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灵圣经主页 圣经问答  
我要提问   【系统公告:
网站新开通圣经问答栏目,欢迎大家踊跃提问,我们将会用心答复。

分类查看:[全部问题 圣经问题 其他问题]

搜索:
NO.37:[圣经问题]谁知道那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倒成了屋角的基…「4/17/2011 4:30:09 AM」 [ ] (提问)
Male
多默
 
谁知道那匠人弃而不用的石头倒成了屋角的基石,指的是什么人啊?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呀?

[站长] 回复:
这句话出自新约玛窦福音21:42 :耶稣回答他们:“你们看过这段吗?‘建筑工匠不用的石头,反成为屋角的基石。这是上主的工程,在我们看来真是奇妙。’耶稣在这里用“基石”指代自己,向他的民众和听众宣称自己就是旧约先知们预言的默西亚,天主的独生子。耶稣将他自己比成“被弃的石头”,预示他要遭受被天主选民抛弃的痛苦和被钉十字架的苦难及死亡。
要想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学习以下几点:
1)这个预言首先在依28:16中可以找到,“上主雅威这么说:看,我在熙雍安放一块岩石,一块坚硬的岩石,一块宝贵坚固的角石,凡信赖之人,决不会失望”。依撒意亚先知所预言的这个“宝贵坚固的角石”,就是指将要来的默西亚。在依撒意亚生活的年代,北国以色列已经被亚述帝国消灭,南国犹大的君王及政治顾问想要以“联合埃及制服亚述”的政治手段来拯救自己的国家,但是先知告诉人们:真正的救赎不在政治联盟上,而是来自真正信靠天主的信仰团体,而这个团体的“基石”将不再是“法律”或“宗教仪式”或“圣城”或“圣殿”,而将是一个人,将是一位完全领悟天主旨意,并以实行天主旨意为自己生命最高意义的人。在此预言耶稣基督的到来和因着他的死亡及复活而建立起来的天主教会。
2)关于“基石”这一词也出现在圣咏118:22节里:“建筑工匠不用的石头,反成为屋角的基石。这是上主的工程,在我们看来真是奇妙。”“工匠不用的石头”指那些被社会主流抛弃的卑微弱小者,但他们谦逊更信赖天主,更容易配合天主的行动。尽管他们的身份可能与强权及政治势力想去甚远,没有多少影响力,但是天主拣选他们与自己共建属于天主的国度。天主拣选穷人和遭世人鄙弃的人来彰显天主的力量和光荣。(格前1:27-28 “但天主偏偏选了世人眼中的愚者,来嘲笑那些聪明人;选了世上的弱者来使强者蒙羞。天主又召选了在世上最普通的、受人轻视的和微不足道的人来彻底摧毁被重视的一切。如此一来,没有一个血肉之躯的人能在天主面前夸耀了。”)
3)保禄在书信里多次将耶稣基督比作“新圣殿-教会“的基石和“整个人类救恩”的基石。格前3:11-12:“没有人能够拿起另一块基石垒在已是磐石的耶稣基督之上。但在这块磐石上,我们可加盖金砖银瓦,或是精美宝石、木材、竹藤等物。”弗2:19-22“你们不再是陌生人或受招待的客人,而是圣徒城邦内的国民,你们同属天主之家;你们建筑于宗徒和先知的基础上,而基督耶稣本身即是这工程的基石。以他为主,整个结构个个紧密相连,在主内巍然建立起一座圣殿,借圣神成为天主的精神圣所。”
4)伯多禄在书信里也将耶稣基督称作是“为人所弃但为天主所珍爱的活石”。伯前1:4-8 “你们来接近他,他是活石,虽为人摈弃,却为天主所珍爱挑选。你们也可成为活石,用心建成一座精神殿堂,成为一群圣洁的司祭,借着耶稣基督,向天主献上令他愉悦的灵性祭品。圣经记载着:“看,我在熙雍安放了一块精选的宝贵基石。凡是依赖他的绝不会失望。”对你们相信的人来说,是一种荣幸。但对不信者来说,它是被匠人丢弃的石头,反而成了基石;而且也是一块绊脚石,令人失足的石头。他们绊倒是因为拒绝圣言,这也是为他们预定的。”
NO.36:[圣经问题]请问若11章记载耶稣耽搁两天才去拉匝禄,…「4/17/2011 1:25:10 AM」 [ ] (提问)
Female
羚羊
 
若望福音11章记载,耶稣接到自己好友拉匝禄生病消息后,仍在原地待了两天,是耶稣特意耽搁时间吗

[站长] 回复:
若望福音11章的主题是耶稣冒着生命危险去复活了自己亲爱的朋友拉匝禄,是他前面宣讲真理内容的具体实践,是7个奇迹中最后一个,也是他公开生活的顶峰,并借助这次事件宣布了他就是复活的伟大事实。但也正是因为这次行动,公议会聚集决定杀死耶稣 (若11:45-57),可以说耶稣在去复活拉匝禄前,已经知道事态的严峻(若11:8:近日那里的犹太人想用石头打死你,你还去那里吗?11:16:走吧,我们去吧,跟他死在一起吧!)但是他还是将所爱着人的性命和幸福放在了自己利益的前面,这也正是他实践“没有比为朋友而牺牲性命更伟大的了”具体表现(若15:13)。从这个主导线索来看若11章经文中的细节,那么耶稣“耽搁了两天”就不是耽搁,而具有更深刻的含义。让我们相信圣史在这么关键的时刻用大量笔墨来描写两位姐妹的心理活动,确实要教育人们尊重天主的时间和做法,但不是“耶稣没有马上赶去”的问题,而是一场宏观绚丽的的关于“耶稣是复活和生命的”展开和见证。这也恰恰是若望福音写作结构到达11章所契合的内容。
我用以下几天来说明这个观点:
1) 虽然耶稣“耶稣耽搁了两天”在两姐妹看来,好像不符合常情,但是有些圣经注释也提醒读者,在那么一个剑拔弩张的时刻,如果耶稣不去耶稣撒冷,他是安全的,但是他选择了为顺服天主的旨意而受难,为了自己所爱人的性命而牺牲自己的。他如果顾及自己性命的话,本来可以不去,那么他也就不会死的。两姐妹应该也知道这个情况,因为她们跟主耶稣的关系十分亲密。所以她们对于耶稣没有马上动身,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不满情绪。而且玛尔大在见到耶稣后,还说“即使你现在向天主求,天主定会应允你”,可见他们对耶稣的“耽搁两天的做法”并没有太多的不满和责备。
2) 在没动身前,耶稣跟门徒们几次提到了拉匝禄的病和死,耽搁了两天后第三天他就知道拉匝禄已经死了(若11:14),这是一个特殊的数字,因为跟死后4天加起来,刚好是7天,7天是新创造的开端,也是人类将复活的预展。而4这个数字在希伯来语里具有“确切已经死了,死透了”的意思。
3) 玛尔大的言辞及对复活的看法代表当时一些法利赛犹太人对复活的观点,否则没有必要在那么一个凄风苦雨的氛围里,耶稣和玛尔大讨论关于复活的内容。但是玛尔大代表的这一派犹太人只信死人将来的复活,并不知道接纳了耶稣基督的人所获得的“与此世生命有关系的复活及将来永远的复活”,这也恰恰是耶稣要给予我们的复活:“复活开始于当信仰感动了一个人,使人放弃了错误的生活方式,将自己放开,接受天主生命的那一刻”。耶稣正给予我们的复活也是这个含义,是一个从现世生命开始的复活。而玛利亚的态度代表了当时很多亲眼看见了耶稣奇迹和大能,但是仍旧徘徊在信德门口纯真善良犹太人的内心痛楚和犹豫,他们爱,但是他们缺乏力量;他们想要相信,但是他们睁不开信德的眼睛。耶稣如此深地被“这群流离失所好像没有牧者的羊所撼动”,留下了眼泪。他全力所做的,就是想要人们去信他,信他是生命和复活。这不光是若望福音也是所有四部福音的核心点,福音中其它叙述和材料都为这个主题服务。
4) 玛尔大和玛利亚跟耶稣说的第一句都一样:如果你在这里,我们的弟弟就不会死了。不是埋怨耶稣来晚了,而是在此以前,人们所看见的耶稣所能够为众人做的,最震撼的就是治愈病人了(若11:37如果他能复命瞎子的眼睛,难道就不能叫拉匝禄不死吗?),所以她们认为只要弟弟还活着,还是个病人的状态,耶稣一定有办法治愈他,因为他们对他能力的相信还仅限于“治愈病人”那里。可是圣经作者在这里安排了耶稣公开生活的顶峰,也是耶稣到来这个世界的最高理想:对复活生命的展示。所以,耶稣说“你若是信,将看到天主的光荣”。天主借助耶稣基督要给我们的是这两个层面的“复活”:接受天主后生命的改变及将来永远的生命。因而姐妹俩看似埋怨耶稣的一句话,却是当时还不认识耶稣大能及生命给予者身份的困惑,并非单纯一句人性上的抱怨。在这点上,保禄在格前15章说的一句话与此句遥遥相应:如果我们信的耶稣没有复活,那么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没盼望也没意义了。
NO.35:[圣经问题]请问有可以下载的牧灵圣经电子版吗?「2/27/2011 4:22:02 PM」 [ ] (提问)
Female
感恩的心
 
