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基督信仰对艺术的影响(上)
作者:基督教教友  文章来源:360个人图书馆网页  点击数 1630  更新时间:1/27/2012 5:10:39 PM  文章录入:admin1

耶稣,他没有进过学堂,却征服了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们。被誉为古典音乐之父的巴赫,在他浩瀚的音乐手稿上,每一页开头都写着:奉耶稣的名;每一页末尾都写着:荣耀归于上帝!

  听着贝多芬的《欢乐颂》,人们一定很难想象他原本是一个多么悲惨的人:父亲是酒鬼,母亲死于肺病,幼小的贝多芬染上天花,导致视力模糊和耳聋,几次向他所爱的人求婚都被拒绝。他说:我孤身一人,只有耶稣与我亲近,在他那里,我毫无惧怕。韩德尔创作《弥赛亚》仅用了24天,那些日子他没有离开过房间,他说:我看见天国展现在我眼前,我遇见伟大的上帝。

  莫扎特、门德尔松、海顿、舒伯特、勃拉姆斯、李斯特,在几乎每一位古典音乐大师的心灵中,都回荡着从天而降的旋律。历世历代的音乐家,不但以令人陶醉的音乐作品振奋世界,呼唤人生,且大部分世界著名的大音乐家,都以极大的热情用音乐歌颂上帝、赞美上帝、荣耀上帝,他们几乎全部有基督信仰。连改革家马丁路德,也留下了《上帝是我坚固的保证》、《快乐、快乐,我们靠主应当快乐》等不朽名作。他们都以圣经内容为主题,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足见圣经对世界音乐界影响之大。

  当你有幸到欧美一带国家旅游时,你定会为基督教建筑所表现的造型艺术而惊讶赞叹,因为它是那样的宏伟辉煌、精美绝伦,你也会处处瞥见它对世俗建筑影响的深刻痕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近2000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基督教建筑起着率领的作用。9-12世纪的罗马式建筑,以中心圆穹为标志,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又采用了大量雕刻装饰。4-15世纪的拜占庭建筑,不但采用圆形穹隆屋顶,而且更注意光和色彩的充分利用,人物和背景间组合呈现迷人的韵律感。而12-16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那向高处延伸的造型,充满上升的力量,身临其中,真是一首光的梦幻曲。教堂、修道院等的大型绘画雕塑艺术更是许多著名的传世之作,特别是“文艺复兴三杰”,更是举世闻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达芬奇,他的绘画《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另一位同时期的意大利雕塑家、画家、建筑师米开朗琪罗,著名的代表作《大卫》、《摩西》、《创世纪》,皆为传世名作,壁画《最后的审判》,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堪称人类艺术史上的巨作。三杰的另一位,同一时期的画家、建筑师拉斐尔的《基督变容》、《背负十字架的耶稣》、《西斯庭圣母》等都属于盛誉卓著的世界美术名品,这些不朽的作品都来源于耶稣不朽的荣耀。基督教以圣经为源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卓越的建筑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

米开朗琪罗

(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画家、建筑师、诗人等)

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拉斐尔,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他的雕塑和绘画都不愧为世界艺术宝库的瑰宝,他也是世界上这两个独立领域里成就都达到顶峰的惟一人物。他的作品,大多以圣经中的故事和人物为题材,其中天顶画《创世记》中,包括《创造亚当》、《逐出伊甸园》、《挪亚方舟》九幅画闻名于世。雕塑《摩西》、《大卫》和《哀悼基督》(圣母怀抱着耶稣的受难尸体)取材于圣经。米开朗琪罗欣赏神创造的大自然有独到之处,甚至把荒地也看为美。他曾说:“蛮荒,是一种独特的美。”

米开朗琪罗不仅是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具有非凡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也是位与人民共命运、充满激情的爱国者。他创作《大卫》时,年仅26岁,正当意大利民族危机深重、国外侵略者蹂躏意大利国土的时刻,这启迪了他的构思。有一天,他在佛罗伦萨市的马路上闲步,看见路旁垃圾堆中,有一块被人雕坏而抛弃的大理石,觉得弃之太可惜,就上前仔细端详,静思一会儿,于是吩咐工人把它搬回家去。不久,轰动艺坛的杰作《大卫》雕像问世了。

