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本笃十六世2012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以正义与和平教育青年 |
作者:本笃十六世 文章来源:台湾地区主教团 点击数 387 更新时间:1/8/2012 11:14:54 AM 文章录入:admin1 |
|
以正义与和平教育青年
1. 新的年度──天主赐给人类的礼物──的开始,促使我怀着极大的信心和深切的感情,向各位表达我衷心的祝愿,愿未来的时日能具体地彰显正义与和平。 我们应该以何种心态来期盼这新的一年呢?我们在圣咏一三○篇看到一个很美的图像。圣咏作者说,有信心的人等候上主,「切于更夫的待旦」(第6节);他们怀着坚定的盼望等待上主,因为他们知道,上主会带来光明、慈爱与救恩。这等待是来自天主选民的经验,他们了解,天主教导他们盼望这世界的真理,不因世界的纷乱而惊慌失措。我恳请各位怀着坚定信赖的心情,展望2012年。的确,即将结束的这一年,由于劳动者和经济危机冲击这社会,加重了世人的挫折感,而这危机的根源主要在于文化及人类本身。一道阴影似乎已覆盖着我们的时代,使我们不能清楚地看到白日的光明。 然而,在这阴影下,人类心中依然等待着圣咏作者所说的黎明。由于这样的期待在年轻人身上特别强烈明显,我的思绪转向他们,以及他们对这社会可以也必须付出的贡献。因此我把第45届世界和平日文告的主题定为:「以正义与和平教育青年」,因为我深信充满热情与理想的年轻人,能给这世界带来新希望。 这篇文告的对象还包括父母、家庭以及所有与教育和陶成有关的人士,还有各宗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媒体界的领导人。关心年轻人以及与他们有关的事务、能够倾听、赏识他们,不仅仅是应急之道,更是社会的首要责任,以建立正义与和平的未来。 为达到这目的,我们要传达给年轻人的是,重视积极的价值观,并激起他们心中愿为「美善」服务的渴望。这项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亲身投入。 近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年轻人表达他们的关切,足证他们愿意以坚定的希望展望未来。目前他们正为许多事而忧虑:他们希望所受的教育能使他们更有充份的准备,去面对真实的世界,他们知道组成家庭、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多么的困难;他们怀疑自己是否真能对政治、文化、经济有所贡献,来建立一个更富人性、更友爱的社会。 重要的是,这样的不安,以及在这种不安下面的理想,应该受到社会应有的关注。教会怀着信心与希望,来注视年轻人。她鼓励他们追求真理、维护公共福祉、对四周的世界开放,并乐意看到「新的事物」。(依四二9;四八6)
教育者 2. 教育是生命中最有意义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教育」的拉丁字为educere,意思是引导年轻人走出自身以外,并引领他们认识现实,并走向那使人成长的圆满。这过程是由两者的自由──成人的自由及年轻人的自由──的相会所培养的。它要求受教者有责任感,他们得愿意受教,学习真实的知识;施教者则必须乐意付出自己。因此,我们今天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名副其实的见证人,而不仅是单单地制订出一套分配法则或论述事实的人,我们需要的证人是要能比旁人看得更远,因为他们的生命比旁人更为宽广得多。一个见证人就是能先活出他向别人所推荐的那种生命的人。 真正的正义与和平的教育,要在哪里进行呢?首先是在家庭里,因为父母是最早的施教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孩童在家庭中学习到人类及基督信仰的价值观,使他们能与他人和平共处、彼此建树。在家庭中,他们学到两代之间的甘苦与共、尊重规则、宽恕,以及如何接纳款待他人」1。家庭是我们接受正义与和平教育的第一所学校。 在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家庭和生命本身,时时受到威胁,分裂的情形也并不少见。工作条件常与家庭责任有冲突、忧虑未来、狂乱的生活节奏、为了适宜的生活环境而经常搬家、更别提仅仅是求生存而已,这一切都让孩童很难得到最可贵的珍宝:父母的陪伴。这陪伴使孩子在人生旅途上能与父母亲密地分享,父母也能把历经岁月而得到的经验和信念传递给儿女,而这只有在父母与儿女有共度的时间才能做到。我愿鼓励为人父母者,不要灰心丧气!愿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榜样,鼓励儿女把希望寄托在天主身上,更甚于其他,因为唯有天主才是真正的正义与和平之源。 我也愿向主管教育机构的人士说几句话:愿他们本着深重的责任感,务使每一个人的尊严时时都受到尊重和赏识。愿他们以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发现自己的召叫为念,并帮助他们发挥天主所赐的才能。愿他们使每个家庭安心,知道他们的子女所接受的教育,都不违背他们的良心和宗教原则。 每一个教育场所都可以成为一个向着超性开放、也向他人开放的场所;一个交谈、凝聚团结力、注意聆听的场所,在那里,年轻人感到个人的能力和内在的丰富都受到赏识,能学会看重他们的弟兄姊妹。愿年轻人能受到教导,在日常的行善,表达爱心,积极参与中建立一个更富人性及更友爱的社会中,体验到喜乐。 我请求政治领袖在履行他们对教育的权利与义务时,能给家庭和教育机构提供具体的帮助。为人父母者在尽自己的责任时,绝不能缺少足够的支援。愿他们确实做到,没有一个人会被拒于教育的门外;每个家庭都能自由选择他们认为最适合他们子女的教育制度。让他们努力使那些为了谋生而分离的家庭有团圆的一天。让他们诚心诚意地致力于每个人的福祉,从而使年轻人看到政治清明的形象。 我也不能不请求媒体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体有特殊的角色:他们不仅提供资讯,也培育阅听的人的心智,因此他们对年轻人的教育可以有重大的贡献。绝对不要忘记,教育和传播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教育透过传播而产生,而传播又能或好或歹地影响一个人之人格的形成。 年轻人也必须要有勇气,按照他们为他人而定的高标准而生活。他们的责任很重大:愿他们找到力量,能有智慧地善用他们的自由。他们对他们的教育也该负起责任,包括正义与和平方面的教育!
