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解读马尔谷福音(五)
作者:德国方济Mrakus Hunecke 修士著  文章来源:转载思高网站  点击数 4138  更新时间:9/11/2010 2:12:21 PM  文章录入:admin1

马尔谷福音(五)

 

伯多禄不认主(谷十四66-72

门徒逃走后,伯多禄远远的跟着耶稣,直到大祭司的庭院里,要看看事情演变成怎样。当一个侍女向他问话时,他就再也把持不住,而变得十分软弱。

 

  • 第一次背主

耶稣受公议会审问时,伯多禄表示不认识耶稣,他说自己不知道,也不明白侍女在说什么,他跟这件事一点关系都没有,说完就走出去,来到门廊。

 

  • 第二次背主

侍女在那里又看到了他,就对旁边的人说起,他知道这人是干什么的,伯多禄再度否认,可是那些人从伯多禄的加里肋亚口音听出来,猜他是跟耶稣一伙的。

 

  • 第三次背主

这时伯多禄开始诅咒,并且发誓,他不认得「这个人」。如耶稣所预言的(谷十四30),立时鸡叫了「第二遍」。耶稣说的话完全应验了,伯多禄想起耶稣说过的话,就悔恨地痛哭起来。

 

             问题讨论

伯多禄不认主,他的动机是什么?

我们什么时候也陷入类似的困难?

 

耶稣在比拉多前受审(谷十五1-15

  • 公议会前

公议会决定把耶稣解送给比拉多,由他来执行死刑。

他们把耶稣捆绑了,让人知道这是个危险人物,并把他送到总督府。比拉多从主历26年至36年当总督。

 

  • 比拉多前

马尔谷福音认为宣判耶稣死刑的责任,主要应归给公议会。对照下,比拉多看起来就迟疑多了。「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他这个问题也许让司祭长们很不满意,司祭长控告他许多事,主要涉及的是耶稣政治上的反叛。比拉多给被告许多机会,针对这些指控表明立场,可是耶稣什么都不回答,这让比拉多十分惊讶。

 

  • 比拉多避开压力

罗马司法有一项特殊讨好人民的技巧,就是在重要节日给予受罗马统治的民族有限度的特赦,所以民众就按惯例来到比拉多座前,请求给他们释放一个囚犯。比拉多自己主动建议要释放耶稣,他很清楚,司祭长是由于嫉妒才昧着良心控告耶稣的。但是,司祭长却煽动群众,要求释放巴辣巴给他们。比拉多又一次替「犹太人君王」说好话,然而群众狂暴地要求判定耶稣十字架死刑。福音书特别强调「比拉多愿意满足群众」,所以就释放了巴辣巴,并且在鞭打了耶稣之后,把他交给了他们,钉在十字架上。

 

             问题讨论

耶稣成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他在公审判时说:「凡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或是没有做的),就是对我做的(或是没有给我做)。」(玛二五4045)在什么地方耶稣会这样责备我们?

在什么地方我们会参与权力游戏?

 

戏弄耶稣(谷十五16-20

钉十字架前会鞭打犯人,通常鞭打后,犯人已经伤得很严重了,耶稣却还要受到侮辱,兵士们打他、嘲笑他,戏称他为「犹太人的君王」。

 

  • 预备

审问和鞭打都发生在总督府前的广场。兵士把流血不止,受重伤的耶稣带到府内的庭院里,脱去他的衣服,为他穿上紫红袍,编了一个莿冠给他当头饰。

 

  • 戏弄

兵士以嘲弄的口吻向耶稣致敬说:「犹太人的君王万岁」,这是比拉多审问耶稣时的称号。他们认为耶稣是假君王,接踵而至的都是嘲笑和侮辱。吐唾沫是表示轻视,也用屈膝朝拜来侮辱他,然后给他穿上自己的衣服,就从总督府前的广场带出去钉十字架。

 

             问题讨论

耶稣受戏弄,表达他和一切受到折磨的人站在同一边。

我们这个年代中,是否也同样有充满嘲笑和侮辱手段的事件?

请举出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发生过类似的事?

 

耶稣钉十字架(谷十五20-32

马尔各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苦路和耶稣在「城门外」(希十三13)被钉十字架的细节。

 

  • 苦路

他们带耶稣出城,要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刑场在城墙外的加尔瓦略山上,十字架的直柱埋在刑场地上固定着。耶稣被带出城,也就从以色列民中除名。

 

  • 基勒乃人西满

西满是耶稣苦路的一个见证人,他从田间来。耶路撒冷教会认识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但是圣经并未记载他儿子的名字,可能后来他们都成了基督徒,是马尔谷教会团体的成员。兵士利用罗马占领军的特权,强迫西满背耶稣的十字架。

 

  • 耶稣钉十字架

钉十字架的山头,按照它的形状称为「髑髅地」,于第二世纪时部分被铲平。钉十字架前,兵士拿没药调和的酒给耶稣喝,因为这种酒有麻醉作用,可以减轻一些受刑的痛苦,但是耶稣却拒绝喝。马尔谷没有描写钉十字架的细节,受刑人的衣服是给刽子手的,那些人拈阄,看谁得到什么。从现在开始,到断气,时间屈指可数,耶稣钉十字架是在第三时辰(上午九时),断气时是第九时辰(下午三点)。

罗马人把处决的罪状写在牌子上公告大众,牌子上写着:「犹太人的君王」,就是比拉多审问时所用的。与耶稣同钉的还有两个强盗,他在中间。围观者嘲弄耶稣,路过的人也都诅咒、叫骂、侮辱他。这些人认为耶稣一败涂地,所以是假的默西亚人选,走过十字架旁边的人都反对耶稣,重复公议会前审问时有关圣殿的说词:耶稣先救自己,现在从十字架上下来吧!十字架和他默西亚的身份完全无法调和一起。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使得严守法律的犹太人无法相信他。

公议会成员也在场,他们讥笑他,彼此说:「他救了别人,却救不了自己。」这些人表达耶稣默西亚身份的方式跟比拉多不同,他们说的是:「默西亚,以色列的君王!」。耶稣如果不能从十字架上下来,他就不会是默西亚。要他们相信,就需要看到这个神迹。耶稣在十字架上孤立无援,连同他一起钉十架的人都咒骂他。

哀歌中论到他的话真是贴切:「你的仇敌都向你张开口,嘘唏而切齿说,我们终于吞灭了你。」(哀二16

 

             问题讨论

基勒乃人西满如何顺应了背十字架的角色?

马尔谷为何要讲述他为耶稣做的事?

我们在什么地方也能做同样的事?

大家都离弃了耶稣,这些人是耶稣进城时向他欢呼过的人,在困难时受过耶稣帮助的人,和他的门徒。只是「当时」如此吗?我们的态度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