《大卫》深刻地表现了一个以智谋和技巧战胜了强大敌人的青年形象,也象征着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力量,这座技艺精湛的雕像至今仍是艺术家们学习的楷模。佛罗伦萨市民把这杰作誉为“保卫祖国的市民英雄”,全意大利人民推崇它是“划时代的珍品”,并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当时佛罗伦萨市政府邀请了当代的著名艺术大师如达·芬奇、波堤切利、利彼等组成一个委员会,经过反复讨论,决定遵重米开朗琪罗的意见,把《大卫》(复制品)安置在市政厅门前,作为市民政治理想的象征。揭幕式那天,轰动了全市百姓,蜂拥而至参加典礼,这个“时代的巨人”沉浸在欢乐的人海中。1991年9月14日,《大卫》雕像被一名精神病患者敲掉了一节脚趾。佛罗伦萨市艺术保护单位决定,将其罩入有机玻璃罩内。

米开朗琪罗是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有多方面的才华。他也监督一些建筑工程,其中包括令人肃然起敬的罗马圣彼得教堂。他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来彰显神的荣耀,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仍在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他有一次看见一块大理石,说:“我看见在这块大理石内有一个天使,我必须让他出来。”照样,我们虽是垃圾堆中的一块废石,只要肯放在耶稣手中,他就会使我们成为他的杰作。

在米开朗琪罗去世前几年雕刻的作品《哀悼基督》上,我们看到了最动人的救赎盼望,他曾在晚年写的一首诗中说到:“十字架上彰显神圣之爱拥抱我的灵魂,没有任何绘画或雕刻能再安慰我的心了。”这段诗句也许最能诉说出他那时创作的心怀! 1989年第7期《世界博览》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家米开朗琪罗完成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是左撇子,他左手紧攥投石,砸死了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圣经中记载着拣选的700精兵,都是左手便利的,能用机弦甩石打人,毫发不差”(士20:16)。

1990年3月26日《人民日报》报道:米开朗琪罗的稀世佳作《创世记》,经十年修复,从25日起公展。这画画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描绘了圣经中《创世记》的故事。修复后的画面貌一新,色彩十分鲜明,这与人们过去见到的灰暗色彩完全不同,将使有幸先睹者不胜惊奇。据悉,西斯廷内米开朗琪罗的另一巨作《末日的审判》,将从4月3日起开始修复。1993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报道:米开朗琪罗的著名壁画《末日的审判》,经四年的修复清洗,不久将与观众重新见面。这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划时代杰作现已展现出原有的奇异风采,并有一些新发现。修复专家们用碳化铵等溶剂清除了四个半世纪以来积于画幅上的污垢,使人物表情更加栩栩如生。画面上,世界末日来临,耶稣要把聚于其周围的万民分为“善民”和“恶民”,分别予以“永恒的赏罚”。他站立云端,高举右手,发出最后的审判。画幅上交错弥漫着恐惧和希望的气氛,等待审判的各类人物的眼神中流露着焦灼和不安,充溢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而这些是观众们过去未曾发现或难以领略的。

1991年10月27日《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最贵的现代图书《西斯廷教堂》本周将在美国销售,每本售价1000美元,这书重达13公斤,配有700多幅照片,介绍米开朗琪罗的绘图作品的修复工作。1993年7月27日《参考消息》报道:美国格蒂博物馆以418万英镑购得米开朗琪罗的一幅150多年来未与世谋面的画,创下艺术大师作品售价的世界纪录。这幅画叫作《圣家庭与幼年施洗约翰在逃往埃及途中休息》,画的是幼年的施洗约翰在两个天使的陪伴下与幼年耶稣和其父母相见,他们刚刚逃脱希律王的迫害。这是佛罗伦萨画派最喜欢的绘画题材。1995年1月5日《参考消息》报道:1994年美国《华盛顿邮报》评出米开朗琪罗的天顶画《创世记》为世界上千年最伟大的绘画作品。

