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人生经历的真实回声——认识圣经文学系列之四:智慧文学 |
作者:郭秀娟 文章来源:教会网站 点击数 4587 更新时间:8/15/2011 4:12:11 AM 文章录入:admin1 |
|
圣经里最富文学与哲学意味的书卷,首推智慧书;一般指乔布记、箴言和传道书,新约则以雅各布书最接近旧约的智慧文体。 哲学(philo-sophy)这字在希腊文,就是由「喜爱」和「智慧」组成。
何谓「智慧」?
我想起儿子在基督教幼儿园的新生入学日。老师在黑版上写着WISE,先问有谁会念,会的到老师耳边小声讲,接着问小朋友这字的含意。孩子纷纷抢答,有「聪明」、「听话」、「诚实」、「勇敢」、「读很多书」等,家长莫不希奇小孩的灵巧,竟能给出这么高水平的答案。但是,当一个小男生说道:「做对的事」,只听见全场一片赞叹之声! 韦氏大辞典对「智慧」的定义,包含知识、洞察力和判断力三个层面,这和圣经论到智慧的内涵和目的(箴一1~6),相当接近: 以色列王戴维儿子所罗门的箴言,要使人晓得智慧和训诲,分辨通达的言语;使人处事,领受智慧、仁义、公平、正直的训诲;使愚人灵明,使少年人有知识和谋略;使智慧人听见,增长学问,使聪明得着智谋;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懂得智慧人的言词和谜语。 箴言大多是精练的格言,是希伯来人从具体经验,归纳而得的生活准绳,属于「实用智慧」。乔布记和传道书,以对白和独白的辩证型式,探讨人生终极意义,被称为「思辩智慧」。智慧书实在是大凡人类,想要寻得安身立命之道,不可或缺的能力。可惜,因文体的繁复和困难、背景和文化上的离距,牧者很少传讲智慧书;基督徒虽喜爱以智能书灵修,在诠释和应用上却陷入不少谬误。 智慧书的误用与限制 有一天儿子上完主日学,问道:「父母如果叫孩子偷窃,小孩是否得听呢?」我回答:「当然不,那是不对的事。」儿子很高兴我们看法一致,他说主日学老师教导:「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箴一8),有学生质疑,老师却说:「这是一条不带任何条件的应许,因此即使父母叫你做不对的事,只要顺从,神负责一切后果。」 这样的教导真是不可思议!却是教会圈内普遍存在的错误。
卡森写道:「传道人最容易犯的文体错误,要属对箴言的处理。箴言非应许,也非律法条例。假如我们将箴言如此看待,可能会对一些信徒造成极大挫折,因为事情往往不像箴言所『应许』般的成就。」 例如,我们岂不是时常背诵这样的金句:「你所作的要交托耶和华,你所谋的就必成立」(箴十六3),视为神的应许?费戈登直斥这等错误,他说:「草率决定的婚姻、粗糙的生意决策、未经深思的职业选择──这些都可以诚心交托给神,最终却可能落得很悲惨。」 一般而言,箴言是希伯来人长期口耳相传,以精辟的诗文所摘录的人生智慧,目的在引起注意,唤起共鸣,从而牢记在心。这一类劝诫语,圣经最常用marshalim一字表达,从中文以箴言(箴一1)、俗语(撒上十12)、比喻(结十七2)、笑谈(诗四十四14)、讥刺(哈二6)等不同翻译,可看出智慧语录包罗广阔,往往不能刻板地按字义解读。 诗人根据智慧观察,归纳出一般真理(general truth),并不介意例外情形是否存在,因为传递代表多数的人生经历。箴言有引导人思索真理和智能的功用,但所汇集的不一定是普遍真理(universal truth),更非神无条件的应许。
