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对“敬拜赞美诗歌”的再思
作者:吴子平  文章来源:信仰网刊  点击数 3959  更新时间:4/28/2009 1:40:00 AM  文章录入:admin1

一、「敬拜赞美诗歌」的优势?
  今天华人教会中的新创作诗歌,包括短诗歌敬拜和个人灵修诗歌,不少采用了熟悉的现代流行音乐旋律。它们不但容易让现代人投入和认同,其浅白的诗歌词句,亦让大多数人都一目了然。加上丰富的情感和扣人心弦的编曲,的确让人时常有耳目一新的感受。相对而言,教会中的传统诗歌,旋律比较简单并多次重复,却常常让人误以为沉闷没有情感;认为圣诗里太多理性讲述,难以消化,往往唱完诗歌还来不及领会其中的涵义。无可否认的,一些的「传统诗歌」需要寻找一些表达突破,甚至可以为这些歌词重谱新曲。但对于这历代教会圣徒的丰富信仰经历,教会则有责任透过教导来维护和延续。
  「敬拜赞美诗歌」固然有它吸引人之处,不少近期的新创作诗歌也有很大的突破,无论是制作、编曲等专业水平都令人鼓舞。一般所了解的「短诗敬拜」,其实也有不短的创作诗歌,“有一位神”就是非常难得的上好作品。但也不至于就取代「传统诗歌」。「敬拜赞美诗歌」的诗歌在神学的履历和生命的经历上还趋向成熟,「传统诗歌」也在面对新时代的冲击;但两者之间也不至于产生彼此排挤,反而应该可以有许多彼此学习的空间。
  事实上,华人教会所谓的「传统圣诗」并不「古老传统」。它们的根源可追寻到圣诗在窝特士Issac Watts与韦斯利的时期,一般被称为「福音诗歌」。包括了十九世纪的福音诗歌芬尼克罗斯比Fannie Crosby和埃拉桑基Ira Sankey。他们的诗歌,看重个人与基督的关系,救恩和成圣。他们许多诗歌都是属于灵修、团契交通、鼓励和传福音性质,像「你真伟大」的崇拜圣诗是极少的例子。十九世纪,就是美国传教士把这些福音诗歌带进中国,后来变成了今天华人教会广泛使用的传统圣诗。

二、「传统诗歌」的信息
  从信仰的传承而言,「传统诗歌」不单只是诗歌,它所包涵的有教会历史,信仰的表达,真理的诠释和音乐创作者的艺术表达。从众多早期教会的圣诗作品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个中宝贝。
  “上主是我坚固保障”是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写词作谱,并被誉为是「德国历史最伟大的时期,最伟大的人所写的最伟大的圣诗」。他采取诗篇第四十六篇为主旨,是在情绪低落中写的。1527年,他自己长卧在床,威登堡地区则有瘟疫流行,周围是死亡的阴影威胁着,有些朋友死了;他的家成为临时医院,需要照顾病患。而他的笔下却涌出了信心之歌,很快全欧洲都唱起来,其中所承载的就是真理的信念。值得留意的是,当时有些圣诗的音调是采用坊间酒舍喝啤酒唱的音乐。但是,今天却称之为「古典圣诗」。因此,问题不在于一般人所喜爱的音乐是否能用来献给神,作为最好的礼物来赞美主,乃是这些「流行圣曲」是否能引导人们朝向神?
  十八世纪的查理韦斯利Charles Wesley与其兄弟约翰韦斯利John Wesley在西方灵性复兴期间,写了许多圣诗。例如「神圣的爱」Love divine, all loves excelling,「但愿所求」And Can It Be that I Should Gain和较少唱的「主恩无量」Depth of Mercy,我永属主Now I Belong to Jesus。这些圣诗作品蕴含着以神为中心的崇拜的丰盛与深度,是值得流传下来的珍贵宝藏。
  巴哈与韩德尔不但是音乐大师,也以信徒祷告的心,窥视到这位无限、全能真神的庄严与荣耀,并以音乐作出响应。透过他们我们认识了十七世纪的世界观﹕神是创造者,是配得我们的敬拜;并认识神所设计的宇宙,是有规律和结构的。Philippe Charru在论到巴哈的音乐神学时这样说﹕“聆听巴哈的音乐会在内心深处开拓一条寂静的道路,这条道路让我们将通向上帝心中的体验,结合了音乐与心灵的体验。”
  1802年出世的克罗.斯比Fanny Crosby,是教会中有名的失明诗人。她便是有福的确据 Blessed Assurance、靠恩得救Saved by Grace和近九百首古老圣诗的作者。她在出母胎以后几个礼拜,就瞎眼了。虽遭遇如此不幸,却培育出一位灵命极其丰富,被神重用的使女。她写的许多极美的诗歌,直到今日仍旧是神给教会极大的祝福。
  由此可见,早期的「传统诗歌」并不是太多理性讲述,难以消化,反而是呈现出一种的信仰深度,可能就是21世纪许多现代人所渴慕的灵性层次。