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雕塑家、现实主义雕塑的奠基人多那太罗也曾创作取材圣经的大理石雕刻《大卫》(先于米开朗琪罗),这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表现了因胜利而矜持的少年英雄,造型精致完美,体态修长、矫健,具有非凡的勇敢和力量。

19世纪丹麦雕刻家托瓦森雕刻了一座闻名于世的耶稣像后,有人请他为巴黎雕刻一座维纳斯像。他回答说:“这雕过耶稣像的手,永远不能再雕刻外邦女神的像了。”

“十字架上彰显神圣之爱拥抱我的灵魂,没有任何绘画或雕刻能再安慰我的心了。”——米开朗琪罗

一个智者最完美的境界就是与上帝同在;同样,人类最好的作品也不过是接近上帝的完美。

——米开朗琪罗

韩德尔

(18世纪英国籍德国人作曲家、汉诺威选侯宫廷乐长)

韩德尔(又译“亨德尔”)是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伟大作曲家,他的伟大作品都是为了荣耀神,他用圣乐向万民传福音。德国人说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而英国人说他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一个纪念会上含泪说:“韩德尔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贝多芬誉他为“我们所有人中最伟大的一个”。韩德尔在12岁时,就成为助理管风琴师,17岁起任教堂管风琴师。他的作品大部分取材于圣经,他把作曲作为他用来描述神创造之奇妙的表达工具。他集中全部精力,发挥出全部创造性,进行神剧的创作。他写的最著名的神剧有《弥赛亚》、《复活》、《以斯帖》、《底波拉》、《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扫罗》、《所罗门》、《耶弗他》和《约书亚》等,使他获得最伟大的艺术成就。

韩德尔创作的神剧中,以《弥赛亚》最为有名,这是一部音乐水平最高、基督教气氛最浓的圣乐,旋律雄浑,和声优美,气势磅礴,充分表现了基督徒对耶稣基督完成救赎大功的万分激动的喜悦心情。《弥赛亚》的内容范围广阔,令人叹为观止。全曲起自弥赛亚(即基督)来临的预言,至他升上高天加冕为止。该剧可说是一部属灵的史诗。当时伦敦报纸称之为“激动人类的无价之宝”。《弥赛亚》神剧的确是一个大异像,它生动地刻画出神奇妙的救赎。此剧写成后200多年来,全球无以计数的听众分享了韩德尔的异像。英国大布道家卫斯理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前往布利斯托教堂聆听韩德尔的《弥赛亚》神剧,演出中听众屏气凝神,神情肃然,甚至比听道的态度还严肃。”

全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督即将来临的预言和耶稣的降生,其中有一段《田园交响曲》;第二部分表现耶稣的受难、死亡、复活和升天,从忧伤的合唱“看见神的羔羊”开头,高潮处就是最著名的《哈利路亚合唱》(“哈利路亚”意即“要赞美神”);第三部分表现“基督拯救世界”,以“我知道我的救主活着”的著名咏叹调开头,结尾是“被杀的羔羊是配得……”、“颂赞和尊贵……”和“阿们合唱”。韩德尔以近乎疯狂的激情,投入《弥赛亚》的创作工作,在完成这部作品时,他高兴地说:“我想神已向我招呼了。”

目前此曲的原谱仍完整地保存在英国的西敏斯特大教堂内,共354页之多。后世对韩德尔何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磅礴辉煌的巨作,始终不解。按常情说,这样一部作品在23天之中,休说是写,就是抄一份也够吃力的。他写这首诗歌,必是圣灵的感召,开始写第一个音符,便灵感如潮,不能自己,内心为一种对基督高度崇敬的感情所激发,终于以奇迹般的速度完成。因此,每一章节,每一旋律都充满了智慧、尊荣的情操。写到某几节时,他感极而泣,正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说,他是“蘸着泪水写成的”。