如题

[站长] 回复:
有,就在牧灵首页上,希望你下载阅读,也送朋友们阅读牧灵圣经中文电子版。现在我们在网站还提供牧灵圣经英文版和西语版,欢迎阅读使用。
NO.34:[圣经问题]请问谷1:16-20中“把父亲留在船上”…「12/16/2010 6:03:42 AM」 [ ] (提问)
Male
昆仑
 
请问谷1:16-20中“把父亲留在船上”该怎么理解?

[站长] 回复:
先来看谷1:16-20的经文内容: 
“耶稣在加里利的湖边行走时,看见西满和他的兄弟安德肋正向湖里撒网,他们都是渔夫。耶稣对他们说:“来跟随我吧!我要使你们成为捕人的渔夫。”他俩立刻丢下渔网,跟随了耶稣。耶稣又向前走了不远,看见了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他兄弟若望。他俩正在船上补网。耶稣召唤他们,他们就将父亲载伯德及雇工留在船上,跟随耶稣去了。”

以前和教友团体们一起学习这一小段福音时,重点一般都会放在耶稣的召叫上。曾经有一位朋友对“丢下父亲”这个表达方式感到困惑,认为是翻译用词不当造成的阅读困难。最近在看了Santiago Guijarro的研读书籍“冲突中的忠诚——论对观福音传统中因门徒身份及福传需要而与家庭的决裂”,才明白福音作者使用“他们就将父亲载伯德及雇工留在船上,跟随耶稣去了”并不是译者用词不当,而是为表达作为耶稣的跟随者在当时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将父亲和赖以谋生的船及雇工都留下”意思就是和自己的家庭及过去的求生之道全部决裂,也就意味着将失去生活保障、社会关系及家族荣誉。
在耶稣生活的年代,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罗马帝国的社会机构与现代社会有着天壤之别。家庭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社会最核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身份、品行及名誉都和自己的家族有直接关系。一个出生在被人尊重的家庭里的儿子,需要向父亲学习一技之长,长大成人后在自己的一生里要子承父业,并将家族的荣誉维持下去。而父亲是一家之主,是传统价值、家庭关系及社会荣誉的集大成者,父亲的地位是无比尊贵的,他要决定并管理家族中的一切关系及物质分配,如果是一个经济条件稍好的家族,作为家长的父亲还可以雇佣工人或买奴隶来为家族工作。
在谷1:16-20这一小段经文里,我们读到耶稣对四位门徒的召叫,他们是两对儿兄弟: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若望,还有就是西满和兄弟安德烈。从经文的描绘来看,载伯德的家族在经济上要更富有些,他们虽然是渔民,但是拥有自己的船、雇工及渔网。这在当时的加利利,应该算得上是安定和小康家庭,这样的家庭数量在当时的社会中应该是寥寥无几的。另外一对兄弟西满和安德肋的经济条件可能要差些,他们拿着渔网,直接在岸边撒网捕鱼,说明他们是最贫穷的打鱼人,只有网,没有船、渔网和雇工。
“西满和安德肋他俩立刻丢下渔网”,“雅各伯和若望他们就将父亲载伯德及雇工留在船上”跟随耶稣去了,说明他们两对儿兄弟接受耶稣的召叫后,舍弃了全本属于自己的一切:住房、家族、职业、荣誉和保障,做耶稣的门徒意味着放弃自己原来安定有保障的生活,为了福音及天国的缘故而付出巨大的牺牲。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在读谷10:28-30时就不会感到惊奇了:“伯多禄对耶稣说,你看,我们舍弃了一切跟随你。”“一切”即指他们所放弃的,除物质上的保障外,最大的牺牲是与自己家族的决裂。因为在当时的年代,失去家族就失去了一个人精神上的一切寄托,一个人的社会生命就画上了句号。在犹太人中虽然有推崇“门徒之道”的传统,即跟随拉比学习律法,或跟随老师学习哲学,这样的门徒还是很受人尊敬的。但跟随的老师必须是名师或著名的拉比,这样门徒们才会脸上有光。而耶稣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木匠,一个身为木匠的人要召叫自己的门徒,门徒们除非对他有很特别的信任和认同,否则他们不会跟着老师走。但是门徒们尽管相信耶稣是他们期待并要找的那一位,他们作为耶稣的门徒仍旧被当时社会的主流人群所轻视。
NO.33:[圣经问题]请讲解耶稣复活后曾在四十天里显现给自己的…「12/13/2010 6:55:29 AM」 [ ] (提问)
Male
山松
 
请讲解耶稣复活后曾在四十天的时间里显示给自己的门徒们?

