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2010年8月29日路加福音14:1,7-14 (常年期第22主日)
作者:经文:牧灵圣经  文章来源:注释:思高圣经推广中心  点击数 3703  更新时间:8/29/2010 2:05:27 PM  文章录入:admin1

路加福音14:1,7-14

1有个安息日,耶稣受邀去一个法利塞首领的家中吃饭,大家都留心监视他。
7耶稣看见客人争着坐首席,便对他们说了一个比喻:

    8“有人邀你参加婚筵,别急着去坐首席,因为可能有比你更尊贵的客人也受了邀请。

    9到时那请了你也请了他的主人会跟你说:‘请让座给他’。那你将多么羞愧地去坐末席。

    10要是有人请你,你宁可去坐在末位。当主人进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座!’那时你在众宾客前,可真是有光彩了!11因为,凡自抬身价的,将被贬抑,而卑恭谦让的,将被高举。”

    12耶稣又对邀请他的人说:“你预备好一顿中饭或晚饭时,不要请你的朋友、兄弟、近亲或有钱的街坊,因为他们肯定要回请你,你就得了赏报。

    13你设宴时,要邀请穷人、残疾人、瘸子和瞎子。

    14那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无力回请你,在义人复活的时候,你会得到赏报。”

【经文脉络】

古典希腊罗马文学中有一种被称为「飨宴」的文学类型,以柏拉图的「飨宴篇」为代表,这种文学类型主要是以一个宴席的场合为背景,主要的内容则是席间人物的谈话。类似的文学类型也多次出现于新约作品之中,例如:路二二24-34;若十三~十六。

路十四1-24也是一个类似的情况,记载耶稣在一位法利塞人首领家中作客时的四段谈话,这四段谈话含有不同的主题,首先是论辩在安息日治愈病人的合法性(1-6),接着两段说明「接受邀请」以及「邀请人」的正确态度(7-14),最后是一个关于宴会的比喻(15-24)。这个主日的福音就是选自这段经文中间的两段谈话(路十四7-14),这两个耶稣的教导具有平行的结构,而其中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般宴会的情况。

一个安息日的宴会

虽然路加福音曾提到过法利塞人对于耶稣具有敌意(路十一53),这段福音却叙述耶稣在安息日进入一个法利塞人的首领家中吃饭,大概是犹太会堂中的一位领袖在安息日聚会之后,邀请耶稣到他家中用餐。然而福音并没有描述这个邀请以及宴会的情况,因此这段经文的目的只是提供叙述故事的「框架」。经文特别指出在场之人都不怀好意地「留心观察」耶稣,言下之意是企图找到祂的缺点好攻击祂。

争夺上座的陋习

福音的叙述相当幽默:不仅人们「留心观察」耶稣,同时指出耶稣也仔细地观察那些和祂一起受邀的人,并且「注意到他们争选首席」。耶稣所观察到的情形是当时犹太社会常见的现象:在团体聚会之时,常常会按着宾客的身份、地位安排相称的座位,但却往往有人为了显出自己的重要性而刻意争取上座。

受邀者应有的态度

面对这个情况,耶稣以说比喻的方式对这些人提出教导。祂首先针对那些在赴宴时习惯刻意争取上座的人发言,警告他们这种行动也许带来不能预期的消极后果,因为可能有身份地位更高的客人会来到,主人将因而要求这些原本争得上座的人让位,他们便会因自己的行动而导致公开的蒙羞。

接着耶稣说明受邀者先寻求末位的好处,他们不仅可避免不必要的羞辱,而且主人更会在必要的情况下,亲自前来请他们登上高位,他们便可因此而得到光彩。最后耶稣提出一个颠覆世俗价值观的结论,这个价值观是天主的价值观:「凡自高自大的必被贬抑,凡自谦自卑的必被高举。」(参阅:路十八14;玛二三12

一般主人的态度

相对于受邀者的态度,耶稣转变话题教导人们在邀请客人时所应有的态度;这段话其实超出了耶稣具体所处身的情况,因为耶稣是受邀的身份。耶稣先描述当时所盛行邀请人参与宴会的方式,并且立刻指出,由于受邀的客人们将透过回请而报答这样的主人,因此他们将失去得到更多、更大报酬的机会。

正确的主人态度

耶稣积极的建议人们应该邀请被当时社会视为罪人的人参与宴会,也就是「贫穷的、残废的、缺腿的、瞎眼的人」。说明邀请这样的人参与宴会的主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将得到天主的赏报,将能够参与末世永远的天国宴会:「在义人复活的时候,你必定得到报答」(参阅:15,十三28-29)。 

这里所谓的「复活」,最初仅仅是针对那些由阴府被拯救出来的义人,在比较后期的时候,这个言论才被用来表达出在末世普遍性的审判(参阅:宗十42,十七31,二四15),包括了一切复活的人,不论是义人或是不义的人。

【综合反省】

路加非常技巧的叙述了耶稣的两段言论,首先提出消极的部分,接着给予积极的教导,而最后则是末世性的许诺。这些言论的内容都是针对耶稣时代所谓的虔诚人提出的批判,不但具体的举出他们的错误态度,同时更呼吁应该以天主为一切行动的准则。

福音作者借着这个「餐桌的规则」鼓励信仰团体和每一个基督徒,不要效法当时一般人常见的价值观和态度(参阅:路二二24-29),整个教会的历史中有许多美好的例子证明,基督徒认真地接受并实践了耶稣的教导。但是这段经文也同时教导今日教会中的基督徒,常常反省是否只有表面的虔诚态度,在背后却隐藏着争取较高地位的虚假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