我们很难想像《弥赛亚》创作之初的种种困境,这部伟大作品的产生,背后有一个故事:韩德尔的朋友詹尼斯有一次写信给他说:“我最近把圣经中50节最重要的有关耶稣基督的经文归纳起来,盼望你给它写谱。”那一张信纸到他桌上时,他并没有看;那时正是他债台高筑,整个人生在破产的威胁之下。他原是德国人,当时英国人排斥外国文化,他虽取了个英国名,大家还叫他“德国佬”。一天晚上,他太困苦了,又抱着满身的病痛,在伦敦泰晤士河边行走;他当时心里想:“神啊,让我死了算了!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活着也没有创作力了。我已破产,已是一个瘦弱的老人了。”那时他56岁,孤苦伶仃。当他正在哭得老泪纵横时,突然间听见教堂的钟声响了,他说:“主啊,如果你给我新的盼望,求你给我新的创作力,好叫我活着还可为你做一些事。”他就走回家,把衰老的身体靠在椅子上,他的手一放在桌上,就摸到那张信纸,拿起来看,是那50节经文。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赛40:1)。”他的眼泪马上流下来,就开始写、写……从那一天开始,马不停蹄,流水之笔一直写下去,连续写了23天,不知一天睡几个小时。有时蹦蹦跳跳,有时走上走下,有时放声高唱“哈利路亚!哈利路亚!”他边写边弹边流泪,仆人送午餐来,见早餐连一滴水都还没有动,面包还在那里,吓得以为老人忽然发神经了。等到写完时,整个人不能支持就倒了下去,还病了几天。但他更加感谢神!他讲了一句话:“我看见天为我开了,伟大圣洁的神向我显现。”在音乐历史中,只有他一个人在活着敢讲这样的话,这个异像帮助他写下了不朽的作品。他的晚年虽然充满艰辛,然而他再也不灰心,他那重新恢复的信心始终得胜,一直维持到生命的终点。写《韩德尔传》的纽曼爵士说:“境遇愈苦涩,韩德尔却愈发唱得甜美。世人打击他,他却打动世人。”另一位写《韩德尔传》的迈耶斯说:“《弥赛亚》是一部基督徒信心的缩影,它将基督徒献身的情操,从敬虔、委身、悔罪到满怀希望、信心、喜乐都逐一细腻地写了出来。”

《哈利路亚合唱》是在《弥赛亚》合唱里最完整、最突出、最能代表基督教精神的大合唱。该合唱中,韩德尔把”世上万国万邦必成为我主基督之国”这一段用了两次,而且以加重的语气来强调万国都成为我主基督的国度。不但如此,他用那句话作结束的表达,以后也影响了贝多芬著名的第五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贝多芬采用于韩德尔的风格来表达真正得胜的不是人的命运,而是耶稣基督万王之王的国度。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作品之一。

《弥赛亚》最先在都柏林(今爱尔兰首都)演出。第二年在伦敦演出前,一位记者在《泰晤士报》上写了这样一段话:“都柏林的成就,是万人空巷,韩德尔先生原来还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这么多的人来听那伟大的合唱。他竟然在23天的时间里,一气呵成,把整个《弥赛亚》连音乐与整个总谱全部填清楚,这是音乐界里很特别的一件事。”在伦敦上演时,不但英国很多贵族王室的人,连英王乔治二世也来观看。当他们一首、一首地听下去时,听到“我要摔破那些抵挡我的人,如同窑匠把瓦器打得粉碎一样”,“反对我的人在笑,我从天上嗤笑他们”;忽然间诗班唱“哈利路亚!哈利路亚!”“啊,他是万王之王,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国王!”乔治二世特别为其中《哈利路亚合唱》深深地打动,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好像听国歌一样。为了表示对国王的尊敬,观众也全体起立。由此形成了一个延续至今的传统:不论在哪个国家,每当出现《哈利路亚合唱》的演唱时,观众便全体起立。《弥赛亚》是将基督教的全部信仰以声乐、独唱、合唱的形式表现出来。重新获得创作力的韩德尔,开始他一生中几部最壮美的作品创作,开创了神剧历史的最伟大的时代——韩德尔时代。