[站长] 回复:
1)耶稣死后第三天复活,根据福音记载,复活的耶稣在第三天显现的次序应该:a)向玛利亚玛达肋纳及其他妇女 b)向厄玛乌乡下去的两个门徒 c)向正在进餐的十一个门徒(玛窦28,谷16,路24,若20),耶稣显现的地点显然都是在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带。前两个显现对象都无可厚非,因为在前三部福音中都有所提及,而在第三天是否在耶路撒冷向十一位门徒显现,答案也是很确切的,除了前三部福音有所提及,若20:19 更给予证实 :“在同一天,也就是星期日晚上,耶稣的门徒们聚会,门都关了,因为怕犹太人。耶稣来了,站在他们当中•••”所以复活的耶稣在第三天在耶路撒冷显现给十一位门徒们是没有争议的。
2) 耶稣的门徒们在他受难及复活后,是否短时间内有过要回老家重操旧业的想法及行动?这点几乎是肯定的,不过复活的耶稣继续跟他们同行,正像那位朋友指出的,耶稣提前自己先去了他们大部分人的老家——加里利,并在那里将自己显示给他们,向他们交代了未来教会的诞生及发展,及他们广扬福音的使命,并吩咐他们再次回到耶路撒冷,等待圣神的降临。
不过耶稣对门徒们在加里利的显现,肯定是在复活后20多天以后。首先,根据若20:26记载:“八天后,门徒们又在屋子里聚会,多默跟他们在一起。门都关着,耶稣来了”。这说明复活主日后的下一个星期,门徒们仍旧在耶路撒冷,他们没有立即返回老家加里利,而是至少又在耶路撒冷过了八天。加上他们返回加里利走路需要的时间,我们预测,可能是在耶路撒冷耶稣受难复活事件后20多天后,他们才到达自己的故乡。不过,这与新约其它经文的记载并不矛盾,因为在宗1:3里,我们读到这样的内容:“他受难后,曾以许多凭据向他们证明自己还活着,他在四十天中显现给他们,跟他们讲论有关天国的事。”所以门徒们有四十天的时间来反思耶路撒冷自己老师死后复活的事件及以一种新的方式接受耶稣继续的训导和带领。
在这四十天里,他们曾经在耶路撒冷体验到复活的耶稣,也曾经在自己的故乡加里利遇到过复活的耶稣;在这四十天里,他们失望过,想要重操旧业,并确实试图回到湖里去过打渔谋生的日子(若21),但是耶稣再次与他们在一起,鼓舞他们的士气,给予他们恩宠,指引他们方向,吩咐他们去继续尚未完成的事业;在这四十天里,他们学习了等待和盼望的功课,(宗1:14),他们知道自己门徒使命的身份尚未成熟,需要继续在磨难中孕育,直到耶稣承诺的圣神的降临。
“四十”这个数字来自于希伯来文化所认同的“胎儿在母亲腹中需孕育四十周”的传统。故而,“四十”在新旧约里都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以色列子民从埃及逃离后,曾经在沙漠中徘徊流浪了四十年,耶稣开始公开传教生活之初,曾经在沙漠里接受魔鬼诱惑“四十天”,而现在门徒们在痛失老师耶稣后,也在期待和盼望中度过了四十天,这是耶稣为门徒们接受圣神降临,而必要做的准备工作。
所以,在这四十天里,如果说门徒们曾有过“告别一切,回去过平淡的日子”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们曾经舍弃了各自的一切,跟随了耶稣;毕竟跟随老师的日子曾经那么激动人心,风光无限,可是眼睁睁地看见老师的事业在屈辱的十字架上戛然而止,他们的信心随之也一落千丈,按照福音记载的伯多禄那冲动而缺乏“磐石”持久坚韧性格的人来说,扔掉一切回去过日子也不是不能想象的,更何况若21确实向我们描绘了门徒们回到加里利湖边打渔的故事情节。(该章来历如何,待以后磋商)
不过更重要的是门徒们又重新回到了耶路撒冷,他们无法抗拒复活的主在那四十天向他们的显现和扶持,他们也并不能真的忘记一切。那些与主的生命有过真实交往的人,又如何能忘记他们在与主生活时,所体会到的爱、接纳、平安、满足、召唤、希望、勇气•••尽管跟随像耶稣这样的老师是艰难中的艰难,痛苦中的痛苦,但是门徒们知道有复活的耶稣和他们在一起,一切困难都能克服。
他们必须重新回到耶路撒冷,因为路24:47及宗1:4,8等经文都提到“必须从耶路撒冷开始”,“等候父的诺言实现”,接受天父和耶稣派遣的圣神,“必须从耶路撒冷开始•••直到地极,为耶稣的复活做见证”(宗1:8),广扬天主给予人类的救恩消息,将福音传播出去。
NO.32:[圣经问题]请给我们讲解一下阅读圣经对于教友的重要性…「12/12/2010 3:25:00 AM」 [ ] (提问)
Male
松涛
 
现在经常听到神父们劝教友阅读圣经,而一些老教友们总是强调多念玫瑰经,虽然两个祈祷方式都很重要,但是请讲解一下阅读圣经的重要性?

[站长] 回复:
论及圣经在教会内的重要性时,天主教新要理说:教会从圣经中,不断地取得她的滋养与活力;因为透过圣经,她不只接受人的言语,实在而论,接受的是天主的言语。“因为在圣经里,天父慈祥地来与祂的子女相会,并同他们谈话”(104)。这句话给我们揭示了圣经不仅是教会的根源,同时也是祈祷的根源。为此,教会时常尊重圣经,如同尊重主的圣体一样。她不停地从天主圣言及基督圣体的筵席中,给信友们提供生命之粮(103)。 
这正是圣经最重要的地方:圣经是一种类似于圣体的存在,因为圣经所记载的不是别的,而是天主的圣言,所以,圣经成了教会生活的根源,而教会需要从圣经中汲取所需要的营养。从某种角度上说,没有圣经,就没有教会生活,就没有教会。故此,圣教会特别特别地强调圣经在教会生活中的地位,我们来看看教会如何强调的:
天主的话具有这么大的效力和德能,以致成了教会的支柱和力量,巩固教会子女们的信仰,成为他们灵魂的食粮及灵修生活永久和清澈的泉源」。必须「让信友们广泛地接触圣经」(131)。 我们要注意这里的用词“必须”。
「所以圣经的研究应视作神学的灵魂。同样,宣道的职务,即牧民的宣讲、教理讲授、及一切基督化的训诲,其中礼仪的讲道,应占有特殊的地位,这些都该从圣经的话语取得滋养和活力」(132)。 
教会「坚决而恳切地劝告所有信友……要藉著多阅读圣经,去学习『耶稣基督的卓越知识』(斐3:8),『因为不认识圣经,即不认识基督』」(圣热罗尼莫) (133)。这段话显示教会希望教友们阅读圣经的态度是坚决的。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好让大家明白圣经的重要:天主教的宗教生活中,我们可以扔掉圣事,可以扔掉所有的教堂,可以扔掉所有的教会财产,可以扔掉圣统制,可以扔掉所有的圣像,可以扔掉所有的神学和灵修书籍,可以扔掉玫瑰经、苦路,可以扔掉…… 唯独不能扔掉的就是圣经。因为圣经是教会生活的源泉,源泉没有了,教会就注定会枯萎致死。
正是这个原因,圣经无论在天主教会内,还是在誓反教会内,在东正教会内,或在圣公会内,从开教之初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都是,并都将是唯一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圣经不是别的,是天主的圣言,是天主对人所说的话,是耶稣在圣经内将父启示给了我们。
在这个层面上来讲,玫瑰经是无法和圣经相比的。不管是圣母说了,还是教宗说了,到什么时候玫瑰经都不可能,更不可以超越天主的圣言。
从历史的层面来讲,的确存在过玫瑰经超越圣经的时刻,但这个时刻不是几年、几十年,而是500年。我们都知道,天主教会对圣经的尊崇,曾经因为害怕普通教友阅读圣经理解错误,进而不愿让没有文化的普通信徒阅读圣经,圣经便在教会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神职人员们的特权。普通信徒只能从神职人员的讲道中,从圣堂的墙壁上,听和看到一些有关圣经内容的片断。如果连阅读都谈不上,就更遑论用圣经祈祷了。就在信友们心灵匮乏,需要祈祷的时刻,玫瑰经诞生了(诞生于13世纪,被教会正式认可在16世纪)。因为玫瑰经包含了圣经中一些主要的奥迹,同时又不需要文化根底便能诵念,于是在普通天主教徒中便广为流传。
真正转变的时刻是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时。梵二文献中,有两点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第一,《启示宪章》是一部系统性的对圣经的阐释,是教会对圣经的重新认识,也是来自教会最高权威对圣经的推动;第二,将传统的圣母论放到了《教会宪章》的最后一章(第八章)来论述,并设标题为:论基督及教会奥迹中的天主之母荣福童贞玛利亚。这个标题非常的有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论及玛利亚的时候,应该在基督论和教会论的脉络中去理解玛利亚,不可以将玛利亚独立于基督和教会来理解。
实际上,梵二以后,随着对圣经普及的推动,对圣母的敬礼和诵念玫瑰经也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就是说:玫瑰经不再是基督徒全部信仰生活的中心,这个中心应该是天主的圣言。但是,玫瑰经做为天主教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和习惯,被视为对圣母最好的敬礼之一。所以天主教教理在最后一部分论及祈祷时,详细解释了天主经后,也对圣母经有所解释,不过,所占篇幅不大。
从祈祷的层面而言,玫瑰经是天主教徒都喜欢的一种祈祷方式,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普通教友都会用玫瑰经来祈祷。不过,无论我们如何喜欢,如何推崇,我们始终都要清醒的意识到一点:用玫瑰经来祈祷总是可选的,而不是必须的。所以,我们不能说没有诵念玫瑰经,我们所做的祈祷就不是祈祷。我们也要知道,在所有基督教派中,只有天主教徒热诚的诵念玫瑰经,这当然不是说诵念玫瑰经不好,不正常,而是在指出:祈祷的道路千万条,毋须拘泥于玫瑰经一种。事实上,不是所有诵念玫瑰经的人都是热心的,也不是那些不诵念玫瑰经的人都是冷淡的。

