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年9月12日路加福音15:1-32(常年期第24主日) |
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 2197 更新时间:9/11/2010 11:33:38 AM 文章录入:admin1 |
|
路加福音15:1-32 1那时税吏和罪人都来找耶稣,想听他讲道。 11-32节(略) 【经文脉络】 路加福音十五章记载三个基督徒都耳熟能详的比喻:「亡羊」(3-7)、「失钱」(8-10)、「浪子回头」(11-32)。这三个比喻都有相同的主题:遗失和找到、迷失和寻回、邀请大家一起欢乐。前两个比喻具有平行对称的结构,第三个的比喻在结构上和思想发展上都比较独特。 这个主日福音分长式和短式,长式包含路加福音十五章整章的内容,短式则只包含前两个比喻(1-10)。由于教会已将「浪子回头」的比喻(11-32)安排在四旬期第四主日诵读,因此我们这里只针对前两个比喻稍作诠释。 整段叙述分为三段,首先是对于当时情况的描述(1-2),接着是「迷失的羊」的比喻(3-7),最后是「失钱」的比喻(8-10)。两个比喻的结尾都是耶稣自己提供的结论,当然也是整个叙述的最高峰。 耶稣亲近罪人 比喻的开始是对于当时情况的描述:「众税吏及罪人们都来接近耶稣,为听他讲道。法利塞人及经师们窃窃私议说:『这个人交接罪人,又同他们吃饭。』」由于法利塞人和经师一向排斥和罪人有任何关系,因此也批评耶稣和罪人来往的态度。在这个情况下耶稣必须为自己的态度和行动辩护,祂给法利塞人和经师们讲了这些比喻,藉以说明祂和罪人结交往来是正确的。 两种对立的态度 路加非常强烈地表达将两种对立的态度:「税吏和罪人」开放自己,前来聆听耶稣讲道;而自以为虔诚的「法利塞人和经师们」却批评耶稣的态度。这两种对立的态度不仅是延续前一章已开始的主题(参阅:路十四13、21),更是整部路加福音基本的关心之一。路加多次叙述耶稣「和罪人与税吏交往,与他们同席用餐」,这是表达天主宽恕罪人的记号(参阅:路五27-32,七34)。 亡羊的比喻 面对法利塞人以及经师们的批评,耶稣的第一个响应是向他们讲述「亡羊」的比喻。祂首先描述一个情境,并由此而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中间有那个人有一百只羊,遗失了其中的一只,而不把这九十九只丢在荒野,去寻觅那遗失的一只,直到找着呢?」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大多以游牧为生,因此当时的听众非常熟悉这个问题所描述的情境。牧人在旷野里牧放羊群,难免会有羊脱离羊群而迷失在旷野中,这样的羊面临生命的威胁,这时每一个牧人都会尽力寻找这迷失的羊,「直到找到为止」。牧人找到迷失的羊时,他的喜乐是如此的强大,以致于不仅把所寻回的羊「放在肩上」带回来,并且必须邀请朋友和邻人一起来分享:「你们与我同乐罢!因为我那只遗失了的羊,又找到了。」 失钱的比喻 第二个比喻没有任何前导性的引言,直接被加在第一个比喻之后,其所描述的情况也是听众轻易能够领悟的。主角是一位贫穷的妇女,全部财产仅有十个价值不高的「达玛」,因此每一分钱对她而言都十分珍贵。当她遗失任何一个小钱时,自然费尽心力找寻。比喻描述在她找到所遗失的「达玛」时,和寻回亡羊的牧人一样,获得极大的喜乐而必须和人分享:于是「她就请女友及邻人来说:你们与我同乐罢!因为我失去的那一个『达玛』又找到了。」 比喻的结论 耶稣以相当隆重的方式为这两个比喻做出结论:「我告诉你们……」,这些人重新找回失物所得到的喜乐是一个象征,使当时的听众明白,一个罪人的悔改将给天庭带来极大的喜乐,天主将和祂的使者们一起欢乐庆祝。 【综合反省】 耶稣透过这两个产生于日常生活经验的比喻,引导当时的每一个听众正确了解祂和罪人来往的态度,使他们不再消极地轻视判断耶稣,而能积极地领悟耶稣的行动是天主爱的表现。路加非常巧妙地处理了他手中的材料,特别强调人们因找寻所遗失的东西而有的喜乐,以及和朋友们共同分享的欢乐。 这两个比喻非常具有耶稣宣讲的特色。路加透过这个故事不仅教导初期教会的、以及今日的读者,明白耶稣为什么特别亲近罪人,而更鼓励所有的基督徒学习耶稣满怀爱心地走近罪人,在教会中不要自我中心地轻视任何人,且必和天主一起为了罪人的悔改而欢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