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011年9月18日玛窦福音20:1-16 (常年期第25主日)
作者:牧灵圣经  文章来源:注释:思高推广中心  点击数 3603  更新时间:9/15/2011 1:06:45 AM  文章录入:admin1

葡萄园工人

1“天国好比一个家主,清晨六点多出门,去为自己葡萄园雇用工人。

2他和工人讲定:每人一天一个银元,就打发他们去工作。”

3“到了九点多钟,他看见街上有人闲着没事做,

4就对他们说:‘你们也来我葡萄园,我会给你们合理的工资。’

5他们马上就来了。中午和下午家主人又出去了,用同样的办法雇了工人。”

6“近黄昏时,就是五点钟的时候,他又到外面去看看,见有人闲坐着,就问道:‘你们为什么整天都闲着没事?’

7他们说:‘因为没人雇用我们。’于是,家主人对他们说:‘你们也来我葡萄园做事吧!’

8到了晚上,家主人吩咐管家:‘把工人叫来,给他们发工资,从后面雇来的发起,直到最先雇用的。’

9先来领钱的是五点钟才雇用的工人,他们拿了一个银元。

10等最先雇用的工人来时,以为会多拿一点,没料到竟然也是一个银元。

11他们就向家主人抱怨说:

12‘后来的人只做了一个时辰,而我们在太阳下做了一整天,你却给我们一样的报酬。’

13主人回答其中一人说:‘朋友,我对你并不是不公平,我们不是事先已谈妥工资是一个银元吗?

14拿了钱,就走吧!我愿意让后来的工人拿跟你一样的工资。

15难道我在自己的家里不能随意行事吗?这不过是你嫉妒我善心罢了!’

16是的,最后的将成为最先的,最先的又将成为最后的。”
 
【经文脉络】
 
在叙述完耶稣的「团体生活」言论(玛十八)之后,玛窦福音由第十九章开始了一个新的段落:耶稣「离开加里肋亚,来到……犹太境内」(玛十九1),并走向耶路撒冷(玛二一1)。加里肋亚是耶稣最初宣讲福音的乡村地域,而耶路撒冷则是祂即将与对手发生严重冲突的城市,祂目前所处的位置正是介于二者之间。
 
这个主日的福音就是耶稣在这段路途中所讲的一个「雇工的比喻」​​(玛二十1-16)。
比喻的重点在于表达天主的无限仁慈,远远超过人们的期待。这个比喻中的天主图像和路加福音「浪子回头」比喻中的父亲十分相似,因此把这个比喻称为「仁慈的家主」,可能更为贴切。
比喻的内容原是当时的人们相当熟悉的生活背景:一位家主,在葡萄收成之时,招募工人到他的葡萄园中​​工作,并在工作结束之时,付给每人工资。
按照比喻所叙述的内容,这个比喻可以分为「招募工人」和「分发工资」两部分。
 
招募工人(玛二十1-7)
 
一位葡萄园的主人,在葡萄收成时期的某一天清晨,前往人潮聚集的市场为自己的葡萄园寻找工人,他和雇用的工人们商议好,按照当时的行情给予每人一个「德纳」做为一天的工资(2)。后来,他又在不同的时辰中,继续招募工人,并对较晚雇用的工人许诺,要「照公义」给予工资(4)。甚至在日落前一小时,他仍然雇用了一些工人。这些最后才被雇用的人,并不一定是懒惰或不愿工作的人,因为在耶稣的时代,「失业问题」就已存在。
 
分发工资(玛二十8-15)
 
令人惊讶的、看来超乎常理的事情,在经文的第二部分才出现。在日落之后分发工资时,这位家主「竟然」不论他们工作时间的长短,给予每一位雇工相同的工资。那些最后、最晚才被雇用的工人,虽然只工作了一小时,却和其他较早被雇用,甚至和那些在阳光酷热之下辛劳工作一整日的工人,都一样地得到了一个德纳。
 
最后被雇用的工人,先领到工资,并非当时的习惯,而是一种「叙述上」的要求。只有如此,那些早先被雇用的工人,才会特别经验到家主的慷慨宽大。
 
然而事实上,他们竟然为没有多得到一些报酬而埋怨家主(9-12)。就人性而言,他们的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家主则非常友善地教导其中一位雇工说:「朋友!你们并没有被亏待(13)!因为,你们已得到原本议定的报酬。但是,我有自由用自己的财富,慷慨地对后来的工人,付给他们和你们一样的工资。」
 
天国的曙光
 
比喻的重点明显地在第二部分:这位家主愿意由自己的财富给予最后、最晚才被雇用的工人,和整日劳苦工作的工人一样的工资。这当然是一个不寻常的事件!
 
这位家主的态度,和荡子回头的比喻中的那位父亲一样,违反一般人的想像(路十五20-24)。这个比喻说出天主处事待人的方式,并且要求听众了解同时予以赞同​​。
 
这个故事以一个问题做为结束:「难道不许我拿我所有的财物,行我所愿意的吗?或是因为我好,你就眼红吗?」
这个问题使人把眼光注意到耶稣身上。耶稣在这里所讲的故事,十分配合祂的实际工作及表现。祂借着自己的行动和所宣讲的福音,把天主令人无法了解的、远超过人们期待的恩宠带到人面前。因此对听众而言,这个比喻本身就是「福音」,他们可以由此而看见,天主的恩宠的国度业已露出曙光。
 
耶稣大概在具体的生活中发现,在祂的人民中有某些团体,对待他人冷酷无情或特别不合情理(「因为我好,你就眼红吗?」)耶稣也愿意和这些人接触,更愿意借着自己所宣讲的天国喜讯,而赢得他们。
 
玛窦为了使这个比喻更引人注意,并显出其争议性,而在结尾时加上了「这样,最后的,将成为最先的,最先的,将会成为最后的。」(16 )
 
【综合反省:比喻教导吾人认识天主】
 
这个比喻所谈论的并非什么是正确合理的工资,或者什么是合乎人性规则的劳资关系;虽然这些图像语言,可能会促使生活在今日的人们如此思考。这个比喻唯一的目的是讲论天主,要引导人认识天主的慷慨和仁慈,并且鼓励一切经验到天主的无限宽仁的人,也照样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