讨论完以上的话题,让我们来看看在我们这个时代中,应该如何平衡诵念玫瑰经和阅读圣经。
我们认为,诵念玫瑰经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时间,二是对象,就是诵念的人。
先说时间。玫瑰经做为祈祷的一种,尤其是在公共祈祷的时候,似乎是不可替代的一种祈祷方式,但是我们也不能将玫瑰经绝对化,似乎只要是祈祷就得诵念玫瑰经。每日诵念玫瑰经固然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但若是我们在一些日子里不用玫瑰经来祈祷并不是犯罪,也没有违背什么教会的规定。很多时候我们会被我们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传统所束缚,一些老教友们认为若是公共祈祷的时候不念玫瑰经就等于没有祈祷。
不错,要得救就必须靠着祈祷,不祈祷的人不会得救。祈祷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信徒不仅可以利用教会传统的祈祷方式,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祈祷的方式和祈祷的经文。一个地方教会团体,举动公共祈祷,大家诵念一致的经文是口祷所以要求的。由于口祷的这种特殊性,就会让我们慢慢形成一种固定的习俗,某些经文是必须要诵念的,缺了不可。所以口祷也是最容易会流为形式的。那么,口祷如何避免流于形式呢?就是要靠形式上的变化来调动诵念者的积极性。教会的礼仪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就拿玫瑰经来说,有着很多不同形式的念法,而且我们每天所念的也不尽相同,今天念欢喜的,明天念痛苦的。再进一步,我们完全可以在每一段奥迹默想的时候用圣经经文来代替。还有一种诵念的方式是教友们想都不敢想的,就是由教友们自己来编写玫瑰经,这种方式,保持诵念的形式,但默想内容由教友自己编写。而且内容也不必局限在新约,旧约中的重大救恩事件都可以成为玫瑰经祈祷的内容。当然,我们还可以做时间上的调整,比如这个星期,一三五我们诵念玫瑰经,二四六分组做圣经分享,下个星期,一三五做圣经分享或者查经祈祷,二四六诵念玫瑰经或其他形式的口祷。
任何对传统的改变都需要勇气和毅力,传统是随着时间而形成的,打破传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注定会形成新的传统。只要我们所做的能促进我们更好的积极参与祈祷,能更接近祈祷的泉源,我们就要坚持的做下去。
至于第二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指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诵念方式。上面我们已经探讨了团体里公共祈祷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下面我们来谈谈私祷。
私祷就是个人性的祈祷,基于私祷的性质,不管什么类型的祈祷,只要适合我,能引领我快速的达到与天主的沟通共融,这种祈祷方式就是为我最适合的。为神职人员来说,他们要每日举行弥撒,要诵念大日课,要听告解、行圣事,让他们每日跟教友们一起去诵念玫瑰经是不现实的,但,完全可以在某一天,由神父带领大家一起来诵念玫瑰经。对于没有牧灵传教任务的度奉献生活的人来说,玫瑰经可以成为自己在神枯之时的一种祈祷,或者可以由一段或几段圣母经的重复来激发对天主的孝爱之情,进而进入对天主的默祷中,这样,玫瑰经或天主经、圣母经可以成为进入默观祈祷的一个引子。对于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来说,若是能够每日坚持不断地阅读一章圣经,然后默祷片刻,他们完全可以放弃诵念玫瑰经,而只在某些特殊的时刻来诵念玫瑰经,比如团体公共祈祷时,遇到圣母的节庆日时,坐车旅行时等等。为那些没有什么知识的教友们来说,也不必将诵念玫瑰经当作唯一的祈祷方式,需要和悔改、爱德、奉献等善工结合起来。而且,不要害怕阅读圣经,更不要害怕读不懂。圣经其实是人人都能读懂的,因为天主的话是为所有人的,不仅仅为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而存在的。也许就因为圣经中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会触动我们的心灵。
所以,是否要诵念玫瑰经,不仅要考虑到时间的因素,还要考虑到诵念的人的程度。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1959年在西班牙成立了一个叫Idente的团体,创办人平信徒,叫Fernando Rielo。这个团体是为了回应现代社会福音传播的需要而成立的,所以团体成员全部都是社会上的专职工作人员,比如大学教授,幼儿园老师,会计等,他们的团体分男传教团和女传教团,男团体里有男传教士同时也是神父的情况;女传教团体里有度奉献生活的“现代型修女”,她们不叫修女,而叫女传教士,但是发独身、神贫和听命三愿,也有很严格的团体生活省察。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家长,每周进行一次团体内的省察和灵修分享,团体要求每个团员除自己在社会上的工作外,要每天参与弥撒领圣体,每天默想一章圣经,早晚各念三遍天主经圣母经和圣三光荣颂。他们是把团体成员灵修的重点放在圣言的默想及和圣体的共融上,玫瑰经是自愿念,团体没有硬性要求。

