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请鲁迅原谅 |
作者:原刊载于今晚报 文章来源:凤凰网 点击数 252 更新时间:12/9/2012 12:57:12 PM 文章录入:admin1 |
|
鲁迅逝世前一个多月,在一篇叫《死》的文章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这种决绝的姿态,在我少年的时候觉得酷极了帅呆了,作为鲁迅的超级粉丝,便在内心决定,以鲁迅为楷模,对怨敌一个都不宽恕。 可近些年来,这些观念有点动摇。在这里得首先声明,不是谁给我用了美人计来拉拢我,使我产生了动摇。尽管我依然喜爱鲁迅,可对他的话却不再觉得句句是真理。这首先要请长眠的鲁迅先生原谅。 我的动摇首先来源于鲁迅当年怨敌的表现。鲁迅当年的怨敌中,胡适应当算一个。鲁迅死后,胡适在给苏雪林的信中,否定了她对鲁迅的批评方式。胡适虽然认鲁迅为“敌党”,但觉得立论也应“持平”,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 我的动摇还来源于柴静的一篇采访手记。她的那篇手记叫《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一个15岁的卖淫者受人指使,诬陷一个校长嫖妓,结果,校长当不了,儿子婚事也吹了。案子平反后,柴静问老校长是否恨当年办案的警官,他回答说:“我当时恨他,我现在怕他受处分。”为什么?“我第三个小子和他岁数差不多。原谅他吧,原谅他吧,受处分的滋味不好受啊。”在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僵固的心突然湿润,我深深地被老人的宽容打动。 许多人一直以为,宽容就是纵容罪恶,所以常常睚眦必报。这样,导致许多人终日生活在仇恨之中。当然罪恶一定要受到惩处,这样才显得天理昭然。但让一颗本来可以悠然自得的心,整天仿佛放在油锅上煎,何苦呢?有些人津津乐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君子报仇十年固然不晚,可小人报仇是从早到晚。你总是处在和别人敌对的位置,时时处处加以提防,会让自己活得很累,从而失去正常的生活乐趣。何况,我们并不一定就必然正确,也许真理是在别人手里。周立波说得好:“被恨的人没有痛苦,去恨的人却是伤痕累累。”我们不妨像他说的“感谢曾经欺骗我的人,因为他增长了我们的智慧;感谢曾经伤害我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们的心志;感谢曾经绊倒我的人,因为他强化了我的双腿”。 其实,有时宽恕是胜于报复的,不念旧恶,能化阻力为助力。当年齐桓公宽容了管仲的一箭之仇,他成了当时的霸主;刘邦宽容了韩信开小差,他夺得了天下。“深刻的仇恨会造成太深的伤痕。”(莎士比亚语)“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撼比责罚产生的要强得多。”(霍姆林斯基语)“如果能宽容别人冒犯,就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培根语)我拉上这么多老外来为自己助阵,不是为了把鲁迅打垮,而是为自己壮胆。这一点再次请鲁迅先生原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