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教宗发布2011年「四旬期」文告
作者:真理电台  文章来源:梵蒂冈  点击数 4128  更新时间:4/18/2011 12:58:36 AM  文章录入:admin1

 

「你們因聖洗與他一同埋葬,也因聖洗與他一同復活。」
(參羅二12)

親愛的弟兄姊妹:
對教會來說,四旬期是一個最可貴、也是最重要的禮儀期,它帶領我們走向復活節的慶典。因此,我很高興向各位說一句明確的話,好讓大家能盡責奮勉地身體力行。教會團體等待著要在永恆的逾越節與她的淨配最終相遇,在那時刻之前,教會團體以不斷的祈禱及仁愛工作,來加強那淨化她的心靈之旅,為能由救贖奧蹟中更豐富地汲取吾主基督內的新生命(參閱四旬期頌謝詞一)。

1. 在我們領洗而「成為基督死亡與復活的參與者」那天,這新生命已經賜給了我們。在那一天,我們開始了「祂的門徒們喜悅歡騰的冒險經歷」(2010年1月10日主受洗節講道詞)。聖保祿在書信中一再強調,要與這洗禮所帶來的天主聖子有特別的共融。大多數人是在嬰兒時期受洗的,這個事實更突顯出洗禮為何是天主的恩賜:沒有一個人是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永生的。天主的仁慈消除了罪過,也讓我們在生命中體驗到「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斐二5),這仁慈就在洗禮中白白地賜給了人。

外邦人的宗徒在斐理伯書中,說明了「因參與基督的死亡與復活而改變」的意義,他指出這參與的目標是:「認識基督和祂復活的德能,參與祂的苦難,相似祂的死,希望也得由死者中的復活」(斐三10-11)。因此,洗禮不是一項老舊的儀式,而是與基督相遇,基督充滿受洗者的整個人生,賜給他屬神的生命,並要求真誠的悔改;洗禮是由恩寵發動,也受恩寵的支持,為使受洗者達到基督成年的程度。

有一個特殊的關聯,將洗禮與四旬期連結起來,使四旬期成為體驗這救贖恩寵的適當時期。梵二大公會議的教父們勸勉教會所有的牧人,要更充分地運用「四旬期禮儀內有關聖洗的特別要素」(梵二大公會議文獻《禮儀憲章》109號)。事實上,教會總是將復活前夕守夜禮與洗禮相連結:聖洗聖事實現了那偉大的奧秘,在那奧秘中,人死於罪惡,並分享了復活基督的新生命,領受那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的同一天主聖神(參閱羅八11)。這個白白贈送的恩賜,必須時時在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再次激發,四旬期就提供我們一條途徑,這途徑對今天的慕道友來說,正如對初期教會的基督徒一樣,是一個不可取代的信仰及基督徒生活的學校。他們確確實實地活出聖洗聖事,就像那是塑造了他們整個人生的一項行動。

2. 為了更真誠地開始我們走向復活節的旅途,並好好準備自己,來慶祝主的復活──整個禮儀年度中最喜樂、最隆重的節慶──還有什麼比讓自己接受天主聖言的引導更適當的呢?因此,藉著四旬期各個主日的福音,教會帶領我們與天主特別熱切的會晤,要求我們回顧基督徒入門的階段:對慕道友來說,那階段是預備領受重生聖事;對已領洗者來說,那階段就是毅然踏出新的步伐,去跟隨基督和把自己獻給祂。

四旬期之旅的第一主日,顯示我們人類在世上的狀況。耶穌戰勝誘惑──耶穌使命的開始,就是一個邀請,要我們留意自己的軟弱,好接受那消除罪惡,並在基督──道路、真理與生命──內注入新力量的恩寵(參閱成人入門聖事禮典25號)。那是一個有力的提醒,提醒我們,在追隨耶穌的榜樣並與祂契合時,基督徒的信仰是一場戰鬥,「對抗這黑暗世界的霸主」(弗六12),邪魔在那黑暗世界中運作去引誘所有渴望接近天主的人,從不倦怠,直到今天亦然:基督獲得勝利,也開啟了我們的心,使我們滿懷希望,並引導我們克服邪魔的誘惑。

福音中耶穌顯聖容的記載,讓我們看到基督的榮耀,顯聖容也讓我們預見耶穌的復活,並宣告人類分享天主的生命。基督徒團體因而明白,是耶穌在帶領教會,就像耶穌帶著宗徒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瑪十七1),再一次以聖子的兒女的身份,在基督內領受天主的恩寵:「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從祂」(瑪十七5)。這話是在告訴我們,要遠離日常生活的喧囂,以便沈浸於天主的臨在中。他渴望每天把天主的話傳給我們,那話直穿入靈魂,使我們能分辨善惡(參閱希四12),增強我們追隨天主的決心。

耶穌對撒瑪黎雅婦人說的:「請給我點水喝」(若四7),在四旬期第三主日的彌撒中也對我們說出;這話表達了天主對每一個人的熱愛,希望喚醒我們心中的渴望,渴望獲得那「泉水,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若四14):這是天主聖神的恩賜,聖神將基督徒轉變為「真正的朝拜者」,能夠「以心神以真理」(若四23)向天父祈禱。只有這水能消除我們對真善美的饑渴!只有這由聖子所賜的水,能灌溉我們焦躁不滿的心靈荒漠,直到它「在天主內找到憩息」,此為聖奧思定的名言。

「胎生的瞎子」的主日,告訴我們基督是世上的光。福音以這問題來問每一個人:「你信人子麼?」這位胎生的瞎子歡喜地宣稱:「主,我信!」(若九35、38),他代表所有信友發言。治癒瞎子的奇蹟,是一個記號,表示基督不但要給我們光,也打開了我們內心的視野,使我們的信仰更深刻,承認祂為唯一的救主。祂照亮生命中所有的黑暗,引領所有人像「光明之子」一樣地生活。

