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从诗篇137首解读基督徒的爱国情
作者:李世峥  文章来源:完美时空  点击数 5404  更新时间:7/10/2011 11:29:54 PM  文章录入:admin1

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先生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话准确而深刻地道出了每个人的爱国责任。2008年,我们的祖国经历着大喜大悲,有举办奥运之喜,有遭遇地震之悲。悲喜交织之间,我们看到了全国人民休戚相关的真实感情,看到了数亿同胞万众一心的坚定信念,很好地见证了中华儿女灼热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名基督徒,在这样的特殊时刻,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与祖国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基督徒的爱国情怀。以下三段《诗篇》经文,均是旧约时代的犹太人对国家之感情的真情流露及对爱国问题的深刻领会。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重读这些《诗篇》,可以重新理解上帝在爱国问题上对我们各人的心意,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

一、与国同悲
《诗篇》137篇,写于国家的危难时刻,其背景大致如下: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护卫长尼布撒拉旦率兵攻陷耶路撒冷,“用火焚烧耶和华的殿和王宫”,抢夺了圣殿及王宫中的众多贵重之物,并将国中的政府官员、上层人士、技术人员等众多社会精英掳到巴比伦(参王下25∶8-21)。自此,南国犹大宣告亡国,进入巴比伦囚虏时期。被掳巴比伦之后,百姓备受思乡之苦,并饱受巴比伦人的奴役之苦。对故土的眷恋和对敌人的仇恨,让他们的内心充满伤痛。面对国仇家恨,被掳之人中的一位,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作者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被掳巴比伦之后,犹大人一直被巴比伦人奴役,替他们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当他们在巴比伦河边坐下时,或许正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的短暂歇息。面对仇敌的奴役,面对身体的劳倦,作者本能地想起了曾经哺育过自己的故土,也想起了圣殿里那神圣而庄严的崇拜,于是泪眼婆娑,既而泣不成声。

除了身体的劳倦,更有心中的屈辱。巴比伦人在利用犹大人劳动的同时,还想从这些人身上找点乐子,他们要求犹大人为他们唱一首“锡安的歌”,妄图把犹大人作为欢娱的工具。这无疑是一种公然的凌辱,亦是一种无端的挑衅。犹大百姓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拒绝向巴比伦人献媚。他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坚定地拒绝这些人的无理要求:“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相比那些“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之辈,和那些“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之流,犹大人的决心和勇气,让人肃然起敬!

犹大人深知国家的苦难,所以他们把自己的感情与民族的利益完全融合在一起:“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这是何等真挚的感情!自己的技巧可以忘记,自己的喜乐可以抛弃,但对故国家园的热爱,永远不能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