阅读乔布记和传道书,如果未能掌握整体信息和结构,任取一节经文应用,往往适得其反。例如乔布记,全书以大量篇幅记录友人的言论。如果我们读到「恶人一生之日劬劳痛苦,强暴人一生的年数也是如此」(伯十五20),就以为恶人在世必无法亨通,那就错了。乔布观察人生百态,就无法茍同朋友这般论点,这些议论最终遭神斥责(参伯四十二7)。 看似矛盾、充满吊诡的传道书,令更多人纳闷。事实上,传道书包含正反两种人生哲学,一是「日光之下」,想要靠人类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寻得满足的各种人生观;无奈人生反复不定、单调厌烦,终究是虚空和迷惘。而积极的人生,是顾念「日光之上」,敬畏神、以神为中心的生活。仔细分辨正反经文,有助于避免误解。 李思敬以「平常的省思」、「反常的省思」、「无常的省思」分别作为箴言、乔布记和传道书的标题,颇能点出三卷智慧书所探讨不同的人生情境。 智慧文学的特色 在以色列人的日常生活,「有祭司讲律法、智慧人设谋略、先知说预言」(参耶十八18)。最突出的智者,要属兼具实践与思辩的所罗门王。他汇集和写作教诲性的箴言和思辩性的传道书,使希伯来智慧文学达到顶峰。和其它文类相比,智慧文体具有相当鲜明的特征:
智慧书的焦点在个人,不是以色列民族;神的行动关乎个人历史,与救恩历史无关。目的在提醒个别信徒:一个敬虔的人生,所必须具备的人格质量,和必须逃避的诱惑与危险。智慧文学含有大量感性的人生体验,经智者长期锤炼后,化为精辟的警世隽语、以及思索人生意义的理性论述。 葛里翰牧师经常鼓励信徒:每天读一章箴言,每月复习一遍,可增长智能。丁道尔箴言注释书,列出八大课题:神和人、智慧、愚昧人、懒人、朋友、话语、家庭、生与死。从这些内容,可看出箴言的实用性,即使对今日信徒,仍是宝贵的人生指南。只是有些格言和古代文化、习俗相关,费戈登建议不仿用相称的现代语言重新翻译。
智慧书的内容常涉及创造神学──「耶和华以智慧立地,以聪明定天」(箴三19);宇宙万物在造物主治理下,都有秩序和法则可循,连道德宇宙在正常状态下,也遵循同样的因果关系。「能听的耳、能看的眼都是耶和华所造」 (箴廿12),有智慧的人当留心观察。如果蚂蚁都懂勤劳才得饱食,人类岂不也会因好行为结善果、因坏行为遭恶报! 这样的生活道德法则,归纳自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乔布记和传道书,进一步揭露人无法测透神的法则;神的公义远远超越人的软弱,人的本份是谦卑地信靠造物主更高的智慧。智慧书含有深邃的哲理,传道书探讨的正是历久常新的哲学命题:「人生的意义何在?」「生命有何价值?」「人生当行何事为美?」(参传二3)
这些丰富的智慧论丛,收集的不只是古人生活体验的智慧结晶,也是属神的智慧,并非哲学家探讨形而上学的结果(参传十二11);因为智慧书一再强调──「敬畏耶和华」──是寻得知识和智能的开端(参箴一7,九10;伯一1,廿八28),更是人所当尽的本份(参传三14,五7,七18,八12,十二13)。 智慧书既属世又属神,虽然不像先知书以神直接启示的方式表达(「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但圣经作者所汇集的智慧,必然符合希伯来人的信仰观。奥斯本称智慧书是上帝、传统和经验三者的结合,拥有「间接性权威」,其权威来自教诲本身「内含的真理」。
智慧文学的基本文类是诗歌,主要体裁是平行体。平行句之间,又有强化、比较、递进、对照等多种关系。行文包括明喻、暗喻、拟人、夸词、设问、对比、呼语等修辞技巧,凡是诗歌文体的特性都适用于智慧文学。