《弥赛亚》在伦敦首演结束后,金诺尔伯爵向韩德尔道贺,推崇《弥赛亚》极具娱乐性,他回答说:“伯爵阁下,若此曲仅娱乐听众,我会深觉遗憾,我认为他们的感受应更胜于此。”还有一位写《韩德尔传》的兰思评论说:“《弥赛亚》可能是惟一能赢得各方一致推荐的杰作。音乐评论家也都肯定他作品的成就,这在作曲家中是史无前例的。”

《弥赛亚》是最著名的合唱曲,纪念耶稣降生和复活的音乐作品很多,而流传至今广受世人宝爱者,当首推《弥赛亚》。两个半世纪以来,每当纪念耶稣降生,全世界从农村的家庭聚会点到城市的大教堂,都会飘扬着《弥赛亚》这动人的歌声。其普及和崇高,在古往今来的神剧作品或较大型基督教合唱曲中,从来没有第二首堪称相比。最令人不解的是:无论由40人的小合唱团乃至4000人的大合唱团来演唱,其神韵和完美如一。数以万计的业余歌唱家,兴奋热切地咏唱着《弥赛亚》。对许多人而言,或为听众,或为歌唱者,《弥赛亚》是他们接触最多的音乐巨著。许多原本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也会情不自禁地欣赏它,甚至有些乐团专为演唱《弥赛亚》而设立。《弥赛亚》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无损基督教音乐的意境和风格中,赋予了神剧以艺术生命。由于其结构宏大而精微,旋律庄严而美妙,加上对位精巧,和声丰沛,同时又有戏剧的效果,致使教会专用的基督教音乐,能越出堂院高墙,飞进一般的音乐厅中,而为广大的世人所喜爱。这是韩德尔的伟大成就,也是神剧史上的新领域。

韩德尔对自己创作的《弥赛亚》极为满意,他晚年双目失明时,还时常独自摸索用管风琴弹奏这首乐曲。1759年他参加《弥赛亚》的演出,因感情激动而晕倒在剧院里,八天后安息主怀。他终身未婚,作为基督徒,有关他的风流艳事的记载是找不到的,这样的艺术家实在不多。

韩德尔死后得到极大荣誉,下葬于伦敦西敏斯特大教堂公墓,他的墓穴上立着一座他伏案写作的塑像,塑像的桌案上平放着神剧《弥赛亚》的总谱,在敞开的书页上写着:“我知道我的救主活着。”

在世界音乐史上,有三套音乐巨作,曾高居西方文明的顶峰:巴赫的《约翰受难曲》(1723年)和《马太受难曲》(1727年)、韩德尔的《弥赛亚》(1742年),这三曲的写成时间前后不到20年。1789年,即韩德尔去世后30年,奥地利作曲家莫差特受托改写《弥赛亚》管弦乐部分,以配合规模宏大的合唱,从此沿用至今。对此事,有人询问贝多芬的意见,他说:“韩德尔仍然活着。”贝多芬临终前指着《弥赛亚》说:“真理在其内!”《弥赛亚》唱出救赎真理,唱入人们心灵深处。

世界流行,在中国也广为传唱的《普世欢腾》歌,就是《弥赛亚》中一段改编配成的,庄严雄伟,或唱或听,都激发人振奋高昂,使人感到欢畅。另一首《天程竞走》歌所用的曲调是从韩德尔所写的歌剧《西罗》中选出,这是韩德尔一生所写三首诗歌乐曲中的一首。

耶稣没有写过一首歌,但最多的音乐为他而写,世上最伟大最多的诗歌是赞美耶稣。根据《吉尼斯世界之最大全》,圣诗至少有50万首,世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如韩德尔、巴赫、贝多芬、海顿等等,都用音乐来赞美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