此外,还有几点是我们必须要澄清和强调的。
第一、 圣经与玫瑰经不是相排斥的,而是互补的。一个热心诵念玫瑰经的人也会热爱阅读圣经,同时,愿意靠天主圣言而生活的人,也会抽时间诵念玫瑰经的。
第二、 我们始终要清醒的意识到:在教会内,圣经永远是首要的,必须的,而玫瑰经则是次要的,可选的。我们不可以说都重要,都重要就等于都不重要。不会或不念玫瑰经不一定意味着不认识基督,但谁若不认识圣经则不认识基督。
第三、 为推行敬礼的人而言,他/她所推行的敬礼就是重要的。所以路济亚总会所玫瑰经是重要的,耶稣会士会说神操可不是一般的重要,而宣扬耶稣圣心敬礼的圣女玛加利大玛利亚亚拉高克则会告诉人们这个敬礼可是耶稣自己要求的。我们的意思是要说:此种重要性是相对的,我们必须要将这些敬礼放到教会整个礼仪生活的全景下去考虑和辨识。
第四、 对于能拿起圣经来阅读的教友们,我们给你们说:拿起圣经来读吧;对于那些不识字的教友们,我们给你们说:拿起念珠来诵念玫瑰经吧。
第五、 阅读圣经不仅能快速直接的碰触到天主的话,更是传教生活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拿着圣经去传教,却不能手拿念珠去教人怎么诵念玫瑰经。当我们拿着圣经阅读的时候,人们都知道我们是在阅读天主教的经典;当我们拿着念珠念玫瑰经的时候,外教人会以为我们的念经跟和尚手拿念珠念经没有什么两样。
第六、 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教会初期的烈士们和教父们,他们都不诵念玫瑰经,因为玫瑰经还没有诞生,东正教教徒和新教徒也不诵念玫瑰经,但他们的灵修生活并没有因此而枯萎。中世纪以后,玫瑰经大流行的之际,正是教友对圣经失去兴趣远离圣经的时候,这是教会历史上惨痛的教训。故此,梵二大公会议重返了圣经这一根源,同时也坚定的劝勉所有的天主教徒都要读经。天主教会的这一重大改变,实际上是马丁路德的贡献。
第七、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注意到,有太多太多的读经查经小组如雨后春笋般的成立了起来,教友们进堂不再像往日那样拿着垫子,而是拿着圣经进堂了。毫无疑问,这是时代的征兆,是圣神和圣经时代的来临。所以,我们不要在维护传统的同时窒息了圣神。
第八、 圣母在默主歌耶显现时说:“我要求你们每天阅读圣经,把圣经放在家中明显的地方,以经常提醒你们去阅读圣经”(84年10月18日 )。
第九、 人灵的牧者可以根据教友的自身情况,或某地教会团体的情况,让他们以学习圣经、运用圣经、用圣经祈祷成为他们宗教生活的中心,传统的祈祷方式做为候选的,或者自愿的。这是完全合法的,也是值得推荐的。但应该特别注意:不要消减弥撒和圣体敬礼的意义与热诚。
第十、 对于尚未准备好“圣经运动”的堂口,本堂神父不应盲目的推行改革,要有步骤的,有计划的进行,要先在思想上让教友们接受,在实际运用中让教友们尝到阅读圣经和学习圣经的甘怡。
第十一、 根据我们的经验,没有任何一个只会念经的堂口是有蓬勃活力的,相反,没有任何一个以天主的圣言为中心的堂口是冷淡。
第十二、 人灵的牧者,不应该过度强调教会生活中“补赎”或“赎罪”的概念,要教导教友们以纯洁无私的爱去爱天主,去赞美天主,去歌颂天主。罪过必须要用爱来超越。
NO.31:[圣经问题]请问复活的耶稣为什么要告诉门徒们去加里利…「12/11/2010 8:48:39 PM」 [ ] (提问)
Female
狄娜
 
请问复活的耶稣为什么要告诉门徒们去加里利相见?

[站长] 回复:
复活的耶稣首先在耶路撒冷显现给门徒们,不错,但是复活的耶稣与门徒们不止在耶路撒冷相会,更在加里利见面。“在加里利会见复活的耶稣”是耶稣在显现给妇女们时,天使告诉她们的话。很多福音章节提到这一点,请看如下内容:
玛28:7 “然后快去向门徒们报告。他已经在你们之前,先到加里利去了。你们可在那里见到他。”
玛28:16“十一位门徒赶往加里利,来到耶稣指定的山上。他们一见到他,都跪下来朝拜他,但有几个还迟疑着。”
谷16:7 “现在去告诉他的门徒和伯多禄,他已在你们之前去加里利了,你们将在那里看见他,正如他曾经跟你们说过的。”
还有整个若望福音21章,都描绘了复活的耶稣与门徒们在加里利湖边的相见。
复活的耶稣为什么在耶路撒冷显示给门徒们,又吩咐他们在加里利与自己相见呢?
第一:加里利是耶稣开始传教的地方,他鼓励门徒们回忆起最初跟随耶稣的热情和爱心,不要忘掉他们自己的身份和被召叫后的新生活,回到家乡能帮助门徒们暂时与在耶路撒冷发生的一切告别,抚慰他们伤痛的心灵,以便能更好地明白默西亚受苦并为众人受死的意义,也能更好地理解跟随耶稣道路的深刻含义。耶稣在耶路撒冷显示给门徒主要内容是告诉他们自己已经复活,自己不是鬼魂 (路24:36-43),而在加里利复活的耶稣告诉他的门徒们,自己已受光荣,激励和鼓励门徒们去顺应天父的救恩计划,并交给他们福传的大使命。(玛28:16-20)
其次:玛窦福音提到复活的耶稣在加里利指定的“山上”与十一位门徒见面,这个“山上”与旧约里梅瑟接受十诫的“西奈山”遥相呼应,只是受难复活后,现在耶稣是新律法的颁布者、执行者及实现者;这个“山”也与玛窦5-7章的“山中圣训”的“山”如出一辙,耶稣在前面的山上颁布圣训,也就是福音宪章(真福八端等),而在复活后加里利的“山上”派遣门徒们去实践这圣训,“教导他们遵守我吩咐你们的一切,”并承诺“永远与门徒们同在,直到世界的终结。”(这也与玛窦福音1:23节中说的“厄玛奴尔——天主与我们同在”遥相呼应,也恰恰应验了旧约中先知们的预言)
而若望福音21章记载复活的耶稣与门徒们在提庇里亚湖边见面。“基督在黎明的微光中,孤独地站在海边,故事里充满了神圣的临在”(参阅牧灵圣经注释若21:1)。耶稣重新将捕鱼的奇迹显现给多位门徒们(若21:2),并与他们一起共进早餐,这些细节经常被我们所忽略,“耶稣自死者中复活后,这是第三次显现给他的门徒们”(若21:14)。一般读者都不会记得复活的耶稣还曾经在加里利湖边耐心地与自己的门徒们共进早餐呢!那是当门徒们失望地从耶路撒冷归来,在加里利的湖边重操旧业后一无所获后发生的事情。耶稣又一次将“基督的道路“指示给他们,经历苦难并牺牲自己才是真正实现天主旨意的道路。而后,耶稣满怀爱心和理解地问伯多禄:你爱我吗?在个爱不再指热血沸腾初期跟随者的感性上对老师的崇拜和热爱,而是经历过失望痛苦并知道最终唯有将自己也像自己的老师那样“为真理而奉献和牺牲”,才配称为基督的门徒。
而在加里利湖边的相遇,复活的耶稣除了重新鼓舞门徒们,预示教会的发展,并将教会委托给伯多禄去牧养和牧放外,复活的耶稣还多次对门徒们说:跟随我!所以我们可以领悟到福音作者的深刻用意,耶稣复活后清楚坚定地向门徒们显示了自己,并安抚和鼓励他们,最后还将教会的未来及世界福音的广扬任务交托给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整的福音旋律,耶稣不光是召叫门徒们,训练他们,爱护和教育他们,让他们跟随自己亲临生动而透彻肺腑的苦难之课,但是同时耶稣也体谅门徒们的疑惑和软弱,他受难复活后,他也用人性上的手法来坚固和装备门徒们,福音最后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耶稣完美的门徒之道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NO.30:[圣经问题]箴言23:23节中真理的意思?「12/10/2010 4:39:38 AM」 [ ] (提问)
Female
曼尼
 
请问该如何理解箴言23:23中真理和智慧的含义?