箴言虽然收集许多片断性的格言,全书仍有清晰的结构。第一大段序言(一~九章),以父母为智慧的出口,这类训诲是希伯来人教育基本型式。其中智能被人格化,以三重身份出现,像在街市上呼喊的智慧先知(一20~33);创造宇宙的智慧工师(八章);设摆筵席的智慧主人(九1~6)。本段出现的「妇人」、「道路」、「房屋」等意象,正是后半段(十~卅一)基本论及的内容。 十~十五章的格言汇集,几乎都是反义平行的诗句。先教导年轻人「一般性真理」,例如:勤劳会致富(十4: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十一18:恶人经营,得虚浮的工价;撒义种的,得实在的果效)、诚实的重要(十二19:口吐真言,永远坚立;舌说谎话,只存片时)等等。 学习这些基本处世原则后,箴言进而提出人生中也存在例外情形(十六~廿九)。这一段以众多「…胜过…」一类的句法,颠覆了前段所教导的因果定律。例如:十六8「多有财利,行事不义,不如少有财利,行事公义」;廿八6「行为纯正的穷人,胜过行事乖辟的富足人。」 最后两章再次论及妇人、酒和公义,其中包括多首趣味盎然的数字诗谜(卅15~33)──四样永不知足的东西、四样奥妙的经验、四种颠倒身份之人、四种绝顶聪明的动物和四种领袖。最后是描绘才德妇人的工整字母诗(卅一10~31),此诗用拟人化的笔法呈现智慧的生活面,结尾更以「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卅一30),完美地呼应起首的序言。
伯恩斯(E. M. Burns)在其名著《世界文明史》中说:「很少有权威学者会否认希伯来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乔布记》。」甚至有学者将《乔布记》与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并列为人类探索自身与宇宙奥秘的三部曲。 乔布记的文体繁复,具有显著的叙事结构──开始、中间和结尾──在故事背景、人物描写和结构布局上相当鲜明;难怪有学者将乔布记归为史诗或戏剧诗。序(一~二)和跋(四十二7~17)以简洁的散文,交待故事背景、冲突的起始和化解。中间的对话录,包括乔布与三友对话(三~卅一)、以利户向乔布挑战(卅二~卅七)、以及神显现亲自与乔布对话的高潮(卅八~四十二6)。这部分全以优美的诗歌体裁表达,因篇幅冗长、节奏缓慢、和对希伯来诗文的陌生,许多读者望而怯步,使得乔布记成了一本封闭的书。 事实上,乔布记探讨几个重大的神学课题:「人与神的正确关系──不涉及利益的宗教关系是否可能?」「义人为何受苦?」「神治理的法则──到底神是怎样的一位?」如果能牢记这些问题,有助于整体结构的掌握。 吊诡性也是贯穿乔布记全书的重要特征。首先,作者以全知的叙事观点,置读者于超越剧中人物的角度;由此产生反讽的果效,例如,乔布一直认为神以他为箭靶、会取他性命(十三14~15),但读者一开始就知道神限制撒但杀乔布(二6)。然而,全知的读者,也未必真的全知,对于神是怎样的一位,我们岂不也和乔布和友人一样,所知有限? 乔布友人坚持神赏善罚恶,代表正统教义的智慧;而一生敬畏神、远离恶事的乔布,却成了控诉神的叛逆之徒。乔布的苦难事实上直接来自撒但,并非神,但乔布却与神争辩。乔布和友人的对话也充满嘲讽,例如,友人议论乔布「你素来教导许多的人,又坚固软弱的手」(四3),乔布则讥刺友人「你们真是子民哪,你们死亡,智慧也就灭没了。」(十二2) 在三回合的辩论中,友人的话语愈来愈微弱,乔布的信心却逐回增强。乔布从一开始「求死胜于求隐藏的珍宝」(三21),到「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十九25~26),甚至最后宣告「敬畏主就是智慧,远离恶便是聪明」(廿八28)。 神在旋风中的回答,几乎全是反讽。