大的圣事,即圣洗和圣体圣事(若6;53—56。62—64)。 圣名以基督肋膀被刺透是应验了匝12;10所预言的,为明了先知的话,我们引用全节经文如下:[我(上主裁判要对达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倾注怜悯和哀祷的神,他们要瞻望他们所刺透的那一位,哀悼他如哀悼独生子,痛哭他像痛哭长子)。在四节以后,匝加利亚写道:[在那一天,为达味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将开放一个水泉,为洗涤罪过和不洁(若13:1)大概若望愿意我们见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所刺透的那一位]的肋膀流出血和水来的事上应验了。由耶稣遣发的圣神来赦免罪过(若20;22,23)。 十字架上的耶稣,我们仰望你,你在十字苦架上完成了救恩的使命,在苦难圣死的帐幕里绽放出复活的生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主!耶稣,你在世的使命已完成,可以安息在天父的怀抱了,但我们承接福音的使命却刚开始,求你帮助我们因着你苦难圣死的事迹在生活中与人放下仇恨与暴力,度友爱与和平的生活,因主耶稣之名祈求,阿们! 若望福音第十九章与你共享(19:38—42节) 两个做秘密门徒的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和尼苛德摩,居然胆敢亲自去请求耶稣的遗体准备安葬。大量的香料(约一百斤),采用新墓穴,坐落在园子内都有意义。君王死了才堪花费这样大葬仪,埋在新坟墓里,尤其葬在园子内,犹大君王似乎是如此,(列下21;18,26)。耶稣上十字架像个君王,也给予他一个君王葬仪。 18和19章是耶稣受难始末的记载很长,但描述他肉体所受的痛苦却很短。我们听到的是他被鞭打,被掌掴、头戴茨冠、背着十字架到了一个叫“哥耳哥达”的地方,然后被钉在十字架上,福音作者明显地没有强调他肉体的痛苦,更没有夸张的描写,与后人的写法不一样。圣保禄提到被鞭打三十九下,这是当时的习惯,被打五千下是不可能的事。总之,这是诗人用想像力夸大耶稣肉体痛苦所写成的诗句。这并非福音作者的意思,他无意用耶稣肉体的痛苦去震撼人;十字架是胜利的标记,基督以爱而非用痛苦去感动人:“当我从地上被举起来的时候,我要吸引所有人归向我”。这是爱的吸引,爱把人提升,给予人希望与力量。基督肉体的痛苦已成过去,但他的爱仍是活生生的。 基督徒在耶稣受难日难免注意耶稣的若难本身,加上传统的若路善工多强调苦难带来的教训,教人不忍心再犯罪,增加耶稣的痛苦。其实,复活的基督不会再受苦,若望福音更强调基督是个胜利的君,他的若难始末是战胜罪恶的记载。基督徒应记住基督的话:“你们放心,我已经战胜了世界”,并从中取得信心、取得力量,继续去克胜罪恶。让我们看看基督如何战胜罪恶、讽刺罪恶。使罪恶在他身上一无所能。 犹达斯带领人拿着火把、灯笼、武器去寻找耶稣。耶稣是光明之子、和平之子;在罪恶中的黑暗之子却要可笑地带着火把去找光明,同样,拿着武器去找寻和平又是另一个讽刺。 亚纳不是大司祭,根本无权审耶稣,晚上审讯更是出规;审的时候,又犯了法律程序上的错误,安排证人先去控告他,问的时候也不应先问被告。罪恶使本来熟悉法律的人方寸大乱,故此耶稣指出他们的错误:“你为什么要问我?去问那些听过我讲话的人吧”。罪恶无从应付,只好诉诸暴力,打耶稣一个耳光;但一用暴力,更显出自己无理的弱点,被告的反过来质问控诉者:“如果我说错了,你可指证错在哪里;如果说得对,你为什么打我呢”?罪恶完全无法答辩,所谓审讯便在耶稣的质问中收场了。本来在大司祭盖法前的审判是最重要的,但若望福音不提了,真理已完全获胜。法律必须有真理与公义为基础,两者皆无,审讯已注定要失败,不提也罢。 比拉多的审讯是若望叙述的高峰,也是讽刺的高峰,罪恶显出一败涂地,若望更利用罪人去讽刺罪人。