[站长] 回复:
箴言23:23
牧灵圣经: 追求寻获真理,但决不要卖给他人,要寻获智慧、知识和见识。
思高圣经: 应获取真理,不可出卖,还有智慧、训诲和见识。
现代中文译本:真理、智慧、学问、见识,都值得你付出代价,但千万不可卖出。
和合译本:你当买真理。就是智慧, 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

这四个版本的此节经文意思都是一样的,可理解为家长劝慰子女在生活道路上,首先要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天主的真理、智慧、训诲,要有敬畏天主的心,扬善避恶,并不可轻易地丢失生活的正义准则,不可将天主的智慧以任何廉价的方式拱手送出。

一)全部箴言是一本以色列子民团体编辑起来,用来劝慰人们追寻天主的智慧和真理的语录集。目的是为教训人,尤其青年人,应学习“智慧”,躲避“愚昧”。所谓“智慧”,并非指人的智力而言:教人怎样成一博学多才的绝顶聪明人,也不是教人如何在凶险的世界上靠投机取巧等“伎俩”来发财致富,而是就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安身立命,建立完善、和谐、幸福、敬畏天主并蒙天主喜悦的人生,“箴言更多是道德生活立论:教人怎样敦品励行,成一完人”(参阅思高圣经前言)。 
二)本书中的智慧、真理、见识及训诲,不单指人在世间的“处世之道”,不是以人自己为轴心点的赢者处事哲学,而是一种“敬畏天主的“智慧”(1:7,9:10,15:33);编著者想让子民们记得,“智慧”是属于天主本性的一种德能(8:21-31),但天主将这德能赋予了人类(2:6),使人藉这“智慧”得以获享幸福的生命(8:32-36)。作者还经常提到天主的神,天主的智慧和力量及恩典,这些都为使读者明白,天主的这些德能是天主圣神和神秘生命的多种表现方式,用以参与人类的事物和生活。
三)从箴言的第8章还能看出作者的另外一番用意,在给予了读者众多有益于建立一个“避凶趋吉,平安康泰,延年益寿,孝敬父母,善育子女,并蒙天主祝福”的生活后,作者还将整部圣经的最重要信息隐藏在箴言的字里行间,那就是“天主在远古之初就造了我”。这个“我”字就是智慧人格化的代表,是天主的圣言(咏19),是与天主同在的“道”(若1:1-18),也是最后降生成人,居住在我们中间的默西亚——主耶稣基督,他充满恩宠和真理,他确实具有王者的风范,但是这个王不是世间权贵和统治的王,而是谦卑的为众人做赎价的上主的仆人(斐2:5-11)。因而可以说箴言中关于天主智慧的教导,也是关于基督的预示和描绘,“但对天主召选的那些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希腊人,这位默西亚既是天主的德能,又是天主的智慧。”(格前1:24)。
四)另外,此句中“真理”原希伯来语的意思很接近“忠信” (英文faithfulness) ,也是天主在救世计划中先借着以色列民族,后借着耶稣基督和全人类订立盟约时所具备的品德和德能,也是耶稣基督在实行天主的旨意时完全表现出来的品德和德能。
我们对比阅读一下若望福音中几节关于“真理”的内容:
若1:14 充满恩宠和真理,
若1:17 天主借梅瑟赐给我们律法,但恩宠和真理由耶稣基督来
若3:21但奉行真理的人接近光,好使人清楚地看见,他的行为都是在天主内完成的
若5:33 你们曾派人去若翰那里,他为真理做了见证
若8:32 你们将认识真理,真理将使你们得到自由
若8:45怪不得我告诉你们真理,你们不信我
这个真理,用若望福音里的话来讲述,也是整部圣经并整个人类需要认识的内容,“看,天主那么爱世人,他把自己的唯一圣子赐给世界,令相信他的世人不至丧亡,反得永生。”(若3:16)
主耶稣基督是天主的真理和智慧,也是世界的真理和智慧,他以自己的完全“忠信”于天主父的爱和拯救计划,来彰显了一条全新的人类生活道路,全新的回归之路。耶稣基督所展开的真理、智慧、训诲,他的身体力行的活生生的奉献之路,他为爱人直至为人类献出生命的忠信之路,爱之路,也就是整个人类和人类每一个人需要效法和追随的。而耶稣基督的真理之路还将带领我们走过死亡的幽谷,带来永生的希望。
NO.29:[圣经问题]关于福音中人子的问题「12/6/2010 7:29:26 PM」 [ ] (提问)
Male
玲玲
 
请问路加福音6:5中耶稣说的“人子”是指谁?

[站长] 回复:
要想理解耶稣这句话中“人子”的含义,我们需先查找 “人子”在旧约里的出处。根据思高词典,“人子”一词在旧约里通常指人或世人,比如则2章等,但是在达7:13出现的“似人子的一位”将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指代“默西亚的人性”,或者换句话说,达7;13所预言的“人子”就是一个具备天主的全能,与天主一样有着尊贵和权威的人,是一个具有天主性的人。恰如圣咏2所说的:“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了你”。所以可以说自达尼尔时代后(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人子”就个词就是默西亚的另外一个称呼。
而耶稣在自己公开的传教生活中使用“人子“一词时,不光是用隐喻的方式宣称自己就是默西亚,同时还将另外一个先知传统与“人子”一词的先知背景糅合在一起,比如耶稣在若12:32-34节中说自己将要受难而死,众人就提出疑问:“我们从法律上知道,默西亚是永存的,你怎么说人子要被举起呢,这个人子是谁?”耶稣将旧约中的早期先知传统及依撒意亚先知预言的“上主的苦难仆人”这一形象与“人子”结合在一处。这样耶稣所提及的“人子”就预示了一个将要受苦的默西亚。
在耶稣的时代,饱受罗马帝国欺压凌辱的犹太人盼望一个新的君王出现,能带领民族走出被殖民的命运,重拾当年达味为王的辉煌,所以人们对默西亚的期待大多停留在政治和军事层面上,所以民众对默西亚的称呼一般都是“达味之子”或“默西亚君王”,而对“人子”这一称呼并不是很热衷和熟悉,所以耶稣特意用这个隐晦的词来指代自己。
“人子”一词在玛窦福音中出现31次;在马尔谷福音中出现14次;在路加福音中出现25次;在若望福音中出现12次,可见用“人子”来指代耶稣自己就是将要受苦的默西亚在四部福音中还是相当地频繁和清晰,尤其是在玛窦福音26:63-65几节中,耶稣回答大司祭盖法时说的话,将“人子”的全部意义和将要得到的光荣表达得完善无缺。
在本节里,“人子是安息日的主”,第一“人子”是指耶稣自己,预言耶稣自己就是默西亚,天主子;第二耶稣作为天主子,降生成人,来到我们中间,他更新了天主所创造的一切,更新了旧的律法,建立了新的爱的法律(玛5:17)。他是人类一切作息和工作的主,是最高级别的统帅和法律(斐2:9-11;哥1:15-20)。
NO.28:[圣经问题]关于约伯的痛苦「9/13/2010 5:29:04 PM」 [ ] (提问)
Female
林希
 
请问我们从救恩史的角度该如何理解约伯的痛苦经验?

