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喜悦的含义(分享降临期第3主日圣言:索3:14-18A;斐4:4-7;路3:10-18)
作者:教会网络  文章来源:教会网站  点击数 439  更新时间:12/17/2012 11:34:43 AM  文章录入:admin1

 

首先来讲一下大江健三郞(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其子大江光(知名的音乐家)的故事。
      
大江光是先天的脑障,只有三、四岁孩子的语言能力。刚出生时(1963年),作为父亲的大江健三郞很痛苦,一直挣扎于是否要放弃这个长子。但是,两个月后,在一次观赏放灯会时,猛然省悟要珍惜生命。于是,救治、养护、培育,最后,孩子成了日本著名的作曲家。灌制了若干张
CD

 这是一个生命互动的故事。将不幸变成一种生存意义上的常态,于是,双方得以彼此成就。
 

1. 人世间的“喜乐”可以分为两种,不稳定的和恒久的。前者是一种是常规的,人人具备的。然而,人们总是“欢乐有时,悲伤有时”。因此,人们总是不一定容易满足。于是,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怀着希望,即期待着一种类似“乡巴拉”、“伊甸乐园”或者“世外桃园”之类的生活状态。


2. 恒久的喜乐,是一种状态,来自于对于“喜讯”的敏感度。这是一种洞察的力度。通常,喜乐并非如我们所“待”者的喜讯,相反,是给予我们生命无限的正向能量的那种内在的东西。这种喜乐能够让我们保持内在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创造性。由此延展出来的我与世界之间,才会呈现出一种内在的休戚相关。正如作为儿子的大江光与作为父亲的大江健三郞之间之互为主体性一样。到底是孩子成就了父亲二十年后的诺奖,还是父亲的慈悲顺应了孩子那天然的、内在的音乐天赋?谁成就了谁?
      
他们,彼此成就了对方。在对于生命的深刻洞察之中,每个人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成长。这不是生命的乐感吗?
      
这样一来,喜乐就不是一种人格修养那么直接、简单的问题了。相反,那是人的本然状态。乐感,揭示人的本质,并在生存论意义上表达出人之为人的内涵。那是一种不能夺去的喜乐(若16
22)。
      
在若十六章里,喜乐攸关“祈求”。因此,主的意思是说,由我们自己不能发生真正的喜乐,必须将整个注意力转向天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圆满的喜乐。设若如此,“愁忧”也成了喜乐的一个条件。甚至就是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整全状态。超越喜或悲的自然状态。于是,不悲不喜,几近于神。任谁也拿不走。

主基督举例说,忧愁与喜乐之间的关系,犹如妇女的产痛与甫获麟儿之间的喜乐一样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种事关新生命的境遇。一种新的国度。于是,主的说法就成了祂自己心甘情愿为我们而死的“前”喜乐之隐喻。
 

3. 今天的集祷经将基督徒的“喜乐”表达为“丰富的救恩”。得救,即是这种我们透过基督所获致的对人、对世界的一种整合的态度。一种需要修正的人生过程。一如从今天福音中若翰的讯息到随后的耶稣讯息(路718-23)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差异一样。因此,为耶稣而言,尽管在妇女所生者中,没有一个比若翰更大的了,但是,若翰沿尚须“天主的国”来强化之。
     
“天主的国”,就是主自己。一种自足的、洞烛先机的存有。 

 在第二篇经文中,保禄殷切地劝告基督徒:“在主内常常喜乐。”使徒将“活着”表达为一种全然的信赖:在一切事上,不挂虑,不担心,只是以感恩之心来祈祷。这一点,符合主在若十六章中的教导;这一点,为基督徒而言,应该是一种常态。唯其如此,“天主那超过我们理解的平安,必然在基督耶稣内固守你们的心思意念。”(斐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