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止于至善”与跟随基督 |
作者:编辑:鱼儿 文章来源:个人网络空间转载 点击数 3895 更新时间:12/26/2010 6:25:37 PM 文章录入:admin1 |
|
“止于至善”是《四书》中的《大学》开宗明义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解作‘新’)民,在止于至善”。古时候,小孩子八岁入小学,学习识字、洒水扫地、日常应对等事情,十五岁算是入大学,学习做人的大道理。这句活用今天的语境解读其意就是:为人处世之道在于明白人的秉性和物的事理,从而保持光明的品德,做个日日更新自己的人,这样就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我们中华民族古圣先贤提出的这一人生目标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为人们很难超越它。那么什么才算是至善呢?中国古典认为接近“道”是人生的至善境界,“道”在中国文化里除了道理、道路、方法之意外,还是形而上的,那就是万物的泉源——道生万物。 路加福音记载,有一个首领问耶稣说:“善师,我要做什么,才能承受永生?”耶稣给他说:“你为什么称我善呢?除了天主一个外,没有谁是善的。”(18:18 -19)耶稣给我们定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你们应当是成全的,如同你们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样。”(玛:5:48)除了天主可称为至善的,还有谁是至善的呢? 然而,现实往往并不令人如意,置身世俗之中的教会也难免不受到世俗化的影响和诱惑,有的教友灵性生命不再成长了,个别的牧人也把官场上的腐败习气带到了教会,学会了讲排场、比阔气,贪图权力、地位、金钱、享受,不思进取,对福传和教友的灵魂漠不关心,对在中国的天主教会发展没有一点儿危机感。 每当听到这些不好的消息或各种丑闻时,爱教会的人就会感到心痛,甚至会为她落泪,因为她病了,她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耶稣一生贫穷,生于马槽,死无葬身之处,而我们却贪恋红尘,效法贪官,怎能不令他伤心呢?罪伤害的不只是犯罪人自己,而且是整个教会团体。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但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世上战斗的教会、炼狱中炼净的教会及天堂得胜的教会都会同喜同忧。这时我们对诸圣相通功的道理有了更深切的体验,难怪耶稣说:“对于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欢乐,甚于对那九十九个无须悔改的义人。”(路 15:7)爱之越深,恨之越切,但我们恨的是罪,而不是人,我们多么希望这些人有所悔悟,有所改变。 一个人若不在世上就开始度一种建立天国于人间的生活,又怎能奢望在天堂上享受福乐呢?永生是始于足下,而不是遥远的未来。“斧子已放在树根上了,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必被砍到,投入火中。”(玛:3-10)我们还是勉励自己不要做地狱里的干柴,为福传添点儿油、加把火。 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大学》中的那句话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是民族潜意识被唤醒,中国文化和基督福音在心中相遇、激荡所产生的共鸣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