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诗篇126首解读基督徒的爱国情
作者:李世峥  文章来源:完美时空  点击数 4478  更新时间:7/10/2011 11:42:12 PM  文章录入:admin1

与对国家的挚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敌人的仇恨:“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以东人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耶和华啊,求你记念这仇。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作者正是要通过对敌人的仇恨,来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他在真诚地期待上帝的介入,为他们报仇雪恨。诗歌中的“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认为此句太不人道,但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作者心里的宣泄,而并不代表有此行为。其中所表达的感情,与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诗句颇为相似。

对于今天的中国基督徒,我们没有像诗歌作者那样有深重的国仇家恨,但我们依然可以与作者一样有那种与国同悲的真挚感情。今天的中国,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各个方面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在少数,潜在的危机依然很多。我们需要居安思危,常存忧患意识。体制改革问题、法制建设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公益强化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社会分配问题、官场腐败问题,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而悲痛,也应当为这些问题的解决而努力,这便是基督徒与国同悲的爱国情结。

“5·12”汶川大地震后,万民齐哀,举国同悲,广大基督徒与全国人民一样,追念遇难同胞,积极参与救灾,这便是与国同悲的具体体现。

二、与国同喜
《诗篇》126篇,写于国家的欢庆时刻,其背景大致如下:公元前539年,波斯在古列(Cyrus,公元前590-529,现代通译为“居鲁士”)攻下巴比伦城,辉煌一时的巴比伦帝国随之宣告灭亡。此后,古列王不断向外扩张,最终建立了横跨亚非两洲、持续达200余年的波斯帝国。建立帝国之后,古列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怀柔政策,尽量安抚被征服国家的百姓。建立帝国后的次年(公元前538年),古列王即颁发诏书,优先释放巴比伦王掳来的犹大人回归故土,重建耶路撒冷及圣殿。这个消息传到犹大百姓耳中时,无不为之欢呼雀跃。回到故乡后,虽然房屋破败,田土荒芜,人迹罕见,但他们依然有着无尽的喜乐。其中的一位,写下了这首充满喜乐的诗歌,借以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并赞美上帝的奇妙作为。

诗人在诗的开端直抒胸臆:“当耶和华将那些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做梦的人。”回归锡安,是他们日思夜盼的事情,但当这个日子真的到来之时,他们还是觉得有些突然,甚至觉得自己好像在做梦。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以至连外邦人都情不自禁地赞美上帝:“耶和华为他们行了大事!”对于这样的赞美,犹大人由衷地赞同,“耶和华果然为我们行了大事”,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忍受过亡国之苦的百姓,最能体会国家兴盛的喜悦。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两首诗歌,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一首题为《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达对国家之命运的牵挂一刻都没有停息,一首题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表达对国运之改变的欣喜之情。

回归耶路撒冷后,满目疮痍的故乡多少会让人有些伤感,田地荒芜了,房屋倒塌了,但生活还得继续呀。面对如此窘境,并未使他们丧失信心,他们热切地祷告:“耶和华啊,求你使我们被掳的人归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复流。”同时也坚定地相信:“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地带禾捆回来。”他们坚定地相信,上帝既然能使敌人善待他们,自然也能为他们赐下一切生活所需。

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一定能与国同喜。当自己的祖国在任何一个方面取得成就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为之激动。对于中国人而言,当申奥成功之时,当神舟五号、神舟六号顺利升空之时,谁能不为之震撼呢?当奥运会在我们的国家隆重召开,谁能不为之激动呢?当五星红旗在奥运场馆不断升起的时候,谁能不与奥运健儿一同欣喜呢?让我们都能像那些从巴比伦归回的犹大人一样,为国家的荣誉而喜乐,这便是基督徒与国同喜的爱国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