追求真理及达到自由的教育 3. 有一次圣奥思定问道:「什么比真理更让世人渴望?」2这个问题会再三地为人提出,因为一个社会的人性面貌,多半是取决于教育。教育的确关乎全人培育,包括道德与精神的幅度,聚焦于人的终极目的以及他所属社会的益处。因此,符合真理的教育首先是需要认识人以及人的本性。圣咏作者默观他周遭的世界,而反省着:「当我仰观祢手指创造的穹苍,和祢在天上布置的星辰月亮,世人算什么,祢竟对他怀念不忘?人子算什么,祢竟对他眷顾周详?」(咏八4-5)这就是我们必须问的基本问题:「人是谁?」人是一个存在物,内心怀着对永恒的渴望、对真理的渴望──这真理不是片面的,而是能解释生命的意义──因为人是按天主肖像所造的。在认出生命是无价的恩赐后,我们满怀感激地发现每个个人的无比尊严和每个个人的不可侵犯性。由此得知,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在他人身上认出天主的肖像,接着学习深深地尊重每一个人,更帮助其他的人度一个符合这崇高人性尊严的生活。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人的真正进步,该涉及整个人的所有幅度」3,包括超性幅度,也就是不能为了获得某种特定利益而牺牲别人,不论是经济的或社会的、个人的或集体的利益。 只有在与天主的关系内,人才能明了人的自由的意义。培育人成为真正的自由人,是教育的目标。自由不是「毫无节制」,也不是个人的自由意愿高于一切,更不是「自我的绝对主义」。当人相信自己是绝对的、不再需要依赖别的人和事物、可以为所欲为时,最终必将否定自己的真实本性,并丧失了自由。相反地,人是关联性的存在物(relational being),生活中必须与他人,特别是与天主保持关系。所以离开了天主,绝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自由是一个珍贵的宝物,但却非常脆弱,很容易被人误解、滥用。「今天,教育工作在世界上遇到一个特别狡猾的障碍,就是相对主义在我们的社会与文化中广为蔓延。相对主义主张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的,自我的欲望才是最高准则。于是,在自由的假象下,自由反而成为每个人的牢狱,因为它把人与人分隔了,把每个人封闭在他的自我之中。因此,由于这样的一个相对主义观,如果没有真理之光,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每个人终将怀疑自己生命的美善、生命中的种种关系,以及致力于与他人建立一些共同事物的正当性。」4 因此,人若要运用自己的自由,一定得超越这种相对主义观,而去认识有关于他自己的真理,和关于善与恶的真理。在良心深处,人发现法律的存在。这法律的来源并不是人,人却应服从它。这法律的呼声告诉人应当好善、行善并避恶,要为所行的善或恶负责5。因此,自由的行使与自然道德律有密切的关系。这自然道德律放诸四海皆准,表达了每一个人的尊严,并成为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基础;最后它终会形成正义与和平共存的基础。 因此,正确地运用自由,就成了促进正义与和平的核心。促进正义与和平需要尊重自己与他人,包括那些生存与生活方式与自己差異甚大的人。这种态度能产生正义与和平的元素,否则一切都淪于毫无内容的空谈。所指的元素就是:互相信任、具有展开建设性交谈的能力、能宽恕──人人都希望得到宽恕,却吝于宽恕他人,彼此以爱相待,怜悯最弱小者,也准备随时作出牺牲。
维护正义的教育 4.在今日的世界上,虽然有很多人自称具有善意,但人的价值,即人的尊严和权利,却遭受极大的威胁;因为现代人普遍倾向于以功利、利益与物质拥有为仅有的标准。千万别让正义的概念脱离它的超性根源。的确,正义并不单纯是人的协议,因为何者为正义,并不是靠实证法(positive law)做最后的认定,而是靠人身分的最深度认同。全面性去看人使我们免于陷入正义的契约性概念,而能在团结关怀与仁爱的视野中来定位正义。6 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即建立在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之经济原则的现代文化潮流,已经把正义的概念从它的超性根源切断了,使它脱离了仁爱与团结关怀:「『人的社会』不是单靠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而成立的,更重要及优先的条件是无条件的施予、恻隐及共融。就算是在人际的关系上,爱德常显示天主的爱,使那为世上公义而作出的努力,也有超性德行及救恩的价值。」7 「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玛五6)他们要得饱饫,因为他们如饥似渴地要与天主、与自己、与他们的弟兄姊妹,也与整个受造物建立健全的关系。
