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基督教和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4268 更新时间:3/26/2009 5:42:09 AM 文章录入:admin1 |
|
如果有人在人类历史上带来某一方面的改变,就得以名垂青史了。而耶稣基督,在地上活过的最伟大的人,事实上,他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即使大部分的人所知甚微。 耶稣是谁? 关于圣诞节,最悲哀的不是它太商业化了,而是它流于平庸;人们已经忘了从他受惠如此之多的那一位是谁了。 耶稣在圣经新约默示录二十一章五节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 他所触及的每一件事,都有根本性的改变。他的诞生更改了人类计算时间的方式;今天世上即使最犀利、刻薄的无神论者,当他们书信往来时,也得采用根据基督降生来计算的年月日。他也曾说:天国好比一粒芥菜种,起初是很小的,长成之后,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现在全世界有超过十八亿的人承认是他的信徒;也有无数的人,把单单服事他作为他们人生的目的。 拿破仑说:「我在历史上寻找与耶稣基督可相提并论的事迹,或任何近似的东西,却是徒然。世上的王朝、国位都消逝、瓦解了,惟有教会,至今仍然存留。」 假如他未曾生在这世上,人类的故事真的不会是今天这样写法。 基督教对人类生命价值的冲击 耶稣爱小孩 「从矿坑里出来的最好东西是什么?」一个世纪以前,一位法国工程师问他的学生。在学生们举出各种不同的矿产名称之后,他说:「从矿坑里出来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矿工。」 基督来到世上以前,这个星球上人类的生命是非常廉价的。 古代,拿孩子献祭是很普通的现象,考古学家在异教徒的庙址附近坟墓里发现这种被献的婴孩。 以色列人进驻迦南地之前,那里祭婴的情况十分普遍。 古罗马和希腊时期,生下来有缺陷的婴儿或不想要的小孩,通常都被带到森林或山边,让野兽吃掉,甚至活活饿死;也有些被人拣去作一些离谱的用途。 另外,也有许多穷人,把自己生下来的孩子,弃之不顾。 然而,当耶稣离世,教会开始在地上出现之后,人类的命运有了转折点。 基督徒知道了要珍惜生命,他们救了许多被弃的婴孩,扶养他们。早期的教会没有杀婴和弃婴的事,反倒设立了弃儿、孤儿收容所、育幼院等。耶稣曾对门徒说:「让小孩到我这里来......。」教会这种对生命的评价和态度,建立了西方文明的伦理观念,影响直到如今。 最初几个世纪,有成为基督徒的罗马皇帝,直接在政策上产生影响力:「康士坦丁(二八零~三三七)、查士丁尼(四八三~五六五)......淫荡的事、残酷的运动要被查检,新的立法规定保护奴隶、受刑人、残障者、被弃的妇女。允许小孩有法律上的权利。弃婴是被禁止的;有医院、孤儿院的设立,照顾弃儿。私人结怨和私斗要受约束。停止在奴隶身上烙印。」 而且,查士丁尼法典很明确地宣布:杀婴和堕胎不合法。 初代以及中世纪早期的教会,以言语和行动来支持维护和尊重生命的观点,所建立起来的根基很深。虽然在康士坦丁堡沦陷之后,进入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社会经过蹂躏、荒废的阶段,那根基仍然不减。 今天,在西方,人们以为这许多观念是理所当然存在的,是因基督教的精神早已具体化地存于他们的文化中。假如,基督从未生在地上,完全会是另外一个故事。
耶稣尊重妇女 未受基督教思想影响之前,妇女的生命相当没价值,女人只是她丈夫的财产。在印度、中国、罗马、希腊(所谓世界文明古国),人们认为女人没有能力独立。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女人介于自由人和奴隶之间。」当我们了解在古代一个奴隶是多么地没有价值,就可稍微体会女人的命运了。 古罗马时代,小女婴被弃的数目远多于男婴。近代的宣教运动里,许多宣教士在他们所在的地方,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十九世纪的中国,杀掉女婴就是非常普遍的事。女传教士们每天在弃婴场所搜寻,带回家抚养,教导她们成为基督徒。 近两个世纪的宣教运动,在许多国家、许多种族部落里,妇女的生命价值明显地得到了提升。 在印度,死了丈夫的妇人要自愿或非自愿地陪葬,这是一种可怕的殉夫习俗(Suttee,字义是好女人,暗示一个肯殉死的妻子是个好女人)。 克理威廉到印度之后,他与其它宣教士一同努力,促请英国政府当局出面干预这种恶习。 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讲道者司布真,曾提及一个印度妇女对一位宣教士说:「你们的圣经一定是女人写的。」「为甚么?」「因为它为女人说了许多好话,而我们的梵学者从来不提这些,反倒羞辱我们。」而在非洲,酋长们的妻妾在他死的时候,同时也要被杀,一直到基督教的影响遍及非洲大陆。 