奥特指出:「神的显现,完美地扭转了乔布在三章只求一死的愿望,有效地驳斥友人的言论,并直接与乔布交手。」神第一回合讲论,使用三章出现过的亮光、幽暗和出生等意象,将乔布绝望的词汇转化为生命与更新。神更以幽默的方式挑战乔布,假如乔布坐宝座,是否能治理得更好?结尾友人遭神斥责,神恢复乔布一切财物损失,使得这一驳斥赏善罚恶理论的苦难悲剧,竟以福杯满溢的U型喜剧收场。 卡克斯(Dermot Cox)提出乔布记包含「两极化的智慧」:人怎样看神(三~卅一)、神怎样看自己(卅八~四十二)。这样的结构型式,很自然充满反讽与吊诡。其间角色的性格和冲突,全以冗长的诗体表达,若想要充分欣赏乔布记的文学之美,必须从分析希伯来诗的平行体特色、和丰富的意象着手,只一味寻找精采的情节变化,读者恐怕会失望而返。
传道书有两首诗歌脍炙人口,一是格式工整的「时间之歌」(三2~8),全诗两行一组,每组由一正一反的平行体组成;最后半节,正反主题互调,形成回旋。这首诗运用十四项尖锐的对比,以充满感情的风格、累进递增的效果,试图说服读者: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人的责任是顺应天理,作对的事。这是乐观的现实主义,不是悲观的宿命论。 最后一章的「老化之歌」(十二1~8),第一节点出把握青春以服事神的主旨,接着用丰富的象征笔法和意象,描摹人老态龙钟的光景。唐佑之指出此诗若以寓意法解读,令人叹为观止: 手臂(看守房屋)颤抖,腿部(有力的)渐屈,牙齿 (推磨的)脱落稀少无力,甚至蚱蜢成为重担。眼睛 (窗户)昏花,耳朵 (街门)听觉迟钝,连推磨的声音也不够响了。声带 (唱歌的女子)衰落,满头白发(杏树开花),晚上睡眠欠佳,雀鸟一叫,人就起来。走路也没有气力:人怕高处,路上有惊慌。年纪一老,站立不稳,因为脊椎衰老 (银炼折断),心脏衰落 (金罐破裂),血管硬化(瓶子在泉旁损坏),肠胃不好(水轮在井口破烂)。 即使按字义解释,本段描写丧家的悲哀情景,也十分生动。难怪茂顿赞誉此诗是「圣经所有诗篇中最可爱与最美的一篇」。 但是,也很少有圣经书卷遭受这么多误解──传道书经常被形容是悲观厌世、消沉颓废,或者被冠上虚无、怀疑、享乐、犬儒主义等色彩。事实上,传道者是从宇宙人类的观点,尝试剖析现实人生不同的世界观,藉以说服广大读者,认同他对人生的观察。作者以正反将近一比三的篇幅,强有力地凸显日光之下,世人为求自我满足,无止境地在功名利禄、甚至智能和知识中打转,终究是虚空;因为世人都得面对人生无常、死亡威胁和人性堕落的存在困境。 「虚空」这字在原文(hebel)指烟雾,象征短暂和脆弱,正是雅各布书所言「生命原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参雅四14)人类第一位遭谋杀的埃布尔,取的正是此名。如果没有日光之上永恒的神,敬虔的埃布尔悲剧早夭的一生,对比享足长寿和子孙的该隐(得的意思),岂不虚空?其实当传道者发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时,并不表示这就是人生最终的结论。在一切努力徒劳无益的论述后,作者立刻提出正面的人生观(二24~26,照NIV直译,这一翻译获多数注释书和七十士译文支持,有别于和合本根据MT的译文): 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神的手。若没有神,谁能吃用、享福呢?神喜悦谁,就给谁智能、知识、和喜乐。 在现实中,一切都是虚空,包括吃喝享乐;但在真理中,一切都是神的恩赐。肯定吃喝是人之福气的信息,全书出现五处之多(二24~26;三12~13;五18~19;八15;九7~9),全都在明显的正面经文内,却常遭忽视。