在第五主日宣告拉匝祿復活時,我們面對了我們存在的終極奧秘:「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你信麼?」(若十一25-26)。對基督徒團體來說,這是我們與瑪爾大一起,真誠地把所有的希望放在納匝肋人耶穌身上的時刻:「是的,主,我信祢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若十一27)。我們在此世與基督共融,我們便做了準備,克服死亡的阻礙,好能永遠與祂一起生活。相信死者的復活並期盼永生,能開啟我們的眼睛,看到我們存在的終極意義:天主創造男人和女人,為給他們復活及生命,這真理賦與了人類歷史、人類個人和社會生活、文化、政治、經濟等真正且明確的意義。若沒有信仰的光照,整個世界就在封閉的墳墓內結束,沒有任何未來,更沒有任何希望。

四旬期之旅就在逾越節三日慶典中達到圓滿,特別是在復活前夕守夜禮:重發領洗誓願時,我們再次肯定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主宰,那是天主藉「水和聖神」使我們重生時所賜的生命,我們再次宣示堅定的承諾,對這恩寵的行動要有所回應,以成為祂的門徒。

3. 透過聖洗聖事,我們體驗基督的死亡與復活,我們受到感動,每天讓自己的心擺脫物質的重擔,也擺脫與「世俗」的一種自我中心的關係,這關係使我們枯竭,也阻礙我們向天主及近人開放、為天主及為近人自我付出。天主在基督內顯示祂就是「愛」(參若壹四7-10)。基督的十字架,「十字架的道理」,證明了天主的救恩德能(參格前一18),那是為了要再次提昇眾人,帶給他們救恩而賜與的:「這是愛的最徹底表達方式」(參《天主是愛》通諭12)。四旬期藉著齋戒、賙濟、祈禱等傳統做法,表達我們悔改的決心,因而教導我們如何以更徹底的方式活出基督的愛。齋戒,有各種不同的動機,對基督徒卻有深刻的宗教意義:讓餐桌上的食物較貧乏,我們就學到克服自私,好讓自己按照施於及愛的原則來生活;忍受某種貧乏──不只是去掉過多的食物,我們學到把目光從我們的「自我」轉移,而看到靠近我們的「某個人」,並在眾多弟兄姊妹的面孔上認出天主。對基督徒來說,齋戒絕不是一種壓抑,而是能令我們對天主更開放,也更注意到他人的需要,因此能讓天主的愛也成為我們對近人的愛(參谷十二31)。

在四旬期之旅中,我們往往面對囤積居奇、喜愛錢財的誘惑,這些都會破壞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的首位。對財物的貪婪會導致暴力、壓搾和死亡;因此,教會──特別是在四旬期──提醒我們要行賙濟,也就是能夠與人分享。另一方面,崇拜財富,不但使我們與他人疏遠,而且會剝奪他人、使人不快樂、欺瞞哄騙他而至不守諾言,因為崇拜財富是以物質取代了天主──唯一的生命之源。如果我們的心只想到自我、只想到自己的計劃,並說我們的未來有了保障,以此自欺,那麼,我們又怎能明白天主如父親一般的美善呢?這誘惑就是讓自己想著:「靈魂哪!你存有大量的財物,足夠多年之用……」,就像比喻中的那位富人一樣。我們都知道天主的審判:「糊塗人哪!今夜就要索回你的靈魂……」(路十二19-20)。賙濟的行為是提醒我們天主的首位,並把我們的注意力轉向他人,使我們能再次發現我們的父是多麼美善,因而接受他的憐憫。

在整個四旬期間,教會給了我們非常豐富的天主聖言。我們默想和內化這些聖言,好能每天將它生活出來,而學到一種可貴且無法取代的祈禱方式;天主不斷地向我們內心發言,藉著專心聆聽天主,我們能滋養那從領洗那天就開始的信仰之旅。祈禱也讓我們對時間產生新的概念:事實上,若是沒有永恒和超性的觀點,時間只會引導我們走向一個沒有未來的天地。但是在我們祈禱時,我們找出時間給天主,去了解「祂的話決不會過去」(參谷十三31),並與祂親密地契合,且「誰也不能從你們奪去」(若十六22),開啟我們的心,去接受那不會破滅的希望,永恒的生命。

總而言之,在四旬期之旅中,我們被邀請去默觀十字架的奧蹟,而這旅程就是要在我們內再度「相似祂的死」(斐三10),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生命產生重大的悔改;我們才能被聖神的行動改變,就像聖保祿在前往大馬士革途中所發生的一樣;我們才能消除我們的自我中心,克服自己掌控他人的天性,開放自己,接受基督的愛。四旬期是一個適當的時機,來認清我們的軟弱,真誠地反省我們的生命,藉此接受懺悔聖事使人煥然一新的恩寵,並義無反顧地走向基督。

親愛的弟兄姊妹,透過我們與救主的相遇並透過齋戒、賙濟和祈禱,這條走向復活節的悔改路程,引領我們重新發現我們的洗禮。在這四旬期,讓我們重溫在那個時刻──天主賜給我們恩寵,而我們也接受了,使它能照亮,並指引我們所有的行動。我們都蒙召以更慷慨更真誠的態度追隨基督,好能在每天的生活中,體驗聖洗聖事所表明、所實現的是什麼。在這旅程中,讓我們把自己託付給童貞瑪利亞──她在信德中以血肉誕生了天主聖言,好使我們能像她一樣,能溶入她聖子耶穌的死亡與復活中,並獲享永恆的生命。

2010年11月4日發自梵蒂岡
本篤十六世