耶稣基督为妇女们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大事!传教士在中国,也为了提高妇女的地位而奋斗。针对身体的健康,他们反对缠足的陋习;针对心智的健康,他们推广女子教育。教会设立的女校,促成了不再缠足的运动。 一八九五年,十位西方妇女在上海发起「天足会」,使教会与社会的反缠足力量融汇起来,进入更积极、更广阔的阶段。 远在五四运动之前,代表基督教言论的万国公报,就已经刊载了有关女权的文章,主张要改善妇女生活、提高妇女地位、提倡女子教育。早期对中国女子教育贡献较大的,是一位英国女宣教士。一八四二年,她在宁波创办一所女子学校,此后几乎每个来华的宣教团体至少都设有一所女子学校。 耶稣在地上巡回布道的时候,就有一些妇女是敬虔的跟随者,常在身边听他传讲。可惜今天的女权运动者,少有人了解基督教所努力的是对妇女生存价值和地位的提升,而非压制。
耶稣解放奴隶 古代的罗马人当中,有一半是奴隶;希腊的雅典居民中,奴隶也占了四分之三的高比例。奴隶的生命操在主人的念头、兴致里;基督徒从古到今,都致力于废奴运动。 希腊罗马时代的法律对自由人和奴隶有极大的差异;譬如,若有主人被杀,所有家仆可全部处死。主人可随意指定他家的女仆陪着客人过夜,表示他的待客之道。奴隶没有尊严和权利,更别提社会地位。战士们宁愿选择死而不愿被掳,并非因为勇敢或高贵,只是现实的考虑。 在圣经的费肋孟书中,保罗写信给费肋孟,一个当时拥有家奴的富有主人。从他家逃脱的奴仆敖乃息摩,是保禄狱中的牢友。他信主了,保罗请求费肋孟以兄弟之爱重新接待他。这是世上非常革命性的事件之一;奴隶,原本只是一件活的工具,现在称为亲爱的弟兄。 有学者从耶稣的作风和新约圣经的理念里,推论说:「基督教把目标放在改变心灵,而不是改变社会秩序。」但是他没有看到更大的一幅图像——基督教不主张在一夜之间废除奴隶;假如一开始就致力于废除奴隶制度,初代教会的福音恐怕难以传开。然而福音一旦传开,奴隶问题终究会解决的,甚至有此一说:「基督教借着赋予工作神圣的意义,来削去奴隶制度。」 近代,借着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海外拓展,奴隶制度借尸还魂。奴隶贩子猎捕非洲黑人;于是,教会再次与奴隶制度对上了。英国国会议员威伯福斯,数十年间,召聚他的同好起来打这一废奴之战。他一生努力不懈,为要制止从非洲到西印度的奴隶买卖行为。在他临终的病榻上,终于接获国会通过他议案的消息——释放奴隶;他大为感动,毕生劳力没有枉费,为此感谢上帝。 三十年之后,美国境内,几乎所有主要的基督教派都卷入,也在付出很大的代价后,使蓄奴制度真正消失了。
耶稣的斗士 古罗马让斗士在竞技场上比武,或与恶兽搏斗,让观众当场看到血腥场面,视为一种娱乐。初代基督徒在罗马政府的逼迫下,死于竞技场上,且多有被野兽撕裂的。 康士坦丁大帝在信仰的影响之下,禁止斗士的表演,废除了把犯人变成斗武士的刑罚。今天,就在古罗马的竞技场上,成千上万基督徒殉道之处,立着一座高高的十字架——这是基督教胜过古代世界的残暴之沉默见证。 威尔·杜兰有一段描述:「......一小群基督徒,被连续几位皇帝羞辱、逼迫,以坚忍不拔的心忍受所有的试炼,默默地增长,在敌人制造的混乱里建立了秩序。以神的道当作兵器,以盼望面对残忍、野蛮,终于打败了有始以来最强的帝国。西泽和基督在历史的舞台上相遇,而基督嬴了。」
基督教对慈善事业的冲击 耶稣怜恤穷人 「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箴言十四章21节) 圣劳伦斯是教会的执事,他很慷慨,尤其是对穷人。他住在第三世纪罗马帝国的阿瑞根(Aragon)。在一次逼迫中,他被命令要交给罗马政府一些「教会的财产」;结果,他却带了一些穷人、被压制的人、跛脚的人前去,而且说:「这些就是教会的财宝。」为这举动,他被烧死。 「贫穷」,是这世上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而关于帮助穷人,减轻穷困现象,教会可以说比其它机构都做得更多,而成为世人仿效的对象。耶稣基督自己首先给了我们榜样,而且教我们效法他。 基督教未有以先,这世界像苏联的冻原,寒冷,而且荒凉。有学者非常努力在历史文件里寻找,结果说明古代没有发现任何有组织的慈善事业,直到基督教出现。古罗马即使在文明的顶峰,慈善之举仍很少发现;款待的事只在客栈「很少,而且很远才能找到」的情形之下,给彼此方便。 耶稣说的「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对西方文明是个很大的冲击;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也是(见圣经路加福音第十章;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 耶稣鼓励人善待穷人,甚至他邀请过几个富有人士,把他们所有的分给穷人。 历代以来,也有一些基督徒领受这个呼召做这样的事,而他们经历到很大的喜乐,例如圣弗朗西斯和他的跟随者就是,为了福音,立誓贫穷;但不是每个人都如此领受。 