缔造和平的教育 5.「和平不是单指没有战争,也不只限于保证敌对双方在武力上的均衡。如无对人们财产的保护、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流、对民族与个人的尊严的尊重、弟兄情谊的经常实施,和平不可能在人间实现。」8 我们基督信徒相信基督是我们真正的和平:在祂内,经由祂的十字架,天主使世人与祂和好,祂拆毁了阻隔我们彼此的墙壁(参阅弗二14-18);在基督内,只有一个家庭,大家在爱中和好。 然而,和平不仅是一份有待收受的礼物,也是我们必须身体力行的任务。要成为真正的和平缔造者,我们必须学习有怜悯心、休戚与共、合作、友爱、在团体内要积极主动,努力唤起大家关注国家与国际的种种议题,并明白寻求财富重分配的合适机制,以及促进成长、合作发展与解决冲突的重要。正如主耶稣在山中圣训所说的:「缔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称为天主的子女。」(玛五9)。 众人的和平是众人正义的结果。任何人都不能逃避这促进正义的重要任务,各按自己的能力与责任。我要特别请求充满理想的年轻人,你们要有耐心、不屈不挠地追求正义与和平,培养对正义与真理之事的喜爱,即使需要牺牲或逆水行舟也在所不惜。
举目仰望上主 6.走在正义与和平的道路上,总会面对困难的挑战。我们也许会像圣咏作者一样,不禁要问:「我举我目向圣山瞻望,我的救助要来自何方?」(咏一二一1) 我要对大家──特别是年轻人──强调:「不是种种的意识形态可以拯救世界,只有回归生活的天主、我们的造物主、我们自由的保障、真正美善的保障……毫无条件地回归祂。祂是衡量正确与否的尺度,同时也是永不止息的爱。除了爱,还有什么能救赎我们呢?」9爱,喜欢真理,是促使我们愿意献身于真理、正义与和平的力量,因为爱,「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参阅格前十三1-13) 亲爱的年轻人,你们是社会的珍宝。当你们遭遇困难时不要丧气,不要轻易向错谬的解答投降,虽然那些解答似乎最容易解决问题。不要害怕奉献自己、面对艰苦的工作及牺牲、选择要求忠诚与坚贞、谦虚与献身的道路。对你们的年轻,以及对幸福、真理、美与真爱的深切渴望要有信心!这一次,要把你们的生命完完全全地活出来,它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充满热情。 你们要察觉到你们自身是成年人的榜样和激励。尤其当你们尝试克服不正义与腐败,努力去建立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时,更是如此。你们要注意自己的潜力,永远都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却要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光明的未来而努力。你们绝不孤独。教会对你们有信心,会陪伴你们、鼓励你们,并愿意给你们她所拥有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给你举目仰望上主,与耶稣基督相遇的机会,而基督本身就是正义与和平。 世界各地以和平志业为念的男女人士们,要知道,和平不是一个已经获得的祝福,而是我们人人都要追求的目标。让我们怀着更大的希望展望未来;让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彼此鼓励;让我们共同合作,给这世界一个更富人性、更友爱的面貌;让我们都有感于对现代及未来世代的共同责任,特别是有责任地训练他们年轻人,成为和平的人以及和平的缔造者。 我把所省思的这一些想法献给大家,并请求你们每一个人:让我们集中精神、道德和物质资源,为了「以正义与和平教育青年」这个伟大目标而努力。
本笃十六世 2011年12月8日发自梵蒂冈
1 Benedict XVI, Address to Administrators of Lazio Region and of the Municipality and Province of Rome (14 January 2011) : L’Osservatore Romano, 15 January 2011, p.7. 2 《论若望福音》26,5 3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29 June 2009), 11:AAS(宗座公报)101(2009),648;cf. PAUL VI, Encyclical Letter Populorum Progressio(26 March 1967), 14:AAS(宗座公报)59 (1967), 264。 4 本笃十六世,教区会议开幕词(Address for the Opening of the Diocesan Ecclesial Meeting in the Basilica of Saint John Lateran),2005年6月6日。 5 参梵二大公会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16。 6 参本笃十六世,柏林联邦议会上致词(Address to the Bundestag, Berlin, 22, September 2011):羅马观察报,24 September 2011, pp.6-7. 7 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6 (29 June 2009), 6:AAS(宗座公报)101(2009) , 644-645. 8 《天主教教理》2304号。 9 本笃十六世,2005年科倫世界青年日守夜致词(Cologne,20 August 2005):AAS(宗座公报)97(2005) , 885-8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