[站长] 回复:
第一部分:
1)讲解义人约伯的故事。查经约伯传1-2,42:7-17。
请求教友团体一起来分析这个故事中的约伯的形象和对待痛苦的态度。
“无可指责正直的人,敬畏天主,远离邪恶。”
遭遇了三重重大不幸事件,丢失了生活中的一切,但是仍旧以忍耐和承受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不幸。
在故事的最后那一段,因为约伯忍耐了痛苦和灾难,天主加倍地赏报了他,恢复了他的财产和家庭的平安及幸福。
2)从3章到42:1-6节作者描绘了另外一个对痛苦遭遇不满和抱怨的约伯,甚至质问天主的不公平。请教友们找出这样的章节。
约伯诅咒自己的出生。抱怨父母也抱怨天主,感觉生不如死。
抱怨天主不公平。约9:24
如约伯的三个朋友提醒约伯有可能有犯罪的罪天主的地方,因为他做错了事情,有得罪天主的地方,才遭受了这么大的打击和不幸,但是约伯并不认同,认为他自己是无辜的,约13:18。

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约伯形象实际上代表了以色列子民在对待痛苦问题上的思考。
原始的痛苦观念:犯罪就要遭受痛苦,痛苦的代价要涉及到子孙后代。
最初,以色列子民对待痛苦的看法是比较“集体意识的”,是“集体人格”,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家族中的一份子或宗族的一员,或隶属于一个支派,上天的祝福总是降临在一个家族身上而不是个人接受。
出20:5-6, 34:7;户14:18;申5:9
罪和痛苦之间的关系,如果是祖先犯了罪,那么他们同宗同族的子孙就要承受这个罪责。
祖先犯罪,子孙受苦,罪和痛苦之间是有直接关系,而且承受罪责后果的人往往是同家族的
其他成员。
因而创世纪18:23-32亚伯郎为索多玛求情时说,如果有50个义人,就赦免全城的人。
诺厄是个义人,因着他的行为,天主允许整个生命得以存活。创6:8,18。
许多个世纪过去了,以色列子民使用这个罪责-痛苦的神学观点解释了很多现象,他们也颇满意自己的结论。
但是到了公元前七世纪左右,这个对待罪责和痛苦的解释似乎就行不通了。他们开始认为祖先犯的罪由后代来承担是不公平的。第一个提出这个观点的人是先知耶肋米亚,在耶31:29-30先知提出:“相反,让每个人因自己的罪过承受死亡,谁吃了酸葡萄,谁的牙齿就坏掉。”
则18:3 雅威说:“我以永生起誓,以色列境内不再流行这句话了,所有的生命都掌握在我手里,父亲的生命属于我,儿子的生命也属于我,是谁犯罪,谁就去受死。”
则18。厄则克耳的观点是天主不会因为父亲的罪而惩罚儿子,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这里罪人悔改的观念也随之诞生。犯罪后如果罪人悔改,天主会原谅他接纳他。
厄则克耳的结论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以色列子民从此放下了原始的对罪和惩罚及痛苦的观点,开始明白每个人和天主之间的关系都是很独特和个人化的,每个人都要在天主面前交账。但是只要人愿意悔改,天主就会接纳他,他和天主之间的关系也会重新修好。
因为以色列人的世界观从原初就是建立在当下现世的,当时还没有永生和复活的观念,到了公元前六世纪厄则克耳的这个个人化的善恶观念已经不能让其民众完全满意,原因便是很多善良无辜的人经常遭受痛苦,而没有信仰的恶人却能趾高气扬,享福行乐。这是以色列人在遭受了公元前587年亡国的经验后所得出的看法,因而他们开始质疑先知们的解释。当时的先知司祭们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就是:如果我们遭受痛苦了,那你要检查自己的行为,肯定是哪里有得罪天主的地方了。
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以色列的圣经作者为了对这个问题加以解释和给以色列民众一个正确的引导,写下了约伯传,并把两种对待痛苦的态度安置在同一本书里。一个就是传统的观点:义人约伯忍耐了打击和痛苦,最后天主终于又祝福了他。(约1-2章)另外一个就是
天主不会无缘无故地让人遭受痛苦,如果子民遭受了不幸,肯定是因为他们有犯罪得罪天主的地方,义人也有得罪天主的时候,虽然自己认为是无辜的(约3-42章)。
约伯和三位朋友的对话也表示了两种观念的交锋。

第二部分:
1) 约伯传让我们明白了天主对自己子民的引领和教育。以色列子民原来是一个只注重现世生活的民族,他们那时还没有永生的观念,而要明白基督的复活,旧约需要为此做出漫长的准备工作,因而天主借助以色列人的历史来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痛苦更深的含义,义人受苦不是因为自身有罪,而是具有救恩、洁净世人及复活的永生价值,这样人们的对待痛苦的理解就不光停留在他们自身的逻辑上和经验里,而是将目光从现世转向永生,所以以色列民族对待痛苦问题的神学理解,也是天主引领他们从自身看向天主的同一过程。
2) 天主并不愿意人遭受痛苦,也不会把痛苦强加给人,天主是仁慈和良善的,但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破碎和残缺的世界,因着人们之间的骄傲、嫉妒和排斥,痛苦成了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我们经常给彼此带来痛苦,痛苦是我们人类自身造成的,并不是天主的意愿。天主不会用增加人类痛苦的方式来惩罚我们,痛苦是我们自身犯罪的结果,死亡是最大的痛苦。因而在天主的救赎工程里,拯救我们脱离痛苦摆脱死亡也就成了主要的拯救内容。
3) 约伯传教导的对痛苦的理解虽然是局限性的,但是为新约中耶稣基督的苦路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耶稣是义人,没有罪责的人,却为了全人类的罪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他对痛苦做了全新的注释:为了人类的得救,他忍受了超常的苦痛,将苦痛作为洁净罪恶的必经途径,经历了极度苦痛的耶稣讲自己生命的全部交托在天父的手里,天主的力量大于死亡,天父将基督从死者中召回,他复活了,穿越了极度痛苦的基督,成为我们面对痛苦的榜样,苦痛是难以避免的,他召唤我们去面对苦痛,走过艰难,信赖基督的恩宠和协助,我们也必将在经历暂时肉体的死亡后,跟基督同样经历复活。在复活的世界里,将不再有痛哭和悲伤,也不再有痛哭和死亡。
4) 既然我们有战胜了死亡的基督作为生命慷慨的拯救者和伴随者,我们就是有了好牧人的羊群,不论遭遇困苦还是经历喜悦,在基督内,我们都将以不同的心态和目光去面对。我们可以首先学习基督效法基督,将个人的困扰和忧愁转化为平安和祥和,其次学习基督去为了他人的痛苦献上我们的祈祷、安慰和祝福。最后我们要有包容和宽恕的心,在内心里为人类的各类苦痛献上我们的祈祷,让内心的力量成为改变世界的动力。众多的心灵汇集在一起,周围的世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世界的痛苦就会随之减少。

NO.27:[圣经问题]名字「8/12/2010 11:13:42 AM」 [ ] (提问)
Female
梦想
 
此留言保密,仅管理员及留言者可以浏览。

[站长] 已经回复您,请 输入密码查看
NO.26:[圣经问题]英文圣经的版本基本都有哪些?「7/23/2010 4:49:42 PM」 [ ] (提问)
Male
南极的北极熊
 
英文圣经的版本都有哪些?