晚上没有守法的犹太人,在白天又偏偏做出守法的行为,“没有入总督府,恐怕受玷污”。到比拉多出来,遵循法律程序问控方,他们竟想借人多势众迫使比拉多就范:“如果这个人没有罪,我们便不会把他交给你”。比拉多一点也不蠢,反过来戏弄他们:“你们带他走,按你们的法律审判他”!犹太人只好羞愧地承认罗马人才是统治者:“我们没有权力处死任何人”。 比拉比一开始就知道耶稣无罪,自己在占上风时宣判无罪释放便可了结事情,偏偏他想安抚犹太人,不惜与罪恶计价还价,令自己泥足深陷。他三次声明耶稣无罪,却一再迟疑不敢释放他。耶稣罕有地耐心领导他,让他看到真理所在:“凡属真理,必听从他”。比拉多的心被其它事物占据,已容不下真理,他在耶稣真理面前竟然问:“什么是真理”?他一再牺牲真理,寻找妥协,让犹太人在耶稣及巴拉巴之间做选择,又鞭打耶稣,企图激起犹太人对本族人的同情心,但都一一失败,罪恶是不可思议的。与罪恶妥协,只会使罪恶变本加厉。耶稣清楚指出这不是罪恶的胜利,而是他甘心情愿的牺牲:“如果上天不给你权力,你对我什么权力也没有”。整个审判过程都是他作主,他在审判罪恶。最后的判词,就是犹太人放弃自己信仰的坚持,不再以天主为他们的君王:“除了凯撒,我们没有君王”。 为了显示罪恶并非得胜,耶稣自背十字架上山,罪状牌的三种文字代表他是普世的君王,有整个教会和他在一起。他交托了母亲和门徒后,庄严地交付自己的灵魂,并以血和水洁净世界的罪恶。 现在我们以几个受难始末中的人物作反省,从他们身上感受一下爱的力量。 巴拉巴:四部福音都提到这个人。玛窦称他是个出名的囚犯,玛尔谷说他是在暴动中杀人的暴徒,路加说他在城中作乱杀人而下狱,若望称他是个强盗。总之,四部福音没有一部说他是个好人。他并非善男信女,他的结局应是在十字架上慢性的死亡。“巴拉巴”这个名字有“圣父的儿子”的意思,与耶稣是“天主子”这个字是同源字,作者借此讽刺犹太人分不清楚谁是天父真正的儿子。这个等死刑来临的人,有一天被兵士们提以人群面前,与耶稣并立。总督比拉多问群众:“你们愿意我释放这个犹太人的君王吗”?群众竟然大叫:“释放巴拉巴”!巴拉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兵士释放他,推他走时,他一定回过头来,看看这个他不认识的人,注视着他的脸,因为他拯救了他脱离死亡,恢复了他自由。 巴拉巴这个人不再在圣经里出现,也不见于早期教会文献中,虽然后世很多小说与电影都以他作题材,完全出于幻想而已。这个人其实有他的重要性,他代表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人都犯了罪,是罪恶的囚犯,耶稣的死释放了我们,使我们自由了。我们有没有像巴拉巴一样注视耶稣的脸?有没有感谢他替我们受死这份爱?不用好奇追寻或幻想巴拉巴的结局,我们的结局就是巴拉巴的结局。 尼苛德摩:尼苛德摩的一生没有巴拉巴那么戏剧化,他是个规规矩矩的人,但环境使他成为耶稣的敌人,因为他是法利塞人,更是犹太人的首领。他曾经与耶稣夜谈,因为他觉得耶稣是来自天主的人;他也曾在公议会中为耶稣辩护,但始终迫于形势,不敢承认耶稣。耶稣的苦难与死亡改变了他。大司祭在公议会审判耶稣时,他大概在场看到了他的表现,听到他的说话;比拉多衙门所发生的一切,他也看在眼里。耶稣的死使他挺身而出,要求领取耶稣的遗体,我们应向尼苛德摩学习,不在作罪恶的奴隶,自由地以爱还爱。 慈爱的耶稣,你的十字架是爱的胜利。请赐我们能体会你在若难中对我们世人的爱,是你的爱释放我们像释放巴拉巴一样,是你的爱使我们无所惧如同尼苛德摩的无惧,是你的爱使我们像耶稣所爱的门徒一样,成为你的家人。亲爱的主耶稣,愿我们众人都以爱还爱。奉主耶稣之名祈求,阿们! 救主基督,你用生命来祭献使天地修和,使人得救,你被埋葬在新的坟墓里,改变了一切,求你也改变我们,坚定我们的心,使我们好像福音中的若瑟和尼苛德摩一样勇敢为你作证,承认你是救世主,你是天主永生永王,阿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