三、诗歌中的内容
  诗歌不是因为它老就一定好,新就都不好。一首好的赞美诗歌也不是只在乎它长或短,重要的还是看它对时代的适切性和诗歌内容。圣经基础较深厚的基督徒,他们能够针对不同的诗歌自行补足平衡,因此在使用的时候就不容易产生信仰的偏差。但对一个信主年日浅,对圣经不熟习的基督徒,他们可能就不容易针对内容来平衡。比方说,基督教信仰是一个群众信仰,而今日教会的趋势,却是明显的倾向个人化的信仰表现,新诗歌的创作也多少受到影响。「传统诗歌」是比较属于会众或群体性的音乐,「敬拜赞美诗歌」严格上来说是偏向属于个人性的诗歌。这样的分辨,就不是一般的信徒能够察觉了。
  对现代人而言,教会最关切的应该是福音真理的传递。我们的诗歌是否还能够有效的,清楚的,完整的把信息传递呢?在天主教堂里听Gregorian Chant歌颂,确实能够给于我们一种敬虔的感受经历。但我们若不明白其拉丁文的内容,就无法参与在敬拜里,还是不能取得共鸣。所以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里,极力推动把诗歌翻译成为通俗德文,会众就因此可以参与并,明白他们在崇拜中所唱的诗歌。路德并不象加尔文,他看重音乐和乐器在教会中的使用,但他更关注的乃是人对所唱的是否明白。
  针对今天新诗歌的歌词,华人神学家林慈信牧师中肯的指出,现代诗歌必须要克服肤浅、自我中心和教义的问题。美国大使命中心的王永信牧师则是批评「敬拜赞美」的诗歌表达是世俗化、表面化、表演化和情绪化。这些本于善意的提醒当然有一定的依据,也是当前要克服和成长的地方。肤浅的诗歌内容,让人以为耶稣只是他们的朋友,很少想到耶稣是神,淡看他们所敬拜的公义上帝。而太过强调安慰的感性词句,只是单单慰藉人心理的需要,容易产生共鸣,但对生命的改变和背十字架的信仰却是轻描淡述。

四、「诗歌与生命」
  在今天流行音乐文化的大趋势下,现代教会音乐是否还能表现真实信仰?虽然不少创作的模式是直接使用圣经经文,但这类创作不一定表达信仰的真实情操,可能也只是单单呼应echo经文的表面意思。经文的精义和生命的经历,应该是经文诗歌的基本双轨,这其实也就是诗篇诗歌的模式。我们需要的是从生命,从自身的文化或者我们应该说,我们是否有真实的信仰可以表现?基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上,我们是否可能体现出信仰的真谛?
  如果说敬拜是基督徒的信仰表达,那么,这个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来探讨的功课。敬拜的模式是可以模仿和参考学习的,然而,真诚的敬拜却是不能复制的。我们是可以透过参考他人的敬拜模式,来表达自己的信仰;但却无法透过他人的模式,来取代我们内心真实对神的敬拜,正如我们不能够透过金钱的奉献来取代我们在生活中的敬虔。?而一首诗歌歌词和表达,往往就是一个音乐作者的生命内涵,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和深度,是需要时间成长和成熟的。
  1909年在加拿大出生的薛伯利George Beverly Shea,在音乐、演唱方面很有天赋,一心寻求在世界上的美名;有一天母亲将一份蜜勒夫人Rhea F. Miller.所写的词放在钢琴谱架上,薛伯利深深的被这一份词所吸引,深受感动的谱下「我宁愿有耶稣」的旋律,他放下名利成就,毅然奉献加入葛理翰布道团,在世界各地传扬福音,他的歌声宏亮,铿锵有力,深入人心。
  “上帝的儿女何等有福”作曲者是新加坡神学院圣歌系主任梅广文博士,诗歌呈现出他深刻的灵性体会。而歌词蕴藏优美中国文学技巧的陈赞一牧师,香港著名乐评人周凡夫先生认为:「歌词内容源自基督教的教义,但不流于说教,文字活泼且有生活感、亲切感!每首诗章不仅语言流畅,且饱含感情与灵性,单是细读歌词,已能让人在苦难的人生寻得慰藉。」
  近来颇受注意的中国大陆小敏诗歌,她出生于河南一极贫穷农户人家。成长期间体弱多病,没受甚么教育,更不懂乐谱。但专业人士认为北大的博士生写不出她的诗词,北京音乐学院的学生写不出她的旋律。她的诗词简短易记,旋律音节易唱;很受大众喜爱。她的诗歌不只激励很多人信耶稣,还鼓舞不少信徒献身传褔音。成了一股强烈的宣教力量,蔓延全国偏远的山区乡村。
  以上的例子说明了,他们的诗歌就是真实生命经历,美好的信仰见证!

五、结语
  无论是「敬拜赞美诗歌」或者是「传统诗歌」,我们最终还是不能忘记,它们在教会崇拜中的目的,就是要来敬拜神。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些方式能否帮助我们按真理的原则和内容来敬拜神吗?也许我们是要留意「敬拜赞美诗歌」的内容,要提升「传统诗歌」的表达方法;而敬拜的方法、内容,还是要以圣经的真理精神为归依。
  音乐原本就是一种表达艺术,作为音乐工作者总是力求更完美的技巧,要把基督信仰中的丰盛信息透过音乐呈现出来。倘若我们缺乏了丰富深度的内涵,必然导致虚空无力的感受,就好比有美好的嗓子却无诗歌可唱。扎实的真理基础,丰富的信仰经历和深度的成熟灵性,将帮助教会的属灵生命更稳定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