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圣经简介——教会书简及其它
作者:  文章来源:转载狮城之光网站  点击数 3578  更新时间:4/24/2009 3:14:49 AM  文章录入:admin1

在新约中的十四封保禄书信以外,尚有七封由不同作者所写的书信,称为“公函”。

七封书信中除若望二书及若望三书是属于私人信件,其余书信的对象都是写给全教会广为传阅的,并不像保禄书信限定范围,写给某一地方教会或某一私人,所以称为“公函”。

公函的作者计有雅各伯,伯多禄,若望,犹达。

雅各伯书的作者雅各伯,是耶稣十二位宗徒之一,与耶稣有亲属关系。耶稣复活后,得蒙耶稣特别显现。

与伯多禄同称为教会的柱石,在耶路撒冷与伯多禄一同接待保禄,日后又以耶路撒冷主教身份与伯多禄主持宗徒会议,最后为主殉道而终。

全书特别重视道德论理方面的训导,目的在说明真正信德应有实际行动的表现。

在书信中提到真正的喜乐在于忍受苦难,贫穷及修德立功;真正的虔诚在于以行为及以善工表现的信德;真正的智慧在于节制自己过度的热忱和压制本性的偏私。在全书结尾,又谈到如何对待病人及为病人傅油的圣事。

全书多用偶句和美妙的比喻,并常引述具体的例证,富有文学性和说服力。

伯多禄前后书的作者伯多禄,是耶稣十二宗徒之一,渔夫出身,在一次捕鱼奇迹后,被耶稣亲召为徒;在诸位宗徒面前承认基督为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时,被耶稣立为宗徒之长。

伯多禄在宗徒中常居首位,虽在耶稣受难时否认耶稣,但在耶稣复活后,得到耶稣宽恕,隆重地接受管理全教会的元首职权。

圣神降临后,立即带头向民众讲道,在宗徒大事录的前十二章详述伯多禄传教事迹。伯多禄最后在罗马殉道,并葬于罗马。

伯多禄前书主要是劝勉因传福音而受苦的信友要有耐心和勇气,保持信德,不受现世苦难的打击而灰心,反而效法基督,善度基督徒生活。

由受苦与获得永生的关系,受苦与圣洁生活的关系,而谈到在一个非基督徒的世界中,要活出基督的形象。

在伯多禄后书中,教导信友在恩典及知识上求进步,提醒他们预防假先知的诱惑,并论及基督必定再来临审判世人,基督徒应该盼望及圣洁行事,以便将来无可指责地安然去见基督。

若望三封书信的作者若望,是耶稣三位爱徒之一,多次耶稣行圣迹时他在场目睹。耶稣被钉十字架上,他在十字架下与耶稣的母亲玛利亚相随。耶稣死亡,复活后,他接待了玛利亚。若望安享高寿而终;曾著若望福音及默示錄。

在若望一书,说明天主是光,爱和生命,提醒信友防备否认道成肉身的假先知及反对基督的人。作者也强调天主虽然恨罪恶,却爱罪人,属于天主的人不只是空谈空论弟兄之爱,而且要确实实行这种爱。

在若望二书,作者要教会内的信友小心那些不信耶稣基督降世成人的人,也劝信友彼此相爱,在互助中获得喜乐。

若望三书是写给“加约”的私人书信,鼓励他继续行善,也批评一位妄用神权的教会领袖的错误行为。

犹达书的作者犹达,自称是“耶稣基督的仆人,雅各伯的兄弟”,真实身份不详。

这封书信是写给“在天主父内蒙爱,为耶稣基督而保存的蒙召者”,因此可认为是给一切基督徒的。

写信的目的是为真理争辩,内容就比较多有激烈的警告。

为防备异端,应该不屈服,而为真理争辩。在至圣的真道上保持信德,努力度圣善生活。对已受假先知迷惑的人,应采取怜悯及戒惧的态度,最后希望信友们能在基督内得到保护而不失足。

“公函‘的七封书信内容大部份都是伦理问题,都含有诲人为善的精神,也是研究早期教会及各派学说的珍贵文献资料。

比如,谈到真正的虔诚所在,在雅各伯书信中指出:真正的虔诚在于心口一致,表里如一;尤其在于以行为表现的信德。

有关谨口慎言,雅各伯说:”实在,我们众人都犯许多过失;谁若在言语上不犯过失,他便是完人,也必能控制全身“(三2)

伯多禄明确指出,信友与教外人的最大分别,就在于有无“信德”;信德是喜乐的泉源,它的效果就是灵魂的救恩,同时信德象黄金,必须经过试探的火炼,才会显得更为纯真,更有价值。

他也劝勉教友们师法基督,进德修业,“戒绝与灵魂作战的肉欲,在外教人中要常保持良好的品行”,尤其要勉力尽好自己本身应尽的义务。在遭受教难和迫害时,要安心忍耐,忠于基督。

在犹达的短信中,也找到有关教友应如何持身待人之道:“你们要把自己建筑在你们至圣的信德上,在圣神内祈祷;这样保持你们常在天主的爱内,期望赖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仁慈,入于永生”(20-23)

在若望书信中,更使我们读到以天主是光,天主是父,天主是爱为主题的许多精句。

比如:“天主是光,在祂内没有一点黑暗。如果我们说我们与祂相通,但仍 在黑暗中行走,我们就是说谎,不履行真理。”

“请看天主给我们何等的爱情,使我们得称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们也真是如此。。。。现在我们是天主的子女,但我们将来如何,还没有显明。。。。凡由天主生的,就不犯罪过,因为天主的种子存在他内,他不能犯罪。”

“爱是出自天主;凡有爱的,都是生于天主,也认识天主;那不爱的,也不认识天主,因为天主是爱。。。。天主是爱,那存留在爱内的,也存留在天主内,天主也存留在他内,我们内的爱得以圆满。” (完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