[站长] 回复:
这里有一些英文圣经的翻译版本及它们的特色,仅供参考。 

詹姆士王版本(KJV)——这个版本源于一群清教徒向詹姆士王请愿,要求改革英格兰教会。对那个时代长大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译本,因为它对第二人称单数加以区别,这在现代英语中是不容易的。你必须明白“thou”和“thee”,“ye”和“you”的区别,否则会产生混淆。 

新詹姆士王版本(NKJV)——这个版本的出版者山姆摩尔,是一家圣经出版社的执行总裁,因为他的儿子无法阅读和理解詹姆士王版本,所以摩尔聘用了一百三十位学者来翻译。人们认为它比詹姆士王版本更精确,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尤其适用卫斯理工会派和东正教派背景的人。 

自从十七世纪詹姆士王的翻译版本以来,更多的圣经手稿被发现。其中一些手稿时间更早,因此,看上去比詹姆士王的翻译人员所使用的胜景手稿更加可靠。 

新国际版本(NIV)——这个翻译是来自不同教会背景的福音派学者在纽约国际圣经协会的保护下产生的。它出色地将圣经译成适合学习和朗读的当代英语。国际这个词意味着译者确定这部译作虽然是美英的拼写显示,但它在任何英语国家都适用。 

生活圣经(TLB)——1954年,一位名为肯尼斯泰勒的绅士开始注释经文用作家庭灵修。1970年以生活圣经发表。它非常容易阅读,可以当作一本好故事书。有许多解释书中注释的本意和其目的版本。 

新美国标准圣经(NASB)——这是对1901年原版的美国标准圣经的更新版,1995年再次更新以适应当代英语。所有古文被更换。这个版本被认为是可利用的最精确的英文翻译。
NO.25:[圣经问题]圣经翻译——为什么需要?「7/23/2010 4:38:15 PM」 [ ] (提问)
Female
晶莹水
 
为什么需要翻译圣经?

[站长] 回复:
因为圣经的原文用希伯来语、阿拉美文和希腊语写成,很多现在的基督徒无法阅读和理解它们,因此需要把原文翻译成人们能读懂的语言,比如英文、法文、中文等。
NO.24:[圣经问题]神为何要创造万物「7/9/2010 3:39:38 PM」 [ QQ:437261568 邮箱:23331088.happy@163.com ] (提问)
Female
幸运
 
       好多时候我问传道人神为何要创造世间上的一切万物呢他们都回说因为神爱世人所以神要创造人来掌管牲畜 ,而我不明就是创造了这一切好像都在犯罪,人类都不懂珍惜神所创造的,我想这一切神一早就知道,但为何还要创造一切呢?

[站长] 回复:
神确实因着爱而创造了世间一切。“诸天陈诉天主的荣耀,苍穹宣扬他手中的杰作。”天主在自己的爱子——圣言内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间生灵, 包括我们人类,为了让我们和天主共享他的生命(咏104,罗1:20等)。天主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了我们,也为了让我们借着人世正义和圣善的生活,来彰显天主的美善。天人之间、大自然和人之间原本都处在和谐美满的状态中,但是人类因着自大和自私,并没有按照天主的旨意去做,而是选择了违背天主,人制造了罪恶和残杀,人带来了自身和大自然之间的冲突,如此的结果就是死亡。这虽然和神造人类的初衷大相径庭,但是神并没有因为人类的背叛而放弃对人类的爱,反而将自己的独生儿子派遣来到我们中间,他就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让所有凡是接受耶稣基督为天主子和救主的人,都能获得永生。天主对人类的爱没有因着人类的背叛和不忠而改变,可见天主的爱和人的爱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爱一般都是建立在“你爱我,我就爱你”的基础上,所以无法理解神“不论你爱不爱我,我都爱你”的爱情原则。这也是作为基督徒需要慢慢从基督身上学习的内容。“没有比为朋友牺牲性命更大的爱了”(若15:13),我们需要向基督学习这种放弃自己,为了他人利益而去奉献的精神。天主的爱是我们所向往却无法理解的,但是事实上这就是天主的爱情:远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他已经为了我们的得救,而牺牲了自己最宝贵的儿子(罗5:8)。天主爱人类,爱到超出我们的想象,天主希望我们分享他的生命和美善。
NO.23:[圣经问题]为什么天国最小的比约翰大?而凡妇人所生的…「6/17/2010 9:35:13 AM」 [ QQ:1103957662 邮箱:wqq0801@126.com 个人网站:http/1103957662qq.com ] (提问)
Female
天路客
 
为什么天国最小的比约翰大?而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能大过约翰的?

[站长] 回复:
在玛窦福音11:11中,耶稣这样说:“我诚恳地告诉你们,在人间,没有哪一位比若翰更大的,但在天国里最微小的也比他大。”
耶稣这样说的原因,因为以下几点:
1)凡是妇女所生的也就是指世间所有人里面,(这是翻译风格不同所带来的困惑)没有人大过若翰,这是因为若翰是宣告默西亚到来的先锋和直接见证人。在旧约的时代,已经有很多先知预言了救主默西亚的到来,像依撒意亚、耶肋米亚、米该亚等,到了新约的时代,若翰用自己的呼喊召唤人们的悔改,为天主子耶稣基督的到来预备了道路,所以玛窦福音和马尔谷福音都在福音的开头就记载了洗者若翰的预备工作。特别是马尔谷福音,在福音的开始就极其清楚地交代了洗者若翰的工作和作用:“在我之后,要来一位比我更强的。”若翰还给耶稣洗礼,借着这个仪式,耶稣得到了圣神的充满和祝福,从此开始了他的公开传教工作。所以说若翰在天主启示历史上的位置是很独特的,大于旧约里的任何一位先知。
2)但是那些接受了耶稣基督为天主救主的人,进入了天主的国,看见了天主降生于世后,天主恩宠的新时代,这些人都是分享复活基督生命的“小孩子们”,也就是我们教会内的每一位兄弟姐妹,我们借着在基督内的恩宠所得到的救赎,不是我们自己所能赢得的,纯粹出于天主的仁慈和慷慨,认识和接受了耶稣基督的人,比那位给耶稣开路的若翰还要幸运,因为我们真实和亲自分享了天主子耶稣基督在战胜了死亡后充沛永恒的生命,我们还盼望着将来与基督共享复活后的永生。
福音中耶稣的这句话来主要是从救恩史的不同阶段来谈的。
页次:3/5页 每页15条 总计67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分页:1页 2页 3页 4页 5页
Copyright 2006-2009 牧灵圣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