早期教会的信徒就已经学会将财物分给教会内的人,也给教会外的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基督的爱。哥林多后书八章9节:「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基督徒对教会之外的人发挥过很大的爱心,以至于连「叛教者」——罗马皇帝朱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企图要扑灭基督教时,却很惊讶于基督徒能爱异教徒,甚至他们的敌人。 中世纪的僧侣们,在他们的时代实践了基督徒的生活原则。经常帮助穷人,在他们所开垦的土地上工作,而且就在那个范围内帮助有需要的人,包括孤儿。 威尔·杜兰指出,在中世纪的末期,教会对穷人的慈善工作达到新的高点,带动整个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包括个人、同业公会、政府等。上层社会的妇女参与慈善工作,地方教会奉献收入的四分之一,通常用来帮助受苦和生病的人。 改教运动发展之后,清教徒兴起。十六世纪后半有一段时间,在伦敦街上找不到一个穷人,社会的照顾工作做得相当好。十七世纪初,有一批清教徒移民北美新大陆。后来有人造访称之为新英格兰的殖民地时,也同样发现几乎没有穷人流落街头。
耶稣的使者 十九世纪,北美有基督教会的大复兴运动,那一次的大复兴带出对社会巨大的影响力:灵性复苏,道德生活提升,犯罪律明显降低,进行多项社会改革,而且教会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大慈善机构。据教会历史记载,当时教会为慈善工作的专款收入,一年总数等于当时联邦政府年度总预算额。 在英国,YMCA(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一八四四年,YWCA(基督教女青年会)成立于一八五五年,为成千上万在都市里谋生的男女青年在信仰上、生活上,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而乔治?慕勒的孤儿院工作,全凭信心来经营,则造福了无数的英国孤儿,也开启了社会在这方面的服务。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基督教宣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他们的目标虽然以布道传福音为主,但是当他们看见中国人民饱受灾荒之害,成千上万的灾民在存亡的边缘上挣扎,就自动自发地展开赈灾工作,以实际行动来说明基督教对社会的关怀。他们报导灾情,唤起中西人士的恻隐之心,募集捐款,深入灾区救援,事后又向中国政府提出治本性的建议,为中国政府的救荒问题与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二次大战后,教会(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在百废待举的台湾,也做出相当具体、实在的贡献,医疗、救济、教育、宣教等等,大有助于台湾人的复建、新生一代的成长及走向现代化。 刚刚离开世间的德蕾莎修女,是这世上最受尊敬的妇女之一。她具体实现了基督教的理想,奉耶稣的名帮助穷人,收容、照顾街头的流浪者、醉汉、被弃的、没有能力照料自己的。而地球上,自从基督教会建立以来,从古自今,许许多多的角落都有像她这样的人。
耶稣是生命的价值 我为甚么要帮助别人?因为这样感觉好受?因为这样对社会有益?为甚么要爱、接纳,而不是弃绝?因为有一位神,他就是爱,生命从他而来。基督来到世上的时候,把神的爱、生命、真理具体呈现出来,而且他一直活着,所以爱也就没有止息。 任何一个社会的道德理想,你都可以很容易地根据它对人的价值观来判断。 一八四四年,贺思汀(H. L. Hastings)初抵太平洋的斐济群岛,他发现在那里生命的价值被估得很低。你可以用七块钱美金或一枝毛瑟枪买到一个人,比一头牛还便宜。而买了他之后,你可以叫他工作,可以鞭打他,使他饿肚子,或吃掉他,完全依照个人的喜好;许多人选择了吃掉他。 过了许多年后,贺思汀发现人的价值大大提升了:人不能再用七块钱美金买一个人。事实上,人也不能用七百万美金来买一个人。原来,整个斐济群岛有了一千两百个基督教会堂。耶稣基督的福音已传到那里,人们被教导:我们并不属于自己,我们已经被买赎了;不是用金子或银子,而是用耶稣基督的血重价买回来的。 若把耶稣基督从人类历史抹去不见,那么生命的价值就正如杰克?伦敦小说里的人物说的:「生命,呸!一点价值也没有,在所有廉价的东西中,它是最廉价的!」我们都是罪人,罪的工价就是死。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上来拯救我们,为我们世人赎罪,我们若愿意接受耶稣基督作我们的救主,我们的罪就得赦免,并得永生。 一句话概括: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望福音 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