正统派基督徒,简直不敢接受这样的人生哲学!这不是世俗主义和享乐主义,乃是强调满足的喜乐,就是承认吃喝和工作上的满足,是神给人的恩赐和享受。这样的观点呼应创世记:神造万物都视为美好、且赐下悦人眼目好作食物的果子。即使在新约,保罗也有类似的教导(参林前十31;提前四4,六8)。 基督徒所住的世界,仍然是和世人同一的世界,基督徒也同样或吃或喝或工作,但神所赐的永生,让人有盼望和能力,突破存在的困境,超越日光之下的短暂和无常。何况传道者所赞扬的快乐是自然、敬虔并且合乎神审判的思想:全书再三强调人的本份在敬畏神(三14;五7;七18;八12~13;十二13),以及神会审判一切义人和恶人(三17;八12~13;十一9;十二14)。 伊禄(Jacques Ellul)在五十余年的默想之后,写下阅读传道书的心得──《人活着的理由》(Reason for Being),他甚至用传道书来检验自己一生著作,作为他作品的结语。伊禄认为全书以逻辑论证的方式,将正反两大主题──「虚空」和「智慧」,用一条线来来回回与「神的名」交织一起(见图一)。不过,传道书除了序(一章)和跋(十二章)之外,其余段落很难理出逻辑的进程,从伊禄所绘的关系图,可以明白何以传道书分段如此困难。 伊禄和华德凯塞都指出:按照犹太传统,每年「住棚节」──庆祝喜乐和神美好创造的日子,要朗读传道书。尼赫迈亚曾经教训百姓:住棚节不可悲哀哭泣,要大大快乐(参尼八9~12)。因此,传道书绝对不是一本消极厌世的书,但是作者「为了预备自己能冀望那不虚谎的,得先在一切虚谎的事物里,失丧希望。」(Georges Bernanos语)──伊禄认为这是传道书的整体信息。 诠释原则 默想是阅读智慧书的必要条件,因为浓缩精辟的格言,往往寓意深邃。有些箴言本身蕴含限制,在诠释和应用上需要深思。卡森举箴言廿六4~5节为例: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恐怕你与他一样。 (v.4)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v.5) 这两节并排的经文是否自相矛盾?事实上仔细思想各节后半,有助于厘清疑惑。到底我「愚妄」的回答,会使我变得和愚昧人一般低俗,还是能显出他的愚妄?在应用上,得区分不同的情况。换言之,此例充分说明阅读箴言需要默想,不能只凭初步印象,刻板地照字面解读。华德凯塞在《旧约伦理学探讨》,也提到智慧文学中的一般道德警语,有下列几种局限:
诠释智慧文学,实在需要智慧,也需要一般常识。 结语 人生充斥着蒙蔽的假象,只有神能赐人分辩愚昧和智慧的能力。在每个十字路口,如何选择,将决定我们永恒的命运。得过四次普立兹奖的美国诗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1875-1963),在名作〈我没有选择的道路〉(The Road Not Taken),这样写道: 金色树林分岔着两条道路 然后,踏上另外一条,似乎差不多 当日清晨,两条道路皆是 多年之后某个时候 诗人最后带着一丝叹息,佛洛斯特解释那只是嘲弄(teasing),他对自己一生走上文学道路,并不后悔。虽然,诗里充满对那条没有选择的道路,有所憧憬,结语却是十分坚定的智慧。 智慧书一再以道路意象,提醒信徒作对的选择。当耶稣讲述窄路与大道的比喻,他心里浮现的,很可能就是诗篇第一篇,那两条结局迥异的道路。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愿神指引我们的脚步,一生以敬畏耶和华,为人生首要的智慧。 参考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